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好好地去動動腦筋就行了,那個做得到的。而思的力量在廣論裏說,也可以達到一定的效果。我們說修行修行,你真正得了定之後才叫修行的話,我們恐怕,現在世界上的人都不在修行,哪個人得了定了呢?真正得了定之後叫修行的話,那就可以數出來了,幾個人了,現在整個的世界佛教徒那麼多,出家人那麼多,幾個在修行了?你說說看。因爲《菩提道次第廣論》就是,你只要認真的思惟就是修行,那麼這樣子修行就多了,那個大部分都在修行,但是你不思惟還不是修行,單是聽還不夠的。
那麼今天我們就講到這裏。
第九十九講
《俱舍論頌疏》。上一次我們講到:四倒,慢也講過了——七慢九慢,還有就是聖者,他有些修所斷的煩惱,還沒有斷,但是決定不起現行。這些都講了。
今天我們來講這個遍行煩惱,以前我們在講六因、四緣、五果的時候,六因中間有遍行因,那個時候已經講起了。什麼叫遍行因?有十一個煩惱。
那麼現在,就是把它打開,因爲它是煩惱了,隨眠品就是正式講煩惱的地方。那麼這個十一個遍行因裏邊,各式各樣變化很多,今天這一科是有一定的難度的,希望大家先是預習,二是,聽的時候,哪些是重點,比較不容易理解的,特別注意,第叁就是回去之後,自己思惟,大家共同討論。
乙二 諸門分別
丙一 明遍行非遍行
從此大文第二,諸門分別。就中分八:一、明遍行非遍行,二、明漏無漏,叁、明二種隨增,四、明二性分別,五、明根非根,六、明惑能系,七、明惑隨增,八、明次第起。且初第一,明遍行非遍行者,論雲:九十八隨眠中,幾是遍行幾非遍行?頌曰:
見苦集所斷 諸見疑相應 及不共無明 遍行自界地
于中除二見 余九能上緣 除得余隨行 亦是遍行攝
“從此大文第二,諸門分別。就中分八:一、明遍行非遍行,二、明漏無漏,叁、明二種隨增”,這個我們也見過面的,一開頭就是講煩惱隨增兩種,一種是所緣隨增,(一種是)相應隨增,這裏把它更廣的講。第四是“明二性分別”,煩惱,我們說叁性分別,怎麼二性分別呢?既然稱它是隨眠品,是煩惱,沒有善的,要是無記——有覆無記,要就是不善,所以是二性分別。第五“明根非根”,哪些是根?善根,不善根,這個煩惱裏邊就是不善根。哪些是根?哪些不是根?第六,“明惑能系”,系縛于哪一界?第七,“明惑隨增”,煩惱的隨增。第八,“明次第起”,煩惱的生起,有一定的次第的。這個裏邊,講煩惱,就比較明細了,一般的論典沒有講那麼多。
“且初第一,明遍行非遍行者”,第一科,我們說,講哪些屬于遍行,哪些屬于,不是屬于遍行。這個遍行,在以前學過的可能還有一點概念,那麼這裏反正還是要重新仔細廣講。
“第一,明遍行非遍行者”,這個問題,根據論裏邊的提問。“論雲:九十八隨眠中,幾是遍行?幾非遍行?”我們說煩惱最略的是六,開廣一點七,再廣是十,再廣是九十八。那麼從廣的來說,九十八個隨眠裏邊,哪些屬于遍行?哪些不是屬于遍行的?這是一個主要的,主要是辨這個問題。根據《俱舍論》的提問,下邊頌就是解決這個問題。
“頌曰:見苦集所斷,諸見疑相應,及不共無明,遍行自界地,于中除二見,余九能上緣,除得余隨行,亦是遍行攝”,那麼這裏,就是講哪些是遍行。“見苦集所斷”,這個你八十八使那個表要對照了。見苦、見集所斷的煩惱,這個裏邊,“諸見”,它那些見,見苦所斷的見,五個具足,見集所斷的見,就是除了叁個,還有見取,還有個邪見。這是見,諸見,諸就是代表多數了,諸見。
還有疑。還有是相應的跟不共的無明。什麼叫相應無明?跟其它煩惱相應的,同時生起的無明,還有一個自己長出來的,不跟其它煩惱一起生起的無明。不共,相應,兩種,但是都是無明。
這一些煩惱,“遍行”,它是遍行隨眠,什麼叫遍行呢?它自界、自地都可以遍行,這個下邊要詳說,就是通五部的,都能夠隨眠,都能夠生起。其它的煩惱,只能是當部的生起——同類因,這個遍行因,五部都能生起。
在這個十一個遍行煩惱裏邊,除二個見,就是身見、邊見,其余九個都能上緣,遍行煩惱裏上緣惑,能夠緣上界的煩惱。這是除了兩個見之外,其余九個都是上緣惑,能夠緣上界的,色、無色界的。
“除得余隨行”,那麼這是講煩惱的本體,那麼它的隨行,就是同時生起的相應那些俱有法,裏邊除了得,得非得那個得要除掉,這個不是遍行,因爲它的果不是跟它相同的,得所得的就是那個本法。“亦是遍行攝”,那麼其余的,除了得以外的相應法,那些俱有法,就是四相,生住異滅這一些,也屬于遍行攝,也屬于遍行的範圍所包含的。那麼除了根本的十一個隨眠之外,它的隨行法,也是屬于遍行。
