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颂疏讲记 随眠品▪P10

  ..续本文上一页动机出发,不是菩提心,也不是出离心,以世间的这个追求的心出发,也可以得到世间的禅定。那个时候就把欲界的烦恼离掉了。欲界的烦恼离掉,以世俗智离的。这是欲界的烦恼里边包含的忍所害的那一部分,也用世俗智把它离掉了。乃至无所有处,也可以羡慕上边的非想非非想的静、妙、离,厌恶它本地的粗、苦、障,用一些世间禅,把它的烦恼灭掉,证了这个非想非非想的定。

  这个八地都可以用世俗智把那些忍所害的也好、智所害的也好,烦恼把它断掉。这是有部的话。那么非想非非想天来说,他上面没有了,上面静妙离的对象没有了,他是最高了,有顶了,三有之顶了,他无可再往上离了。从世俗法,他不能再往上了。那么要断它的烦恼,只有无漏法断。无漏法断,就是用类智忍来断了,这是见所断了;它不能由世俗智断了。所以说有顶这一地,决定是见所断,是圣者才能断得掉。圣者要断它的时候,以类智忍来断了,那就是见道所断了。

  而下边八地,却是凡夫用这个欣上厌下的方式,也可以断,也可以通。假使圣者的话,也可以见所断,凡夫修的话,也可以智所断,所以说这是通的,见修是通的。那么是修所断的烦恼——智所害的,那当然了,都是修所断。圣者他也是无漏法,或者有漏的智来断;而异生,世俗智来断。

  那么这一段,看起来是文不多,也是很复杂,你把前面讲过的东西……(前面都讲过的了)。如果前面的讲过的不联系起来的话,听了个莫明其妙。才来的人,就吃亏在这里。我们的讲课,困难也就在这里,流动性太大,学了一点点的人跑掉了;来的人,后来来的,前面没有的。那么这是……,如果我重新讲前头的,后边的人等在那里不耐烦;如果不讲前头的,才来的人,爬不上。如果你进来一个,讲一次前头的,那永远也讲不完《俱舍》了,讲一百年也讲不完,经常在流动的,这个去了,那个来了,新来一个讲一次,新来一个讲一次,一百年也讲不完。那么没有办法了,只好后来的,自己下功夫了,自己去,要赶了,赶上去。好在我们这里功课少,总只有一门功课。本来有个语文课,语文老师太忙了,不来了;本来还想开一个藏语课,藏语老师请不到。所以留下的就是一课,这一课,那么要赶的话,时间该是有的。就是自己把散言杂话那些空闲的时间,要节约下来。不要去搞那些空事,那里游游玩玩了、看看了、走走了,那是要不得了。还有一个要说明的,就是安居期间,要出去,一定要是为佛法僧三宝、为了父母等等,这个律藏上有的,有三十几个事情,属于这个范围可以作羯磨,或者是怎么样子,七天以内的,陈白以后出去。如果不是这些事情你出去的话,不要说一天不回来,哪怕你越界,成问题,安居就是不清净的。所以不要看到安居是那么疲沓,反正可以说一个假,外边去玩两天。不能玩的,安居是用功的时候。

  这一讲我们讲完了。下边要求你们下去决定要讨论了。不讨论的话,懂的人可能是,前面都听过的人,可能会懂,但是后边的人,怎么办呢?还要起个悲心,把后面的人拉一把,那就是靠互相帮助了,在讨论的时候。

  那么还有一点,就是说,后来的你们要自觉,把那些不懂的,在讨论上你们提出来问。如果你不问的话,你们自己都懂了,他们也不管了。现在他们……,我们说学法的人,一般是自学为主了。他不是来教的,你不问他,他不会给你说的;如果你问他的话,他肯定会给你说。那么你自己就是哪里不懂的,自己先听了之后,下去看一看,哪里不懂的,自己做个记号,在讨论的时候,拿出来问。讨论的时候,解决不了的问题就拿上来,由一个代表把那个问题写好,交上来。这是我们以前过去的方式。学《广论》就这么讨论的,那个时候讨论很有收获。但是现在好象是太忙了,怎么的,从来没提条子来过,偶尔有个一条、两条,也极少。下边还有一点时间,我们想再讲一段。

  

  丙三 明五见

  丁一 正明五见

  从此第三,明五见,就中分二,一正明五见,二别释戒禁取。且正明五见者,论云:由行有殊,分见为五,名先已列,自体如何?颂曰:

  我我所断常  拨无劣谓胜  非因道妄谓  是五见自体 

  “从此第三,明五见”,把五个见详细要讲一下。“分二”,分二科,“正明五见”、“别释戒禁取”。先把五见讲了,什么叫五见;然后戒禁取,特别地把它另外提出来讲一下。

  “且正明五见者,论云:由行有殊,分见为五”,因为它的行相、行解不同,这个见,六个烦恼的见,把它分成五个。分五个不是乱分的,这五个见行相不同,各是各的。那么怎么不同?下边就要讲。

  “名先已列,自体如何?”这个名,这五见的名字前面讲过了,讲九十八使的时候,把五见都分得清清楚楚了,名字都有了。那么这个名字有了,它的体什么,还没讲。那么这里要讲一下。“自体如何”,名字已经先列了,讲过了,它的自体是什么呢?

