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善,及自在起故者,謂嫉悭二,唯不善性。又嫉悭唯自在起,不隨從他,唯自力起故,名自在起。由二義勝故,于纏中別立爲結。
那麼下邊是另外一個問題。十個纏裏邊,爲什麼安嫉跟悭作兩個結?因爲前面都是根本煩惱,後邊的是十個纏,是小煩惱,那麼爲什麼小煩惱裏邊,要擺兩個進去呢?這是有兩個解釋。
一個是“由二唯不善,及自在起故”,纏,我們後邊要講,有的說纏是八個,有的說纏是十個,那麼第一個理由是主張八個纏的那些論師,他們提的理由。他說這兩個纏是“唯不善,及自在起”,因爲這兩個纏,總是不善的,不通無記的。那麼它又自在起的,不由其它力量把它引起來的。因爲這兩個原因,所以說把它立纏。“謂嫉、悭二,唯不善性”,不通無記,“又嫉悭,唯自在起,不隨從他”,它自己獨立能起來,不跟他起的,“唯自力起”,自己力量能起來,叫自在起。由這兩個義殊勝,所以在纏裏邊,特別把它們安了個結。
此釋非理,論主破雲:若纏唯八,此釋可然,許有十纏,此釋非理。以忿覆二種,亦具兩義故,故應立爲結。
那麼這個世親菩薩就批判,你這種說不對頭。“此釋非理,論主破雲”,世親論主破了,假使纏只有八個。“此釋可然,許有十纏,此釋非理”,假使你以八纏家來說,纏只有八個,那麼這個解釋,通得過的,也“可然”,可以說。但是實際上,纏有十個,八個是不夠的,那麼這十個纏裏,看起來,你這個道理就不對頭了。
因爲纏裏邊忿跟覆,這二個也是“唯不善”,也是“自力起”,不隨他,那麼你這樣子,忿、覆也該立結了,那九個結要變十一個結了。那這樣子說,爲什麼後頭兩個,同樣的意義,不立結,而前面你這個嫉跟悭,要安立它爲結呢?那就不合理了,所以說這個話是不對頭,這個理由不能成立。那麼該怎麼樣呢?
由此應言,嫉悭過失尤重。一、數現行故,謂由嫉悭,數現行也。二、爲賤貧因故,嫉爲賤因,悭爲貧因也。叁、遍顯隨惑故,謂遍顯歡戚隨煩惱也。謂嫉與憂相應,遍顯戚隨惑也;悭喜相應,遍顯歡隨惑也。
“由此應言”,那麼照這樣子說,應當是照下面的說法才對,這個是十纏家,就是主張十個,纏有十個的論師,他提的理由是下面的。應當說,他說,嫉跟悭,過失特別重,這是總的說,它的過失特別重。怎麼重?下邊舉了七個理由。
“一,數現行故”,因爲嫉跟悭兩個經常現行的,很容易現行,數所現行。
“二,爲賤貧因故,嫉爲賤因,悭爲貧因也”,我們說,人都不歡喜做下賤的,也不歡喜做貧窮的,但是人都有妒忌心,都有悭吝心,這個就是恰恰使你下賤,使你貧窮。所以說我們要高貴不要做下賤的,就不要妒忌人家,要隨喜,妒忌的對立面就是隨喜。你不隨喜,人家有好的,你妒忌,這樣子恰恰相反,把自己拖到下賤的那一方面去了。即使你爲人——下賤當然是很多了,那麼畜生裏邊,貓了、狗了,人家罵你狗東西,罵狗是下賤的了,那麼你還是這個蟲蟲、螞蟻,更小了,更賤了,但是你要是餓鬼、畜生、地獄,更麻煩,這是更賤的了——那麼即使生到人間來了,人間來了之後,假使你妒忌心重的,人裏邊還是受這個下賤的苦。