釋曰:見苦集所斷者,遍行隨眠,唯在苦集谛也。諸見疑相應,及不共無明者,苦下五見,集下二見,名爲諸見。疑者,苦集下疑也;相應者,謂與見疑相應無明也;不共者,謂苦集下,不共無明也。總有七見、二疑、二無明,名十一遍使也。
“釋曰:見苦集所斷者”,遍行煩惱有幾個呢?就是在見苦、見集所斷的煩惱裏邊,有這麼十一個。遍行隨眠,只有在苦集谛下邊有。
“諸見疑相應,及不共無明”,那麼見苦集谛下的煩惱哪一些呢?就是諸見,苦下五個見,這個你八十八使很熟悉的,肚子裏一想就想起了,不熟悉的就把表拿出來看。見苦所斷的煩惱下邊五個見,身見,邊見,見取,戒禁取,還有邪見,這五個見全的,集谛下邊兩個見,那是邪見,見取,這七個見,“諸見”,就是叫諸見,有那麼多見。還有一個疑,見苦下一個疑,見集下面一個疑。那麼七個,九個,再加這個無明。這個無明呢,有的時候相應,相應什麼呢?“謂與見疑相應無明也”,跟見疑同時生起的無明。還有一種不共無明,就是說,它不共那些見疑同時生起的,它自己單獨生起的,反正是無明。見苦下一個無明,見集下一個無明。一共是七個見,兩個疑,兩個無明,一共十一個,這十一個煩惱,叫遍行煩惱,也叫遍使(使就是煩惱了)。
遍行自界地者,謂此十一,力能遍行自界、自地、五部諸法,名爲遍行。一遍緣五部,二遍隨眠五部,叁爲因遍生五部,依此叁義,立遍行名。
那麼爲什麼叫遍行?“遍行自界地者,謂此十一,力能遍行自界、自地、五部諸法,名爲遍行”,這我們以前講遍行因的時候講過了,大家可能還有點印象。“自界”,假使這個煩惱,我們說欲界的,就是整個欲界,不能超出欲界。“自地”,那麼欲界的只有一個地了,假使色界的,初禅就是初禅的那個離生喜樂地,二禅的就是定生喜樂地,……。自界,自地,在欲界來說,界地是一個,一樣的,但是上二界來說,一個界就有四個地。那麼這裏就是限製于自界,也限于自地,不但是自界,還要自地。
但是自地的五部煩惱,不管你上界也好,欲界也好,都有五部的煩惱,見苦、見集、見滅、見道,還有一個修所斷,一共這五部煩惱裏邊都能遍行,這就是它叫遍行的原因了。爲什麼叫遍呢?五部通的,這五部裏邊,它都能起作用。
那麼怎麼樣子起什麼作用?“一遍緣五部”,它五部裏的都能緣。“二遍隨眠五部”,它五部裏邊都能夠隨眠,在五部下邊起那個隨眠的作用。第叁,“爲因遍生五部”,它也可以産生五部。它因爲通五部了。
所以說,就以這叁個義來叫它遍行。其它的煩惱,假使同類因生等流果,只能在自界、自地的自部。見苦所斷的,生起見苦所斷的,見集所斷,生見集所斷,只有自己那一部裏邊,可以做同類因,等流果。而這個遍行煩惱,它力量廣,可以五部裏邊都可以起作用。什麼作用呢?遍緣五部,遍隨眠,在五部它都能緣,五部它都能在裏邊起隨眠作用,同時也能夠産生五部的法,煩惱法,。這個通五部的作用,叫遍,就是遍行。
于中除二見,余九能上緣者,明九上緣惑也。于十一中,除身邊二見,余九隨眠,能緣上界上地,名九上緣惑也。不執上界爲我我所故,身見不緣上也。邊見必依身見起故,故邊見不緣上也。緣上界者,于上二界,或各緣一,或二合緣。緣上地者,于上八地,或一一別緣,或二二合緣,乃至或八地合緣。
這個遍行煩惱裏邊十一個,其中要除了兩個見,其它九個有其它一個名字,叫上緣惑,能夠緣上界。二見,身見、邊見,不能緣上界,因爲它執著自己的身,你生在這一界,這一個地,就執在這個地方了,不會把上界的東西執爲自己,那不可能的,所以身見、邊見,不緣上界。而其它九個(除了它兩個見之外,十一個除二,還有九個),這九個煩惱,都能夠緣上界,所以說,也叫做上緣惑。這是新名詞,把它記住,就在遍行十一個煩惱之中,把身、邊二見除掉。
“余九隨眠,能緣上界上地”,其余九個煩惱——那就是說,苦谛下邊有叁個見,集谛下邊有兩個見,還有苦集之下兩個疑,苦集之下兩個無明——這九個隨眠的話,能緣上界(能緣色界、無色界)、上地(初禅離生喜樂地,二禅定生喜樂地,乃至非想非非想地),這個叫上緣惑,它能夠緣上界的煩惱,上緣惑。
“不執上界,爲我我所故,身見不緣上也”,爲什麼身見、邊見要除掉呢?上界的東西,不會執持我我所的。這個我決定在自己本地,不會說,要把上邊的東西執了我了,這個不可能的。我我所這個見,決定不能超越自己本地的。
“邊見必依身見起故,故邊見不緣上也”,邊見是依了身見來的,這個身是斷的,是常的,就是身見的差別了,那麼它既然根本的身見不緣上,它也不會緣上。所以說,在十一個遍行裏邊,要把身見、邊見除開,這個不緣上界;那麼其余九個都能…
《俱舍論頌疏講記 隨眠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