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疏講記 隨眠品▪P19

  ..續本文上一頁緣上界。

  “緣上界者,于上二界,或各緣一,或二合緣。緣上地者,于上八地,或一一別緣,或二二合緣,乃至八地合緣”,這個緣上界裏邊也有差別,並不是一個簡單地緣上界,糊裏糊塗地,忽然同時一緣就是了,裏邊有各式各樣的變化。

  上界,我們說欲界來說,上界是色界、無色界,這上界——色界、無色界,或者緣一個,緣色界或者緣無色界,或者兩個合起來一起緣都可以。那麼上界,色界裏邊有四個地,那個無色界裏邊有四個地,這個我們在修所斷的煩惱裏邊,這個表上也有,這個你們自己把那個紙對照看。這八個地,或者是一個地一個地緣,就是緣初的離生喜樂地,或者緣定生喜樂地,乃至緣非想非非想地,分別地緣,一個只緣一個;或者兩個兩個緣,初地二地合起緣,叁地四地合起緣,或者是非想非非想、無所有處一起緣;乃至叁個叁個緣,幾個幾個緣,一直乃至合起來八個一起緣,都可以,千變萬化,都可以緣。這個緣上地就是有那麼多的方式緣,不局限于一種方式。

  那麼這是講遍行惑有多少,遍行惑裏邊又有九個叫上緣惑。上緣惑裏邊如何緣上?它就是這麼兩個兩個緣,一個一個,叁個叁個緣,乃至八個一起緣,這個都可以,各式各樣的變化都可以。那麼遍行惑爲什麼要除身邊二見呢?因爲它不緣上界爲我我所,既然不緣上界爲我我所,那執我我所爲常、爲斷也不緣上界了。

  

  除得余隨行,亦是遍行攝者,十一隨眠,相應俱有,名爲隨行,此之隨行,亦遍行攝,遍行因故。隨眠上得,以與隨眠,非一果故,不名遍行,故除得也。

  下邊就是說遍行惑的範圍是多大。“除得余隨行,亦是遍行攝”,這十一個隨眠,是根本是遍行,但是它還有相應法。什麼相應法?十一個隨眠是煩惱,跟它一起生起的決定還有心王,決定還有十個大地法等等,那麼這些同它一起相應而生起的心王、心所叫相應法。俱有法,跟它同時生起的不相應行,生住異滅,得、非得等等,這些叫俱有法。那麼相應法也好,俱有法也好,把一個得除掉,也叫是遍行。

  “相應俱有,名爲隨行”,這個我們前面早就講過了。開始聽的人已經是很熟悉了,但是才來的人,什麼叫隨行,這裏也講了,凡是跟它相應的法,跟它同時生起俱有的法,都叫隨行。這個隨行也屬于遍行的範圍,也屬于遍行所攝,但是要除掉一個。爲什麼攝在遍行裏邊?“遍行因故”,因爲它們都能作遍行因。什麼叫遍行因?那個前面講過了,你們對前面講六因四緣五果的時候,那你把前面去翻一翻看,討論的時候,前面學的,可以把前面遍行因翻起來讀一讀,給後邊的人聽一下,否則的話,他們不知道翻哪一篇了。

  但是在這個遍行的法裏邊,一個得要除掉,隨眠上的得。“以與隨眠,非一果故,不名遍行”,它要做遍行因,要跟煩惱同時産生一個果的,這個得的果,就是那個煩惱本身,不是同一果。這個前面我們講過的,于八一有能了,這個得,它所得的就是本法。那麼它跟這個煩惱不是同時産生一個果的,它不能叫遍行,所以說在這個隨行法裏邊,把得除掉。其余的,都屬于遍行的範圍,也能叫遍行。因爲什麼的緣故?它們也是都是遍行因的,能起遍行因作用的。

  那麼這個一科,主要是補充我們以前講的什麼叫遍行煩惱,而增加的內容,遍行煩惱裏邊,十一個裏邊有九個是上緣惑——能緣上界。爲什麼要除兩個?上界怎麼緣?這裏也講了。那麼遍行煩惱的範圍,除了十一個煩惱本身之外,還有它的隨行法,也屬于遍行,但是隨行裏邊,要把得除掉,得不是遍行。

  好了,這一科還是比較容易的。下邊一科是頭痛的,初學的時候恐怕是搞不懂的。那麼我們聽到現在的那些老學的,可能會懂,但是也不是一下就懂的。如果沒有預習,今天我講一科,不會懂的,經過預習的,哪些是難點,心裏有把握了,然後聽的時候把難點仔細聽,那就會懂。那麼聽不懂也沒關系,回去去複習了,仔細去看一看。這個一般的,我們說,我們中國儒家有這個話,書讀百遍,其義自解,你念它一百遍,道理自己會出來的。那麼這個佛法裏邊,更有加持,我們說天天念經念經,不是一百遍了,一年有叁百六十天,一天念叁遍的話,叁個叁百六十遍,天天念。有什麼好處?其義自解,一定時候道理自己會出來的,再加上本尊的加持,各方面的違緣障難會去掉,各方面的修行的順緣會來,自己學法的勁頭會提高,這個有經驗的人可以知道;沒有經驗的,把念經當負擔的,永遠得不到這個好處,也永遠得不到加持。因爲加持是從你認真念誦來的,你如果以完成任務、敷衍馬虎的態度去念的話,加持是不會來的。我們說念誦,以前有一個上座,他是海公上師座下的,後來在上海的,他就是跟我說,他這個人,他說他沒有其他的功德(他講經也講不來,禅定功夫也沒有什麼很深的功夫),就是念誦,天天不斷,他就是說,他在念經的時候,可以聽到海公上師搖鼓,他聽得到的。這個也在念誦的時候,加持。還有,有些居士,修那個四加行的時候,就親見本尊,本尊像顯得清清楚楚。我們說照片是黃的,他見的是白的,這個就是觀想出來的,也是加持出來的。當然我們初步學的人,他的觀想力沒那麼強,要得了定之後,要見就見,觀想出來的,他是加持來的。本尊,只要你真心地、虔誠地、信心具足地去念,加持就來了。這個東西是因果,法爾如此。你說你要加持,“我要見一個本尊”,你如果馬馬虎虎,道信不信,你要見,沒有那個可能性的。你真正能夠達到心裏極誠心的信心,以專誠的心念的時候,加持必定來的。這個就是法爾的道理。你要勉強求,也求不到的,你想占便宜,更占不到的。你既不信心,又不認真,你說我要見本尊,你見哪個?可能要見的只是魔,不是本尊。

