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隨眠隨增也”,那麼這一些,不但是道谛下的邪見疑無明直接緣無漏法,它下邊還有貪瞋癡慢,這一些它間接緣無漏的,就是緣邪見、疑、無明的這些法,也能夠隨增。無色界修所斷的,“既緣樂根,故修所斷煩惱,于緣樂識上隨眠隨增也”,就是遍行,無色界裏邊苦下的遍行,它既然是遍行,道谛下所斷的、修所斷的,它都能緣,也能夠隨增。那麼就是說,這是第二層。
若複有問言,緣緣樂根識,複有幾種隨眠隨增解雲:此問緣樂根識上,隨眠隨增也?應觀此識,總有十四,于前十二,更加二種,即無色界,見苦集斷取遍行也。如是十四識,能緣緣樂根能緣緣樂上識,此隨所應,欲色如上,無色四部,除見滅斷,隨眠隨增此正明隨增,上來具注論文,欲令尋論者,易曉其義,是故敘之矣。
第叁層。“若複有問言:緣緣樂根識,複有幾種隨眠隨增?”緣緣樂根的識,這是第叁層了,樂根是一層,講過了;緣樂根的識,第二層講過了;那麼緣緣樂根的識,第叁層,緣第二層的那個識,多少煩惱隨增?這個講起來就多了,他這裏給你略略的講一下。他說這個問題,“應觀此識,總有十四”,這個識有十四種,“于前十二”,加兩種,無色界見苦見集所斷,一共十四個識能緣樂根。然後,這樣子裏邊,怎麼隨增噢?跟前面一樣,十四個識再加兩個識,加兩個識,無色界四部(本來無色界就兩部了,加了兩個,就是見苦、見集的加了,四部)。見滅斷的要除掉,見滅是緣這個無爲法的了,它是不緣樂根的,所以沒有隨增。那麼這個法隨眠隨增,根據前面的加兩個識就是了。
那麼這個講的是比較略了,在《俱舍論》裏邊講得很廣,那麼日本人的注解,也講得非常廣,太廣了,初學腦筋是吃不消了,這個要點定力才行,如果你心浮躁的人,這叁層已經夠幹,再四層、五層下去,不曉得你怎麼搞了。那麼這裏,就是略示方隅,舉幾個例給你看看,方式、原則懂了之後,自己去掌握,去用。那麼其余舉的例子,舉得太多了,那就是要篇幅占很大,就不講那麼多了。
下邊就是有隨眠心,這是比較理論性的東西。
丁二 明有隨眠心
從此第二,明有隨眠心。論雲:若心由彼,名有隨眠,彼于此心定隨增問也?此不決定,或有隨增。謂與心相應,及緣心未斷,相應已斷,則不隨增,依此義門,故作是說。頌曰:
有隨眠心二 謂有染無染 有染心通二 無染局隨增
“從此第二,明有隨眠心。論雲:若心由彼,名有隨眠,彼于此心定隨增?”他是先一個問題來說,他說這個心,“由彼”,有一個煩惱,這個心因爲那個煩惱,叫有隨眠,那麼這個煩惱,對這個心來說,是不是一定隨增的?我們的一般的心,有煩惱的心,當然隨增了,但是恰恰不一樣,因爲有部的,它的體系裏邊叁世一切有,叁世都是有的,那麼你如果照它的體系來講,那就是說有一些法,雖然是有相應,但是不隨增。這個就是一個有部的特色。
那麼我們要知道一下。那麼這裏先說有隨眠心。什麼叫有隨眠心?有隨眠心,幷不是說,隨眠隨增的就叫有隨眠心,這個要簡別。一個是隨眠隨增的,煩惱隨增,所緣隨增也好,相應隨增也好,叫有隨眠心。你有煩惱,給它是隨增,相應的隨增也好,所緣隨增也好,這個都叫有隨眠心,這個是一般人理解的,沒有什麼問題。第二種,有助伴的,也叫有隨眠心,假使這個隨眠,雖然不隨增,但是它,跟它在一起,就是說它雖然在一起,它隨增力量沒有了,煩惱斷掉了,那麼但是它的伴性,就是它的體還沒有(斷),這個有部的特別的解釋,它體還是在的。那麼跟它一起生滅,還是有這個東西,但是它的起隨增的作用已經滅掉了,就是煩惱它的得沒有,那麼這個樣子的,也叫有隨眠心,但是不隨增。所以說,有隨眠心裏邊,不是一定是隨增的,也有不隨增的,就是有伴性的,助伴性的關系。
(117A)這個問題就是提的,也就是要講明這些明細的內涵,故意先提這個問。假使有隨眠的心,它是不是一定隨增的?“此不決定”,他回答,這個不一定,“或有隨增,謂與心相應,及緣心未斷”,它或者是有隨增的,它是一種是與心相應,這個惑跟心相應,是相應隨增,“及緣心未斷”,能緣這個心的那個煩惱沒有斷的,所緣隨增,這個都是隨增。就是說有些情況,是有隨增。但是“相應已斷,則不隨增”,相應的,跟它相應的煩惱,已經把這個煩惱斷掉了,雖然說有隨眠心。但是不隨增,所以說有隨眠心裏邊,有隨增的,也有不隨增的,這是兩種。“依此義門,故作是說”,根據這個道理,所以下面說一個頌。
“有隨眠心二”,有隨眠的心,它分兩種,一種是有染的,一種是沒有染汙的。“有染心通二,無染局隨增”,有染的心,它通兩個,有隨增,有不隨增,無染的心,只有隨增,沒有不隨增的。那麼這個話說起來,因爲對我們一般的理解,是不大相合,所以說看起來有點別扭的。但是這是有部的體系,我們知道,如果我們要研究有部的話,非要把它有部的東西要探討一番不可。那麼現在把有部的東西,我們拿出來講一下。
