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一▪P33

  ..續本文上一頁正的定,但是已經接近,也可以叫靜慮。

  這是定共戒,講完了。下面是道共戒。

  

  得聖者,謂學、無學也。若得靜慮者,成靜慮生律儀。謂戒從靜慮生,或依靜慮故,名靜慮生律儀。若得聖者,成道生律儀。

  “得聖者”,得到聖的人。聖是什麼呢?就是學、無學,得了無漏道的。總的來說,見道以上,一直到無學都是聖者;那麼見道以下,就是凡夫(這個我們說一邊,就知道那一邊了)。見道以上的聖者,見道以上的人,他都有道共戒。我們昨天就講了,初果的聖者,他的道共戒就是,第一是對叁寶的信心不會退,第二就是說任運不犯五戒,不管你生在哪裏,不管你碰到佛教沒有,他五戒是斷命也不犯的,他有這個功能,就是道共戒的功能。

  “若得靜慮者,成靜慮生律儀”,這個先講什麼叫得靜慮,什麼叫得聖,然後回到頌詞上面“得靜慮聖者”,這個“者”是兩用的,得靜慮者,得聖者。他們的成就一個成就靜慮(定共戒),一個成就道共戒。“得靜慮者,成靜慮生律儀”,一個是靜慮生(律儀是略下了),一個是道生律儀。那麼這個者是兩用的,“生”也是兩用的,所以說得靜慮者,得到靜慮的人,他就是成了靜慮生的律儀。

  這個律儀爲什麼叫靜慮生呢?“謂戒從靜慮生,或依靜慮故”,這個戒是定生的,或者是依定而生的,這叫靜慮生律儀。

  那麼得聖者,下面一個“者”,還是通用一個“生”。得到聖的人,他成就道生律儀,道共戒。

  

  後二隨心轉者,唯定、道二名心隨轉,入定則有,出定則無,與定心俱,名心隨轉。

  “後二隨心轉者,唯定道二名心隨轉”,後二,就是我們叁個律儀,後面兩個律儀叫心隨轉,隨心轉的,隨心轉我們前面也見過面的,界品有。

  “入定則有,出定則無”,隨心的,定心起了,定共戒也起了,道共戒也起了;假使定心沒有了,出定了,那麼這個定共戒、道共戒它們的體沒有了,功能還在,出了定之後,它的潛在的功能還可以維持,不犯那些,壞事不做。

  “與定心俱,名心隨轉”,什麼叫心隨轉呢?他的心,這個定共戒、道共戒,跟定心是同時的,定心起,它也起,定心滅,它也滅,所以叫心隨,隨了心的。等于我們前面打的一個比喻,國王的隨從,國王到哪裏去,隨從跟著去,國王回來隨從也跟回來,不會國王回來了,隨從還在那裏玩,不可能的,國王的身邊警衛、醫生,不能離開國王一步的。這個心隨轉法,它的比喻是這樣子。

  定心起了之後,這些定共戒等也生起來出定了,定心沒有了,這些戒也就沒有了。

  

  別解脫戒,非心隨轉,異心、無心,亦恒轉故。異心者惡無記也。

  “別解脫戒,非心隨轉,異心、無心,亦恒轉故”,那就是前面的亂心無心等,異心就是亂心,無心就是無心了,不管你是亂心也好,無心也好,別解脫戒的無表色還是相似等流,“隨流淨不淨”,它是相似相續,它的性質也不會改變。不能睡了一覺,心沒有了,第二天別解脫戒成了惡戒,不可能的。

  這是簡別叁個戒的不同。前面的別解脫戒是不隨心轉的,因爲異心、無心它還是相似相續生起的。這個前面都講過了,所以他講得很簡單了,我們一提,……。把《俱舍》,我們考就有一個好處了,考了你要背,背了要記,然後我這裏講到這裏,你馬上心裏種子翻出來了,“亂心無心等,隨流淨不淨”,都來了。如果你不念,不背,考一個不及格,那麼這個時候,講的時候,就是不曉得講什麼東西,心裏一張白紙,空空的,那麼就沒有意思了,要聽不好,聽不進去了。聽不進去那怎麼辦呢?打鋪蓋了,回去了,我們這裏走了好多了。他學不進去嘛,就沒辦法了,感到人家都學了,考九十分、一百分,獎勵,什麼書都得到了。他在後頭看看人家,不好意思,還是走了算了。我們說這個話是鼓勵大家好好用功,不是叫你拉鋪蓋啊(笑)。

  

   己二 明斷律儀

  從此第二,明斷律儀。論雲:靜慮、無漏,二種律儀,依何義故,名斷律儀?頌曰:

  未至九無間  俱生二名斷

  “從此第二,明斷律儀”,又一個名字叫斷律儀,這是不學《俱舍》恐怕也碰不到,你不管佛教常識,什麼《向知識分子介紹佛教》,你決定查不到一個斷律儀,恐怕一般的小字典也查不到,大字典可能會有,小字典不一定有。

  “從此第二,明斷律儀。論雲:靜慮、無漏,二種律儀,依何義故,名斷律儀”,就在靜慮、無漏兩個律儀當中,有一種叫斷律儀,它依什麼的原因,依什麼的條件叫斷律儀?

