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颂疏讲记 随眠品▪P27

  ..续本文上一页的慢,这个把慢写上去。前面慢不要,有部不要。这里把无记慢写上去,上界的慢,就是上二界的慢,是有覆无记的。

  那么无记的痴,这个也差不多的,跟前面一样,就再加个慢。“谓上界痴”,及欲身见、边见相应的痴。

  他为什么要立四个?就是因为修定的关系,“三定皆痴故”,他解释,四个无记的,所以要立四无记。三个定,“爱、见、慢三,依定而转”,这是指上界了,上界的爱,上界的见,上界的慢,这个从定上生的。“愚夫修定,不过此三”,愚夫(不是圣者),他修定,超不过这三个东西,爱他的定,又对他的定有什么见,得了定以后又慢,贡高我慢,这是定上产生的一些。“谓爱上定,及见上定,慢上定也”,对上面的定产生爱乐心,有贪,对上面的定起什么见,对上面的定起这个慢。

  这个总的来说,都是痴,“依无明力转”。所以说,“有斯胜用,故立此四,为无记根”,这三个东西归根结底是从痴上来的,那么所以说,有这个样子的作用,他们立了四个,无记的根有四个。那么他所以强调要三,因为上二界是有定的,定里行相就是产生什么爱了、见了、慢了。如果你假使立个痴,那就是这个行相不显了,你说既然它是从痴来的,你立一个痴好了。那么你这个,执着上界的贪、见、慢就显不出来,所以他要四个无记。这是无记根。

  

  戊二 因便明四记事

  从此第二,明四记事。颂曰:

  应一向分别  反诘舍置记  如死生殊胜  我蕴一异等  

  下边是四个记。“从此第二,明四记事”,这个四就是回答了,答问他的记了。他论里边,就是说了,你说个无记,什么什么记,不是讲了无记嘛,他说我们经里边有十四无记,它是不是就是这个无记呢?他说不是这个事情。经里十四无记就是,我们这个问题,不回答的,那么这个经里的无记就是不答你的话,像这一类问题,我们不回答的。佛教徒碰到这十四种的问题,不回答的,这个无记;并不是说,不是善、不是恶的无记。因为我们讲无记,它又把经上的无记都要联系起来了,就联系到经上有十四无记,是不是就是这个,这个属于这个无记呢?他就是说,这个无记是不回答的无记。那么什么叫无记呢?那就是答问题的时候,有四种,某些是这么回答,某些这么回答,某一种问题是无记,不回答的。那么这里,因为无记的问题里边开出了,回答问题有四种方式。

  “明四记事”,答问题有四种方式,记就是回答了。

  “颂曰:应一向分别,反诘舍置记”,我们对人家的问题,有四种答法。一种一向记,一向的,就是直截了当的回答。一种是分别记,要分别的,某个情况之下是这样子,某些情况之下是那样子的,给他要简别的。第三种是反诘记,当你问问题的时候,你要回问他:你这个问题到底问的哪一点?就是我们举个例的,他说人是高胜的,是下劣的?这个要问了:你到底问,人跟天比吗,跟畜生比?跟天比是下劣的,跟畜生比是优胜的,那就要反问之后才能回答。第四是舍置记,不问答的。你说,““我”到底是常的,还是断的?”不睬你,为什么?这个“我”没有的东西,你问他常了断了?那么印度经常在经论里边,举这个问石女儿。石女儿,他就是说,石女是印度的一个土话。所谓石女,石头的女吗?不是石头女,就是不养孩子的女人,这个女人不能养孩子的叫石女。那么你去问他:这个石女养的孩子,到底胖的,瘦的,聪明的,笨的?你这个话不是白问的吗?石女嘛,就是不养孩子的,就没有孩子的,你问她的孩子,是长的,胖的,瘦的,聪明,笨的,不是空事?那么我们说,你这个“我”本来是没有的,你问这个“我”是常的,断的,还是怎么的?也不是!这个问题怎么回答呢?我说常的,你说,“嗳!你承认我了”;我说断的,你说“你也承认我了”。这个不是上了他的圈套了?像这些问题不给你回答,这叫无记。

  “如死生殊胜,我蕴一异等”,他举例,“如死生殊胜,我蕴一异等”,这下面都要讲,这是举的喻。就是回答问题,我们是阿毗达磨有四种回答法,回答的时候举个例,哪一些问题要一向回答(一向答),哪些是分别记,哪些是反诘记,哪些是舍置记(不回答的)。

  

  释曰:上两句标,下两句指事释之。且问记有四:一应一向记,二应分别记,三应反诘记,四应舍置记记者答也。如问死者,一切有情,皆当死不?应一向记,一切有情,皆定当死。如问生者,一切有情,皆当生不?应分别记,有烦恼者受生,无烦恼者不生。如问殊胜,应反诘记。有作是问,人为胜劣,应反诘言,为何所方?若言方天,应记人劣,若言方下恶趣,应记人胜。如问我蕴一异者,应舍置记。若作是问,我与五蕴为一为异?应舍置记。此不应问,若有我体,何问一异,本无我体,一异不成。如问石女生儿,为白为黑,应舍置记,谓石女本自无儿,何得论其黑白。此上依毗婆沙师说。