釋曰:有隨眠心二者,標也。謂有染無染者,列數也。有隨眠心,總有二種:有染、無染,心差別故。與惑相應,名爲有染;于有漏中,善無記心,名爲無染。
“釋曰:有隨眠心二”,這是第一句,“標”,就是他問:有隨眠的心是不是一定隨增的?他說不一定。那麼裏邊,先把有隨眠心分兩種,那麼哪兩種呢?“謂有染無染”,一種是染汙的,一種是不染汙的。
那麼這裏我們先要說一下,什麼叫染汙的?煩惱是染汙的,不善法是染汙的,但是還有一個無記法,有覆無記也是染汙的,這個不要忘掉。不染汙的,善法、無覆無記,這個一定要注意。我們前面說,在一開頭講俱舍的時候,就講那個,一切種冥、諸冥。這兩句就是一個染汙,一個不染汙,就講這個問題。這裏說有隨眠的心,把它分兩種,一種是有染汙,一種是無染汙的,有兩個心,差別不同。
“與惑相應,名爲有染”,與煩惱相應的,叫有染汙的。
“于有漏中,善無記心,名爲無染”,那麼有漏法裏邊,善的心,無覆無記的心,這個叫無染,沒有染汙的。
那麼前面有染汙的是五部都有,無染汙的心決定是修所斷。“不染非六生,色定非見斷”,這個前面說過的,不曉得你們忘了沒有,不染汙的法不是見所斷的,只有修所斷。見所斷的,決定是染汙法。所以說善法、跟無覆無記,只能是修所斷,它是無染的。那麼這先把有隨眠的心分了兩種,一種是染汙,一種是不染汙的,然後再說隨增不隨增這個問題。
有染心通二者,有染汙心,名有隨眠。此有隨眠,通有隨增,或不隨增,故雲二也。有隨增者,一謂染心與惑相應,隨眠未斷,二謂緣此染心,隨眠未斷,故名有隨增。不隨增者,此謂染心,相應已斷,則不隨增,仍說有隨眠,以恒相應故,已斷縛性,故不隨增。不斷伴性,故恒相應也。相伴性,必不可斷,有伴性故,名有隨眠。
有染汙的心通二,有染汙的心裏邊,有隨增,有不隨增,無染汙的心,決定是隨增,我們聽起來,好象是反掉了,怎麼無染汙的心倒一定要隨增呢?有染汙的心,反而有的時候不隨增。這個我們不要從染汙、不染汙看,要看煩惱對它有沒有隨增。就是它本身是染汙的心,本身是無染的心,煩惱對它有沒有隨增,是這樣子看問題,不是它本身;它本身這無染的心根本不是煩惱,怎麼叫隨增呢?談不上。有染汙的心有二,通二者,有染汙心叫有隨眠心,那麼這個隨眠通有隨增,不隨增,故說二種。
哪一種有隨增的?染汙心與煩惱相應的,隨眠未斷,第一種,相應隨增,染汙的心跟煩惱相應。五義相應不要忘記,同一所緣,同一所依,同一行相,同一個刹那,……這些都是相應的內涵。那麼煩惱跟這個心王、心所相應的時候,這個煩惱沒有斷掉(這個要緊,煩惱斷掉了,不是了),煩惱沒有斷,這是相應隨增,這是有隨增的。
“謂緣此染心,隨眠未斷”,第二種,緣這個染汙心的煩惱,煩惱是能緣,這個染汙心是所緣,這個能夠緣它的煩惱沒有斷掉,那麼它也隨增,什麼隨增?所緣隨增。這兩種,都叫有隨增。
“不隨增者,謂此染心,相應已斷,則不隨增”。假使這個煩惱心斷掉了,那麼它雖然跟煩惱相應,但是煩惱斷掉了,這個不隨增了,當然不隨增了。但是也叫有隨眠心,爲什麼叫有隨眠心?煩惱都斷掉了,怎麼有隨眠心呢?
“以恒相應故”,這是有部的體系這麼說的,因爲它跟煩惱的這個東西總是相應的。它斷的是縛性,煩惱上的得斷掉了,沒有系縛的能力沒有了,煩惱是隨增的能力沒有了,它不隨增了,系縛的能力沒有,不隨增了,但是不斷伴性,它不可以給煩惱,給這個心王心所把它隔離開來,把它斷掉,還是不行的,它東西還在,就是得沒有了。沒有這個得,惑的系縛的作用沒有了,那麼也不隨增了。所以說,這個叫伴性,還不能斷的,所以是恒相應,恒相應就是說它的助伴性是還在。
什麼助伴性呢?這個有部的說法,叁世的法都是有的,現在你把煩惱斷掉了,煩惱非得現了,當然煩惱體不能現行了,不能生起來,但是過去、未來煩惱還在,這個煩惱還在,雖然是它的煩惱作用沒有了,但是體跟那個心王心所,在過去未來是恒相應,助伴性沒有除掉,還叫有隨眠心,但是不隨增。所以說,有隨眠心裏有兩種,一個是隨增,一個不隨增。
相應伴性“必不可斷”,它跟它相應的這個助伴性斷不了的,只能斷它的得,不能斷它的體。“有伴性故,名爲隨眠”,因爲它伴,隨眠還在,雖然作用沒有了,隨眠還在,這叫有隨眠。那麼這是有染汙的心,兩種。
無染局隨增者,簡不隨增,故名爲局。以無染心,非惑相應,不由伴性,名有隨眠。唯局隨增,名有隨眠…
《俱舍論頌疏講記 隨眠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