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就是唯识了,把外境都空掉了,只留下个阿赖耶识——内心。然后,就中观把阿赖耶识也除掉。我记得我们在印《入中论》的时候,前面一篇介绍写的八个难题。八个难题里边,有一个就是阿赖耶识在中观里边,也是认为没有实体的,也是不存在的东西。结果上海一个居士他就问了,“唉呀!怎幺阿赖耶识没有的呢?这个恐怕有问题啊?你考虑考虑”。我说中观就说阿赖耶识是没有的,阿赖耶识是筏喻者。那些人,他这个机,需要通过阿赖耶识这个东西,然后才能进入空性的,那先给他阿赖耶识抓到。抓了阿赖耶识之后,你过了河了,你阿赖耶识该放下了,到中观的时候就不要它了。如果再执着的话,那就是空不完了,还有一部分尾巴留在那里。那么所以说藏地的学空,一定要从有部学起,经过经部……,最起码要四部,有部,经部、瑜伽、中观。那么我们汉地的学空就不行了,一跳上去就是空,那个学的就是不踏实的。所以说藏地那些格西、佛爷,对我们汉地的空呢,他们有他们看法的。我们以后学空,也是要踏踏实实,最好按了这个层次来学。
那么这里就是把有部、经部的两个萨迦耶见介绍一下。
先说有部的,“执我、我所,名有身见”,什么叫萨迦耶见呢?就是有身见,执着有我、有我所的。这个就是第一个,有身见。
什么叫有身见?“身即是有”。有部是一切有,你这个身体就是有的,有这个身体的,叫有身。“以五取蕴为体”,我们这个身体,五蕴了,这个五取蕴——注意——不是五蕴。五蕴里边有无漏五蕴,这个五取蕴是烦恼所取的五蕴,这个我们前面都学过,是五取蕴,属于烦恼的。以这个五取蕴为体,执了有我、我所。“缘于有身,执我我所”,缘了这个五取蕴,执着这个我,这是我的所,是我的东西。“执即是见”,能够执着它是我、我所的一个执就是见,见就是执着那个东西了。“见缘有身”,叫有身见,这个见缘的境是有身,五取蕴,叫有身见。
“有身之见”,这个见就是有身的见,“依主释”。这是有部的讲法,就是说这个萨迦耶见,就是叫有身见。这个身就是有,就是有部当然说一切都是有的了。这个有的身是什么呢?就是五取蕴。这个五取蕴,你缘了五取蕴,执它,这个是我,那个是我所,这就叫萨迦耶见。
那么“西国名萨迦耶见”,西国,就是西方,西方这个有身见,印度名字,原名就是萨迦耶见。这是下边经部的解释,经部讲这个萨迦耶见,又叫坏身见,“或名有身见”,他就是说有部的有身见,就是萨迦耶见,这个萨迦耶见,也叫坏身见。
“故论云”,他怎么说呢?《俱舍论》里边,原文这么说,“坏故名萨”,萨迦耶的萨——印度话了,我们汉语就叫坏;“聚谓迦耶”,迦耶就是聚,积聚的意思;坏聚,坏聚是无常的,坏是无常的就叫坏了,聚就是和合拢来,积了一聚,不是一个东西。我们执一个我,都是执着我是一个,不能说我这个我有十几个我,一百个我,那个不成为我了,我就是一个;那么是常的,这个灵魂是常的,身体是要坏的,灵魂是不坏的,这个一般执我就是一、常。那么这里就是破坏你这个一、常,它是非常的,就是要坏的,你说常,它要坏的,不常的、无常的;你说是一个,和合拢来的,聚拢来的一大堆,不是一个。
“非常是坏义,和合是聚义”,萨迦耶,坏就是萨,迦耶就是聚,所谓萨迦耶,就是无常的,积聚拢来的,不是一个,也不是常的。
“迦耶即萨,名萨迦耶”,这个本身,无常的东西,就是积聚的东西,因为它是积聚拢来的,才是无常的,如果不是积聚的,原来是有自性的,那就常了,正因为是积聚的,又可以合,又可以散,那就是无常了。所以说,迦耶跟萨两个东西是持业释,就是一个东西,迦耶就是萨,萨迦耶,就叫萨迦耶。“即五取蕴”,它的体就是五取蕴了。
“为遮常、一想,故立此名”,因为外道执一个灵魂,执一个什么东西,我是有常的,是一的。经部就是要破掉他们“常、一”这个概念,叫萨迦耶见。“要此想为先,方执我故”,先有这个常,一个一,有这样子想的一个概念在前面,才执着这是我,是常的,是一的我。那么现在呢,经部就是要破我了,就跟你说你所执的我,就是个无常的,就不是一的,是积聚拢来的,那就是不成其为我了。
“解云:此上是经部释”,这个是经部的解释。经部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外道执有我了。“为遮外道计于常想,立其萨名”,外道是执常。“遮计一想,立迦耶名”,外道是执的一,外道执一,我们就遮掉这个一,叫迦耶。外道执常,我们遮了这个常,就立一个萨——是无常。那么这个经部的萨迦耶见,是针锋相对破外道的常、一见的我的。“是则坏身之见,名坏身见也”,这个坏身见,就是萨迦耶见了。
那么这是经部、有部的两个说法都有了,下边经部、有部两个有不同了。
