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颂疏讲记 随眠品

  俱舍论颂疏讲记 随眠品

  目 录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十九 2

  分别随眠品第五之一 2

  

  甲一 明惑体 2

  乙一 明根本惑 2

  丙一 明增数 2

  丁一 明六随眠 2

  丁二 明七随眠 6

  丁三 明十随眠 10

  丁四 明九十八随眠 11

  丙二 明见修断 25

  丙三 明五见 29

  丁一 正明五见 29

  丁二 别释戒禁取 36

  丙四 明四倒 38

  丙五 明七九慢 43

  丁一 正明七九慢 43

  丁二 明未断不起 49

  乙二 诸门分别 53

  丙一 明遍行非遍行 53

  丙二 明有漏无漏缘 57

  丙三 明二随增 68

  丙四 明二性分别 73

  丙五 明根非根 76

  丁一 明不善根 76

  丁二 明无记根 77

  戊一 明无记根 77

  戊二 因便明四记事 80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二十 85

  分别随眠品第五之二 85

  丙六 明惑能系 85

  丁一 约世明能系 85

  戊一 正约世明系 85

  戊二 明三世有无 93

  己一 述宗 93

   庚一 教理证 93

   庚二 叙说定宗 97

  己二 正破 104

  丁二 约断明离系 108

  丙七 明惑随增 110

  丁一 正明惑随增 110

  丁二 明有随眠心 122

  丙八 明次第起 127

  丁一 正明次第 127

  丁二 明起惑因 131

  乙三 杂明诸烦恼起 134

  丙一 明漏等四门 134

  丁一 出体 134

  丁二 释名 144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二十一 147

  分别随眠品第五之三 147

  丙二 明结等六门 147

  丁一 正明结等 147

  戊一 明结等五门 147

  己一 标章 147

  己二 别释 148

  庚一 释结 148

  辛一 明九结 148

  辛二 明五下分结 154

  辛三 明五上分结 160

  庚二 明三缚 162

  庚三 明随眠 164

  庚四 明随烦恼 164

  庚五 明缠 165

  戊二 明烦恼六垢 169

  丁二 诸门分别 172

  戊一 三断分别 172

  戊二 三性分别 173

  戊三 三界分别 173

  戊四 明六识相应 174

  戊五 明五受相应 175

  己一 明本惑相应 175

  己二 明随惑五受相应 177

  丙三 明五盖差别 179

  

  

  甲二 明惑灭 183

  乙一 明断惑四因 183

  乙二 明四种对治 193

  乙三 明断惑处 195

  乙四 明四远性 197

  乙五 明断惑得灭 200

  乙六 明九遍知 204

  丙一 列九遍知名 204

  丙二 明六对果 209

  丙三 明建立遍知缘 216

  丙四 明成就遍知 220

  丙五 明集遍知 224

  丙六 明得舍遍知 225

  

  俱 舍 论 颂 疏 讲 记

  

  

  分 别 随 眠 品 第 五

  

  

  

  世亲菩萨 造论

  圆晖法师 着疏

  智敏上师 讲解

  

   <内部资料, 仅供参考>

  

  

  

  第九十六讲

  

  《俱舍论颂疏》。今天我们讲的是烦恼品,即随眠品,整个的《俱舍》,一共是八品,这是第五品。

  我们回顾一下,第一品,界品,是讲一切法的体——宇宙万物的体是什么。第二是根品,根品是用,一切万物的用,一切万法的用,那么这是体用,是总的说。然后,分别地分两道因果。

  一个是流转的因果。先说流转的果,最粗显的,当下的现实世界,摆在那里的,就是世间品,有情世间、器世间两种。世间的来源是业,我们业品讲过了。但是造业的动力是随眠——烦恼。所以说呢,烦恼对我们感到的苦的世界来说,这是最大的原因。虽然是说因缘果,因是业,缘是烦恼,果是世间——这个世界。这是从感果的关系,直接地间接地来说的。这个亲的是因,而实际上,力量最大的还是烦恼,没有烦恼就不造业。再反过来,过去的业没有烦恼滋润它的话,也不感果。所以说,真正的感果的最大的因素是随眠。而我们学佛法的,重要的关键,也在对治烦恼。这个苦的世间,是烦恼推动造业而来的。如果要灭苦的话,决定要从断除烦恼下手。烦恼断除了,业也就不造了。过去即使造的业,我们说无始以来造的业是无量无边,全部把它消完,一切报都受了,那是没有这个可能性,这个业太多了。那就是说,把烦恼断了之后,这个业虽然存在,没有这个烦恼水的滋润,干的种子也不生芽。所以说业即使有,我们没有烦恼的话,它也可以不感果。那么在我们听《广论》的时候,十二因缘里边就有这个道理,发挥得很仔细。