  “頌曰:未至九無間,俱生二名斷”,“未至”,未到地定,“九無間”,九個無間道,我們說九品煩惱,欲界的九品煩惱,就是把欲界的煩惱分成九品,一品一品斷,從最初的一品斷起,到了最微細的第九品,那麼這個斷完了之後,得初禅。斷的時候有兩個,一個是無間道,一個是解脫道。無間道正在拼搏,跟煩惱正在拼,煩惱還沒有消滅。解脫道,假使我們說九品煩惱,第一品我們在斷,對治道跟那個煩惱正在鬥爭的時候,無間道,正在殺那個。

  我們佛教就是打仗,跟哪個打?跟煩惱打,就是要勇士,苾刍也叫勇士,你沒有勇不行的,沒有勇看到煩惱害怕,你完了,苾刍跟煩惱拼搏,修定的時候,跟欲界的煩惱假使第一品的話,正在拼的時候,這是無間道,煩惱消滅了,解脫道,宣布勝利,這是一品斷掉了。第二品還要進去,再要拼,拼了之後,再解脫再解放。九品煩惱斷完,宣布解放了,整個的欲界是脫離了,進入初禅。所以說經過九個層次,九個無間道,這九個無間道,“俱生二名斷”,未到地定的九無間道,同時生的那個戒,什麼戒呢?就是道共戒也好,定共戒也好,這個就叫斷律儀。斷律儀就是這個東西。下邊再仔細看。

  

  釋曰:未至九無間者,謂未至地,九無間道,有斷律儀。此無間道,通靜慮道及無漏道也。

  “釋曰:未至九無間者”,第一句。“謂未至地”,就是未到地定,它有九個無間道,這個裏邊有斷律儀。

  “此無間道,通靜慮道及無漏道也”,那麼這個九無間道有兩種,以世間有漏法來斷煩惱的,這是靜慮道,是靜慮的;假使以無漏道來斷煩惱的,那是道共戒的,是無漏道。所以說“俱生二”,就是說它通有漏的靜慮道,也通無漏的出世的道。

  

  俱生二名斷者,二謂靜慮、無漏戒,此戒與未至九無間道,俱時而生,名俱生二也。此俱生二,以能永斷欲廛惡戒及能起惑,名斷律儀。前八無間,俱生二戒,能斷欲惑,名斷律儀。第九無間,俱生二戒,能斷欲惑兼斷惡戒,名斷律儀。以此惡戒是緣縛斷,要斷能緣九品惑盡,方名爲斷。故前八品,不斷惡戒。唯未至地,能斷欲惑,故取未至也。無間道斷惑,解脫道證滅,故唯無間,名斷律儀。

  “俱生二名斷者,二謂靜慮、無漏戒”,一個是定共戒,以世間的有漏禅定起的戒是定共戒,以出世的無漏道起的戒是道共戒。那麼就是說都可以用未到地定的這個禅定,那麼這個未到地九無間道就通兩個,一個是靜慮,有漏的靜慮道,一個是無漏的出世道。那麼這兩種都叫斷律儀,不管你是有漏的也好,無漏的也好,有漏的定共戒,無漏的道共戒,都叫斷律儀。那麼這個斷律儀,不是一切的定共戒,一切的道共戒,只是在未到地定的這九個無間道,不管是靜慮的也好,道共的也好,都叫斷律儀,這個斷律儀的內涵就是這麼一個東西,不能擴大,也不能縮小。

  “此戒與未至九無間道,俱時而生,名俱生二也”,定共戒也好,道共戒也好,跟未到地定的九個無間道,同時而生的。就是在未到地定,九無間道裏邊,同時生起的道共戒、定共戒,這個叫俱生二,這兩種戒都叫斷律儀。不管你是定共律儀也好,無漏律儀也好,只要在未到地定,九無間道的時候,這都叫斷律儀。

  這個東西,文字是講得很多,但是意思會到就是了,不管你是定共戒也好,道共戒也好,在未到地定的九無間道的時候,都安個特別的名字叫斷律儀。所以說“此戒與未至九無間道俱時而生”,跟未到地定的九個無間道同時而生的定共戒、道共戒叫俱生二。

  這兩個都是,跟它同時生起的兩個戒,“此俱生二”,這兩個同時生起的戒。“以能永斷欲廛惡戒及能起惑,名斷律儀”,這兩個戒,它能夠斷掉欲纏(就是欲界所系縛)的惡戒,就是不律儀,更能夠斷起這個惡戒的那個煩惱的,叫斷律儀。它的斷律儀的內涵就是它能夠斷欲纏的惡戒跟能夠起欲纏惡戒的煩惱,這兩個定都能斷,一個是永斷,真的斷根,一個是把它壓下去,使它不生作用,那麼這個有漏道的是壓,無漏道是真的斷,那麼從表面上說,都是斷。

  “前八無間,俱生二戒”,那麼這個九個無間道,能斷欲纏的惡戒跟能起惑,這裏邊還有簡別,前面八個無間道同時生起的兩個戒,定共戒、道共戒,“能斷欲惑,名斷律儀”,前面八個無間道,只能斷欲界的起惡戒的煩惱,它們叫斷律儀。能斷煩惱,這當然叫斷律儀。第九無間道,它不但是能斷欲界的煩惱,還能斷惡戒,叫斷律儀,所以說同樣叫斷律儀,功能有大小。

  第九個無間道,既能斷煩惱,又能斷惡戒,前面八個無間道只能斷煩惱,不能斷惡戒。那麼這個範圍,先把它記住,爲什麼原因不能叫?下邊要說。

  “以此惡戒是緣縛斷,要斷能緣九品惑盡方名爲斷。故前八品,不斷惡戒”,那麼這個裏邊就是要牽連到緣縛斷、自性斷,這個我們也見過面。自性斷,自己的煩惱一品一品斷,自性斷。緣縛斷,對人家的煩惱,或者是其它的有漏法的色法之類的東西,你自己能緣它的煩惱,生起的煩惱,把它斷掉,那麼這叫緣縛斷。這兩個是不一樣的,一個是對外的,一個是對自己煩惱本身來說的。這個裏邊一個是自性斷,一個是緣縛斷。那麼對這個煩惱,前八品都能斷煩惱,自性斷,一品斷一品是可以的;但是這個緣縛…

《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