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第一個是不淫欲。這個不淫欲,當然,你直接地犯淫欲戒是驅擯的,但是這個六戒裏的不淫欲,是跟男的不接觸,碰也不能碰,要鍛煉這個戒,然後進入苾刍尼戒。
第二個,不偷盜,一般說是偷五錢是犯根本,那麼當然,式叉摩那她偷了五錢是驅擯,根本戒犯了驅擯,沙彌也一樣的。她這裏是鍛煉四錢以下的不能偷盜,就是四錢是對式叉摩那說起是犯了她的戒了。那麼當然了驅擯不驅擯,這個已經犯了本法之後,要重來了,跟觸摸一樣的,跟男子接觸之後,那就是要重學了,這一次已經破掉了。
第叁個,不殺生,一般的就是五戒是不殺生,這裏重點是不殺畜生。人當然不要說了,殺人是根本罪,要驅擯,而畜生也不能殺,這裏在式叉摩那戒要求高一點。假如殺畜生的話,就犯了本罪,就是她式叉摩那戒就犯了。
第四個,不妄語,一般的妄語是大妄語,未得謂得,未證謂證,那麼這樣子大妄語當然驅擯,但是這裏的重點,鍛煉小妄語,小妄語也不能犯。你假使說,一般的事情打妄語,就是說的跟心不符合的,你這個異想而說了,你心裏本來是這樣子的,你說那樣子的,這個心口不一的話都不能說。(81B)所以這裏我們看到了,式叉摩那,她要進入苾刍尼戒之前,就要鍛煉不小妄語,重點在這六條裏邊有條小妄語不能犯。
那麼受了苾刍戒的人方便妄語隨便開行不行?你自己想想行不行?方便妄語,我們在說菩薩戒的時候講過了,什麼時候可以開方便妄語,這是有特殊的條件因緣的,沒有那個因緣,不能開的。如果一個苾刍,他經常方便妄語,人家的印象就是這個出家人靠不住的,他的說話,一會兒這麼說,一會兒那麼說,一天叁變,你這個怎麼能給人家說法呢?怎麼能取信于人呢?所以說我們出家人說話要正直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話。如果人家對你是不信任的,你是打妄語的,那麼你說的法再天花亂墜的話,沒有用。人家說你都是說的大話,不是真的。這個妄語我們不要輕視,以爲小妄語隨便開,不能隨便開,在式叉摩尼的戒裏邊,六條裏邊重點一個就是不小妄語。
第五個,不飲酒,那是跟一般一樣,都是更嚴格的要求,一切酒不能飲,茅頭一滴也不行。
第六個,不非時食,那是下午除了飲的,其它的不能吃。
那麼這個金銀受蓄,含消藥,這些是開的。這個是式叉摩尼的。
這裏還有一個問題。這個正學女戒,我們說它的體是四種,一個是苾刍戒,包含苾刍尼的戒是同體的;近事戒是跟近事女的戒同體的;那個近住戒,不分男女,只有一晝夜,時間很短,就不分男女;那麼沙彌尼、式叉摩那的戒,就是沙彌的戒。那麼這個裏邊就有一點問題,式叉摩那的受戒,是僧中受,僧中得,就是說四個人以上才能受,而沙彌或者沙彌尼戒是二人得,一個戒和尚,一個羯磨師,就能得戒。那麼這裏邊因緣是不一樣,那麼怎麼體是一個呢?
我們說這個問題,主要是式叉摩尼的六條戒,就是從沙彌戒裏邊抽出六個重點地學,並沒有離開沙彌戒的本體,所以說這個式叉摩那的戒還是包在沙彌勤策戒裏邊,所以說這叁個戒是一個體。
那麼這八個戒裏邊,苾刍、苾刍尼的戒是一個體,沙彌尼、式叉摩尼跟沙彌的戒是一個體,近事男、近事女的戒是一個體,再加近住一個體,一共是四個。
下邊我們接下去昨天的。
己叁 別釋異名
從此第叁,別釋異名。論雲:別解脫律儀,名差別者何?頌曰:
俱得名屍羅 妙行業律儀 唯初表無表 名別解業道
“從此第叁,別解異名。論雲:別解脫律儀,名差別者何”,別解脫戒,它有幾個差別名字?這個就是對我們有好處。我們學論,這個《俱舍論》學了之後,以後你看經,看到這個名字,知道它就是別解脫戒,看到那個名字也知道它就是別解脫戒,他把經裏邊所提到別解脫戒的名字全部集中起來,給你開一個單子,那你看了之後就曉得是一個東西,名字雖然不一樣,它體是一個。那麼《俱舍論》裏邊就提一個問,“別解脫律儀,名差別”,它的差別的名有多少?
