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那个地方弄得更脏,这样子互相推动,使猪身上,越来越脏。这就是所缘随增。烦恼缘那个境,本来烦恼是脏的,单是一个境,本来是没有关系的,但是有烦恼力量,使境也起染污的作用,境染污更增长烦恼的作用。我们说本来我们看一个人,他本来是一堆血肉、脓血、大小便,这么一个东西,所以叫皮口袋,皮囊,这是古代的大德总说一个人就是一个臭皮囊。那么但是你烦恼的力量,使你看过去,就感到这个境不是那么可厌,感到可爱;而境,引起烦恼,更滋长更大的烦恼,这互相推动,烦恼就越来越厉害。那么这就是所缘随增,所缘的境跟能缘的烦恼都有推动的力量。
这两种随增,就叫做相应随增、所缘随增。那么要讲随增,就是要分两个讲了,一个是相应的心王、心所的随增,一个是所缘的境的随增。
释曰:初一行颂,明所缘随增,次两句简法,后两句明相应随增。未断遍随眠,于自地一切者,烦恼随增,要须未断,故初颂首,标未断言,通后位也。遍随眠,于自地一切者,五部也。遍行随眠,谓于自地五部诸法,所缘随增,遍缘五部,以为所缘,能缘烦恼,于所缘境,随住增长,故名随增。非遍于自部者,非遍行随眠,唯缘自部,故于自部,所缘随增。所缘故随增者,属上两句也。
“释曰:初一行颂,明所缘随增,次两句简法”,第一个颂,四句,说所缘随增的情况;下面两句简别,有些法为什么它们是没有所缘随增。那么后面的最后两句,讲相应随增。所缘随增要复杂一点,讲得多,相应随增简单,所以说就讲了两句话就解决了。
“未断遍随眠,于自地一切者”,就是说烦恼随增,要第一是烦恼没有断,如果烦恼断掉了,它根本没有随增力量。在有部里边,烦恼断掉之后,烦恼的体还在,但是作用没有了,这样子,它随增的力量就没有,不能生起。我们要谈随增,一个先决条件,就是烦恼是没有断的,如果是断了的烦恼,就谈不上随增,所以说要谈随增,先要肯定,这个烦恼是没有断。
“故初颂首”,因为你要讲随增,所以先要这个没有断的烦恼才能谈,所以说颂的开头就标,没有断的,这是从没有断的烦恼来说的。“未断言,通后位也”,这个未断这个话,通前通后,因为讲到随增都是未断的,开头标了未断,就一直贯下去,不管你所缘随增也好,相应随增也好,都是指的没有断掉的烦恼。
“遍随眠,于自地一切”,未断两个字讲了,下边是,“遍随眠,于自地一切”,一切,一切就是指的五部。“遍随眠”,就是遍行随眠,因为我们前面才讲的,不要讲过就忘掉了,什么叫遍随眠又搞不清楚了。十一个随眠,它们能够自地的五部都能滋长的,叫遍行随眠。
“于自地五部诸法,所缘随增”,既然它在五部里边遍随眠,遍滋长,那么它五部里边都能随增烦恼所以说遍行随眠,自地,就是当地,你是哪一个地(三界九地了),哪一地的烦恼,就在本地的五部里边都能随增。
“遍缘五部,以为所缘,能缘烦恼,于所缘境,随住增长,故名随增”,因为这个遍行烦恼,五部境都能缘,也能在五部境里边起随眠的作用,也能使五部里边起增长烦恼的随增作用。它既然能遍行五部,以为它的所缘境,那么能缘的烦恼,就在所缘缘里边,所缘随增。猪、垃圾互相地打脏,猪的粪使垃圾脏,垃圾又使猪的身上脏,互相地染污,这就是所缘随增。因为它是遍行烦恼,它的力量可以通及五部。
“非遍于自部”,非遍行烦恼的话,那就是十一个以外的,那是没有通五部的能力,这个烦恼是见苦所断的,就在见苦所断的境里边随增,假使见集所断的,就在见集所断的境里边随增,乃至修所断,修所断里边随增,因为非遍行烦恼,只能自部里边起作用。“唯缘自部”,只能缘自部的境。“故于自部,所缘随增”,这个简单。
“所缘故随增”,这是总结两句话,一个是在自地的五部,一个是在自部里边,因为它所缘的境跟烦恼互相增长,叫所缘随增。
非无漏上缘者,六无漏缘惑,及九上缘惑,无所缘随增,故言非也。
“非无漏上缘者”,就是简别六个无漏缘惑(就是我们才讲的),及上缘惑,九个上缘惑,“无所缘随增”,没有所缘随增。它们为什么没有随增呢?先是来个宗,它没有所缘随增。为什么原因?因,故,它的喻就省掉了。这里一个因明了,反正我们讲法相都是因明。那么这里,就是宗因喻三个呢,两个标出来了,宗有了,因有了,喻它省掉了,因为这个很容易,自己能够去打个比喻就可以了。重点是一个因,因明、因明,宗因喻三支里边,重在因上。先是来个宗,说这个无漏缘、上缘烦恼,是没有所缘随增的,“非”,否定,没有所缘随增。为什么能否定?下边的因就来了。
无摄有违故者,释上无随增义,无漏上境,无身见爱,摄为已有,名无摄有,以无摄有故,无所缘随增。如衣润湿,埃尘随住,衣喻法也,润喻爱也,埃尘随住,喻惑随增也。违故者,又无漏法,及上地境,与惑相违,虽被惑缘,以相违故,无随增也。如于炎石,足不随住,炎石喻无漏上境也,不随住者,喻不随增也。