假使是悭吝心重的,要受貧窮的苦,這個苦雖然是人間,但是苦還是蠻重的。看到人家高貴,高高在上,有錢有勢,都是這個生活是非常豐裕,而自己,下賤,地位又沒有,人家看不起,又是窮,吃飯也吃不飽,這樣子這個苦還是相當苦。雖然是人,衆同分是很好,但是,這個滿業不行,這個下賤、貧窮。所以說,我們要從因上看,假使自己下賤,貧窮的,就要好好地對治宿世以來的,無始以來的嫉跟悭的習氣,把它對治掉。因拔除,根子拔掉了,它的枝末也生不起來了,所以說這個,這是講這個煩惱的害處有那麼大,所以說,他要把它立爲一個結。
“叁,遍顯隨惑故”,一切隨煩惱,它都可以從這兩個煩惱裏邊顯出來。“謂遍顯歡戚隨煩惱也”,一種是歡喜的隨煩惱,一種是憂戚的隨煩惱。“謂嫉與憂相應”,妒忌的心跟憂相應,凡是一切跟憂相應的隨煩惱,都可以用妒忌來顯出來。那麼這個悭,是跟喜相應的,所以說,凡是跟歡喜,貪相應的隨煩惱,都從悭裏邊可以顯出來,有代表性,所以說這是一個把它們列出來的第叁個原因。
四、惱亂出家在家二部故。謂出家于教法爲嫉悭惱亂;在家于財物爲嫉悭惱亂。五、或惱亂天、阿素洛故。謂天帝釋有甘露味,阿素洛有女色,天悭味嫉色,阿素洛悭色嫉味,便興鬥诤。六、或惱亂人天二勝趣故。七、或惱亂他及自部故。部者衆也,謂悭惱自衆,嫉惱他朋。
第四個原因呢,“惱亂二部”,這二部,有四個二部,所以說四、五、六、七,都是“惱亂二部”的分別的解釋。惱亂二部。
第一個二部是出家、在家的二部,“謂出家于教法爲嫉、悭惱亂;在家于財物爲嫉、悭惱亂”,出家人,這是對法上的,他財物是拋掉了。一般說出家人,不計著財物了。但是現在出家人不行了,對財、對財物還是貪得很,不但貪財,還要貪名,貪利,貪權位,這個是跟以前的更談不上了。但是總的來說,一般的正規的出家人,財、物、名、利那些是丟掉了,但是在法上,卻是有執著了,有嫉、悭,人家學得好,嫉妒,自己有了一些法,悭,舍不得給人家,保留,或者是壟斷,這樣子可以使人家恭敬我,你要求,只有我有,人家都沒有。這樣子的心,它的果報什麼呢?果報就是,將來就是愚癡了。
小路尊者,他爲什麼開始出家的時候,一句偈四句都背不下來?佛教他一個偈,他念了前頭,忘了後頭,念了後頭,忘了前頭,四句話搞了很久都背不下來。佛看到他太愚癡了,叫他掃地,慢慢掃地,把心裏的煩惱障掃掉,那些愚癡障掃掉,這樣子,經過一段苦行之後,慢慢、慢慢地,他比較有好轉。有一次,人家說法,輪到小路尊者說法。現在藏地,他們有這個辯論,中間站在中間,大家問。那麼印度以前也有,輪班的,輪到哪一天,那一個人說法,就升高座說法,管你能說不能說,都要說。那麼那一次,輪到小路尊者說法,大家看熱鬧了,這個小路尊者,他什麼都不知道,四句偈都背不下來,看他坐在高座上,講些什麼東西呢?那麼大家等于說特別高興,看,取笑他了。大家把僧伽黎,他們以前印度是把自己的衣,都丟在一起,疊起來,疊得高高的,做一個高座讓他坐。那麼這一天,那麼大家把衣服一起都堆起一個大高堆子,那麼小路尊者,坐在很高很高,爬得很高,坐在上邊。坐在上邊之後,大家要看他出洋相了,結果小路尊者上去之後,說了一通,非常之好。