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一▪P29

  ..續本文上一頁犯因果了。倒底你錯因果,我錯因果?你出了家,你要金銀,你因果對不對了?人家叫你不要拿,你還說人家錯因果。所以說不學,不但是自己搞不懂,還要謗人家。還有人就跑到上海去告狀,他說:智敏法師好厲害啊,給我們一個月只有五塊錢。又打妄語,又是自己表示沒有道心。我們給的十塊錢,還有襯錢,哪裏只有五元錢呢?這個話,你怎麼說出來的呢?再說你出家是爲錢嗎?你這樣子說出去,把自己身份也貶低了,到處告狀,說是五塊錢,人家一看你不是真的修行人,爲了錢這樣子搞。

  

  若受離一切所應遠離身語業,安立第四苾刍律儀。

  “若受離一切所應遠離身語業,安立第四苾刍律儀”,一切不如法的身語業,都要遠離的,具足戒,這樣子戒就叫第四種,苾刍律儀。

  那麼這裏我們看到,苾刍戒指的是身語,意不在裏邊。如果苾刍戒把意製在裏邊的話,你天天犯戒了,那就不得了。所以說開始的時候,從身語下手,身語入了軌道,意也慢慢入軌道,然後菩薩戒就是意的戒也重視,那麼最後,根律儀那就是意根律儀,將來後邊要講,意根律儀,就是心裏不亂動了,一個妄念犯戒的念頭都不能起。這個我們有層次的,有次第的,不能是一開始就叫你不許動一個念頭,那不得了了,天天犯戒。沒有這個習慣,沒有這個訓練的,哪一個人念頭裏沒有一個壞的,破戒的念頭沒有?這個恐怕很難說了。那麼我們先從身口下手,身口是可以控製的,念頭一般是比較困難,要控製它,困難。那麼你說身口都不想控製,你說我心裏好,身口不在乎,那你怎麼說呢?身口尚控製不了,你心怎麼控製得了?

  所以我經常說那個公案,抱了女人過河的公案,我總感到是不對頭。你身口都沒有製下來,你說心裏幹淨,這個哪個相信呢?你問一下現在的心理學的,或者是講心理學的人嘛。你說抱了女人,年輕的,跟抱了一個死狗,是不是一樣的感覺?你問一下,自己問自己也可以說了。那你說你沒有動心,怎麼說?你說:我已經在叁果以上了,不動心了。那你叁果以上聖者可以抱女人,那不是作個榜樣,叫大家去抱女人去了?這個也不對了。所以說我感到這個公案是不好的。固然某些人,他是境界高,他有這個情況,但是不能來教育大家。教育大家,大家都照他、學他做,這個不行了。

  所以我們說,有一些呢,他們再來人,像濟公之類的,他做了各式各樣的出格的事情,他總是現瘋狂相,他不現正常的樣子。如果你要做出格的事情,你現瘋狂相也可以,就是有點病形了,做那個不正常的樣子,瘋瘋癫癫的,你可以做這些事情。如果你要依規矩來做的,是一個真正的苾刍、說法法師的話,你搞這些事情,抱了女人過河去了,那就恐怕不允許了。這個形象就不好看了。

  我們這裏附帶說一個,以前某佛協會長,他就是在拍電視的時候,兩個老太婆扶了他出來,結果佛教協會大大地起議論,說:你難道一個侍者師都沒有啊,要老太婆來作侍者啊?結果把他拉下來,會長當不成。所以說這類形相上,一點點的不檢點,會引起佛教裏邊的很大的看法。你這樣子當會長,他們就不同意了。你侍者師難道找不出一個來嗎,一定要這個老太婆來給你做,扶著走嗎?這個人家全部都起來了。佛教協會的人,結果一直鬧到趙樸老那裏,結果還是拉下來。所以說這些形象不要看小了,小事情;小事情會成大事情,會長都沒有;會長沒有還是小事情,對佛教的印象卻是大事情。

  這裏就是四個律儀怎麼安立的。就是受五條戒,受八條,受十條,乃至一切身語應當遠離的都遠離,就是具足戒,這樣子就安立近事、近住、勤策、苾刍四個戒。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這裏。

  

  

  第七十四講(第210頁下第6行-第212頁上)

  

  《俱舍論頌疏》。昨天我們講了第十四卷的開頭。那麼這裏廣明表無表,這裏講的是以無表爲重。這個我們知道,表業在前面的時候,身表、語表已經廣講了,尤其是身表業,一個辯論。那麼無表這裏是重點,這是一個原因。另外一個原因,表業只有別解脫戒有表業,而定共戒、道共戒只有無表,沒有表,所以說這裏講的叁種律儀,無表業爲重點,表業有前面的,身語表已經講過了,而別解脫戒,還有道共戒,還有定共戒的無表業,是這裏總講的,所以重點在無表。

  另外,上一次我們講了,就是第一段開始的時候,他說律儀、不律儀、非律儀非不律儀,它是叁個,那麼律儀我們是講過了,別解脫戒。不律儀,就是惡律儀,就是殺豬、殺羊的,他們決心幹了之後,産生一個不律儀。這個不律儀就是惡戒,我們說的能夠遮、能滅惡戒相續。假使有不律儀的,就是他發願這一個事情做一輩子的,或者他一輩子當賊的,或者當強盜的,或者是殺豬的,這個身上就起一個無表色,不律儀的無表色。這個不律儀無表色,盡管他也可以去拜佛、供養,但是這個無表色存在的。那麼這個無表色要破掉怎麼辦?只有受律儀戒才能破掉。這個後邊講不律儀的時候要廣講。所以說這個律儀的重要性,昨天我們提過了,你受了律儀戒之後,當下就可以把這個不律儀的,可以遮掉,可以滅掉。