“无摄有违故”,无摄有故,违故,两个因,释上无随增的意思。“无漏上境,无身见爱,摄为已有”,第一个,无漏法也好,上地的境也好,它身见边见都不会摄为己有。身见边见,把这个自己的色身摄为自己,不能把上界的东西,或者把无漏的东西,摄为这是我,这个不可能的,所以说无摄有。它没有把它摄为自己的那个功能,所以说它不会随增。所以这是身见边见,它对无漏法,对上,或者缘上地的境,它们不会摄为它自己的,那么不摄自己的话,烦恼也增不起来。我们说我们为什么起烦恼,总是执着我,你骂了我一句,脾气发起来了,要打起来了,那么这是触犯了你了。上面东西跟你不相干的,你说这是我,你一个我在哪里?在色界,在初禅,在二禅,那个那么远,你怎么会把这个当成你呢?无漏法更不要说了,无漏法是清净的东西,跟我们的有漏五蕴,根本不是那回事,既然不摄为我我所的话,那就是不会产生烦恼的了,所以说没有随增的可能性。这是第一个,无摄有。
“以无摄有故,无所缘随增”,因为这个身见边见对无漏的、对上地的法,不摄为自己,那么也不会随增了。打个比喻,他这个颂里边没有喻,但是长行里边,喻就出来了。“如衣润湿,埃尘随住”,好比衣服打湿了,那么灰尘那些粘得住,如果这个衣服是干,灰尘粘不住的,即使碰到了之后,一拍就掉了。那就是说,衣比的是法,润比的是爱,身见,执为自己那个爱,“埃尘随住”表示烦恼随增。那么既然这个烦恼,身见边见,没有爱这个水的潮湿来润它,那么它也不会粘住灰尘,粘不住。那就是说身见边见固然是烦恼,但是对上界的东西,对无漏的法,他不能起执为自己的爱,那么既然没有打湿,这个衣服灰尘粘不住的。那么就是说,粘不住的意思就是不随增了。你衣服打湿了,碰到那些灰(脏东西),一粘就粘住了,那就是烦恼随增了,既然你没有湿,那你粘不住。我们只要看好了,你假使下雨天,衣服打湿了,你这个衣服,在地下也好,在哪里也好,拖一下的话,漆黑一块的粘在上边,非要洗掉不可,不洗的话它不会掉的;那么如果干的衣服,你地下拖一下也好,或者其它的地方,墙壁上掠过一下也好,这个灰粘不住的,即使碰到两点灰粘住了,一拍就拍掉了。那就是说没有润的话,那就是不会随增的了。那就是身见边见不执为自己的话,随增的力量就不会产生的。
第二个是“违故”,这是第二个因。“又无漏法,及上地境”,无漏的法,或者上地的境界。“与惑相违”,跟烦恼的行相相违背的。“虽被惑缘,以相违故,无随增也”,因为它的境性质是相背的,虽然是被烦恼所缘了,因为它们两个合不拢了,所以说随增不了。“如于炎石,足不随住”,一个很烫的石头,烧红的,你说你脚站在上边,脚站不住的。这个脚站着痛得不得了,赶快抬起来,那个脚踏上去,又痛得不得了,赶快又抬起来,这样子,你赶快下来了,不要站在石头上了,那就是站不住的了,因为性是相违的。我们上次打个比喻也是,你烦恼再多,你碰到个老修行,他不跟你多说话的,你说那些世间法,什么什么这个烦恼话,他不要听的,你跟他两个打对的话,不会烦恼随增;如果碰到一个跟你性格相同的,那就话就说不完了,经也不要学,一天到晚,人家在自修、在用功,你们俩尽冲壳子,冲的什么东西?都是烦恼,随增。那么你相违的,就是不会了。
这个炎石喻无漏法,上地境,“无漏上境”。这个炎石就是比方无漏跟上地的境界的,无漏境,上地的境,它是跟你的本地的烦恼相违背的,“不随住”,就是不会随增了,站不住的了,站上去心里难过的。这么就是宗因喻都有了。无漏上缘惑,它没有所缘随增,为什么?无摄有违故。喻就是衣上的没有润的,没有湿的,它不粘灰尘,这个石头,炎石,这个足是不能住的,这是喻。宗因喻都具足的。
那么这是所缘随增讲完了。遍行烦恼的随增,非遍行烦恼的随增,另外是无漏缘上缘惑的没有随增,都讲了。正面、反面的全部讲完了。
随于相应法,相应故随增者,随谓随何烦恼,谓遍行、非遍行,漏、无漏缘,自界缘、他界缘,此等诸惑,于所相应受想等法,由相应故,于彼随增。
讲相应随增。“随于相应法,相应故随增”,“随”,随你那个烦恼,管你遍行也好,非遍行也好,无漏缘也好,有漏缘也好,自界缘也好,上界缘也好,不管哪个烦恼。这些烦恼,“于所相应受想等法,由相应故,于彼随增”,这些烦恼跟它相应的那个法——心王心所,受、想是心所法,心王是识,它们这样子相应的话,都有相应随增的作用在里边。这个好说了,所以一句话就解决了。
我们经常说要亲近善友、善知识…
《俱舍论颂疏讲记 随眠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