這個大家很奇怪,就問佛了,他說:小論尊者,以前那麼笨,現在又那麼說法又那麼通利,是什麼原因?佛就給大衆說了,小路尊者,以前本來是大法師,就是有法悭吝,舍不得給人家,就怕人家勝過他。就是各個行業都有啊,乃至練武的也有,他總要留一手,不給你教完,要留給哪個?留給自己的孩子,自己家傳的,其他的人就不傳,爲什麼?就怕你勝過他。這個心是悭,悭財,悭法,悭技術,感得果報都是愚癡。悭財感的果報是窮了,那麼就是悭法也是感得是愚癡報。嫉妒當然是下賤,一樣的,管你是妒忌人家的財富,妒忌人家的修證,妒忌人家的精通叁藏,都是下賤的報。
那麼出家人,爲這個法上的嫉、悭惱亂,這個很多。我們現在現實看到的一些法師裏邊,也有互相妒忌的,也有互相這個悭法,我有法不告訴你,你有法不告訴我。這樣子的,結果害哪個?害自己。第二,“在家于財物爲嫉、悭惱亂”,這個很普遍了,在家人都是爲財,爲物,爲名,爲利,爲權位,總是妒忌人家的,自己有了,悭吝,舍不得給人家,所惱亂。這也是惱亂二部的第一個解釋。
第二,“或惱亂天、阿素洛”二部。“天帝釋有甘露味”,天上的甘露味是最好的飲食,阿修羅,他男的非常醜陋,但是女的阿修羅卻長得非常端正,那麼各有特色。“天悭味嫉色,阿素洛悭色嫉味,便興鬥诤”,惱亂。天上的天人,他們是凡夫,我們說,天上的人,不要說生到忉利天上的人,他就是什麼都好了,也不見得,他也有妒忌心,也有悭吝心。天上的人,“悭味”,甘露舍不得給阿修羅吃,“嫉色”,阿修羅的女長得好,他妒忌,要把她占爲己有。而阿修羅,他又是“悭色”,他舍不得把他的女阿修羅送給天人,“嫉味”,天上有殊勝的甘露味,他們卻是妒忌,他們沒有。“便興鬥诤”,因爲這些惱亂的關系,就興鬥诤。阿修羅跟天戰爭的最大原因,都是爭奪那些天上的財富了,包括是甘露味了。
“六、或惱亂人天二勝趣”,也是二部,把人、天二趣,這是殊勝的趣,五趣裏邊這是高等的。惱亂人、天二趣,對人也好,天也好,都因爲有悭、有嫉,都感到有憂惱,惱亂,這個是很普遍了,他就不舉例了。
“七、或惱亂他及自部故”,“自他部”,部就是衆,就是自己的那一派,人家的那一派。“謂悭惱自衆,嫉惱他朋”,兩部的話,悭吝,對自己的內部,不歡喜,你有東西不給人家,自己一部應當平均分配,你不給,那麼自己內部就不滿意。妒忌人家,人家那一部裏邊好,你心裏不歡喜,那麼這兩部互相地惱亂。
所以說,惱亂二部分了四個二部,所以說成了四、五、六、七是同時惱亂兩部的原因,但是二部不同,分了四個原因。
由上七義,故于十纏,唯二立結。頌言惱亂二部故者,應知攝後四種二部也。
“由上七義,故于十纏,唯二立結”,因爲這個上七個原因,就是一是“數現行故”,二是“賤貧因故”,叁是“遍顯隨惑故”,第四、第五、第六、第七,就是“惱亂二部故”,有四個二部,所以四、五、六、七都是這一句話。因爲這七個原因,所以在纏裏邊,要把這兩個纏,特別重要的纏,特別惱亂得厲害的纏,把它立在…
《俱舍論頌疏講記 隨眠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