..续本文上一页五个瞋,就是三十一了。
“两界合成六十二”,色界三十一,无色界也三十一,一共是六十二,再加上欲界的三十六,那就是九十八,九十八加十个缠,一百零八烦恼。这就是凑满一百零八。
那么十个缠,好象是黑板里写了,你们抄一抄好了,后头是有的,要讲的了。但是我们这里前面要讲一百零八的时候,非要把这个后面的十个缠提前到这里来补上去,现在把它知道一下。
好!这一笔账,看起来是很麻烦,这个表一对照,就简单了。所以表解的作用,也是某些地方是不可忽视。有一张表的话帮助我们理解,也帮助我们记忆。如果你把这个表看熟了,心里有这张表了,考试的时候,你不要背那么多长的文,你就就把这个表里边,用自己话写出来好了,不会错,因为都有规律性的。
丙二 明见修断
从此第二,明见修断。论云:于此所断九十八中,前八十八,名见所断,忍所害故;后十随眠,名修所断,智所害故总标。如是所说见修所断,为决定不问也?不尔答也。云何征也?颂曰:
忍所害随眠 有顶唯见断 余通见修断 智所害唯修
“从此第二,明见修断”,见道所断的、修道所断的里边还有问题,里边再要详细地辨,那么里边产生这下边一科。
“论云:于此所断九十八中,前八十八,名见所断,忍所害故;后十随眠,名修所断,智所害故”,这里就把前面的九十八了,把见修分一分,我们的表已经分好了。他这里第二科才分,我们已经一起分好了。在前面所说的九十八个烦恼里边,前面八十八个,……。如果你不是拿我们的表,哪前八十八?哪一个前?哪一个后?可能你混淆。这个一看,八十八完全在里边了。所以前面八十八个,叫见所断,见道的时候断掉的烦恼。“忍所害故”,这个烦恼是忍所断的,“害”就是把它消灭的了。我们说在见道的时候,十六刹那。十五刹那是见道,第十六刹那是修道。那么这十五刹那、十六刹那是什么东西呢?那么就是依苦集灭道来分的。先是苦法忍。这个法忍、类忍。欲界叫法,那个对治欲界烦恼的叫法智、法忍。那么对治色界、无色界的,叫类智、类忍。类就是同类的类。它这个对……,法就是本法,欲界的苦集灭道跟色界、无色界的苦集灭道有相同之处,类。
欲界的在断这个烦恼的时候,忍是无间道,把烦恼断掉;智是解脱道,证明这个烦恼断掉的这个得。那么一个是忍,一个智,一个是无间道,一个是解脱道。开始的时候就是苦法忍。苦法忍就是给苦谛下的烦恼——见苦下的烦恼,把它消灭的那个无间道,正在搏斗的时候,是忍。这个忍是起那个消灭烦恼的根本功能的。苦法忍之后,苦法智,就是烦恼断掉了,解脱道,宣布解放了,宣布那些十个见苦下的十个烦恼消灭了。那么跟着就是苦类忍,上二界的色界、无色界的烦恼,苦谛下的,以类忍来断。然后,苦类智来解脱这个,解脱道,宣布这个上面的苦谛下的九个烦恼断掉。那么这是苦谛,分苦法忍、苦法智、苦类忍、苦类智。那么其它三个谛一样,集法忍、集法智、集类忍、集类智、灭法忍、灭法智、灭类忍、灭类智,然后道法忍、道法智、道类忍、道类智。从苦法忍到道类忍,这是十五个,见道,十五刹那是见道;道类智,第十六刹那是修道。
那么这是忍智的差别。忍是正是无间道断烦恼的时候,智是解脱道。那么忍就是把这个烦恼消灭;智呢,把它证明解放。那是忍是第一次把它消灭,智是已经见过一次了,重复的。
那么这里就是说,前面这八十八使,是见道所断,是忍,法忍、类忍,所把它断掉的,害的,把它除掉的。后面十个随眠,就是欲界的贪瞋痴慢,跟那个色界的贪痴慢、无色界的贪痴慢,这十个是修所断,智所害。那么我们这里也知道了,见道所断的烦恼是忍断的,修道所断的烦恼是智来断,这是两个有不同。这个将来讲贤圣品的时候还要讲,前面我们也讲过。反正我们这个问题,前前后后都要重复几次讲,以便比较概念深刻。第一次见面总是陌生的,懂了个倒懂不懂,多见两次面,就明确了。那么这是把见道所断、修道所断分了个类。
那么里边有一些问题要产生。“如是所说见修所断,为决定不”,根据上面所说的,见道所断、修道所断,是不是决定如此?问这个问题,产生这个问题。
“不尔”,不一定。“云何?”怎么样子不定?
