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個頌裏邊,“我蘊一異等”,我蘊一異,到此爲止,有部的四個記講完了;又“等”,就包含還有其它的說法。
“發智如論說”,《發智論》的說法,《俱舍論》裏邊有,比較複雜,這裏沒有引,如果你們要看《俱舍論》,《發智論》裏邊回答問題的方式,還有幾種。
“今且敘經”,現在把經裏回答的話,再來把它說一下,不但是阿毗達磨論師的,經裏邊還有答問的一些方式。
“雲何有問,應一向記?謂問:諸行者無常耶?此問名爲應一向記”。他經裏邊解釋一向記,分別記裏邊的,還有一些解釋,這裏引一下,因爲有關了,《發智論》的就是另外有一套了,它這裏沒有用了。經裏邊說,假使有問哪些問題要一向記,就是一邊倒的肯定回答。那麼下邊舉個例。“謂問諸行者無常耶”,一切有爲法,是不是都是無常的?“此問名爲一向記也”,這個要一向記,一邊倒的肯定下來,諸行無常。這個我們四法印裏邊就有的,一切有爲法都是無常的。
什麼叫分別記?“雲何有問應分別記?謂若有問:諸有故思造作業已,爲受何果?”這個故思造業,我們前面學過了,它決定要感果的,不是隨隨便便造的,是故思造的,有意造作的。那麼這個故思造業,當然要受果的。那麼這裏問:故思造業,假使是一個故思造業,它受什麼果啊?這個問題你要分別答:假使故思造的善業,受人天果,故思造的惡業,要受惡趣果。這個要分別的。你不能說,(統統?)故思造業果生人天。那麼造惡業呢?那個搞僵了。所以說一定要分別記。
還有一種反诘記。“雲何有問,應反诘記?謂若有問:士夫想與我爲一爲異?”士夫想與我,士夫就是人了,人的想與這個我是一個呢,還是異?這樣的問題。這個我是假我,不是說真我,真我是沒有的,不能問的,不能回答的。就是說,我們說的安立的我,是想心所是一個,還是跟想心所不是那個想心所?“應反诘言:汝依何我,作如是問?”那你要去問,反問他了,你這個我(假我),是根據哪個假我來說的、來問的?“若言依粗我”,假使你依最粗的我,就是這個色殼子的話,“應記與想異”,應該回答他,這個跟想不是一個東西。“此問名爲應反诘記”,像這一類,你要明確它的內涵,它這個題的概念,到底是指的什麼東西?如果你概念的內涵不明確的話,你回答了,你會輸的。那麼你反诘一下,就是追問一下:你這個我是指什麼?假使你指粗我,最粗的那個,一般說這個色蘊是我的話,那麼你這跟想蘊不是一個東西。這樣子叫反诘記。
雲何有問但應舍置記?謂若有問:世爲常一問?無常二問?亦常亦無常叁問?非常非無常四問?世爲有邊五問?無邊六問?亦有邊亦無邊七問?非有邊非無邊八問?如來死後爲有九問?非有十問?亦有亦非有十一問?非有非非有十二問?爲命者即身十叁問?爲命者異身十四問?此問名爲但應舍置已上論文。解雲:此經問世,及問如來、兼命者,皆是我之異名,此有十四問,皆不可記,名十四不可記事,以我體既無故,皆應舍置答也。
那麼還有一些叫舍置記,那就是不回答的,就是十四無記,這是引經上有十四無記,就是引出這一段文來的。這個無記不是前面的善惡無記的那個無記。“若有問:世爲常?無常?亦常亦無常?非常非無常?”世間是常的,是無常的,亦常亦無常,既不是常又不是無常?這是一個,世間常的問題。第二個是世界有邊(常是時間噢,邊就是空間了),世間是不是有邊的?世間還是沒有邊的?這個問題,很多人問的,我們說這個世界、宇宙之外,還有沒有什麼東西啊?天上還有什麼天?這個學佛的人有的時候,還在兜這個圈圈。這都是戲論。世間你問它是有邊的,還是沒有邊的,或者又有邊、又沒有邊(兩邊滾的),也是非有邊、非無邊(兩個都不是的),這些話,都是不能回答的。這是世間有邊無邊,是空間的問題。下邊,“如來死後爲有?非有?亦有亦非有?非有非非有?”又是個,如來死了之後,是還有嗎?還沒有的嗎?或者又有又沒有,非有非非有?這些一套。這一套東西,也是一個問題,就是沒有之後,還有沒有了?是這個。最後,“爲命者即身?爲命者異身?”這個命是不是就是這個身體?這個生命是不是離開身體的?一共十四個問題。這十四個問題,一概都是舍置記,不能回答的。
