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第一个是不淫欲。这个不淫欲,当然,你直接地犯淫欲戒是驱摈的,但是这个六戒里的不淫欲,是跟男的不接触,碰也不能碰,要锻炼这个戒,然后进入苾刍尼戒。
第二个,不偷盗,一般说是偷五钱是犯根本,那么当然,式叉摩那她偷了五钱是驱摈,根本戒犯了驱摈,沙弥也一样的。她这里是锻炼四钱以下的不能偷盗,就是四钱是对式叉摩那说起是犯了她的戒了。那么当然了驱摈不驱摈,这个已经犯了本法之后,要重来了,跟触摸一样的,跟男子接触之后,那就是要重学了,这一次已经破掉了。
第三个,不杀生,一般的就是五戒是不杀生,这里重点是不杀畜生。人当然不要说了,杀人是根本罪,要驱摈,而畜生也不能杀,这里在式叉摩那戒要求高一点。假如杀畜生的话,就犯了本罪,就是她式叉摩那戒就犯了。
第四个,不妄语,一般的妄语是大妄语,未得谓得,未证谓证,那么这样子大妄语当然驱摈,但是这里的重点,锻炼小妄语,小妄语也不能犯。你假使说,一般的事情打妄语,就是说的跟心不符合的,你这个异想而说了,你心里本来是这样子的,你说那样子的,这个心口不一的话都不能说。(81B)所以这里我们看到了,式叉摩那,她要进入苾刍尼戒之前,就要锻炼不小妄语,重点在这六条里边有条小妄语不能犯。
那么受了苾刍戒的人方便妄语随便开行不行?你自己想想行不行?方便妄语,我们在说菩萨戒的时候讲过了,什么时候可以开方便妄语,这是有特殊的条件因缘的,没有那个因缘,不能开的。如果一个苾刍,他经常方便妄语,人家的印象就是这个出家人靠不住的,他的说话,一会儿这么说,一会儿那么说,一天三变,你这个怎么能给人家说法呢?怎么能取信于人呢?所以说我们出家人说话要正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话。如果人家对你是不信任的,你是打妄语的,那么你说的法再天花乱坠的话,没有用。人家说你都是说的大话,不是真的。这个妄语我们不要轻视,以为小妄语随便开,不能随便开,在式叉摩尼的戒里边,六条里边重点一个就是不小妄语。
第五个,不饮酒,那是跟一般一样,都是更严格的要求,一切酒不能饮,茅头一滴也不行。
第六个,不非时食,那是下午除了饮的,其它的不能吃。
那么这个金银受蓄,含消药,这些是开的。这个是式叉摩尼的。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这个正学女戒,我们说它的体是四种,一个是苾刍戒,包含苾刍尼的戒是同体的;近事戒是跟近事女的戒同体的;那个近住戒,不分男女,只有一昼夜,时间很短,就不分男女;那么沙弥尼、式叉摩那的戒,就是沙弥的戒。那么这个里边就有一点问题,式叉摩那的受戒,是僧中受,僧中得,就是说四个人以上才能受,而沙弥或者沙弥尼戒是二人得,一个戒和尚,一个羯磨师,就能得戒。那么这里边因缘是不一样,那么怎么体是一个呢?
我们说这个问题,主要是式叉摩尼的六条戒,就是从沙弥戒里边抽出六个重点地学,并没有离开沙弥戒的本体,所以说这个式叉摩那的戒还是包在沙弥勤策戒里边,所以说这三个戒是一个体。
那么这八个戒里边,苾刍、苾刍尼的戒是一个体,沙弥尼、式叉摩尼跟沙弥的戒是一个体,近事男、近事女的戒是一个体,再加近住一个体,一共是四个。
下边我们接下去昨天的。
己三 别释异名
从此第三,别释异名。论云:别解脱律仪,名差别者何?颂曰:
俱得名尸罗 妙行业律仪 唯初表无表 名别解业道
“从此第三,别解异名。论云:别解脱律仪,名差别者何”,别解脱戒,它有几个差别名字?这个就是对我们有好处。我们学论,这个《俱舍论》学了之后,以后你看经,看到这个名字,知道它就是别解脱戒,看到那个名字也知道它就是别解脱戒,他把经里边所提到别解脱戒的名字全部集中起来,给你开一个单子,那你看了之后就晓得是一个东西,名字虽然不一样,它体是一个。那么《俱舍论》里边就提一个问,“别解脱律仪,名差别”,它的差别的名有多少?