  那麼遮、滅呢,有兩種說法,一個是說,用別解脫戒,假使受得戒來遮,把它壓下去,不起現行,那麼由定共戒、道共戒來滅。實際上,真正滅的是道共戒,定共戒也是壓,種子斷不了的,而真正能斷的是道共戒。別解脫戒在事上能遮,定共戒是可以它現行不生起來,那麼真正完全滅掉的就是道共戒。所以說我們真正要斷煩惱,決定要起無漏的道共戒,這個無漏定得到之後,才能斷煩惱。世間上的禅定,不管你是氣功師也好,婆羅門的禅定也好,什麼宗教都多少有禅定,這個禅定是世間禅,有漏禅,是不出生死的。

  所以我們說盡管世間上也做些好事,相似的善法不少。每一個宗教,每一個什麼學說都提倡行善,但這個善,除了佛教的以外,全部是有漏道,不出生死。如果說有無漏道的,佛就不要出來了,已經有人講無漏道了,出離生死的方法已經有了;就是因爲世間的人,他不能說無漏道,無漏的事情他沒有經驗,他根本沒有出去,他如何教人家走這個道呢?所以決定只有佛一個人能說,無漏的只有從佛教裏邊去求。

  世間一切宗教,一切哲學,都是有漏裏邊的,包括現在的科學,要想從這個裏邊解脫生死,或者掌握宇宙的真理,……。現在很多氣功師,就是要把科學跟他們的理論,甚至想把佛教理論,把它溝通起來。我在昭覺寺,就有一個氣功師給我說,他將來希望用科學的方法來達到佛教的一些真理。我說你是妄想。這個佛教的真理,如果科學能達到的話,佛就不要出世了,你們研究科學好了。這個最簡單的問題,我們經常說的,我們的科學的依據,實驗,實驗的工具就是五官,眼、耳、鼻、舌、身,以眼睛觀察的,耳朵聽到的,作最初的一個依據。那麼現在我們去考察,眼、耳、鼻、舌、身,這個東西根本就有缺陷。

  最大的缺陷是,他執著,認爲一切法都有實體的,那這個東西就是一切凡夫都免不了,聖者入定才可以得到這個空性的,沒有入定,他還是在有之中;只有佛,入定出定一切法空、有自在。那麼這是最大的一個根本就是執實,就是我們說這個無明把它執爲實在有的東西,本來是緣起如幻的,他這是執實,這工具本身就有這個缺陷。

  第二個工具有局限性,眼睛的光波只能看到紫內紅外這一段,那麼再超出紫外線,超出紅外線之外的東西,什麼都看不到,即使有很多的光,你也看不到,你的眼睛只有這麼的功能。耳朵,也是聲波某些頻率的中間聽得到,再高點,再低的聽不到了。那麼鼻子、舌頭一樣都有局限性。一個局限性很大,所以說我們的業報不同,鬼能看到的,我們看不到,氣功師他利用鬼通,他可以看到什麼東西,甚至于天眼、他心乃到宿命,他都可以有一點點,而我們人類卻是這一點一竅不通,那就是都有局限性。那麼鬼道的是不是完整呢?它比人超過一點點,但是也有局限性。只有佛才沒有局限性,所以說真正要講宇宙真理的,除了佛以外沒有第二個人。等覺菩薩還有一分無明沒有破,他講真理還有一點點的就是不那麼正確。所以說除了佛以外是沒有第二個人了。

  那麼它能遮能滅惡戒的相續的,這個就是要受律儀,這個律儀的重要性,由此也可以看到。不受律儀的話,惡戒不能斷除,既不能遮,更不能斷。

  那麼律儀,我們說什麼叫律儀?這個地方,也給它補充一下。

  我們說律,一般就是指調惡的方法,調治惡的習氣、惡的煩惱的方法叫律。我們依律而行,我們的行動、威儀,行動依律而來做的叫律儀,依律來行持就叫律儀。那麼律儀裏邊,我們說這個惡戒(這個下面要講,有個頌的),惡戒就是不律儀的另外一個名字。

  那麼好,我現在再補充一點式叉摩那的一些問題。式叉摩那,六戒,她的六戒,當然,就是五戒加一個非時食,這是從總的方面說。實際上,如果說沙彌尼六戒,跟居士一樣的,五戒加一個不非時食,那比八戒還少兩戒呢?那不是那麼簡單,是沙彌(尼)戒的基礎上,對這六個法特別著重地行持,行持之後,就是進入要具足的苾刍尼戒,鍛煉,鍛煉兩年。

  這個式叉摩那戒,一方面是鍛煉這六個重點。另一方面是觀察。因爲在過去,有一個苾刍尼,她是出家了,受大戒了,但是她出家的時候,受戒的時候懷了孕了,她不知道。那麼到後來,受了苾刍尼戒之後,肚子大起來了,那個就譏嫌了,這個苾刍尼不規矩,怎麼肚子大起來了?那麼所以要製,在沒有受苾刍戒之前,要先受二年的正學戒,那就是在這二年裏邊考驗,假使過去有胎的,這個時候也已經養下了,不會當了苾刍尼之後再那個懷孕現象出來,不會。所以這是對女衆特別附加的,男衆就不需要了,正學男就不要的。

  那麼這個正學女的六戒是什麼重點有六個呢?…

《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