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贊揚的,“妙行”,最好的行。
叁、所作自體,故名爲業。問:豈不無表亦名無作,如何今說所作自體?答:有慚恥者,受無表力,不造衆惡,故名不作。表思所造,得所作名。
第叁叫業。“所作自體,故名爲業”,業就是造作,它本身就是造作,叫業。
這個我們說,心細的人就會提了,這個別解脫戒,我們說它是叫你這個不做,那個不做,不要偷,不要盜,沒有做啊,並不是說做了,那麼怎麼叫業呢?沒有做事情不能叫業啊?要造作的叫業了,那麼怎麼說是所作自體呢?他提個問:“豈不無表,亦名無作,如何今說所作自體?”無表,也叫無作戒,它就是壞事不做。既然不做,不是做,怎麼叫作呢?作業是,業是作了,造作叫業了,你怎麼說所作自體是無表,這個不是矛盾嗎?
“答:有慚心者,受無表力,不造衆惡,故名不作。表思所造,得所作名”,我們說這是有兩層意思。一個受了戒的人,有慚愧心,受了戒之後,無表色的力量,使他有慚愧心,對那些壞事不做,這是不作。無作戒,就是無表色了,那些東西,什麼壞事不做,叫不作。
但是呢,你這裏無作戒是哪裏來的?“表思所造”,表業跟意業,它們才得到的,它們有造作,你才得到這個無表;就是無表色是身語表跟意思業才得來的。你受戒的時候,你要磕頭禮拜,要供養,還要陳白羯磨詞,自己要說怎麼怎麼,什麼戒能持、能持。這些都是作。那麼你心裏發什麼願呢?就是盡形壽歸依佛,或者是這輩子盡形壽不殺、不盜、不取這些,這都是有所造所的。無表色就是這些造作而得來的,所以叫“所作”。所以這個“所作”,並不是說無表色本身它有什麼作,就是它無表色的來源,是表業跟思業是所造作而來的,得所作名,所作的名字是這麼來的,所以叫業,能作嘛,造作的是業了,所以也叫業。
四、能防身語,故名律儀。
第四個叫律儀,這我們前面今天開始就講了一下,“能防身語”,我們的身行動,都依法而行,依律而行,能防身語不做壞事,這叫律儀。能防身語,那些防止它做壞的事情,叫律儀。儀就是行儀。依行儀依律而行,身語都依律而行的話,那就是叫律儀,能防止身語做壞事。
第五、第六名者,頌言唯初表無表,名別解業道。名別解脫者,第五名也。業道者,第六名也。
第五第六名者,別解脫跟業道,這兩個名詞。“頌言唯初表無表,名別解業道”,這是最後兩句話,只有最初的一個表、無表,就是才成就表、無表的那一剎那,那一念,這個可以叫別解脫,也可以叫業道。那麼就是這個簡別了第二念或者這一念之前,都不能叫別解脫,也不能叫業道,那麼十善業道也是從這麼來的。這我們不牽得那麼廣,下面十善業道、十惡業道還要講,講的時候會碰到那個問題。“名別解脫者,第五名也”,這個“別解”那是簡略了,因爲頌不能多一個字,別解就是別解脫。第六個名字叫業道。初是初念,這個初表無表,最初的那一念的表色、無表色可以叫別解脫,也可以叫業道;那是簡別第二念以後不能叫別解脫,也不能叫業道。
初謂初念,謂受戒時,別別棄舍種種惡故,依初別舍義,立別解脫名。第二念等,雖能舍惡,非初舍故,不得名爲別解脫也。第二念等,但得名爲別解脫律儀,能防非故。故律儀名,通初、後位,無差別也。別解脫律儀者,別解脫之律儀,依主釋也。
“初謂初念,謂受戒時,別別棄舍種種惡故,依初別舍義,立別解脫名”,先說什麼叫別解脫。別解脫,別是各別,各別各別的解脫。解脫什麼?惡。那些惡事不做了,那惡果也沒有了,就是解脫那個惡,這個一個一個舍棄了。你說不殺能持否?能持!這個解脫一個殺,殺就解脫了。那麼不偷盜能持否?能持!又是解脫一個,舍棄偷盜。那麼淫欲舍棄,那麼妄語,一個一個舍棄。別別解脫,一個一個解脫,所以叫別解脫。
這個別解脫那個名字我們都會說,但是真正別解脫什麼意思恐怕不一定說得那麼准確。那麼這是《俱舍》的標准的答案。什麼叫別解脫?“謂受戒時,別別棄舍種種惡故”,一個一個舍掉,一切惡,殺、盜、淫、妄這些,這個一個個解脫,各別各別地解脫了,舍棄就解脫,壞的舍掉了就解脫了。“依初別舍義,立別解脫”,在初舍的時候那一個念,叫別解脫。
“第二念”以後,雖然你並沒有舍掉戒,還是在舍惡。“雖能舍惡,非初念故”,不是第一念,不能叫別解脫。那麼第二念以後叫什麼?
