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颂疏讲记 业品一▪P29

  ..续本文上一页犯因果了。倒底你错因果,我错因果?你出了家,你要金银,你因果对不对了?人家叫你不要拿,你还说人家错因果。所以说不学,不但是自己搞不懂,还要谤人家。还有人就跑到上海去告状,他说:智敏法师好厉害啊,给我们一个月只有五块钱。又打妄语,又是自己表示没有道心。我们给的十块钱,还有衬钱,哪里只有五元钱呢?这个话,你怎么说出来的呢?再说你出家是为钱吗?你这样子说出去,把自己身份也贬低了,到处告状,说是五块钱,人家一看你不是真的修行人,为了钱这样子搞。

  

  若受离一切所应远离身语业,安立第四苾刍律仪。

  “若受离一切所应远离身语业,安立第四苾刍律仪”,一切不如法的身语业,都要远离的,具足戒,这样子戒就叫第四种,苾刍律仪。

  那么这里我们看到,苾刍戒指的是身语,意不在里边。如果苾刍戒把意制在里边的话,你天天犯戒了,那就不得了。所以说开始的时候,从身语下手,身语入了轨道,意也慢慢入轨道,然后菩萨戒就是意的戒也重视,那么最后,根律仪那就是意根律仪,将来后边要讲,意根律仪,就是心里不乱动了,一个妄念犯戒的念头都不能起。这个我们有层次的,有次第的,不能是一开始就叫你不许动一个念头,那不得了了,天天犯戒。没有这个习惯,没有这个训练的,哪一个人念头里没有一个坏的,破戒的念头没有?这个恐怕很难说了。那么我们先从身口下手,身口是可以控制的,念头一般是比较困难,要控制它,困难。那么你说身口都不想控制,你说我心里好,身口不在乎,那你怎么说呢?身口尚控制不了,你心怎么控制得了?

  所以我经常说那个公案,抱了女人过河的公案,我总感到是不对头。你身口都没有制下来,你说心里干净,这个哪个相信呢?你问一下现在的心理学的,或者是讲心理学的人嘛。你说抱了女人,年轻的,跟抱了一个死狗,是不是一样的感觉?你问一下,自己问自己也可以说了。那你说你没有动心,怎么说?你说:我已经在三果以上了,不动心了。那你三果以上圣者可以抱女人,那不是作个榜样,叫大家去抱女人去了?这个也不对了。所以说我感到这个公案是不好的。固然某些人,他是境界高,他有这个情况,但是不能来教育大家。教育大家,大家都照他、学他做,这个不行了。

  所以我们说,有一些呢,他们再来人,像济公之类的,他做了各式各样的出格的事情,他总是现疯狂相,他不现正常的样子。如果你要做出格的事情,你现疯狂相也可以,就是有点病形了,做那个不正常的样子,疯疯癫癫的,你可以做这些事情。如果你要依规矩来做的,是一个真正的苾刍、说法法师的话,你搞这些事情,抱了女人过河去了,那就恐怕不允许了。这个形象就不好看了。

  我们这里附带说一个,以前某佛协会长,他就是在拍电视的时候,两个老太婆扶了他出来,结果佛教协会大大地起议论,说:你难道一个侍者师都没有啊,要老太婆来作侍者啊?结果把他拉下来,会长当不成。所以说这类形相上,一点点的不检点,会引起佛教里边的很大的看法。你这样子当会长,他们就不同意了。你侍者师难道找不出一个来吗,一定要这个老太婆来给你做,扶着走吗?这个人家全部都起来了。佛教协会的人,结果一直闹到赵朴老那里,结果还是拉下来。所以说这些形象不要看小了,小事情;小事情会成大事情,会长都没有;会长没有还是小事情,对佛教的印象却是大事情。

  这里就是四个律仪怎么安立的。就是受五条戒,受八条,受十条,乃至一切身语应当远离的都远离,就是具足戒,这样子就安立近事、近住、勤策、苾刍四个戒。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这里。

  

  

  第七十四讲(第210页下第6行-第212页上)

  

  《俱舍论颂疏》。昨天我们讲了第十四卷的开头。那么这里广明表无表,这里讲的是以无表为重。这个我们知道,表业在前面的时候,身表、语表已经广讲了,尤其是身表业,一个辩论。那么无表这里是重点,这是一个原因。另外一个原因,表业只有别解脱戒有表业,而定共戒、道共戒只有无表,没有表,所以说这里讲的三种律仪,无表业为重点,表业有前面的,身语表已经讲过了,而别解脱戒,还有道共戒,还有定共戒的无表业,是这里总讲的,所以重点在无表。

  另外,上一次我们讲了,就是第一段开始的时候,他说律仪、不律仪、非律仪非不律仪,它是三个,那么律仪我们是讲过了,别解脱戒。不律仪,就是恶律仪,就是杀猪、杀羊的,他们决心干了之后,产生一个不律仪。这个不律仪就是恶戒,我们说的能够遮、能灭恶戒相续。假使有不律仪的,就是他发愿这一个事情做一辈子的,或者他一辈子当贼的,或者当强盗的,或者是杀猪的,这个身上就起一个无表色,不律仪的无表色。这个不律仪无表色,尽管他也可以去拜佛、供养,但是这个无表色存在的。那么这个无表色要破掉怎么办?只有受律仪戒才能破掉。这个后边讲不律仪的时候要广讲。所以说这个律仪的重要性,昨天我们提过了,你受了律仪戒之后,当下就可以把这个不律仪的,可以遮掉,可以灭掉。

