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一▪P32

  ..續本文上一頁

  這裏就是把它總結一下。爲什麼初念的叫業道?因爲初念的時候,正是他暢思,滿足了這個思的要求了,這一個念頭;第二念已經滿足了,不能再叫滿足了。我們說吃東西,正在吃的時候,吃東西;吃好了,你還說吃東西,不行了,不能叫了。這個比喻當然不一定准確了,大概的意思可以表達一點。正起暢思的時候叫業道,第二念不能叫業道,“非暢思故”,因爲他已經滿了願,不是開始通暢的時候,只能叫後起。根本的後,根本業道之後,叫後起,這個名詞一定要記住。那麼前面別解脫,正在一個個除惡時候叫別解脫;第二念以後,並不是除惡的事情沒有了,第二念叫別解脫律儀,它就是身口的惡能夠防止它不犯,這叫別解脫律儀,但是不能叫別解脫。這個一定要搞清楚。

  

   丁二 總明成就

   戊一 總明成就

   己一 明成叁戒

  從此第二,總明成就。于中有二:一、總明成就,二、約世明成就。就初總明複分叁段:一、明成叁戒,二、明斷律儀,叁、會經二律儀。此下第一,明成叁戒。論雲:誰成就何律儀?頌曰:

  八成別解脫  得靜慮聖者  成靜慮道生  後二隨心轉 

  “從此第二,總明成就”,成就,就是得,獲,這個我們以前的不相應行的概念裏邊有。如果要學這一科,一定要把得、獲的意思,當然不要像前面說的那麼細,但是總的得、獲的成就的內涵要知道。“得謂獲成就”,這個頌,你們大家要回憶一下。他這裏講成就,“總明成就”,“約世明成就”,以叁世來說成就的事情。總明成就又分叁段:明成就叁戒,別解脫戒,定共戒,道共戒,怎麼樣子成就的;第二,“明斷律儀”,有個新名詞,斷律儀;第叁,“會經二律儀”,經裏邊說還有兩個律儀,到底什麼意思要把它會通一下。

  第一科,“明成叁戒”,這叁個戒它的成就如何?“論雲:誰成就何律儀”,什麼人,成就什麼律儀?就是這叁個戒,第一戒是哪一個人成就的,第二種又是什麼人成就的?

  “頌曰:八成別解脫”,有八類的人成就別解脫戒,這個前面講過,八種人,苾刍、苾刍尼,式叉摩尼、沙彌、沙彌尼,近事男、近事女,近住,這八種人成就別解脫戒。

  “得靜慮聖者,成靜慮道生”,得到靜慮的聖者,得靜慮聖者,成就靜慮律儀。得聖者,得了無漏道的人,成就道生律儀。這是哪些人成就什麼,講完了,叁句就講完了。最後一句,補充一句,“後二隨心轉”,後面兩個律儀,定共戒、道共戒,隨心轉的律儀。我們說別解脫戒,“亂心無心等”,心理變化,別解脫戒不受影響的,而這個定共戒、道共戒,隨心轉的,入定則有,出定就沒有了。定中有那個戒,在入無漏定的時候,道共戒;那麼你出定,入定的心,無漏的心沒有了,這個定共、道共也沒有了,它是隨心轉的。

  

  釋曰:初句明成別解脫,次兩句明成定、道,後句明差別。

  “釋曰:初句別解脫,次兩句明成定、道”,那就是說科。這一個頌裏邊,第一句,它是說明什麼人成就別解脫戒。下邊兩句“得靜慮生者,成靜慮道生”,是說明定道,定共戒、道共戒是什麼人成就的。最後一句,“後二隨心轉”,說這個叁戒的差別。說後二隨心轉,這句話反過來就是前一不隨心轉。

  我們學《俱舍》要有點聰明,《俱舍》是聰明論,他不是什麼都給你說的多得不得了,看了本書,厚得拿也拿不動,這樣子你學起來害怕了。他作的頌不多,只有六百頌,但是意思包涵得非常完整,那就是裏邊有善巧,他說一,要舉一反叁。他說後二隨心轉,你要知道,前一不隨心轉,這個你馬上就要知道。(82A)叁個戒的差別就是最後一句。

  

  八成別解脫者,始自苾刍,終于近住,此之八衆,成別解脫戒也。

  那麼看第一句,“八成別解脫者”,什麼叫八成別解脫呢?“始自苾刍,終于近住,此之八衆,成別解脫戒也”,從苾刍開始,苾刍我們說是一個草的名字,這個草有很多的功德 ,總之,字典裏去查好了,這個很多。所以說以這個草來比苾刍,那麼他是有很多的功德。本來苾刍是個草,爲什麼叫苾刍呢?比丘是另外一個翻譯,比丘和苾刍,印度話是一個。那麼比丘,是老譯的,你看不出草的名字的。苾刍,玄奘法師翻苾刍,那就是草的意思就看出來了。他從苾刍開始一直到近住,這八類人,這個八種他們成就別解脫戒。那麼苾刍成就苾刍戒,苾刍尼成就苾刍尼戒,這個是八種人,他們是成就別解脫戒的。

