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就是把它总结一下。为什么初念的叫业道?因为初念的时候,正是他畅思,满足了这个思的要求了,这一个念头;第二念已经满足了,不能再叫满足了。我们说吃东西,正在吃的时候,吃东西;吃好了,你还说吃东西,不行了,不能叫了。这个比喻当然不一定准确了,大概的意思可以表达一点。正起畅思的时候叫业道,第二念不能叫业道,“非畅思故”,因为他已经满了愿,不是开始通畅的时候,只能叫后起。根本的后,根本业道之后,叫后起,这个名词一定要记住。那么前面别解脱,正在一个个除恶时候叫别解脱;第二念以后,并不是除恶的事情没有了,第二念叫别解脱律仪,它就是身口的恶能够防止它不犯,这叫别解脱律仪,但是不能叫别解脱。这个一定要搞清楚。
丁二 总明成就
戊一 总明成就
己一 明成三戒
从此第二,总明成就。于中有二:一、总明成就,二、约世明成就。就初总明复分三段:一、明成三戒,二、明断律仪,三、会经二律仪。此下第一,明成三戒。论云:谁成就何律仪?颂曰:
八成别解脱 得静虑圣者 成静虑道生 后二随心转
“从此第二,总明成就”,成就,就是得,获,这个我们以前的不相应行的概念里边有。如果要学这一科,一定要把得、获的意思,当然不要像前面说的那么细,但是总的得、获的成就的内涵要知道。“得谓获成就”,这个颂,你们大家要回忆一下。他这里讲成就,“总明成就”,“约世明成就”,以三世来说成就的事情。总明成就又分三段:明成就三戒,别解脱戒,定共戒,道共戒,怎么样子成就的;第二,“明断律仪”,有个新名词,断律仪;第三,“会经二律仪”,经里边说还有两个律仪,到底什么意思要把它会通一下。
第一科,“明成三戒”,这三个戒它的成就如何?“论云:谁成就何律仪”,什么人,成就什么律仪?就是这三个戒,第一戒是哪一个人成就的,第二种又是什么人成就的?
“颂曰:八成别解脱”,有八类的人成就别解脱戒,这个前面讲过,八种人,苾刍、苾刍尼,式叉摩尼、沙弥、沙弥尼,近事男、近事女,近住,这八种人成就别解脱戒。
“得静虑圣者,成静虑道生”,得到静虑的圣者,得静虑圣者,成就静虑律仪。得圣者,得了无漏道的人,成就道生律仪。这是哪些人成就什么,讲完了,三句就讲完了。最后一句,补充一句,“后二随心转”,后面两个律仪,定共戒、道共戒,随心转的律仪。我们说别解脱戒,“乱心无心等”,心理变化,别解脱戒不受影响的,而这个定共戒、道共戒,随心转的,入定则有,出定就没有了。定中有那个戒,在入无漏定的时候,道共戒;那么你出定,入定的心,无漏的心没有了,这个定共、道共也没有了,它是随心转的。
释曰:初句明成别解脱,次两句明成定、道,后句明差别。
“释曰:初句别解脱,次两句明成定、道”,那就是说科。这一个颂里边,第一句,它是说明什么人成就别解脱戒。下边两句“得静虑生者,成静虑道生”,是说明定道,定共戒、道共戒是什么人成就的。最后一句,“后二随心转”,说这个三戒的差别。说后二随心转,这句话反过来就是前一不随心转。
我们学《俱舍》要有点聪明,《俱舍》是聪明论,他不是什么都给你说的多得不得了,看了本书,厚得拿也拿不动,这样子你学起来害怕了。他作的颂不多,只有六百颂,但是意思包涵得非常完整,那就是里边有善巧,他说一,要举一反三。他说后二随心转,你要知道,前一不随心转,这个你马上就要知道。(82A)三个戒的差别就是最后一句。
八成别解脱者,始自苾刍,终于近住,此之八众,成别解脱戒也。
那么看第一句,“八成别解脱者”,什么叫八成别解脱呢?“始自苾刍,终于近住,此之八众,成别解脱戒也”,从苾刍开始,苾刍我们说是一个草的名字,这个草有很多的功德 ,总之,字典里去查好了,这个很多。所以说以这个草来比苾刍,那么他是有很多的功德。本来苾刍是个草,为什么叫苾刍呢?比丘是另外一个翻译,比丘和苾刍,印度话是一个。那么比丘,是老译的,你看不出草的名字的。苾刍,玄奘法师翻苾刍,那就是草的意思就看出来了。他从苾刍开始一直到近住,这八类人,这个八种他们成就别解脱戒。那么苾刍成就苾刍戒,苾刍尼成就苾刍尼戒,这个是八种人,他们是成就别解脱戒的。
那么这里我们就说到一个问题,一切宗教都是劝人为善,这个话我们都听到的,耶稣教也好,你只要做善么都好,好象佛教也那么平等平等,这个是无知的说法,没有智慧的说法。如果说佛教平等平等的话,那么有了耶稣,有了孔子,有了老子,佛就不必出来了,何必要应化于世间呢,不是多一个事情吗?正因为世界上没有这样的东西,世界上没有这个无漏道,没有这个成佛的道,佛才出来应世教化。所以说外道他也有不杀,有的人就说了,“唉呀,气功师他们也不杀,也不偷啊,也持五戒啊”,好象是跟佛教一样了,他们也挂牌子,佛教的气功什么的,禅定气功,什么天台气功,还有藏密气功,挂牌子都是佛教的,他们也是不杀、不盗、不取,也就是这些东西;乃至老道也是有不杀、不盗、不取的,那个跟我们佛教的戒是不是一样呢?我们说这个,我们后头要讲,就是非律仪非不律仪的,只好属于那一种,不能叫律仪。
