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斷呢,你前面八品斷了之後,第九品還在那裏,不能說斷完的,一定要第九品煩惱沒有了,能緣它的東西沒有了,那麼才叫斷掉。
所以惡戒,我們說是不管你是有表的也好,無表的也好,都是色法,色法那就是要緣縛斷的。緣縛斷就是能緣的煩惱斷完了,它才解放,有一個煩惱還沒斷完,還是把它勾住。
我們說表業是色,身表是形色,語表是聲音,都是色法,無表色也是色法。那麼從有部的觀點來說,色法不能自性斷,煩惱是能自性斷,色法只能緣縛斷,能緣它的煩惱斷完,才叫斷。那麼能緣它的煩惱,九品全部能緣它,第八品也能緣它,乃至八品斷完了,還有一品,還能緣它,它還沒有全部解放,最後第九品煩惱斷完,它才是緣縛斷,能緣它的煩惱沒有了,那可以宣告解放。所以說前面八品只能斷煩惱,對惡戒斷不了,因爲後邊的煩惱還能緣它。最後第九品的煩惱,這一斷的話,後邊再沒有了,第九品煩惱斷了之後,那就是能緣這個惡戒的煩惱也沒有了,那惡戒也斷掉了,所以說這是緣縛斷。
這裏簡別一下,前面八個無間道,它這兩個定共戒也好,道共戒也好,能把欲界的煩惱斷掉,一品一品的斷,因爲能斷,叫斷律儀。
第九無間道,不管是定共戒也好,道共戒也好,它們兩個不但是斷煩惱,本分,它一品斷一品嘛,它斷自己第九品的煩惱,同時因爲第九品煩惱斷完,能緣的煩惱沒有了,也把那個欲界的惡戒也斷掉了。所以從這個方面一個是斷煩惱,一個是斷惡戒,兩個都是斷,也叫斷律儀。
總的來說,斷律儀有兩個意思,一個是前八品都斷煩惱叫斷律儀,第九品既斷煩惱又斷惡戒都叫斷律儀。那麼總的來說都是斷律儀,但是不一樣,這個裏邊要分別。
“以此惡戒是緣縛斷”,爲什麼惡戒前八品不能斷?第九品才能斷呢?惡戒是色法,不能是一品一品斷,是緣縛斷,把能緣的煩惱斷了之後,才能斷掉。“要斷能緣九品,惑盡名爲斷”,要把能緣的九品煩惱斷完了,這才是斷掉。所以說這個第九品的能斷惡戒,也能斷煩惱。
斷律儀它的意思要分清楚,前八品斷的是煩惱,第九品斷的是煩惱跟惡戒。那麼前面八個無間道,每一個無間道斷一品煩惱,欲界煩惱九品,一個無間道斷一品,一個無間道斷一品,斷的只是煩惱。第九個無間道,本身也斷一品煩惱,這個煩惱是最後一品,斷完了,那麼煩惱沒有了,能緣惡戒的煩惱沒有了,這個惡戒也斷掉了,這是緣縛斷。緣縛斷怎麼斷的,“要斷能緣九品盡”,能緣這個惡戒的煩惱九品斷完了,一品也沒有了,才是叫斷掉。
你有一品沒有斷,我們打個比喻,一個人捆起來的,九根繩子捆起的,一根繩子解掉了,沒有用,他還是捆在那,兩根繩子解掉了,還是捆住的,乃至八根繩子都解掉了,還有一根繩子在,他還是捆住的,沒有斷。緣縛斷就是這樣子,一定要第九根繩子解了,那麼是解放了,他沒有再捆起來了,這是斷掉。
所以這個惡戒,它是緣縛斷,就是這樣子的,九品煩惱全部能緣它,固然它沒有斷,你把它前面八品斷完了,斷掉了,第九品煩惱還在,那還能緣它,它還沒有斷掉;把第九品的煩惱斷掉了,那麼能緣的煩惱沒有了,它也是斷了,這叫緣縛斷。能緣的煩惱沒有了,它叫斷掉了,有一個能緣的煩惱,它還沒有斷。那麼這個斷法跟自性斷不一樣,煩惱是自性斷,它斷一品算一品,斷一品就算一品;這個惡戒,它要能緣的煩惱斷完,一定是第九品。
