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疏講記 隨眠品▪P27

  ..續本文上一頁的慢,這個把慢寫上去。前面慢不要,有部不要。這裏把無記慢寫上去,上界的慢,就是上二界的慢,是有覆無記的。

  那麼無記的癡,這個也差不多的,跟前面一樣,就再加個慢。“謂上界癡”,及欲身見、邊見相應的癡。

  他爲什麼要立四個?就是因爲修定的關系,“叁定皆癡故”,他解釋,四個無記的,所以要立四無記。叁個定,“愛、見、慢叁,依定而轉”,這是指上界了,上界的愛,上界的見,上界的慢,這個從定上生的。“愚夫修定,不過此叁”,愚夫(不是聖者),他修定,超不過這叁個東西,愛他的定,又對他的定有什麼見,得了定以後又慢,貢高我慢,這是定上産生的一些。“謂愛上定,及見上定,慢上定也”,對上面的定産生愛樂心,有貪,對上面的定起什麼見,對上面的定起這個慢。

  這個總的來說,都是癡,“依無明力轉”。所以說,“有斯勝用,故立此四,爲無記根”,這叁個東西歸根結底是從癡上來的,那麼所以說,有這個樣子的作用,他們立了四個,無記的根有四個。那麼他所以強調要叁,因爲上二界是有定的,定裏行相就是産生什麼愛了、見了、慢了。如果你假使立個癡,那就是這個行相不顯了,你說既然它是從癡來的,你立一個癡好了。那麼你這個,執著上界的貪、見、慢就顯不出來,所以他要四個無記。這是無記根。

  

  戊二 因便明四記事

  從此第二,明四記事。頌曰:

  應一向分別  反诘舍置記  如死生殊勝  我蘊一異等  

  下邊是四個記。“從此第二,明四記事”,這個四就是回答了,答問他的記了。他論裏邊,就是說了,你說個無記,什麼什麼記,不是講了無記嘛,他說我們經裏邊有十四無記,它是不是就是這個無記呢?他說不是這個事情。經裏十四無記就是,我們這個問題,不回答的,那麼這個經裏的無記就是不答你的話,像這一類問題,我們不回答的。佛教徒碰到這十四種的問題,不回答的,這個無記;並不是說,不是善、不是惡的無記。因爲我們講無記,它又把經上的無記都要聯系起來了,就聯系到經上有十四無記,是不是就是這個,這個屬于這個無記呢?他就是說,這個無記是不回答的無記。那麼什麼叫無記呢?那就是答問題的時候,有四種,某些是這麼回答,某些這麼回答,某一種問題是無記,不回答的。那麼這裏,因爲無記的問題裏邊開出了,回答問題有四種方式。

  “明四記事”,答問題有四種方式,記就是回答了。

  “頌曰:應一向分別,反诘舍置記”,我們對人家的問題,有四種答法。一種一向記,一向的,就是直截了當的回答。一種是分別記,要分別的,某個情況之下是這樣子,某些情況之下是那樣子的,給他要簡別的。第叁種是反诘記,當你問問題的時候,你要回問他:你這個問題到底問的哪一點?就是我們舉個例的,他說人是高勝的,是下劣的?這個要問了:你到底問,人跟天比嗎,跟畜生比?跟天比是下劣的,跟畜生比是優勝的,那就要反問之後才能回答。第四是舍置記,不問答的。你說,““我”到底是常的,還是斷的?”不睬你,爲什麼?這個“我”沒有的東西,你問他常了斷了?那麼印度經常在經論裏邊,舉這個問石女兒。石女兒,他就是說,石女是印度的一個土話。所謂石女,石頭的女嗎?不是石頭女,就是不養孩子的女人,這個女人不能養孩子的叫石女。那麼你去問他:這個石女養的孩子,到底胖的,瘦的,聰明的,笨的?你這個話不是白問的嗎?石女嘛,就是不養孩子的,就沒有孩子的,你問她的孩子,是長的,胖的,瘦的,聰明,笨的,不是空事?那麼我們說,你這個“我”本來是沒有的,你問這個“我”是常的,斷的,還是怎麼的?也不是!這個問題怎麼回答呢?我說常的,你說,“嗳!你承認我了”;我說斷的,你說“你也承認我了”。這個不是上了他的圈套了?像這些問題不給你回答,這叫無記。

  “如死生殊勝,我蘊一異等”,他舉例,“如死生殊勝,我蘊一異等”,這下面都要講,這是舉的喻。就是回答問題,我們是阿毗達磨有四種回答法,回答的時候舉個例,哪一些問題要一向回答(一向答),哪些是分別記,哪些是反诘記,哪些是舍置記(不回答的)。

  

  釋曰:上兩句標,下兩句指事釋之。且問記有四:一應一向記,二應分別記,叁應反诘記,四應舍置記記者答也。如問死者,一切有情,皆當死不?應一向記,一切有情,皆定當死。如問生者,一切有情,皆當生不?應分別記,有煩惱者受生,無煩惱者不生。如問殊勝,應反诘記。有作是問,人爲勝劣,應反诘言,爲何所方?若言方天,應記人劣,若言方下惡趣,應記人勝。如問我蘊一異者,應舍置記。若作是問,我與五蘊爲一爲異?應舍置記。此不應問,若有我體,何問一異,本無我體,一異不成。如問石女生兒,爲白爲黑,應舍置記,謂石女本自無兒,何得論其黑白。此上依毗婆沙師說。