  

  丙二 明有漏無漏緣

  從此第二,明漏無漏緣。論雲:九十八隨眠中,幾有漏緣,幾無漏緣?頌曰:

  見滅道所斷  邪見疑相應  及不共無明  六能緣無漏

  于中緣滅者  唯緣自地滅  緣道六九地  由別治相因

  貪瞋慢二取  並非無漏緣  應離境非怨  靜淨勝性故

  那下邊這一段是,“從此第二,明漏無漏緣”。上緣,緣上界,下邊是漏無漏緣,緣有漏法的,緣無漏法的煩惱,有些煩惱緣有漏法,有些煩惱能緣無漏法。這個煩惱隨增,我們開始講的時候,就講起這個問題。無漏緣的惑不隨增(隨增就是互相推動,你增長他的力量,他增長你的力量),無漏法你雖然緣了它之後,它不推動你的煩惱勢力的。

  等于說我們交朋友一樣的,你兩個朋友是煩惱都是心很重的,你跟他兩個要好之後,他的煩惱染到你身上,你的煩惱染到他身上,兩個人煩惱越來越厲害。你如果碰到一個老修行,你跟他交朋友的話,你煩惱再多他不染的了,他不會受你熏染的,他煩惱不起來的,他也不會熏染你的,你沾不上的,你搞了半天,你還是自己這麼多煩惱,不會增長的。你如果碰到一個你相應的,那越說越投機,越說越好,那個時候,看起來好象是很爽快,一個什麼知心朋友了,結果,煩惱把你一扇火“叭”就燒起來了,結果要鬧事的了。所以說不要看了順自己的人就是好的,有的時候對自己不順的,反而是好,爲什麼?你的心還是煩惱了,順了煩惱的就是惡友了,不順煩惱的是善友。你那個人,你看了討厭,感到不能滿自己的願,那你要想想了,這個你自己可能有煩惱在裏邊,你有煩惱,他怎麼好滿你的願呢?你這個,你看,你以爲是惡友,實在是善友。你跟他很相應,兩個人很投機,你也有煩惱,他也這個煩惱,當然投機了,那麼這是善友嗎?不是,惡友,煩惱增長了。所以說煩惱增長是一個大毛病。那麼裏邊講漏無漏緣的話,後邊跟著隨增就有相關的,先把漏無漏緣的煩惱先要講掉,才能講隨增。

  “論雲:九十八隨眠中,幾有漏緣,幾無漏緣”,九十八個隨眠裏邊,哪些是緣有漏的,叫有漏緣?哪些是緣無漏法的,叫無漏緣?什麼叫有漏,什麼叫無漏?這個最起碼的常識,自己要知道。這個我們在俱舍一開頭就講了:什麼叫有漏?煩惱隨增的。什麼叫無漏?煩惱不隨增的。

  “見滅道所斷,邪見疑相應,及不共無明,六能緣無漏”,那麼開門見山,什麼叫無漏緣?哪些煩惱能緣無漏的,就是見滅、見道所斷的煩惱下邊(這個你們要新來的,都把那個表看到,曉得你們帶了沒有?不帶的話,不知所雲,不曉得我要說啥東西),見滅、見道所斷的煩惱裏邊,它有一個邪見,一個疑,還有一個無明。這個無明也是相應也好,不共的也好,相應——跟邪見、疑相應同時生起的,不共——單獨生起的,反正是無明,一個邪見,一個疑,一個無明,這叁個,見滅有叁個,見道下邊也有這麼叁個,一共是六個。這六個煩惱,能緣無漏法,叫無漏緣惑。我們要問起來,這個你們其實,很多人要抄什麼作業題什麼,你不要抄的,你自己就可以問自己了,什麼叫無漏緣惑?先把這個名詞解下來。那麼無漏緣惑是哪幾種?就是這個,一共是六個。這個六個煩惱能緣無漏法,能緣無漏法的煩惱,就叫無漏緣惑。

  “于中緣滅者,唯緣自地滅”,下邊困難就來了,緣滅谛的,只緣自地滅。自地,叁界九個地,要看我們修所斷的煩惱,那一張表了,叁界九地。從欲界的五趣雜居地,一直到非想非非想地,這九個地,我勸你們背下來,這個是學佛法經常要碰到的,叁界九地;如果你不背下來,每一次看到了,去查查表,翻翻字典的話,不勝其煩,那你時間都來不及了,查個字典很慢的。我們說查字典,有人拿了部大字典,以爲什麼問題解決了,你去查一個名相嘛,夠你幹的,一篇文章,你要把查字典把它講通的話,你起碼要費好幾個小時,乃至一天兩天還不夠,因爲你查出來,不一定滿足你的要求,它這個解釋配上去講不通,你還要去查其它的依據。

  “于中緣滅者”,緣滅的那些無漏緣的…

《俱舍論頌疏講記 隨眠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