今天的意思,稍微轉的彎彎多一點,也是稍微深一點點,我看可以把它的概念明確一下,明天再接下去。時間也差不多了,好,今天講到這裏。
第七十五講(第212頁下第1行-第215頁上第8行)
《俱舍論頌疏》。昨天我們講到斷律儀,講了一半,斷律儀昨天你們討論情況怎麼樣?如果沒有問題那是最好,今天我們再略略地重複一下。
“從此第二,明斷律儀,論雲:靜慮、無漏二種律儀,依何義故,名斷律儀”,就在靜慮律儀,跟無漏的道共律儀,這兩個律儀裏邊,根據什麼條件,又叫它斷律儀?就是說在靜慮律儀跟無漏律儀中間,有某一些特殊的情況,這一些就叫斷律儀。
“頌曰:未至九無間,俱生二名斷”,未至地定的九個無間道,“俱生二”,依未至地定九無間道同時生起的定共戒、道共戒,這兩個律儀,叫斷律儀,這是很明確了,這個頌。就是說定共戒、道共戒裏邊,有一部份屬于斷律儀的,哪一部份?就是跟未到地定九無間道同時俱生的兩個律儀,這兩種律儀我們安個名字,就叫斷律儀。
爲什麼叫斷律儀?前面八個無間道能斷欲界的煩惱八品,能作煩惱的對治道,叫斷,第九個無間道,它能夠斷欲界的最後一品煩惱,同時可以把欲界的惡戒也斷掉,這是緣縛斷,煩惱是自性斷,一品一品斷,而這個惡戒卻是要能緣的煩惱斷完了,這個惡戒也就斷掉了,這是緣縛斷,能緣的煩惱沒有了,這個惡戒就斷了,有一品還系縛的,那還沒有斷掉,所以說前八品雖然斷了,第九品還把它系住,這個時候不能叫斷惡戒,一直到第九品的斷掉了,那麼再沒有了,再沒有系縛的煩惱了,這個時候這個惡戒斷了。所以說,“釋曰:未至九無間者”,未到地定的九個無間道,這個裏邊有斷律儀,這個無間道,它靜慮的道也可以,無漏道也可以,就是有漏的世間定,跟無漏的出世定,這兩個裏邊,只要是未到地定的九無間道,都叫斷律儀。
“俱生二名斷”,二就是靜慮、無漏兩個律儀,這個律儀跟未到地定的九個無間道,俱時而生,同時生起的,叫“俱生二”。這二就是定共戒,道共戒兩個。這個兩個戒爲什麼叫斷?“此俱生二,以能永斷欲纏惡戒及能起惑”,叫斷律儀,它能夠斷欲界的煩惱,也能夠斷欲界的惡戒(惡戒就是不律儀,下面我們要說)。這個不律儀跟欲界的煩惱,就靠這九品的無間道來斷的,所以這九個無間道叫斷律儀。
(82B)那麼這是總的,具體還要分。“前八無間,俱生二戒,能斷欲惑,名斷律儀”,前面八個無間道,同時生起的定共戒、道共戒,它們能斷欲界的煩惱,從最初的一品斷起,斷到第八品,叫斷律儀,專是從斷煩惱方面說,叫斷律儀。第九品意思更廣泛一點,除了能夠斷自己一品(最後的一品)煩惱之外,還能夠斷惡戒。“第九無間,俱生二戒,能斷欲惑”,就是每一品,每一個無間道都能斷的煩惱,但是一品一品不同;那麼兼斷惡戒,這個惡戒也能斷掉,這個叫斷律儀。它的斷是兩個斷,一個斷欲惑,一個斷惡戒,前面八個無間道所斷的是欲惑。