  “颂曰:我我所断常,拨无劣谓胜,非因道妄谓,是五见自体”,这个颂很简单扼要,要背。这个五见的体什么东西呢?一个是执我、我所,执了这个五蕴是我,或者执了离开五蕴有一个什么灵魂之类的是我。

  这个灵魂我们再说一下,这是外道话,我们佛教徒不要讲灵魂。道教、耶稣教,他们都叫灵魂。灵魂是什么?是一个精神的东西,这精神的东西进到我们的肉体里边去了,就成那个人,那个什么东西,他们的讲法是这样子了。所以这个老道经常说的,旧房子坏了,我们去找个新房子,等于说这个灵魂出去了,再找一个新的,投一个胎,或者借尸还魂了。有些年轻的,他才死掉的,还没有腐烂的,他可以进去,又活过来了。这些是道家的话。我们说,不是灵魂,是中阴。中阴是五蕴,有色、受、想、行、识,有物质的东西的,不是单是精神。纯粹精神的东西,是找不出来的。而偏偏那些哲学家也好、科学家,总是把精神物质分成两类。纯精神的,就叫灵魂,物质的东西就是什么什么。反正这个是外道的概念,我们佛教不要用灵魂。用灵魂,你学的法,怎么跟外道混起来了呢?所以这个千万不要!要注意这些地方。

  这个“我我所”,这个萨迦耶见,就是执我、我所的,执着这个是我,或者是五蕴是我,或者是五蕴中间一个是我。最粗的是,最粗浅的人,他执这个身体是我,那就是色蕴;那么仔细的,高超一点的,执受是我,能够感觉的是我;那么再高一点的想是我;乃至思是我,能够自由意识活动的是我,这个笛卡尔就是“我思故我在”,我就是思心所;那么还要再高的,是识是我,了别的那个心识是我。这个,都是执蕴为我。

  还有一种是离蕴为我,离开五蕴还有一个不是五蕴的东西,有这么一个我。这个执我,总不即蕴我、离蕴我。那么执着这个是我,另外有我所了,所有属于我的东西。这是萨迦耶见。

  边见,“断、常”,执断常,执持常见,或是断见,是边见。

  “拨无”,邪见。本来的因果,说它没有的,做好事不得好果,做坏事也不一定得坏果,这是“拨无”。把因果说它是没有的,拨无因果了,就是邪见。

  “劣谓胜”,见取。本来是不好的东西,执为最殊胜的,这是见取。

  “非因道妄谓”,不是因说是因,不是道说是道,戒禁取。

  那么这是五见的体,这三句话全部包了。下边是总结,“是五见自体”。这个五见的自体,就是这么几个东西。那就是什么呢?执我、我所;执断常;拨无因果;劣谓胜,执劣的为殊胜;不是因说是因,不是道说是道,妄谓,就是虚妄地乱说了。这就是这五个邪见了,五个不正见。

  

  释曰:前三句出体,第四句结成。我我所者,执我我所,名有身见也,身即是有,故名有身。以五取蕴为体,缘于有身,执我我所,执即是见,见缘有身,名有身见,有身之见,依主释也。西国名萨迦耶见,此云坏身见,或名有身见。故论云:坏故名萨,聚谓迦耶,即是非常、和合蕴义非常是坏义,和合是聚义,迦耶即萨,名萨迦耶,即五取蕴迦耶体也。为遮常、一想,故立此名,要此想为先,方执我故解云:此上是经部释,为遮外道计于常想,立其萨名,遮计一想,立迦耶名,是则坏身之见,名坏身见也。毗婆沙师,作如是释,有故名萨,身义如前,勿无所缘计我我所,故说此见缘于自身,缘萨迦耶,而起此见,故标此见名萨迦耶已上论文,释有身之见也。  

  “释曰:前三句出体,第四句结成”,前三句出五见的体,接下去是总结,结成,结成这个五体。

  那么这里讲萨迦耶见,有两个意思,两个解释,一个是有部的解释,一个是经部的解释。有部,我们不要忘记。什么叫有部?三世一切有,三世的法,不管过去、未来,凡是是一个法,都是有自体的,这是有部。那么经部,就是进步一点了,认为有些法是有体,有些法是没有体的。

  那么我们这里也提一下,我们学空,这个藏地的学空,一定要从四个层次。先是要有有,你要知道空,先要有;你知道有了,这个法知道了之后,再说这个法是空。如果你法都没有,你说个空,乱七八糟,什么空也搞不清楚。那就是说,我们要消灭敌人,你把敌人先要认得到,这个是敌人,它是什么特征;你敌人认不到,你说我要消灭敌人,“叭”,到处跑,你消灭哪个了?把自己人害了还不知道。所以说你先要学有,把有先学好。就是缘起了,把缘起知道,才知道性空了。那这第一个有部的要先学,然后学经部的。经部就是把有部一部分空掉了。有部是三世一切有;经部就是说,过去、未来是空,没有的,没有体的,现在才有体,还有其它的法里边,无为法是没有体的,等等,好多东西,有部执着有自体,经部都把它空掉了。这是第一层的空。学了经部空之后,再进入瑜伽的空。经部我们前面讲《印度佛学史》里讲过了,是进入瑜伽的阶梯,那么你再进一层,就是瑜伽,…

《俱舍论颂疏讲记 随眠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