  那么我们修行的重点是对治烦恼。佛法总的来说,有三个方式:一个是原始佛教的根本道,一个是大乘道——波罗蜜乘,一个是密乘。在根本的佛教里边,就是直接对治烦恼的,把烦恼一个一个把它消灭,讲的对治道都是断烦恼的道。在波罗蜜乘里边断烦恼的方式是另外一种方式,从利他的方面,可以把这个断烦恼,就在利他之中,把烦恼断除。以菩提心利他的时候,把自己甩在一边去了,那么一切烦恼,从我执发生的,就在这个时候,就可以把它对治掉。那么这是波罗蜜乘的断烦恼的方式,从利他这个角度来把自己的烦恼灭掉。那么金刚乘的断烦恼方式,那更是特殊,就是以毒攻毒的方式,以大的烦恼来对治一般的烦恼。那这个大的烦恼,当然不是指真正的烦恼,“大欲即是于大乐”,就是藉这个。我们说这个,《真实名经》里讲了很多,以贪瞋痴来消灭贪瞋痴,表面上好象是贪,实际上不是贪,是灭除贪的贪,灭除瞋的瞋,这样子的对治,是金刚乘。那么这个总的来说,还是对治烦恼,这个原则是一模一样的。烦恼断除了,这个业果就不生,就可以脱离三界。所以说烦恼是一个关键问题。

  现在我们讲烦恼,第一个是认识烦恼。我们要消灭敌人,敌人是怎么一个样子的,需要认识到。不然间的话,你乱消灭,不是敌人,把自己的亲人伤害了,敌人还是逍遥自在,那你是搞错了。所以说断烦恼,第一是认识烦恼,然后,知道烦恼的危害性,发心断除烦恼。断的烦恼方式——对治道,如何对治,这个就是随眠品里边要讲的主要内容。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十九

  分别随眠品第五之一

  

  甲一 明惑体

  乙一 明根本惑

  丙一 明增数

  丁一 明六随眠

  释曰:贪等烦恼,名曰随眠,随逐有情,增昏滞故,故名随眠。此品广明,故名分别。就此品中分二:一、明惑体,二、明惑灭。就明惑体中分三:一、明根本惑,二、诸门分别,三、杂明诸烦恼。就明根本惑中分五:一、明增数,二、明见修断,三、明五见,四、明四倒,五、明七九慢。就第一明增数中分四:一、明六随眠,二、明七随眠,三、明十随眠,四、明九十八随眠。且初第一、明六随眠者,论云:前言世间差别,皆由业生,业由随眠,方得生长,离随眠业无感有能标宗,所以者何征也?随眠有几问数?颂曰:

  随眠诸有本  此差别有六  谓贪瞋亦慢  无明见及疑

  “释曰:贪等烦恼,名曰随眠,随逐有情,增昏滞故,故名随眠”,这就是解释品题。这是随眠品,为什么叫随眠?随眠是什么东西?“贪等烦恼”,贪瞋痴慢疑等等这些烦恼,叫随眠。

  为什么叫随眠?这个随就是“随逐有情”,你跑到哪里,跟到你哪里。我们说,你在世间上,名誉地位、金银财宝、妻子儿女,都跟不了你走。不要说你是眼睛闭了,下一辈子跟不了去,就是你到其它地方去,那不能全部带起走。所以说这一些,是身外之物。而真正跟了你跑的,不管你跑到哪里,都跟在你身上不离的,就是烦恼,“随逐有情”,上天也好,下地也好,它是跟着你身边不离的。这是“随”,随了你,跟着你跑的。

  那么还有一个眠,就是“增昏滞”,睡眠就是昏昏懂懂的,迟钝得很。那么这个增加昏滞,那个使你那个不起作用了,好的作用起不了,糊里糊涂,那么这样子,就是眠的意思。那么眠的意思…

《俱舍论颂疏讲记 随眠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