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疏講記 隨眠品▪P2

  ..續本文上一頁,另外還有這個是行相微細。這個隨眠,這個行相我們不容易認出來,很微細,好象睡覺一樣。這個睡覺的行相,你說你什麼時候睡著了,你自己看看,什麼時候睡著你知不知道。等到你知道你沒有睡著,等到你不知道你睡著了,你又不知道你怎麼睡著的。所以這個行相很微細。那麼這是兩個解釋都可以,行相微細,釋眠,增昏滯,解釋這個眠都可以。

  “隨”,就是隨逐有情,跟著有情跑的,隨便哪裏是逃不了的,除非你把它斷掉了。你沒有斷掉,你煩惱是跟著你,永遠在你身上,一碰到相應的境就會跑出來。所以說沒有證到初果、二果、叁果的話,不敢說狠話。你說,“我保險了,碰見什麼事情,我不會起煩惱了”,這個大話不敢說的。我們只要煩惱在心上沒有斷掉的話,你碰到那些相應的境,再一個提不起正念,馬上煩惱就生起來,這是客觀的規律,逃也逃不了的。那麼所以說,修行的人,第一個是要遠離。把五欲的境遠離之後,把境離開了,即使你心裏的煩惱種子還在,沒有這個境勾引你的話,可以不生,暫時可以不起作用,現行不起來。但是你碰到那個境的時候,那就是要提正念。如果正念一失,那就是煩惱會起來,煩惱起來之後,就跟著它跑,什麼破戒的罪就會跟起來。所以說在初學的人,一定要遠離五欲的境,並不是逃避,就是要鍛煉自己的力量;自己能力沒有鍛煉出來之前,不能到敵人當中去沖鋒去。你要是能力有了,當然是可以了。但是還是要注意,被譏嫌的事情還是不要做,不要你說我不害怕了,我什麼事情就可以做,也不行。因爲這是,你要教化有情,你自己要做得如法。那麼這就是隨眠的意思。

  “品”,我們以前講過,就是章的意思。什麼叫“分別”?廣明,把它詳細地說明這些事情,就是分別。這一品廣明煩惱的事情、隨眠的事情,叫分別。

  那麼這裏,我們先要說一下:在有部裏邊,隨眠這兩個字,是指的根本煩惱;那麼其它的部裏邊,隨眠是指煩惱的種子,這個不一樣。所以說在看書的時候,查字典,往往會搞錯。因爲不成體系了,字典裏是什麼解釋都收來的。那麼我們研究一部論、一部經的時候,都有體系的。有部的體系,隨眠是講的是現行煩惱,是指根本的貪瞋癡慢疑、五個見,這是隨眠——根本惑;那麼其他的部裏邊,隨眠是煩惱種子,經部就是這樣子說的。那麼這個就不能把其它的解釋到這裏來用。

  那下邊,這一品總的綱是“明惑體”,煩惱的體。二是“明惑滅”,煩惱如何消滅。這個很重要,說了煩惱之後,就要怎麼消滅它了,煩惱不是要保持的東西,要消滅的東西,所以要說“惑滅”。

  “就明惑體中分叁:一、明根本惑,二、諸門分別,叁、雜明諸煩惱”,那麼煩惱還有好幾種了,隨眠是一種,根本的,還有其它的,垢、纏等等,都是小的煩惱,有其它的名字。就根本的惑裏邊,就是隨眠,又分五科來講。

  “一、明增數”,它的數字,開始時,煩惱是有幾個?是六個。慢慢的七個,最後是增到十個。

  “二、明見修斷”,見道所斷的,跟修道所斷的,它的差別。

  “叁、明五見”,五個見,就是身見、邊見、邪見、戒禁取、見取,這五個見。本來是在根本惑裏邊,沒有打開是一個見,打開之後呢,一個見分五個見。

  “四、明四倒”,我們現在的世界上,能夠搞錯的,把我們顛倒,迷惑我們的,就是這個四倒——常樂我淨。本來是無常的,觀是常的;本來是苦的,說樂的;本來是不幹淨的,說是淨;本來是沒有我的,說是我的。這樣子常樂我淨的這個錯誤的觀點一産生,什麼煩惱、什麼業都會造出來了。這個四顛倒。

  下邊是慢。慢在我們修行當中,有特殊的意義。我們很多人自己學了一點法,慢得不得了,自己也沒有什麼行持,更沒有什麼修證,就是看了幾本書,看的對不對還不知道,就慢心高,自以爲高人一等。這樣子修行的話,就是越修越遠。

  我們修行的目的,《百法明門論》講得很清楚,就是要達到無我,一個是補特伽羅無我,一個是法無我。而這個慢心,就是我慢,就是我執的一個最大的一個表現。你如果增加慢心的話,就是增加我執;增加我執,就是跟修行是背道而馳的。如果學佛學到把我執長得胖胖的、大大的、高高的,那你修行的方向就搞錯了。所以這樣子修行,越修越糟糕,煩惱沒有斷,反而增加了。你修什麼呢?自己以爲了不得,實際上根本沒有什麼了不得,就是很可憐。

  下邊是第一個,增數。煩惱的數字的增加當中,慢慢增了。第一是六個隨眠,根本煩惱最簡略的是六個,廣一點七個,再廣一點十個,那麼再廣一點九十八個,這麼一點一點增。這個下邊我們就開始第一科——如何增。

  那麼從基本的六個隨眠講起。“且初第一,明六隨眠者”,那麼引《俱舍論》就開一個端。

  “論雲:前言世間差別,皆由業生,業由隨眠,方得生長,離隨眠,業無感有能”,這是《俱舍論》的總結。前面我們說世間品,各式各樣的世間,器世間、有情世間差別,這是哪裏來的?因爲各式各樣的業所感生的。那麼這個業又怎麼生的?是煩惱生起來的。沒有煩惱,業也生不起來。“離隨眠”,離開隨眠的話,這個業,“無感有能”,它感叁有的能是沒有的。離開煩惱,這個業它要感叁有這個果,這個能力是沒有的。

