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颂疏讲记 业品一▪P31

  ..续本文上一页是赞扬的,“妙行”,最好的行。

  

  三、所作自体,故名为业。问:岂不无表亦名无作,如何今说所作自体?答:有惭耻者,受无表力,不造众恶,故名不作。表思所造,得所作名。

  第三叫业。“所作自体,故名为业”,业就是造作,它本身就是造作,叫业。

  这个我们说,心细的人就会提了,这个别解脱戒,我们说它是叫你这个不做,那个不做,不要偷,不要盗,没有做啊,并不是说做了,那么怎么叫业呢?没有做事情不能叫业啊?要造作的叫业了,那么怎么说是所作自体呢?他提个问:“岂不无表,亦名无作,如何今说所作自体?”无表,也叫无作戒,它就是坏事不做。既然不做,不是做,怎么叫作呢?作业是,业是作了,造作叫业了,你怎么说所作自体是无表,这个不是矛盾吗?

  “答:有惭心者,受无表力,不造众恶,故名不作。表思所造,得所作名”,我们说这是有两层意思。一个受了戒的人,有惭愧心,受了戒之后,无表色的力量,使他有惭愧心,对那些坏事不做,这是不作。无作戒,就是无表色了,那些东西,什么坏事不做,叫不作。

  但是呢,你这里无作戒是哪里来的?“表思所造”,表业跟意业,它们才得到的,它们有造作,你才得到这个无表;就是无表色是身语表跟意思业才得来的。你受戒的时候,你要磕头礼拜,要供养,还要陈白羯磨词,自己要说怎么怎么,什么戒能持、能持。这些都是作。那么你心里发什么愿呢?就是尽形寿归依佛,或者是这辈子尽形寿不杀、不盗、不取这些,这都是有所造所的。无表色就是这些造作而得来的,所以叫“所作”。所以这个“所作”,并不是说无表色本身它有什么作,就是它无表色的来源,是表业跟思业是所造作而来的,得所作名,所作的名字是这么来的,所以叫业,能作嘛,造作的是业了,所以也叫业。

  

  四、能防身语,故名律仪。

  第四个叫律仪,这我们前面今天开始就讲了一下,“能防身语”,我们的身行动,都依法而行,依律而行,能防身语不做坏事,这叫律仪。能防身语,那些防止它做坏的事情,叫律仪。仪就是行仪。依行仪依律而行,身语都依律而行的话,那就是叫律仪,能防止身语做坏事。

  

  第五、第六名者,颂言唯初表无表,名别解业道。名别解脱者,第五名也。业道者,第六名也。

  第五第六名者,别解脱跟业道,这两个名词。“颂言唯初表无表,名别解业道”,这是最后两句话,只有最初的一个表、无表,就是才成就表、无表的那一剎那,那一念,这个可以叫别解脱,也可以叫业道。那么就是这个简别了第二念或者这一念之前,都不能叫别解脱,也不能叫业道,那么十善业道也是从这么来的。这我们不牵得那么广,下面十善业道、十恶业道还要讲,讲的时候会碰到那个问题。“名别解脱者,第五名也”,这个“别解”那是简略了,因为颂不能多一个字,别解就是别解脱。第六个名字叫业道。初是初念,这个初表无表,最初的那一念的表色、无表色可以叫别解脱,也可以叫业道;那是简别第二念以后不能叫别解脱,也不能叫业道。

  

  初谓初念,谓受戒时,别别弃舍种种恶故,依初别舍义,立别解脱名。第二念等,虽能舍恶,非初舍故,不得名为别解脱也。第二念等,但得名为别解脱律仪,能防非故。故律仪名,通初、后位,无差别也。别解脱律仪者,别解脱之律仪,依主释也。

  “初谓初念,谓受戒时,别别弃舍种种恶故,依初别舍义,立别解脱名”,先说什么叫别解脱。别解脱,别是各别,各别各别的解脱。解脱什么?恶。那些恶事不做了,那恶果也没有了,就是解脱那个恶,这个一个一个舍弃了。你说不杀能持否?能持!这个解脱一个杀,杀就解脱了。那么不偷盗能持否?能持!又是解脱一个,舍弃偷盗。那么淫欲舍弃,那么妄语,一个一个舍弃。别别解脱,一个一个解脱,所以叫别解脱。

  这个别解脱那个名字我们都会说,但是真正别解脱什么意思恐怕不一定说得那么准确。那么这是《俱舍》的标准的答案。什么叫别解脱?“谓受戒时,别别弃舍种种恶故”,一个一个舍掉,一切恶,杀、盗、淫、妄这些,这个一个个解脱,各别各别地解脱了,舍弃就解脱,坏的舍掉了就解脱了。“依初别舍义,立别解脱”,在初舍的时候那一个念,叫别解脱。

  “第二念”以后,虽然你并没有舍掉戒,还是在舍恶。“虽能舍恶,非初念故”,不是第一念,不能叫别解脱。那么第二念以后叫什么?