  那麼這裏我們就說到一個問題,一切宗教都是勸人爲善,這個話我們都聽到的,耶稣教也好,你只要做善麼都好,好象佛教也那麼平等平等,這個是無知的說法,沒有智慧的說法。如果說佛教平等平等的話,那麼有了耶稣,有了孔子,有了老子,佛就不必出來了,何必要應化于世間呢,不是多一個事情嗎?正因爲世界上沒有這樣的東西,世界上沒有這個無漏道,沒有這個成佛的道,佛才出來應世教化。所以說外道他也有不殺,有的人就說了,“唉呀,氣功師他們也不殺,也不偷啊,也持五戒啊”,好象是跟佛教一樣了,他們也挂牌子,佛教的氣功什麼的,禅定氣功,什麼天臺氣功,還有藏密氣功,挂牌子都是佛教的,他們也是不殺、不盜、不取,也就是這些東西;乃至老道也是有不殺、不盜、不取的,那個跟我們佛教的戒是不是一樣呢?我們說這個,我們後頭要講,就是非律儀非不律儀的,只好屬于那一種,不能叫律儀。

  爲什麼原因?我們別解脫戒律儀是能解脫的,最後依了別解脫戒,可以解脫那些惡法,最後超出叁界的;而這個其他外道也好,世間的哲學也好,或者是善法也好,它們再怎麼跟佛教說的相近,差不多,總是差不多,不是就是一個,不能劃等號。因爲重大的原因,就是他們不能出離叁界。他們做好事,世間善,他們不能離開叁界的異熟果,就是不能得到無漏法。說了半天,就是我們第一個說的,無漏法只有佛能說,世間的一切外道,都不能說無漏法。

  那麼辟支佛能不能?當然也能說,辟支佛還是佛教化來的。那麼阿羅漢也是佛教化來的,總的根源是佛。只能佛的根源裏邊等流出來無漏道,除此以外,都是有漏道。盡管你說你也不殺,他也不殺,他也不偷盜,都是一樣的,但是你的結果是有漏的異熟果,沒有超出叁界。哪怕你修到非想非非想天,佛在世的時候,參訪嘛,六年苦行,到處參訪,那時印度最高的外道頭子,一個是得到非想非想天定的,一個是得了無想定的,他們都認爲自己是了不得了,已經得了涅槃了,但是佛一去參訪,他的法,一學就會,會了之後,一看不對頭,沒有智慧,不能解脫叁有,所以是不究竟法。沒有智慧,就是沒有無漏法;沒有無漏法,不能超出叁有異熟果;不能超出異熟果,盡管你不殺、不盜、不取,還在輪回裏邊。所以他們的外道的不殺,不是律儀,是處中律儀,就是非律儀非不律儀那一類所攝,這個一定要明確;否則的話,你把佛教跟外道劃等號起來,那就是錯了。

  那麼這個八種的弟子,成就別解脫戒,這是第一句。

  

  得靜慮者,謂得根本四靜慮,及未至、中間,兼上叁靜慮近分,總名靜慮。諸近分地近靜慮故,得靜慮名。如近村邑得村邑名。

  定共戒怎麼得。“得靜慮”,得靜慮這一句話是什麼呢?“謂得根本四靜慮”,根本禅四個,初靜慮、二靜慮、叁靜慮、四靜慮,“及未至中間,兼上叁靜慮近分,總名靜慮”,這個靜慮兩個字,不但包含四個靜慮,還包含了很多。根本靜慮當然包在裏邊,初禅、二禅、叁禅、四禅;還有未到地定,就是欲界到初禅還沒有到這個定。我們說什麼叫沒有到啊?從欲界要得到根本定,要把欲界的煩惱斷掉了才能得到根本定。有漏道是伏,把它降伏了;無漏道就是斷了。那麼你斷欲界的煩惱,有幾品?分九品,九品一品一品斷。斷了第一品開始,就是未到地定,他已經開始斷煩惱了,但是根本的九品沒有斷完,這是未到地定。從欲界到初禅那個中間的階段,還沒有到初禅,正在離,欲界的煩惱已經開始離了,這是未到地定。

  那麼中間定我們見過面的,不要忘記。以前我們說中陰的問題,他說中間定了,什麼都給你亂扯的,就是這個中間定。就是無尋唯伺地,那就是大梵天王住的地方,大梵天王得到的定,無尋唯伺定,就是中間定。未到地定是初禅都沒有到,中間定是初禅的中間一個。

  那麼上叁靜慮近分,每一個靜慮都要斷了下靜慮的九品煩惱,沒有斷完之前都是近分定。那麼第一個近分定叫未到地定,就是初禅的,沒有到的那個定,正在斷煩惱的那個定,叫未到地定,這是特殊的。二禅的、叁禅的、四禅的,從初禅到二禅,叫二禅的近分定;從二禅進入叁禅,斷二禅煩惱,中間這個階段叫叁禅的近分定;從叁禅要斷叁禅精煩惱,進入第四禅,中間那個叫四禅的近分定。就是上面叁個根本靜慮有叁個近分定,而初禅的近分定不叫近分定,叫未到地定,未至定。那麼加上一個中間定,就是無尋唯伺地定,這麼都叫靜慮。反正你得到這些定的話,都有定共戒。所以得到靜慮的,就包含四根本定、未到地定、中間定、叁個近分定,都叫靜慮。那麼你得了這些靜慮的話呢,都有定共戒。

  什麼叫近分定?“諸近分定,近靜慮故,得靜慮名”,近分定,它跟靜慮相近的,就快達到根本定了,所以它也叫靜慮,它本來還沒到靜慮,因爲它的靜慮快到了。“如近村邑,得村邑名”,好象我們說村邑,這個地方已經靠近某個村了,那麼這個地方就叫村邑。這個我們現實就是說郊區了,你說上海,上海城市市區只有一點點大,那麼大上海大得不得了,郊區的縣很多了,那是上海的範圍就很大了。我們還沒有進入上海的,但是也叫上海了,就是近村邑,得村邑名。那就是近分定怎麼叫靜慮呢?它根本沒有達到靜慮,但是它已經進入靜慮的範圍,它沒有得到真…

《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