爲什麼惡戒要第九品斷呢?因爲惡戒是緣縛斷,惡戒屬于色法。表業是身語表,是形色跟音聲,是色法;無表業、無表色也是色法。這個色法不能自性斷(自性斷是斷煩惱),要能緣它的煩惱斷掉了,這個東西才叫斷掉。那麼前面八品,雖然斷掉,還有一品能緣它,還沒有斷掉;第九品一斷的話,欲界的能緣這個惡戒的煩惱已經沒有了,一品也沒有了,這個時候惡戒也就斷掉了,叫緣縛斷。
昨天的作業題裏邊把緣縛斷跟自性斷區別一下,這個書上有,在後邊,那麼你字典也可以查,先把這個概念搞清楚,以後還要見面,講煩惱品的時候還要見。要斷能緣九品惑盡方名爲斷,要把能緣惡戒的九品煩惱斷完了,這個惡戒才叫斷,不像煩惱一品一品斷,這個是要能緣的煩惱全部沒有了,才叫斷。
“故前八品不斷惡戒。唯未至地能斷欲惑,故取未至地也”,所以前面八品不能斷惡戒,因爲還有一品把它系縛的,不能叫斷。那麼第九品一斷之後,煩惱也斷掉了,沒有再能系惡戒的,能緣惡戒的煩惱沒有了,這個惡戒也斷了,所以第九品既斷最後一品煩惱,又能斷惡戒。
“那麼爲什麼要未到地定九無間呢?每一個禅定的近分定都有九無間,爲什麼一定要取未至地定的九無間道,因爲是“唯未至地能斷欲惑,故取未知也”,只有未到地定能斷欲界的煩惱。我們說未到地定是欲界與初禅之間,把欲界的煩惱斷盡之後,登入初禅。二禅的近分定,把初禅的煩惱斷掉,進入二禅,乃至非想非非想定的近分定是斷無所有處的煩惱,所以說斷欲界煩惱的,只有未到地定,所以要取未到地定來作斷律儀。
“無間道斷惑,解脫道證滅,故唯無間名斷律儀”,那麼我們說未到地定有九個無間道,也有九個解脫道,爲什麼這兩個九裏邊單取九個無間道呢?昨天我們講過了,煩惱斷的時候,是無間道斷的,解脫道是證到滅了,就是煩惱斷掉了,證到擇滅,這時候叫解脫道,也就是解放,宣布解放了,正在拼搏的時候是無間道。所以無間道是斷惑的,解脫道並不斷惑,它證滅,證到擇滅。所以說我們抉擇斷律儀,決定取的無間道。所以“唯無間名斷律儀”,所以說一定要是無間道,才能叫斷律儀。
那麼這個斷律儀的事情講好了。先把斷律儀是哪些,什麼東西叫斷律儀講了。然後說:爲什麼這兩個叫斷律儀,一定要未至定?因爲未至定能斷欲的煩惱。爲什麼一定要九無間道?因爲九無間道才斷煩惱的,解脫道不斷煩惱。那麼這個未至九無間所以叫斷律儀的理由充分地就講完了。
下邊是阿毗達磨開智慧的問題,就是四料簡的問題。
有靜慮律儀,非斷律儀,應作四句。
“有靜慮律儀,非斷律儀”,有的是定共戒,但不是斷律儀,也有的是斷律儀不是定共戒,也有是定共戒又是斷律儀,也有既不是定共戒,又不是斷律儀,這是一個四句。
那麼這個定共戒如此,無漏的道共戒也可以來這麼一個四料簡:有的是道共戒而不是斷律儀,第二種是斷律儀不是道共戒,第叁種既是道共戒又是斷律儀,第四種既不是道共戒,又不是斷律儀。這個兩種他這裏講了一個,其它一個自己去配,這一個知道了,另外一個很容易。
那麼先說這個四句,爲什麼說四句呢?我們說前面阿毗達磨答問法,我們講過的,如果前面的那個範圍大,那麼…
《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