“差别者何?颂曰:俱得名尸罗,妙行业律仪,唯初表无表,名别解业道”,有那么多名字都指的别解脱戒,别解脱律仪。这个别解脱戒,不管你八种哪一种,都可以叫尸罗。第一个叫尸罗,第二个叫妙行,第三个叫业,第四个叫律仪。那么还有两个名字,只有最初的那个念头,表色跟无表色最初那一念,可以叫别解脱跟业道。有人以前问了一个“业道”的名字,业道,一般就是说是指业最初的通达的这一剎那,这一念头,叫业道,而一般普通用的业道都是用在十恶业道跟十善业道上面,这个后面跟着就要讲。但是这个业道的名字,从一般通俗的说,是十恶业道、十善业道,但是仔细一讲,别解脱律仪也可以叫业道,但是只有一剎那,就是在第一次受戒的那一剎那,得戒的那一剎那可以叫业道。为什么原因?下边都要讲。那个这里我们就是把别解脱律仪有六个不同的名字(体就是一个),都列出来了。而其中有两个只是一念的,最初的那一个念,可以叫别解脱,也可以叫业道;第二念之后不能叫了,只能叫别解脱律仪,或者叫业,不能叫别解脱,不能叫业道。什么原因,下面都要仔细讲。先说这个别解脱律仪,有六个名字。
释曰:此有六名。一、能平险业,故名尸罗。训释言词者,谓清凉义。如伽陀言,受持戒乐,身无热恼,故名尸罗。
“释曰:此有六名。一、能平险业,故名尸罗”,能够平那些险恶的业,这个业是很危险的,要堕恶道的,怎么平险业呢?就是去掉那些,能遮能灭恶戒,这是前面讲的,别解脱戒能遮能灭恶戒,就是这个东西。尸罗是能平险业,叫尸罗。
尸罗,从翻的名字来说,从印度话翻成汉语来说,是清凉。为什么叫清凉呢?就是三业,身口意的三业,贪瞋痴的三恶,是烦恼的火,把我们烧得很难受;这个受了戒之后,当下能够防止它,也能息灭它,叫清凉。
所以说我们很多人在世间上碰到一些矛盾,弄得焦头烂额的,他甚至于会自杀,就不知道佛教里边有个清凉剂——尸罗。受了戒之后,全部放下了,你受了戒之后,这些事情与你不相干了,你就当下清凉。
我们说经上说以前一个国王,他在做国王的时候天天提心吊胆,又怕人家来掠夺他的国家,又怕国内的人民造反,又怕人家刺客来谋害他生命,所以他一天到晚思虑非常多,晚上睡觉也不敢放心睡,旁边警卫,武器身边准备到的。同时对国家的边防又是尽心竭虑地怎么样子增强国防,又是搞经济,弄得不亦乐乎地忙。后来呢,他出家之后,一个人住在空闲处,晚上就入定,舒服得不得了,什么事情都放下了。国王人家说起来人间是最尊贵的,人家都想那个位子也想不到的,那么好的位子得到了,他的心里却非常之忧虑,非常之不自在;而当了苾刍之后,什么都放下。苾刍,我们说没有钱就有一个好处,没有钱,你晚上住在露天不要担心人家来抢你钱,也不要担心来谋财害命,没有东西,三件衣、一个钵,他要去干什么?我们的衣一般都是割截衣,一块一块拼起来的,在家人拿了这个衣去做衣服做不来的,都是破布,都是一块一块拼的布,他怎么做衣服呢?拿去没有用。而一个钵,他们要饭的东西,你这个在家人,他不好意思,拿了一个要饭的钵来吃饭,他也不敢要的。那么你除此之外又没有长物了,你怕什么东西?那么军事什么,这都对他没有关系,政治也好,经济也好,不是他的事情,所以他晚上坐在那里高兴得不得了。这个就是清凉,就是尸罗。他还没有证阿罗汉,就是因为出了家受了戒之后,就有那么的自在,那么的清凉,这个是尸罗的功德。
“能平险业”,它能平,能遮、能灭这个恶戒,险业就是恶戒,它业是险的,它的果报是苦的,这个是危险的事情了。“训释言词”,这个就是解释它的字,印度话尸罗,我们汉地就叫清凉。
他举一个颂,“如伽陀言,受持戒乐,身无热恼,故名尸罗”,受持戒有一种快乐,这个不受戒的人不知道的。
我们以前在家的时候,想出家还没出家,上海几个居士,一起来讨论出家到底怎么回事情,会不会太苦。后来金刚道场正在说法的时候,看见一个年轻苾刍,两个袖子一甩一甩的,很自在的样子。看他是出了家,你看多自在,你们在家人还要怕出家受苦,你看哪有那么苦的?如果他苦的话,他走路那么轻松自在的,怎么会出现那样的样子呢?一看出家肯定是好。后来呢就是这样子慢慢、慢慢地把出家的心坚定下来了。
所以这个尸罗的功德,“受持戒乐”,受持戒是有乐的,这个你不受戒的人不知道。很多人以为受了戒这个干不得,那个做不得,好象难过死了,还是不受戒好,犯了戒还要下地狱,不得了,好害怕。可是你不知道受戒有乐,这个乐不持戒的人不知道,持戒的人,多少会体会到。否则人家古代的那些大德为什么持戒?那么艰苦持戒为什么?有乐在里边。“身无热恼”,什么乐呢?没有热恼,烦恼的热恼都没有了,尸罗就是清凉。“故名尸罗”,这是第一个,尸罗。
二、智者称扬,故名妙行。
“智者称扬”,叫妙行。第一个尸罗讲完了。为什么叫妙行?一切智者,那就是佛教里边的佛菩萨之类的,他们真正有智慧的人,不是世间上的那些有智者,世间上的智慧,世智辩聪,不是一个标准。佛教里边的智者,得了般若智慧的,性空的道理能够通达或者是证到的,那些才是真的智者,藏地、印度叫班智达,这就是智者了,大智慧的人。他们大加赞叹的。那么这个我们也看到了,尸罗,智者都赞叹的。那么说诽谤尸罗的人是什么?就是愚痴的人,没有智慧的。要改戒,要说戒怎么不好,不符合时代,甚至于说戒束缚人性。说这个话的人,那么一看就知道了,不是智者,反过来就是愚痴,就是愚痴的人,没有智慧的人,才说戒不好。真正有智慧的人,都…
《俱舍论颂疏讲记 业品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