“第二念等,但得名爲別解脫律儀”,別解脫律儀是通的,第一念,第二念,第叁念,乃至最後沒有舍之前,都叫別解脫律儀。而別解脫這個名字,只是第一念。爲什麼第一念?下邊還要講。先把這個時間肯定下來,只有最初一剎那,正在舍棄那些惡的時候,戒成就了,那一念叫別解脫。那麼第二念以後,只能叫別解脫律儀。
“能防非故”,就是前面的律儀,能夠防止身惡的,不做壞事的,叫律儀。這個律儀,別解脫律儀,“故律儀名,通初後位,無差別也”,這個防止身口造惡,第一念也好,第二念乃至以後等流下去很多念,都能叫別解脫律儀,這是律儀的名字通的,沒有差別。
“別解脫律儀者,別解脫之律儀,依主釋也”,這是講六離合釋了。什麼叫別解脫律儀呢?是別解脫的律儀,就是初念的別解脫,它的律儀,依了它的法,去行持的行儀,叫別解脫律儀,依主釋。
又此初念,亦名業道,第六名也。本求戒思,今日究竟,依業暢義,立業道名。謂戒前思,名之爲業。初念戒體,名之爲道。思所遊履故,業家之道,故名業道。
“又此初念,亦名業道”,初一念也叫業道。爲什麼叫業道(第六名)?
“本求戒思,今日究竟,依業暢義,立業道名”,這個意思,別解脫意思,也在這裏了。本來要求戒,那個思心所,“今日究竟”,在得戒的那一刻時候,滿願了。“依業暢義”,這個業,本來求戒的思就是業,這個業達到目的了,叫業道,正在達到目的的時候叫業道,第二念他已經達到了,不能再叫業道了。
“謂戒前思,名之爲業”,受戒前面的那個思心所,就是意業,叫業。
“初念戒體,名之爲道”,初念的戒體,第一個念,戒體成就了,那第一念的戒體叫道。
這個業就在道上通過去了。本來你這個業是起個心要求戒,沒有戒,等于說車子是有了,沒有路,公路沒有,你車開不過了。那麼現在路有了,別解脫的戒體成就了,車子也有了,就可以開了,就在這一剎那叫業道。“名之爲道”,這個初念的戒體,是道。
“思所遊履故”,就是業在上面走的。業就是要達到這個戒體,現在滿願了,滿願的那一剎那就叫業道,“業家之道”,是業的道,叫業道。
故初剎那,名別解脫,初棄惡故;亦得名爲別解脫律儀,能防非故;亦得名爲根本業道,暢思起故。第二念等,不名業道,非暢思故,名爲後起,根本後故。
“故初剎那,名別解脫,初棄惡故”,所以說,講到這裏,再總結一下,第一剎那得戒的時候,叫別解脫。它第一念把那些各式各樣的惡一個一個舍棄了,第二念以後,它已經舍掉了,不能叫別解脫,只能叫別解脫律儀了。所以說,初業的那一剎那,初得戒的那一剎那,叫別解脫,正在一個個把它解脫,那麼“初棄惡故”,第一次把惡舍掉了。
“亦得名爲別解脫律儀,能防非故”,但是呢,它也有律儀的功能,也可以叫別解脫律儀,它能防止做身語的壞事。那麼第二念只能叫別解脫律儀,它能夠防止身語做壞事,而不是初念的棄惡。因爲初念是棄惡,二念以後惡已經棄掉了,不能再叫初念的別解脫,不能叫了。
那麼同樣的,業道,“根本業道,暢思起故”,這個思,第一次滿願。
那麼第二念以後,已經滿了願,不能叫業道了。第二念以後,不能叫業道,“非暢思故”,他的思心所願已經滿了。第一念滿願的時候叫業道。第二念叫什麼?後起,是根本業道的後,後來起的東西,叫後起。所以這個名字很微細。
我們說學法相就是這麼的,如果你不學《俱舍》的話,你後起、業道啥東西,肯定亂用的,亂套。你亂套的時候,你騙騙老太婆可以,你拿到正規的那些佛學的或者是法師面前,你馬上就顯原形了,一竅不通,亂說。這個業道,只能是初一剎那叫業道,你怎麼亂說呢?“第二念以後也叫業道”,那就是明明表示你沒有學,不學無術,亂說的人。所以說真正的佛教,我們說《俱舍》是真刀槍,這就是真刀槍的一個表現,一個名字不能亂安的。這個業道也好,別解脫也好,只有一剎那,得戒的那一剎那,可以叫別解脫,可以叫業道。你如果不學《俱舍》,今天沒有聽的話。“你們身上別解脫有沒有啊?”“有啊,我們受過苾刍戒了。”別解脫只有第一念才有的,第二念叫別解脫律儀。
爲什麼名字要弄得那麼端正呢?我們就回想到,世間法也可以打個比喻,你說一個精密的機器,你能不能把它的零件亂套一個?一個螺絲釘安錯了,他們說飛機上,安錯個螺絲釘,飛機就有掉下來的危險,你怎麼能夠粗心大意呢?講佛教的真理,宇宙的真理,都在佛教裏講的,你用錯一個名詞,那你不得了——你一個醫生開藥,如果配藥的一個,他老大粗,你開的名字差不多,給你來個差不多的藥擺進去了,你不是吃了吃死人嗎?我們記得上海,以前我們在一個裏弄裏的一個鄰居,他一個女孩子才十幾歲,長得非常端正。結果害了什麼病,好象是什麼病,去打針,失誤,打錯一針,一針打下去,哇一叫就死掉了。好了,醫療事故,她的母親哭得不得了。沒辦法了,死掉了。這是失誤,你打針把藥搞錯了,你還行呢?那麼這個就是說,你如果要研究佛教的真理或者修行的方法,你把名詞用錯一個,你怎麼行呢?弄錯就方法也錯掉了。所以說一定要先把名字要搞精確了,這個以後可以避免犯錯誤了…
《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