  這個從兩方面講。一個是因爲是煩惱才造業的,沒有煩惱,業就造不出來,那怎麼感果呢?第二個,就是業雖然造出來了,決定要有煩惱滋潤它,才能感果。如果你沒有煩惱滋潤它的話,這個幹的種子也生不了果。所以這個,我們在《廣論》裏邊,十二因緣,能生支、能引支,這兩支。雖然能引,沒有能生的支,沒有煩惱去滋潤它,生不出來,引是引出來了,但是生不出來。就像小孩子在肚子裏邊,養不出來。那個你假使能生支有了之後,果就要生出來了。所以說煩惱是一個關鍵問題。

  “所以者何”,那麼就是問了,這個是什麼原因。

  再問一個,“隨眠有幾”,那麼煩惱是這麼重要,它到底有幾種隨眠?

  這是提問了,下邊頌就是回答這個問。“隨眠諸有本,此差別有六,謂貪瞋亦慢,無明見及疑”。他就是“所以者何”,爲什麼原因。“隨眠諸有本”,是回答這個話。隨眠是一切叁有的本。“有”,我們欲有、色有、無色有,不是一個有,“諸”,諸就是多數了。一切有的根本是隨眠。所以說,沒有隨眠的話,即使有業,也感不了果,就是這個原因,因爲隨眠是根本。

  那麼在第二個問題:隨眠有幾?下邊回答。“此差別有六”,隨眠的差別可以分六種。哪六種?貪、瞋、慢、無明、見、疑,這六個。

  釋曰:隨眠諸有本者,由此隨眠是諸有本,故業離此,無感有能。諸有者,叁有也。此略應知,差別有六:一貪,二貪瞋,叁慢,四無明,五見,六疑。頌說亦言,非直瞋名貪瞋,意顯慢等亦由貪力,于境隨增,以一切惑生,皆因貪力故,是故應言貪瞋貪慢乃至貪疑也,及聲顯六體各不同。

  “釋曰:隨眠諸有本者,由此隨眠是諸有本,故業離此,無感有能。諸有者,叁有也”,這個就是回答第一個問題:所以者何?爲什麼煩惱那麼重要呢?他說一個煩惱,由這個根本煩惱隨眠,是諸有的本。諸有就是叁有了,欲有、色有、無色有,也就是叁界。叁界的根本是煩惱。所以說,雖然造了業,或者沒有造的業,離開了煩惱,要感這個叁有的果的話,這個能力是沒有的。所以說,真正感果的能力,歸根到底,還總結在煩惱上。從發動業的根本來說,沒有煩惱發不動業;從業要生果的時候,沒有煩惱的滋潤,果也生不了。所以說,業離開了這個煩惱的話,要産生叁有的果,沒有這個能力。

  什麼叫諸有?叁有就是。

  “此略應知,差別有六”,我們說煩惱,你應該要知道,它的最粗的來說,最略的說有六種:一個是貪、一個是貪瞋、一個是慢、一個是無明、一個是見、一個是疑。

  那麼這裏邊,有文章。他在頌裏邊,“謂貪瞋亦慢”,爲什麼貪瞋不分開?貪,再擺一個“貪瞋”,這個有道理。“亦慢”,這個“亦”也是用在裏邊有作用的,並不是一個虛字。

  “頌說亦言,非直瞋名貪瞋,意顯慢等亦有貪力,于境隨增,以一切惑生皆由貪力故,是故應言貪瞋、貪慢,乃至貪疑也”,這個“亦”,就是說“貪瞋”這個“瞋”字,應當是貪瞋。因爲這個瞋,沒有貪的話,它也生不起來;沒有貪的話,它也滋潤不起來,也起不了作用。“亦慢”,慢也同樣,也是以貪爲本。所以說,安了這個“亦”,世親論主的解釋,應當是這六個煩惱都以貪是帶頭,一個貪本身是貪,貪瞋、貪慢、貪癡——就是無明,再一個貪見、貪疑,這都是因貪的根本而生起的。所以說這個頌裏邊的“亦”,這一個話,“亦”這個字,不但是貪,這個瞋叫貪瞋,它的意思說,慢、無明、見、疑,也是有貪的力量。“于境隨眠增”,隨增是一個法相名詞,以前講過了,沒有聽到的人,看第一品——界品,去複習一下。

  煩惱隨增,煩惱跟煩惱相應隨增,心王、心所的隨增。所緣隨增,煩惱與境互相增長,叫所緣隨增。那麼現在,這個煩惱跟這個境要隨增的時候,都有貪的力量在裏邊。如果沒有貪的話,其它的煩惱力量也産生不了。就是根本的是個貪。所以說根本佛教、原始佛教裏邊,很多把十二因緣的重點是貪,把集谛也說是貪,叁有的貪,這個貪是根本的一個煩惱的作用的出發點,就在這個地方。那麼“以一切惑生”,一切煩惱要生的話,都因貪的力量産生的。所以說,安了這個字,“亦”這個字擺在那裏,應當這麼說,這個煩惱六種是,一個是貪,本身是貪了,一個是貪瞋,一個是貪慢,貪無明,貪見,貪疑,所有的煩惱,都是以貪的力量才能夠于境隨增,才能夠生起來。所以說,每一個前面都要擺一個貪字。

  “及聲顯六體各不同”,“無明見及疑”,這個“及”字就是說,這六個煩惱各有…

《俱舍論頌疏講記 隨眠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