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動機出發,不是菩提心,也不是出離心,以世間的這個追求的心出發,也可以得到世間的禅定。那個時候就把欲界的煩惱離掉了。欲界的煩惱離掉,以世俗智離的。這是欲界的煩惱裏邊包含的忍所害的那一部分,也用世俗智把它離掉了。乃至無所有處,也可以羨慕上邊的非想非非想的靜、妙、離,厭惡它本地的粗、苦、障,用一些世間禅,把它的煩惱滅掉,證了這個非想非非想的定。
這個八地都可以用世俗智把那些忍所害的也好、智所害的也好,煩惱把它斷掉。這是有部的話。那麼非想非非想天來說,他上面沒有了,上面靜妙離的對象沒有了,他是最高了,有頂了,叁有之頂了,他無可再往上離了。從世俗法,他不能再往上了。那麼要斷它的煩惱,只有無漏法斷。無漏法斷,就是用類智忍來斷了,這是見所斷了;它不能由世俗智斷了。所以說有頂這一地,決定是見所斷,是聖者才能斷得掉。聖者要斷它的時候,以類智忍來斷了,那就是見道所斷了。
而下邊八地,卻是凡夫用這個欣上厭下的方式,也可以斷,也可以通。假使聖者的話,也可以見所斷,凡夫修的話,也可以智所斷,所以說這是通的,見修是通的。那麼是修所斷的煩惱——智所害的,那當然了,都是修所斷。聖者他也是無漏法,或者有漏的智來斷;而異生,世俗智來斷。
那麼這一段,看起來是文不多,也是很複雜,你把前面講過的東西……(前面都講過的了)。如果前面的講過的不聯系起來的話,聽了個莫明其妙。才來的人,就吃虧在這裏。我們的講課,困難也就在這裏,流動性太大,學了一點點的人跑掉了;來的人,後來來的,前面沒有的。那麼這是……,如果我重新講前頭的,後邊的人等在那裏不耐煩;如果不講前頭的,才來的人,爬不上。如果你進來一個,講一次前頭的,那永遠也講不完《俱舍》了,講一百年也講不完,經常在流動的,這個去了,那個來了,新來一個講一次,新來一個講一次,一百年也講不完。那麼沒有辦法了,只好後來的,自己下功夫了,自己去,要趕了,趕上去。好在我們這裏功課少,總只有一門功課。本來有個語文課,語文老師太忙了,不來了;本來還想開一個藏語課,藏語老師請不到。所以留下的就是一課,這一課,那麼要趕的話,時間該是有的。就是自己把散言雜話那些空閑的時間,要節約下來。不要去搞那些空事,那裏遊遊玩玩了、看看了、走走了,那是要不得了。還有一個要說明的,就是安居期間,要出去,一定要是爲佛法僧叁寶、爲了父母等等,這個律藏上有的,有叁十幾個事情,屬于這個範圍可以作羯磨,或者是怎麼樣子,七天以內的,陳白以後出去。如果不是這些事情你出去的話,不要說一天不回來,哪怕你越界,成問題,安居就是不清淨的。所以不要看到安居是那麼疲沓,反正可以說一個假,外邊去玩兩天。不能玩的,安居是用功的時候。
這一講我們講完了。下邊要求你們下去決定要討論了。不討論的話,懂的人可能是,前面都聽過的人,可能會懂,但是後邊的人,怎麼辦呢?還要起個悲心,把後面的人拉一把,那就是靠互相幫助了,在討論的時候。
那麼還有一點,就是說,後來的你們要自覺,把那些不懂的,在討論上你們提出來問。如果你不問的話,你們自己都懂了,他們也不管了。現在他們……,我們說學法的人,一般是自學爲主了。他不是來教的,你不問他,他不會給你說的;如果你問他的話,他肯定會給你說。那麼你自己就是哪裏不懂的,自己先聽了之後,下去看一看,哪裏不懂的,自己做個記號,在討論的時候,拿出來問。討論的時候,解決不了的問題就拿上來,由一個代表把那個問題寫好,交上來。這是我們以前過去的方式。學《廣論》就這麼討論的,那個時候討論很有收獲。但是現在好象是太忙了,怎麼的,從來沒提條子來過,偶爾有個一條、兩條,也極少。下邊還有一點時間,我們想再講一段。
丙叁 明五見
丁一 正明五見
從此第叁,明五見,就中分二,一正明五見,二別釋戒禁取。且正明五見者,論雲:由行有殊,分見爲五,名先已列,自體如何?頌曰:
我我所斷常 撥無劣謂勝 非因道妄謂 是五見自體
“從此第叁,明五見”,把五個見詳細要講一下。“分二”,分二科,“正明五見”、“別釋戒禁取”。先把五見講了,什麼叫五見;然後戒禁取,特別地把它另外提出來講一下。
“且正明五見者,論雲:由行有殊,分見爲五”,因爲它的行相、行解不同,這個見,六個煩惱的見,把它分成五個。分五個不是亂分的,這五個見行相不同,各是各的。那麼怎麼不同?下邊就要講。
“名先已列,自體如何?”這個名,這五見的名字前面講過了,講九十八使的時候,把五見都分得清清楚楚了,名字都有了。那麼這個名字有了,它的體什麼,還沒講。那麼這裏要講一下。“自體如何”,名字已經先列了,講過了,它的自體是什麼呢?