  那么遮、灭呢,有两种说法,一个是说,用别解脱戒,假使受得戒来遮,把它压下去,不起现行,那么由定共戒、道共戒来灭。实际上,真正灭的是道共戒,定共戒也是压,种子断不了的,而真正能断的是道共戒。别解脱戒在事上能遮,定共戒是可以它现行不生起来,那么真正完全灭掉的就是道共戒。所以说我们真正要断烦恼,决定要起无漏的道共戒,这个无漏定得到之后,才能断烦恼。世间上的禅定,不管你是气功师也好,婆罗门的禅定也好,什么宗教都多少有禅定,这个禅定是世间禅,有漏禅,是不出生死的。

  所以我们说尽管世间上也做些好事,相似的善法不少。每一个宗教,每一个什么学说都提倡行善,但这个善,除了佛教的以外,全部是有漏道,不出生死。如果说有无漏道的,佛就不要出来了,已经有人讲无漏道了,出离生死的方法已经有了;就是因为世间的人,他不能说无漏道,无漏的事情他没有经验,他根本没有出去,他如何教人家走这个道呢?所以决定只有佛一个人能说,无漏的只有从佛教里边去求。

  世间一切宗教,一切哲学,都是有漏里边的,包括现在的科学,要想从这个里边解脱生死,或者掌握宇宙的真理,……。现在很多气功师,就是要把科学跟他们的理论,甚至想把佛教理论,把它沟通起来。我在昭觉寺,就有一个气功师给我说,他将来希望用科学的方法来达到佛教的一些真理。我说你是妄想。这个佛教的真理,如果科学能达到的话,佛就不要出世了,你们研究科学好了。这个最简单的问题,我们经常说的,我们的科学的依据,实验,实验的工具就是五官,眼、耳、鼻、舌、身,以眼睛观察的,耳朵听到的,作最初的一个依据。那么现在我们去考察,眼、耳、鼻、舌、身,这个东西根本就有缺陷。

  最大的缺陷是,他执着,认为一切法都有实体的,那这个东西就是一切凡夫都免不了,圣者入定才可以得到这个空性的,没有入定,他还是在有之中;只有佛,入定出定一切法空、有自在。那么这是最大的一个根本就是执实,就是我们说这个无明把它执为实在有的东西,本来是缘起如幻的,他这是执实,这工具本身就有这个缺陷。

  第二个工具有局限性,眼睛的光波只能看到紫内红外这一段,那么再超出紫外线,超出红外线之外的东西,什么都看不到,即使有很多的光,你也看不到,你的眼睛只有这么的功能。耳朵,也是声波某些频率的中间听得到,再高点,再低的听不到了。那么鼻子、舌头一样都有局限性。一个局限性很大,所以说我们的业报不同,鬼能看到的,我们看不到,气功师他利用鬼通,他可以看到什么东西,甚至于天眼、他心乃到宿命,他都可以有一点点,而我们人类却是这一点一窍不通,那就是都有局限性。那么鬼道的是不是完整呢?它比人超过一点点,但是也有局限性。只有佛才没有局限性,所以说真正要讲宇宙真理的,除了佛以外没有第二个人。等觉菩萨还有一分无明没有破,他讲真理还有一点点的就是不那么正确。所以说除了佛以外是没有第二个人了。

  那么它能遮能灭恶戒的相续的,这个就是要受律仪,这个律仪的重要性,由此也可以看到。不受律仪的话,恶戒不能断除,既不能遮,更不能断。

  那么律仪,我们说什么叫律仪?这个地方,也给它补充一下。

  我们说律,一般就是指调恶的方法,调治恶的习气、恶的烦恼的方法叫律。我们依律而行,我们的行动、威仪,行动依律而来做的叫律仪,依律来行持就叫律仪。那么律仪里边,我们说这个恶戒(这个下面要讲,有个颂的),恶戒就是不律仪的另外一个名字。

  那么好,我现在再补充一点式叉摩那的一些问题。式叉摩那,六戒,她的六戒,当然,就是五戒加一个非时食,这是从总的方面说。实际上,如果说沙弥尼六戒,跟居士一样的,五戒加一个不非时食,那比八戒还少两戒呢?那不是那么简单,是沙弥(尼)戒的基础上,对这六个法特别着重地行持,行持之后,就是进入要具足的苾刍尼戒,锻炼,锻炼两年。

  这个式叉摩那戒,一方面是锻炼这六个重点。另一方面是观察。因为在过去,有一个苾刍尼,她是出家了,受大戒了,但是她出家的时候,受戒的时候怀了孕了,她不知道。那么到后来,受了苾刍尼戒之后,肚子大起来了,那个就讥嫌了,这个苾刍尼不规矩,怎么肚子大起来了?那么所以要制,在没有受苾刍戒之前,要先受二年的正学戒,那就是在这二年里边考验,假使过去有胎的,这个时候也已经养下了,不会当了苾刍尼之后再那个怀孕现象出来,不会。所以这是对女众特别附加的,男众就不需要了,正学男就不要的。

  那么这个正学女的六戒是什么重点有六个呢?…

《俱舍论颂疏讲记 业品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