“解雲:此經問世,及問如來兼命者,皆是我之異名”,這個所說的世間也好,如來也好,命也好,都是外道的那個名詞了,實際上,都指的是“我”。就是個人我,什麼大我之類的東西。這十四問題,因爲含的是“我”,這個“我”,我們說是本來是不存在的東西,所以說,你說常也好,非常也好,有邊也好,無邊也好,什麼東西也好,死了之後有也好,沒有也好,都不著邊際,都不能回答,一回答的話,就承認他的“我”了。所以說呢,這十四個事情不可記,不能回答的。“以我體既無故,皆應舍置答也”,因爲“我”本來是沒有的了,你說“我”的分別,那麼常、非常,斷、非斷了,或者有邊無邊了,或者是死後是有沒有了,存不存在了,那些,或者是命跟身是一個呢,命跟身體(五蘊)是兩個了?這些問題。他的問題的核心就是從“我”出發的,那麼既然“我”是沒有的,就是石女的兒子是沒有的,那麼石女的兒子是聰明的,笨的,黑的,白的,長的,矮的,是長得好的,醜的,不要問了,都是空事,沒有那個事情的。不能回答,一回答,你承認石女有兒子了。那麼人家說,你石女兒子在哪裏?既然是石女哪有兒子呢?那你說長的,瘦的,你一個也不能回答。那麼就叫十四無記。所謂十四無記,就是指這十四個問題。不能回答的,叫無記,不是我們說既不是善,也不是惡叫無記,不是一回事。經裏邊的話,我們說不能查字典了,一查字典,無記,既不是善,不是惡,無記,十四無記,這十四個問題不是善,也不是惡的,你這麼去解釋的話,字典是查了,也費了很多時間,如果去給人家講的話,全部錯完了。
所以說,佛教不是一本字典。我們經常聽說有這麼說,“你要學佛法,你先把古文學好,古文通了之後,佛教無師自通,自己就一學就會”。這個話,實在是不合邏輯到極點了。如果佛教是那麼容易,只要文字通了之後就懂的話,那麼文學家都該是大祖師了,他們文字最通了。我們看有些祖師,像六祖大師,還字不識一個,他做了大師,六祖大師,你這個事怎麼講呢?他文字一點也沒有,但是他,我們中國曆代祖師裏一般說,修證最高的是他。你說你文字通了,就能成祖師了,很多文學家,他佛教不通,甚至于要謗佛,怎麼會得是通佛教呢?所以這個是不合邏輯的。
但是我們也是不否定文字的這個基礎,對學佛法有一定的幫助,這僅不過是工具的問題。有工具是容易一些,沒有工具是困難一些。我們現在也是要抓工具了,因爲我看到現在我們裏邊,有小孩子來了,十幾歲的有了,如果文字不好的話,你怎麼進去呢?這本書交給你的話,恐怕你,不要說裏邊道理,你就把前面一篇序當古文給我背下來,是了不得了,那就是要文字了。
現在呢,我們說把這個十九卷基本上講完了。二十卷,頭痛的事情又來了。今天講的很容易,不困難,但是二十卷,不是那麼舒服。希望大家,先把它預習一下。這個二十卷的一些問題,叁世系,約世明能系,這是一個一般說不太好懂的問題,那麼一定要先經過預習。這個講過之後,又回到前頭去了,有部的叁世有怎麼說的(在序裏邊有),然後再進一層,以經部的說法,把有部的全部駁掉了。以前我們講四種的解釋,以世友尊者的,就是作用起不起來判別叁世,作用已經謝了,叫過去,作用正在起的時候叫現在,作用還沒有起,叫未來,這個時候,以爲世友尊者最好,講得最好;現在說,這個最好,也要推掉,經部把這個世友尊者的那個說法又推掉了。那麼就是下一次我們要講的內容了。這些問題比較抽象一點,也就是比較哲理性豐富一點了,不經過預習,恐怕一下子聽進去,不是那麼容易接受。就希望大家,把今天講的討論以後,進一步預習下邊的,下一卷的東西。好,今天就講這裏。
俱舍論頌疏論本第二十
分別隨眠品第五之二
第一百○一講
《俱舍論頌疏》。今天我們是講二十卷,“分別隨眠品第五之二”。
丙六 明惑能系
丁一 約世明能系
戊一 正約世明系
從此第六,明惑能系。就中分二:一、約世明能系,二、約斷明能系。就約世明能系中,分二:一、正約世明系,二、明叁世有無。此下第一,正約世明系。論雲:謂諸有情,于此事中所系境事隨眠隨增。應說過去、現在、未來,何等隨眠?能系何事?頌曰:
若于此事中 未斷貪瞋慢 過現若已起 未來意遍行
五可生自世 不生亦遍行 余過未遍行 現正緣能系
“從此第六,明惑能系”,隨眠品,這個煩惱能夠系縛,就是煩惱有系縛的力量。裏邊又分兩個,“一、是約世明能系”,從叁世來說,“二、約斷明能系”。那麼從叁世來說,“約世明能系中,分二:一、正約世明系,二、明叁世有無”,這個是有部的說法,裏邊這一科是比較繁瑣,是不太好懂的。我們現在畫了個表,如果長行的文實在懂不了了,就看表,基本上能夠把表能領會了,那就算這一科也算勉強可以懂了。這是對已經學了很長時間的,從頭開始的人說;至于才來的,當然是絕對困難,這一科,我們說把表你們能夠看懂了就行了,其它要求不高。現在我們有個好的現象,他們新來的很用功,在開始從頭上趕起來,那麼這個,後來的都可以參加噢。那麼我們就是也可以組織一下,弄一個帶頭的來掌握一下。那麼假使有問題,你們集體的討論之後,不能解決的…
《俱舍論頌疏講記 隨眠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