“差別者何?頌曰:俱得名屍羅,妙行業律儀,唯初表無表,名別解業道”,有那麼多名字都指的別解脫戒,別解脫律儀。這個別解脫戒,不管你八種哪一種,都可以叫屍羅。第一個叫屍羅,第二個叫妙行,第叁個叫業,第四個叫律儀。那麼還有兩個名字,只有最初的那個念頭,表色跟無表色最初那一念,可以叫別解脫跟業道。有人以前問了一個“業道”的名字,業道,一般就是說是指業最初的通達的這一剎那,這一念頭,叫業道,而一般普通用的業道都是用在十惡業道跟十善業道上面,這個後面跟著就要講。但是這個業道的名字,從一般通俗的說,是十惡業道、十善業道,但是仔細一講,別解脫律儀也可以叫業道,但是只有一剎那,就是在第一次受戒的那一剎那,得戒的那一剎那可以叫業道。爲什麼原因?下邊都要講。那個這裏我們就是把別解脫律儀有六個不同的名字(體就是一個),都列出來了。而其中有兩個只是一念的,最初的那一個念,可以叫別解脫,也可以叫業道;第二念之後不能叫了,只能叫別解脫律儀,或者叫業,不能叫別解脫,不能叫業道。什麼原因,下面都要仔細講。先說這個別解脫律儀,有六個名字。
釋曰:此有六名。一、能平險業,故名屍羅。訓釋言詞者,謂清涼義。如伽陀言,受持戒樂,身無熱惱,故名屍羅。
“釋曰:此有六名。一、能平險業,故名屍羅”,能夠平那些險惡的業,這個業是很危險的,要墮惡道的,怎麼平險業呢?就是去掉那些,能遮能滅惡戒,這是前面講的,別解脫戒能遮能滅惡戒,就是這個東西。屍羅是能平險業,叫屍羅。
屍羅,從翻的名字來說,從印度話翻成漢語來說,是清涼。爲什麼叫清涼呢?就是叁業,身口意的叁業,貪瞋癡的叁惡,是煩惱的火,把我們燒得很難受;這個受了戒之後,當下能夠防止它,也能息滅它,叫清涼。
所以說我們很多人在世間上碰到一些矛盾,弄得焦頭爛額的,他甚至于會自殺,就不知道佛教裏邊有個清涼劑——屍羅。受了戒之後,全部放下了,你受了戒之後,這些事情與你不相幹了,你就當下清涼。
我們說經上說以前一個國王,他在做國王的時候天天提心吊膽,又怕人家來掠奪他的國家,又怕國內的人民造反,又怕人家刺客來謀害他生命,所以他一天到晚思慮非常多,晚上睡覺也不敢放心睡,旁邊警衛,武器身邊准備到的。同時對國家的邊防又是盡心竭慮地怎麼樣子增強國防,又是搞經濟,弄得不亦樂乎地忙。後來呢,他出家之後,一個人住在空閑處,晚上就入定,舒服得不得了,什麼事情都放下了。國王人家說起來人間是最尊貴的,人家都想那個位子也想不到的,那麼好的位子得到了,他的心裏卻非常之憂慮,非常之不自在;而當了苾刍之後,什麼都放下。苾刍,我們說沒有錢就有一個好處,沒有錢,你晚上住在露天不要擔心人家來搶你錢,也不要擔心來謀財害命,沒有東西,叁件衣、一個缽,他要去幹什麼?我們的衣一般都是割截衣,一塊一塊拼起來的,在家人拿了這個衣去做衣服做不來的,都是破布,都是一塊一塊拼的布,他怎麼做衣服呢?拿去沒有用。而一個缽,他們要飯的東西,你這個在家人,他不好意思,拿了一個要飯的缽來吃飯,他也不敢要的。那麼你除此之外又沒有長物了,你怕什麼東西?那麼軍事什麼,這都對他沒有關系,政治也好,經濟也好,不是他的事情,所以他晚上坐在那裏高興得不得了。這個就是清涼,就是屍羅。他還沒有證阿羅漢,就是因爲出了家受了戒之後,就有那麼的自在,那麼的清涼,這個是屍羅的功德。
“能平險業”,它能平,能遮、能滅這個惡戒,險業就是惡戒,它業是險的,它的果報是苦的,這個是危險的事情了。“訓釋言詞”,這個就是解釋它的字,印度話屍羅,我們漢地就叫清涼。
他舉一個頌,“如伽陀言,受持戒樂,身無熱惱,故名屍羅”,受持戒有一種快樂,這個不受戒的人不知道的。
我們以前在家的時候,想出家還沒出家,上海幾個居士,一起來討論出家到底怎麼回事情,會不會太苦。後來金剛道場正在說法的時候,看見一個年輕苾刍,兩個袖子一甩一甩的,很自在的樣子。看他是出了家,你看多自在,你們在家人還要怕出家受苦,你看哪有那麼苦的?如果他苦的話,他走路那麼輕松自在的,怎麼會出現那樣的樣子呢?一看出家肯定是好。後來呢就是這樣子慢慢、慢慢地把出家的心堅定下來了。
所以這個屍羅的功德,“受持戒樂”,受持戒是有樂的,這個你不受戒的人不知道。很多人以爲受了戒這個幹不得,那個做不得,好象難過死了,還是不受戒好,犯了戒還要下地獄,不得了,好害怕。可是你不知道受戒有樂,這個樂不持戒的人不知道,持戒的人,多少會體會到。否則人家古代的那些大德爲什麼持戒?那麼艱苦持戒爲什麼?有樂在裏邊。“身無熱惱”,什麼樂呢?沒有熱惱,煩惱的熱惱都沒有了,屍羅就是清涼。“故名屍羅”,這是第一個,屍羅。
二、智者稱揚,故名妙行。
“智者稱揚”,叫妙行。第一個屍羅講完了。爲什麼叫妙行?一切智者,那就是佛教裏邊的佛菩薩之類的,他們真正有智慧的人,不是世間上的那些有智者,世間上的智慧,世智辯聰,不是一個標准。佛教裏邊的智者,得了般若智慧的,性空的道理能夠通達或者是證到的,那些才是真的智者,藏地、印度叫班智達,這就是智者了,大智慧的人。他們大加贊歎的。那麼這個我們也看到了,屍羅,智者都贊歎的。那麼說誹謗屍羅的人是什麼?就是愚癡的人,沒有智慧的。要改戒,要說戒怎麼不好,不符合時代,甚至于說戒束縛人性。說這個話的人,那麼一看就知道了,不是智者,反過來就是愚癡,就是愚癡的人,沒有智慧的人,才說戒不好。真正有智慧的人,都…
《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