“頌曰:我我所斷常,撥無劣謂勝,非因道妄謂,是五見自體”,這個頌很簡單扼要,要背。這個五見的體什麼東西呢?一個是執我、我所,執了這個五蘊是我,或者執了離開五蘊有一個什麼靈魂之類的是我。
這個靈魂我們再說一下,這是外道話,我們佛教徒不要講靈魂。道教、耶稣教,他們都叫靈魂。靈魂是什麼?是一個精神的東西,這精神的東西進到我們的肉體裏邊去了,就成那個人,那個什麼東西,他們的講法是這樣子了。所以這個老道經常說的,舊房子壞了,我們去找個新房子,等于說這個靈魂出去了,再找一個新的,投一個胎,或者借屍還魂了。有些年輕的,他才死掉的,還沒有腐爛的,他可以進去,又活過來了。這些是道家的話。我們說,不是靈魂,是中陰。中陰是五蘊,有色、受、想、行、識,有物質的東西的,不是單是精神。純粹精神的東西,是找不出來的。而偏偏那些哲學家也好、科學家,總是把精神物質分成兩類。純精神的,就叫靈魂,物質的東西就是什麼什麼。反正這個是外道的概念,我們佛教不要用靈魂。用靈魂,你學的法,怎麼跟外道混起來了呢?所以這個千萬不要!要注意這些地方。
這個“我我所”,這個薩迦耶見,就是執我、我所的,執著這個是我,或者是五蘊是我,或者是五蘊中間一個是我。最粗的是,最粗淺的人,他執這個身體是我,那就是色蘊;那麼仔細的,高超一點的,執受是我,能夠感覺的是我;那麼再高一點的想是我;乃至思是我,能夠自由意識活動的是我,這個笛卡爾就是“我思故我在”,我就是思心所;那麼還要再高的,是識是我,了別的那個心識是我。這個,都是執蘊爲我。
還有一種是離蘊爲我,離開五蘊還有一個不是五蘊的東西,有這麼一個我。這個執我,總不即蘊我、離蘊我。那麼執著這個是我,另外有我所了,所有屬于我的東西。這是薩迦耶見。
邊見,“斷、常”,執斷常,執持常見,或是斷見,是邊見。
“撥無”,邪見。本來的因果,說它沒有的,做好事不得好果,做壞事也不一定得壞果,這是“撥無”。把因果說它是沒有的,撥無因果了,就是邪見。
“劣謂勝”,見取。本來是不好的東西,執爲最殊勝的,這是見取。
“非因道妄謂”,不是因說是因,不是道說是道,戒禁取。
那麼這是五見的體,這叁句話全部包了。下邊是總結,“是五見自體”。這個五見的自體,就是這麼幾個東西。那就是什麼呢?執我、我所;執斷常;撥無因果;劣謂勝,執劣的爲殊勝;不是因說是因,不是道說是道,妄謂,就是虛妄地亂說了。這就是這五個邪見了,五個不正見。
釋曰:前叁句出體,第四句結成。我我所者,執我我所,名有身見也,身即是有,故名有身。以五取蘊爲體,緣于有身,執我我所,執即是見,見緣有身,名有身見,有身之見,依主釋也。西國名薩迦耶見,此雲壞身見,或名有身見。故論雲:壞故名薩,聚謂迦耶,即是非常、和合蘊義非常是壞義,和合是聚義,迦耶即薩,名薩迦耶,即五取蘊迦耶體也。爲遮常、一想,故立此名,要此想爲先,方執我故解雲:此上是經部釋,爲遮外道計于常想,立其薩名,遮計一想,立迦耶名,是則壞身之見,名壞身見也。毗婆沙師,作如是釋,有故名薩,身義如前,勿無所緣計我我所,故說此見緣于自身,緣薩迦耶,而起此見,故標此見名薩迦耶已上論文,釋有身之見也。
“釋曰:前叁句出體,第四句結成”,前叁句出五見的體,接下去是總結,結成,結成這個五體。
那麼這裏講薩迦耶見,有兩個意思,兩個解釋,一個是有部的解釋,一個是經部的解釋。有部,我們不要忘記。什麼叫有部?叁世一切有,叁世的法,不管過去、未來,凡是是一個法,都是有自體的,這是有部。那麼經部,就是進步一點了,認爲有些法是有體,有些法是沒有體的。
那麼我們這裏也提一下,我們學空,這個藏地的學空,一定要從四個層次。先是要有有,你要知道空,先要有;你知道有了,這個法知道了之後,再說這個法是空。如果你法都沒有,你說個空,亂七八糟,什麼空也搞不清楚。那就是說,我們要消滅敵人,你把敵人先要認得到,這個是敵人,它是什麼特征;你敵人認不到,你說我要消滅敵人,“叭”,到處跑,你消滅哪個了?把自己人害了還不知道。所以說你先要學有,把有先學好。就是緣起了,把緣起知道,才知道性空了。那這第一個有部的要先學,然後學經部的。經部就是把有部一部分空掉了。有部是叁世一切有;經部就是說,過去、未來是空,沒有的,沒有體的,現在才有體,還有其它的法裏邊,無爲法是沒有體的,等等,好多東西,有部執著有自體,經部都把它空掉了。這是第一層的空。學了經部空之後,再進入瑜伽的空。經部我們前面講《印度佛學史》裏講過了,是進入瑜伽的階梯,那麼你再進一層,就是瑜伽,…
《俱舍論頌疏講記 隨眠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