“颂曰”,下边那个颂来解释这个问题。这是有部的见解,那么经部来说就不一样了。所以说我们学法,部派的体系要抓住,不要学的有部,把经部插进去了,乱七八糟,弄了一个不成体系的东西。我们说再好的录音机,它的集成电线路,不能插其它的线路插一点点、插错了就不行,所以说我们修半导体,叫铺子里修的时候,他一定要拿线路给他看,没有线路,他修不来。每一个线路都不一样,他不能自己乱造,他自己根据他意思摆进去,不会响的。那么这是有部的体系。那么它里边有不决定的,什么不决定的?以颂来回答。
“忍所害随眠,有顶唯见断,余同见修断,智所害唯修”,这是他说不决定的,哪些东西不决定?“忍所害随眠”,就是说见道所断的烦恼了,“有顶唯见断”,三界里边,非想非非想天这一个地——有顶,单单是见所断,这个是决定是见所断。那么其余的,下边八个地,可以通见所断、修所断,这个通的。“智所害唯修”,那么前面说的智所害的烦恼,决定是修所断。
那就是说,我们前面把九十八里边,八十八是见所断,忍所害,十个是修所断,智所害,就是也不决定了。那就是说,忍所害的里边,下边八地的烦恼,也可以修所断、也可以见所断,只有有顶的,非见所断不可,而智所害的那就决定是修所断,就是说里边不一定那么死板。这有部的说法,其他的部就不这么说。
释曰:前三句明忍所害随眠,第四句明智所害随眠。忍所害随眠,有顶唯见断者,忍谓见道中,法类智忍也,前八十八,名忍所害随眠,于中有顶地摄,唯见所断,以有顶惑,唯类智忍方能断故。余通见修断者,余八地中,忍所害随眠,通见修断。谓圣者断,唯见非修,法类智忍,如应断故上七地,类忍断,欲界一地,法忍断也。若异生断,唯修非见,数习世俗智所断故。智所害唯修者,后十随眠,名智所害,唯修所断。以诸圣者,通用无漏、世俗二智断故。若诸异生,唯世俗智,方能断故。
“释曰:前三句明忍所害随眠,第四句明智所害随眠”,忍所害、智所害,前面的标题里边讲了,八十八使是忍所害,后边十个是智所害。这八十八使里边,不一定是见所断,有顶(非想非非想天)这个几个,一定是见所断,而其下的,下边的八个地,也可以通修所断。
“忍所害随眠,有顶唯见断”,这是解颂,忍所害的随眠,那就是八十八使,这个里边的烦恼,有顶天的那一部分,决定是见所断——见道的时候才断。
“忍谓见道中,法类智忍也”,就是我们前面的,见道的时候有法智法忍,有类智类忍,“法类智忍”,法智忍、类智忍,都是忍。
“前八十八,名忍所害随眠”,那么什么叫忍所害随眠呢?就是前面八十八使了。这是见道的时候。这个法忍、类忍,也可以叫法智忍、类智忍,这个两个话,名字是通的。
前面八十八个是忍所害的,就是见道时后断的烦恼,在有顶来说,那一定是见道的时候断。“以有顶惑,唯类智忍方能断故”,我们说过的,因为它是上界,类智忍来断的。法智忍是断欲界的。它才能断它 。
“余通见修断”,“余”,除了这个有顶地以外,还有八个地,欲界五趣杂居地,乃至无所有处地,这八个地里边,它里边的八十八使里所含的那些具体的烦恼却不一定见所断,“通见修断”,有的时候见断,有的时候修也可以断。
那么怎么样子分呢?“谓圣者断,唯见非修”,圣者他断的时候决定是见道的时候,不是修道。“法类智忍,如应断故”,上边的七个地,类智忍来断,欲界的那一地,法智忍来断。它这里的法忍断、类忍断,就是法智忍、类智忍。它这里已经写出了,“上七地类忍断”,就是类智忍;下一地欲界,是法忍断,就是法智忍。
如其所应,它这样子按了次第,根据它的各式各样的、具体的,前面七个是类忍断,后头一个欲界是法忍断。
“若异生断,唯修非见”,假使是凡夫的话,他决定是修,不是见道。就是说圣者断的时候,一定是见所断;而凡夫——异生就是没有证到圣者的,他们断的时候,断下面八地的烦恼(忍所断烦恼)的时候,是修所断。“非见”,不是见所断。“数习世俗智所断故”,这个哪个智来断呢?“世俗智”,“数习”,我们无始以来经常修习的,就是有过的、以前修习过的那些世俗智来断它。
“智所害唯修”,智所害的,那就是修所断的烦恼了,一定是修所断。“后十随眠,名智所害”,这个不能见所断,一定是修所断。
“以诸圣者,通用无漏、世俗二智断故。若诸异生,唯世俗智方能断故”,圣者来说,他可以用无漏智,也可以用世俗智来断它;而异生、凡夫来说,世俗智断。
那么讲这一段,我们先要知道一个原则。我们说三界九地,以有漏道断的时候、断烦恼的时候,假使欲界,不用出世道。我们欲界这个,以前印度婆罗门修禅定,他不用佛教的这个出世的无漏法,他自己修世间禅,也可以得到初禅,乃至得到非想非非想天的禅。那么他们是怎么断的呢?这个我们前面讲过的,欣上厌下,他看到上地的静、妙、离,上面的清净、上面的寂静、上面的殊妙、上面的离开一切苦难,而看到下地是粗、苦、障,下地是相对的来说,是非常的粗、非常之苦、又障(不能出离)。那么假使我们欲界修初禅的人来说,他看见欲界是粗、是苦、是有障碍的,而看到初禅是静的、是妙的、是可以出离的。那么以这样子欣上,就是欢喜追求上边、厌离欲界,这个心、…
《俱舍论颂疏讲记 随眠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