  “釋曰:上兩句標,下兩句指事釋之”,上兩句是標出我們回答的四種方式,下兩句拿具體的事實來解釋它。

  “且問記有四”,“且”,姑且我們先說,“問”,人家提問題,你回答的時候有方式,有四種方式。第一種,應一向記,第二種,應分別記,就是一向的回答,就是直截了當的肯定的回答,一個是分別記,就是要簡別的;一種是反诘句,要反問他的;一種是舍置記,不回答的。“記者答也”,這個裏邊就給你說了,什麼記呢,就是答。

  “如問死者,一切有情,皆當死不?應一向記,一切有情,皆定當死”,那麼打比喻了,“如死生殊勝,我蘊一異等”。下邊是打的比喻了,舉的例了。那麼就是第一個,人家問死,就是:一切有情是不是都要死的?我記得他們講邏輯裏邊,這個簡單的叁段邏輯裏邊也講的,人是都要死的,孔夫子要死的等等,好象我們以前年輕的時候,在中學裏好象是看到這些問題,那麼這裏也是提這個死的問題。他說:一切有情是不是都要死的?像這些問題,一向記,就是肯定地,直接地,肯定地回答:一切有情都要死。這個沒有說一個有情不死的,你這個再修氣功也好,修什麼外道也好,羅漢身也好,搞了半天,你非死不可!你最多長一點,不會說你不死的,曆史上沒有找到一個不死的人。所以一切有情決定要死,這是一向記,沒有一個例外的。

  那麼第二個,就是要分別記了。“若問生”,假使你說一切有情是不是都要生的呢?那要分別記了,不能說一切有情都要生的,這有毛病啊!你自己還不知道。都要投生的,對不對?不對了,阿羅漢,不投生了。“應分別記,有煩惱者受生,無煩惱者不生”,一切有情是不是都要投生的呢?那就要說了,不能以一向記,不是一邊倒的了,要分別了。有煩惱沒有斷掉的,要受生的;煩惱斷完了的,沒有煩惱的,不生了。那麼這是第二種,分別記。

  第叁種要反诘記,殊勝,就是我們前面這個喻。“有作是問”,有人這樣子問,“人爲勝劣”,人到底還是殊勝,還是下劣的?這個話你怎麼說呢?你當然要有一個比較的對象了,那就反問了。“應反诘言,爲何所方?若言方天,應記人劣,若言方下,應記人勝”,這個你要反問了:你對哪個比?“方”就是比了,假使你說跟天比,那當然人下劣,假使你跟下(叁惡道)比,那當然人殊勝。像這些問題,你千萬不要回答了,你一回答,你肯定輸了的了。你說殊勝。天上跟人比,怎麼人殊勝呢?你說下劣。難道畜生比人高啊?所以說你這個話,像這一類問題,當然沒有那麼膚淺了。很多的問題,表面上看上去很複雜,好象是很好回答,但是暗裏邊,就埋了這些因素的,你就是要好好地考慮一下才回答;回答錯話,辮子抓住了,你非輸不可。

  那麼下邊一個,“舍置記”,就是不能回答的。“如問我蘊一異者,應舍置記”,他假使問:我跟五蘊到底一個還是不是一個?就是我就是五蘊呢,還是離開五蘊還有一個我實在的(五蘊以外的)?。像這些問題,你不能答的了,你一答就承認有我了。管你是一也好,異也好,總是我的成立已經承認了,有這個東西才可以說,一了、異了,你這個東西都沒有的,你怎麼一、異呢?不能答,一答就輸。所以像這些問題舍置記,不能回答。“此不應問”,這個問題不能問的。“若有我體”,(你們下邊一個什麼字?(有弟子答:何)。也可能錯了,若有我體,大概人旁不要了,你們不要劃掉它,就旁邊寫一個字好了,“可”,可能、可以的“可”),“若有我體,可問一異”,假使有我的話,你才可以問一啊、異啊,假使你本來沒有我的,那麼一、異談不上,不成。所以說你有這個先決的條件,就是說有我才能回答這個問題,沒有我的話,問一也好,問異也好,都不能答。他打個比喻,“如問石女生兒爲白爲黑?應舍置記”,假使有人問你了,石女她生的孩子,是白的、黑的?這也不要回答的。什麼叫石女?石女就是印度的一個不能生育的女人。這個女人本來不能生育了,沒有孩子的,那麼你問她的孩子,白的,黑的,這不是多事嗎?無中生有的。

  “此上依毗婆沙師說”,那麼這個是有部的說法,有部,我們前面一開始的時候講俱舍頌,就講了順前句答,順後句答等等。這個,不曉得你們忘掉沒有?這個要結合起來的。這是又一種方式,一向記、分別記、反诘記、舍置記。

  

  頌言等者,等取發智本論,及契經說,發智如論說,今且敘經。雲何有問,應一向記?謂問:諸行者無常耶?此問名爲應一向記。雲何有問應分別記?謂若有問:諸有故思造作業已,爲受何果?此問名爲應分別記,造善受人天,造惡受惡趣。雲何有問,應反诘記?謂若有問:士夫想與我爲一爲異此問假我?應反诘言:汝依何我,作如是問?若言依粗我色蘊上我,應記與想異想色不同,故言異也。此問名爲應反诘記。  

  另外一個,“頌言等者,等取發智本論,及契經說…

《俱舍論頌疏講記 隨眠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