  “释曰:上两句标,下两句指事释之”,上两句是标出我们回答的四种方式,下两句拿具体的事实来解释它。

  “且问记有四”,“且”,姑且我们先说,“问”,人家提问题,你回答的时候有方式,有四种方式。第一种,应一向记,第二种,应分别记,就是一向的回答,就是直截了当的肯定的回答,一个是分别记,就是要简别的;一种是反诘句,要反问他的;一种是舍置记,不回答的。“记者答也”,这个里边就给你说了,什么记呢,就是答。

  “如问死者,一切有情,皆当死不?应一向记,一切有情,皆定当死”,那么打比喻了,“如死生殊胜,我蕴一异等”。下边是打的比喻了,举的例了。那么就是第一个,人家问死,就是:一切有情是不是都要死的?我记得他们讲逻辑里边,这个简单的三段逻辑里边也讲的,人是都要死的,孔夫子要死的等等,好象我们以前年轻的时候,在中学里好象是看到这些问题,那么这里也是提这个死的问题。他说:一切有情是不是都要死的?像这些问题,一向记,就是肯定地,直接地,肯定地回答:一切有情都要死。这个没有说一个有情不死的,你这个再修气功也好,修什么外道也好,罗汉身也好,搞了半天,你非死不可!你最多长一点,不会说你不死的,历史上没有找到一个不死的人。所以一切有情决定要死,这是一向记,没有一个例外的。

  那么第二个,就是要分别记了。“若问生”,假使你说一切有情是不是都要生的呢?那要分别记了,不能说一切有情都要生的,这有毛病啊!你自己还不知道。都要投生的,对不对?不对了,阿罗汉,不投生了。“应分别记,有烦恼者受生,无烦恼者不生”,一切有情是不是都要投生的呢?那就要说了,不能以一向记,不是一边倒的了,要分别了。有烦恼没有断掉的,要受生的;烦恼断完了的,没有烦恼的,不生了。那么这是第二种,分别记。

  第三种要反诘记,殊胜,就是我们前面这个喻。“有作是问”,有人这样子问,“人为胜劣”,人到底还是殊胜,还是下劣的?这个话你怎么说呢?你当然要有一个比较的对象了,那就反问了。“应反诘言,为何所方?若言方天,应记人劣,若言方下,应记人胜”,这个你要反问了:你对哪个比?“方”就是比了,假使你说跟天比,那当然人下劣,假使你跟下(三恶道)比,那当然人殊胜。像这些问题,你千万不要回答了,你一回答,你肯定输了的了。你说殊胜。天上跟人比,怎么人殊胜呢?你说下劣。难道畜生比人高啊?所以说你这个话,像这一类问题,当然没有那么肤浅了。很多的问题,表面上看上去很复杂,好象是很好回答,但是暗里边,就埋了这些因素的,你就是要好好地考虑一下才回答;回答错话,辫子抓住了,你非输不可。

  那么下边一个,“舍置记”,就是不能回答的。“如问我蕴一异者,应舍置记”,他假使问:我跟五蕴到底一个还是不是一个?就是我就是五蕴呢,还是离开五蕴还有一个我实在的(五蕴以外的)?。像这些问题,你不能答的了,你一答就承认有我了。管你是一也好,异也好,总是我的成立已经承认了,有这个东西才可以说,一了、异了,你这个东西都没有的,你怎么一、异呢?不能答,一答就输。所以像这些问题舍置记,不能回答。“此不应问”,这个问题不能问的。“若有我体”,(你们下边一个什么字?(有弟子答:何)。也可能错了,若有我体,大概人旁不要了,你们不要划掉它,就旁边写一个字好了,“可”,可能、可以的“可”),“若有我体,可问一异”,假使有我的话,你才可以问一啊、异啊,假使你本来没有我的,那么一、异谈不上,不成。所以说你有这个先决的条件,就是说有我才能回答这个问题,没有我的话,问一也好,问异也好,都不能答。他打个比喻,“如问石女生儿为白为黑?应舍置记”,假使有人问你了,石女她生的孩子,是白的、黑的?这也不要回答的。什么叫石女?石女就是印度的一个不能生育的女人。这个女人本来不能生育了,没有孩子的,那么你问她的孩子,白的,黑的,这不是多事吗?无中生有的。

  “此上依毗婆沙师说”,那么这个是有部的说法,有部,我们前面一开始的时候讲俱舍颂,就讲了顺前句答,顺后句答等等。这个,不晓得你们忘掉没有?这个要结合起来的。这是又一种方式,一向记、分别记、反诘记、舍置记。

  

  颂言等者,等取发智本论,及契经说,发智如论说,今且叙经。云何有问,应一向记?谓问:诸行者无常耶?此问名为应一向记。云何有问应分别记?谓若有问:诸有故思造作业已,为受何果?此问名为应分别记,造善受人天,造恶受恶趣。云何有问,应反诘记?谓若有问:士夫想与我为一为异此问假我?应反诘言:汝依何我,作如是问?若言依粗我色蕴上我,应记与想异想色不同,故言异也。此问名为应反诘记。  

  另外一个,“颂言等者,等取发智本论,及契经说…

《俱舍论颂疏讲记 随眠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