那么有部要说话了,“毗婆沙师”,有部师,“作如是释”,他怎么说呢?“有故名萨”,这个你不能说它没有的,有,因为这个萨就是有,这个迦耶就是身,身就是和合、积聚的意思,这个同前面一样。
“勿无所缘,计我我所,故说此见缘于有身,缘萨迦耶,而起此见,故标此见名萨迦耶”,有部就是特别要声明,他说你说的这个萨迦耶见,是无常的,是和合积聚的,那你这个我——所缘的我,就是没有这个我的。有部说,你要心要缘个东西,缘个空的,没有的东西是不能缘的,一定要有东西的才能缘。他所以说,这个是有,萨是有;那么迦耶是积聚。“勿无所缘,计我我所”,你说缘了个空,没有所缘的境,你执着它是我、我所,这是讲不通的,在有部讲不通的。“故说此见缘于有身”,所以说有部说这个见,一定缘有体的那个身,不能缘空的东西的。“缘萨迦耶”,就是有身了,“而起此见”,缘萨迦耶这个五取蕴,才产生这个我、我所的见。这么就是强调心要缘有这个东西的,才能去执着它是我、我所。
而经部,就是你缘的我根本是虚妄的,这个萨迦耶见缘的境是没有的,是空的东西,虚妄的东西,执着它是我、我所,这才是萨迦耶见。这个跟中观一样的,那么就是经部里边是比较进步的。
那么这个里边,世亲菩萨是采取经部的意见,所以他特别在讲有部的萨迦耶见以后,把经部的东西掺进去。这一点就是说,世亲论主是同意经部的意思的。下边是容易了,萨迦耶见难一点。
断常者,于我我所,执断常,名边执见。断常名边,执即是见,依边起执,边之执故,依主释也;边执即见,持业释也。
“断常者,于我我所,执断常,名边执见”,第二个是边见,也叫边执见。前面的我、我所是基础,在我我所上,执我是常的、我是断的,我所是常的、我所是断的,这个就是边执见。“断常名边”,断也好,常也好,叫边。执就是见。
“依边起执,边之执故,依主释也”,边之见了,边执见。“边执即见,持业释”,也可以说。这个边执见,可以依主释,也可以持业释。
我们说六离合释有关系的,这个是很重要的。有部的萨迦耶就是依主释,而经部的萨迦耶见是持业释,萨本身就是迦耶,没有体的;有部是不行的,一定要有体的。所以说六离合释,你把它搞错了,搞了另外一个解释的话,意思要反起来的。
那么这个边执见,却是通的。你说它是依主释也可以,持业释也可以,意思没有矛盾。那么边执见就是在前面的我、我所上,执它是常的,执它是断的,这就是边执见。
拨无者,拨无因果,名为邪见,邪即是见,名为邪见,持业释也。
下边是邪见,“拨无因果”,本来的世间上的苦集灭道的因果、缘起等等法,你说是没有的,那么这是邪见。“邪即是见”,本身这个邪就是它这个见,叫邪见,持业释。
劣谓胜者,于劣谓胜,名为见取,见谓身见,边见,邪见,执此三见,以为胜故,名为见取,见之取故,是依主释也。除三见外,执余有漏,以为胜者,亦名见取。理实应立见等取名,略去等言,但名见取。
下边是见取。“劣谓胜者,于劣谓胜”,本来这个并不好,是很低劣的东西,你说它殊胜,这个是见取见。
“谓身见、边见、邪见”,这三个见都是错的,你把它执着是好的,就是见取。“见之取故”,前面三个见的执着,“取”,取着,叫见取,“依主释”。
那么是不是一定要这三个见呢?不一定。其它的东西,“除三见外,执余有漏,以为胜者,亦名见取”,除, 了三个见之外,其它的有漏法,你说它是殊胜,也属于见取。那么照这样子说,“理实应立见等取名”,这个见取,不但是三见了,还有其它的有为法了,要加一个等才行了,照规矩说,要见等取了,要立这个名字的。但是我们把等字……,其它有漏法也隐在里边了,单说个见取。但是我们知道,所谓见取,不一定说是萨迦耶见、边见、邪见,执它为胜的,其它的有漏法执它为胜的,也都属于见取的范围。有漏法是不殊胜的东西了,你说它是殊胜的,就是见取了。
非因道妄谓者,非因谓因,非道谓道,名戒禁取。戒谓佛法中五戒等也,禁谓外道狗牛等禁也,执此禁戒以为因道,名戒禁取,戒禁之取,依主释也。论云:如大自在生主,或余非世间因执我等生世间也,妄起因执;投水火等,种种邪行,非生天因,妄起因执已上非因执因也;受持戒禁,数相应智,非解脱道,妄起道执外道计算数智,得涅槃也。理实应立戒禁等取名,则略去等言,但名戒禁取已上论文,等取执非戒禁余法也。
最后一个戒禁取。“非因道妄谓”,“非因”,本来不是因,你说它是因;“非道”,本来不是道,你说它是道。这个虚妄的,这样子说,那就是戒禁取。
“戒谓佛法中五戒等也,禁谓外道狗牛等禁也,执此禁戒以为因道,名戒禁取。戒禁之取,依主释也”,这个戒禁取里边要分,戒…
《俱舍论颂疏讲记 随眠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