  “第二念等,但得名为别解脱律仪”,别解脱律仪是通的,第一念,第二念,第三念,乃至最后没有舍之前,都叫别解脱律仪。而别解脱这个名字,只是第一念。为什么第一念?下边还要讲。先把这个时间肯定下来,只有最初一剎那,正在舍弃那些恶的时候,戒成就了,那一念叫别解脱。那么第二念以后,只能叫别解脱律仪。

  “能防非故”,就是前面的律仪,能够防止身恶的,不做坏事的,叫律仪。这个律仪,别解脱律仪,“故律仪名,通初后位,无差别也”,这个防止身口造恶,第一念也好,第二念乃至以后等流下去很多念,都能叫别解脱律仪,这是律仪的名字通的,没有差别。

  “别解脱律仪者,别解脱之律仪,依主释也”,这是讲六离合释了。什么叫别解脱律仪呢?是别解脱的律仪,就是初念的别解脱,它的律仪,依了它的法,去行持的行仪,叫别解脱律仪,依主释。

  

  又此初念,亦名业道,第六名也。本求戒思,今日究竟,依业畅义,立业道名。谓戒前思,名之为业。初念戒体,名之为道。思所游履故,业家之道,故名业道。

  “又此初念,亦名业道”,初一念也叫业道。为什么叫业道(第六名)?

  “本求戒思,今日究竟,依业畅义,立业道名”,这个意思,别解脱意思,也在这里了。本来要求戒,那个思心所,“今日究竟”,在得戒的那一刻时候,满愿了。“依业畅义”,这个业,本来求戒的思就是业,这个业达到目的了,叫业道,正在达到目的的时候叫业道,第二念他已经达到了,不能再叫业道了。

  “谓戒前思,名之为业”,受戒前面的那个思心所,就是意业,叫业。

  “初念戒体,名之为道”,初念的戒体,第一个念,戒体成就了,那第一念的戒体叫道。

  这个业就在道上通过去了。本来你这个业是起个心要求戒,没有戒,等于说车子是有了,没有路,公路没有,你车开不过了。那么现在路有了,别解脱的戒体成就了,车子也有了,就可以开了,就在这一剎那叫业道。“名之为道”,这个初念的戒体,是道。

  “思所游履故”,就是业在上面走的。业就是要达到这个戒体,现在满愿了,满愿的那一剎那就叫业道,“业家之道”,是业的道,叫业道。

  

  故初剎那,名别解脱,初弃恶故;亦得名为别解脱律仪,能防非故;亦得名为根本业道,畅思起故。第二念等,不名业道,非畅思故,名为后起,根本后故。

  “故初剎那,名别解脱,初弃恶故”,所以说,讲到这里,再总结一下,第一剎那得戒的时候,叫别解脱。它第一念把那些各式各样的恶一个一个舍弃了,第二念以后,它已经舍掉了,不能叫别解脱,只能叫别解脱律仪了。所以说,初业的那一剎那,初得戒的那一剎那,叫别解脱,正在一个个把它解脱,那么“初弃恶故”,第一次把恶舍掉了。

  “亦得名为别解脱律仪,能防非故”,但是呢,它也有律仪的功能,也可以叫别解脱律仪,它能防止做身语的坏事。那么第二念只能叫别解脱律仪,它能够防止身语做坏事,而不是初念的弃恶。因为初念是弃恶,二念以后恶已经弃掉了,不能再叫初念的别解脱,不能叫了。

  那么同样的,业道,“根本业道,畅思起故”,这个思,第一次满愿。

  那么第二念以后,已经满了愿,不能叫业道了。第二念以后,不能叫业道,“非畅思故”,他的思心所愿已经满了。第一念满愿的时候叫业道。第二念叫什么?后起,是根本业道的后,后来起的东西,叫后起。所以这个名字很微细。

  我们说学法相就是这么的,如果你不学《俱舍》的话,你后起、业道啥东西,肯定乱用的,乱套。你乱套的时候,你骗骗老太婆可以,你拿到正规的那些佛学的或者是法师面前,你马上就显原形了,一窍不通,乱说。这个业道,只能是初一剎那叫业道,你怎么乱说呢?“第二念以后也叫业道”,那就是明明表示你没有学,不学无术,乱说的人。所以说真正的佛教,我们说《俱舍》是真刀枪,这就是真刀枪的一个表现,一个名字不能乱安的。这个业道也好,别解脱也好,只有一剎那,得戒的那一剎那,可以叫别解脱,可以叫业道。你如果不学《俱舍》,今天没有听的话。“你们身上别解脱有没有啊?”“有啊,我们受过苾刍戒了。”别解脱只有第一念才有的,第二念叫别解脱律仪。

  为什么名字要弄得那么端正呢?我们就回想到,世间法也可以打个比喻,你说一个精密的机器,你能不能把它的零件乱套一个?一个螺丝钉安错了,他们说飞机上,安错个螺丝钉,飞机就有掉下来的危险,你怎么能够粗心大意呢?讲佛教的真理,宇宙的真理,都在佛教里讲的,你用错一个名词,那你不得了——你一个医生开药,如果配药的一个,他老大粗,你开的名字差不多,给你来个差不多的药摆进去了,你不是吃了吃死人吗?我们记得上海,以前我们在一个里弄里的一个邻居,他一个女孩子才十几岁,长得非常端正。结果害了什么病,好象是什么病,去打针,失误,打错一针,一针打下去,哇一叫就死掉了。好了,医疗事故,她的母亲哭得不得了。没办法了,死掉了。这是失误,你打针把药搞错了,你还行呢?那么这个就是说,你如果要研究佛教的真理或者修行的方法,你把名词用错一个,你怎么行呢?弄错就方法也错掉了。所以说一定要先把名字要搞精确了,这个以后可以避免犯错误了…

《俱舍论颂疏讲记 业品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