为什么原因?我们别解脱戒律仪是能解脱的,最后依了别解脱戒,可以解脱那些恶法,最后超出三界的;而这个其他外道也好,世间的哲学也好,或者是善法也好,它们再怎么跟佛教说的相近,差不多,总是差不多,不是就是一个,不能划等号。因为重大的原因,就是他们不能出离三界。他们做好事,世间善,他们不能离开三界的异熟果,就是不能得到无漏法。说了半天,就是我们第一个说的,无漏法只有佛能说,世间的一切外道,都不能说无漏法。
那么辟支佛能不能?当然也能说,辟支佛还是佛教化来的。那么阿罗汉也是佛教化来的,总的根源是佛。只能佛的根源里边等流出来无漏道,除此以外,都是有漏道。尽管你说你也不杀,他也不杀,他也不偷盗,都是一样的,但是你的结果是有漏的异熟果,没有超出三界。哪怕你修到非想非非想天,佛在世的时候,参访嘛,六年苦行,到处参访,那时印度最高的外道头子,一个是得到非想非想天定的,一个是得了无想定的,他们都认为自己是了不得了,已经得了涅槃了,但是佛一去参访,他的法,一学就会,会了之后,一看不对头,没有智慧,不能解脱三有,所以是不究竟法。没有智慧,就是没有无漏法;没有无漏法,不能超出三有异熟果;不能超出异熟果,尽管你不杀、不盗、不取,还在轮回里边。所以他们的外道的不杀,不是律仪,是处中律仪,就是非律仪非不律仪那一类所摄,这个一定要明确;否则的话,你把佛教跟外道划等号起来,那就是错了。
那么这个八种的弟子,成就别解脱戒,这是第一句。
得静虑者,谓得根本四静虑,及未至、中间,兼上三静虑近分,总名静虑。诸近分地近静虑故,得静虑名。如近村邑得村邑名。
定共戒怎么得。“得静虑”,得静虑这一句话是什么呢?“谓得根本四静虑”,根本禅四个,初静虑、二静虑、三静虑、四静虑,“及未至中间,兼上三静虑近分,总名静虑”,这个静虑两个字,不但包含四个静虑,还包含了很多。根本静虑当然包在里边,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还有未到地定,就是欲界到初禅还没有到这个定。我们说什么叫没有到啊?从欲界要得到根本定,要把欲界的烦恼断掉了才能得到根本定。有漏道是伏,把它降伏了;无漏道就是断了。那么你断欲界的烦恼,有几品?分九品,九品一品一品断。断了第一品开始,就是未到地定,他已经开始断烦恼了,但是根本的九品没有断完,这是未到地定。从欲界到初禅那个中间的阶段,还没有到初禅,正在离,欲界的烦恼已经开始离了,这是未到地定。
那么中间定我们见过面的,不要忘记。以前我们说中阴的问题,他说中间定了,什么都给你乱扯的,就是这个中间定。就是无寻唯伺地,那就是大梵天王住的地方,大梵天王得到的定,无寻唯伺定,就是中间定。未到地定是初禅都没有到,中间定是初禅的中间一个。
那么上三静虑近分,每一个静虑都要断了下静虑的九品烦恼,没有断完之前都是近分定。那么第一个近分定叫未到地定,就是初禅的,没有到的那个定,正在断烦恼的那个定,叫未到地定,这是特殊的。二禅的、三禅的、四禅的,从初禅到二禅,叫二禅的近分定;从二禅进入三禅,断二禅烦恼,中间这个阶段叫三禅的近分定;从三禅要断三禅精烦恼,进入第四禅,中间那个叫四禅的近分定。就是上面三个根本静虑有三个近分定,而初禅的近分定不叫近分定,叫未到地定,未至定。那么加上一个中间定,就是无寻唯伺地定,这么都叫静虑。反正你得到这些定的话,都有定共戒。所以得到静虑的,就包含四根本定、未到地定、中间定、三个近分定,都叫静虑。那么你得了这些静虑的话呢,都有定共戒。
什么叫近分定?“诸近分定,近静虑故,得静虑名”,近分定,它跟静虑相近的,就快达到根本定了,所以它也叫静虑,它本来还没到静虑,因为它的静虑快到了。“如近村邑,得村邑名”,好象我们说村邑,这个地方已经靠近某个村了,那么这个地方就叫村邑。这个我们现实就是说郊区了,你说上海,上海城市市区只有一点点大,那么大上海大得不得了,郊区的县很多了,那是上海的范围就很大了。我们还没有进入上海的,但是也叫上海了,就是近村邑,得村邑名。那就是近分定怎么叫静虑呢?它根本没有达到静虑,但是它已经进入静虑的范围,它没有得到真…
《俱舍论颂疏讲记 业品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