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一▪P35

  ..續本文上一頁順前句答;如果前面的範圍小,順後句答;如果這兩個範圍互有大小,誰也包不了誰,那麼要四料間回答;如果它恰好範圍一樣大小,回答“如是”。這個我們在阿毗達磨答問法的時候講過這個方式。那麼現在這個,是屬于第叁類的。因爲靜慮律儀對斷律儀有超過的地方,而斷律儀也有超過靜慮律儀的地方,兩個的範圍互相的都有寬窄,誰也包不了誰,那只有用四料簡的方法來簡別。

  

  第一句者,除未至定九無間道有漏律儀,取所余未至地有漏解脫道律儀,及上地有漏靜慮律儀。以有漏故,名靜慮律儀;不斷惑故,非斷律儀。

  那麼這個四句,第一句就是是靜慮律儀,而不是斷律儀。那麼“除未至定九無間道,有漏律儀,取所余未至地有漏解脫道律儀,及上地有漏靜慮律儀。以有漏故名靜慮律儀,不斷惑故,非斷律儀”,那麼這是第一種,是靜慮律儀,而不是斷律儀。那麼哪一些呢?把未到地定九無間道除掉,因爲這是斷律儀,非除不可。那麼這個有漏律儀除開,其它的未至定的有漏的解脫道,這個不斷煩惱的,不是斷律儀,可以擺進去;上地的有漏的靜慮律儀,也可以擺進去,因爲上地不是斷欲界的煩惱的,那麼這些因爲是有漏的緣故,它叫定共戒,它不斷欲界的煩惱,不斷惑,不叫斷律儀。這是第一種,是靜慮律儀,而不是斷律儀。

  

  第二句者,依未至定九無間道無漏律儀。以無漏故,非靜慮律儀;以無間道,故名斷律儀。

  第二句是斷律儀,而不是靜慮律儀,這個我們自己先想一想,是斷律儀,而不是靜慮律儀的,那就是道共戒的九無間道。“依未至定九無間道無漏律儀”,它不是靜慮律儀,但是它是斷律儀。“以無漏故,非靜慮律儀”,定共戒是有漏的,它是道共戒——無漏的,不是定共戒。但是它是欲界,是未到地定九個無間道,是斷律儀。所以第二句,是斷律儀,而不是靜慮律儀,就是這個。

  

  第叁句者,謂未至定九無間道有漏律儀。以有漏故,名靜慮律儀;無間道故,名斷律儀。

  第叁句,既是斷律儀,又是靜慮律儀,那就是未到地定的九無間道的有漏的律儀,既是定共戒,又是未到地定的九個無間道,所以說也是斷律儀,兩個都是。“以有漏數故名靜慮律儀,無間道故名斷律儀”,這是兩個都是的。

  

  第四句者,除未至定九無間道無漏律儀。取所余未至地無漏解脫道,及上地一切無漏律儀。以無漏故,非靜慮律儀;非無間道故,非斷律儀也。

  第四句,既不是靜慮律儀,又不是斷律儀,除開未到地定的九無間道的無漏律儀,其余未到地定的無漏的解脫道,上地的一切無漏律儀。“以無漏故”,那些無漏的當然不是定共戒,既不是無間道也不斷煩惱,不是斷律儀。那麼不是靜慮律儀,也不是斷律儀,這是第四句。

  

  無漏律儀,非斷律儀,亦有四句,准前四句,思而可知。

  “無漏律儀,非斷律儀,亦有四句”,道共戒,它跟斷律儀兩個來作四料簡,也可以有四句。

  “准前四句,思而可知”,根據前面的四句,自己去配,你一想就想得出來的,那麼他就不重複了。這個你們下邊討論的時候,自己去做一下,就指定一個人,說一說這個四料簡,無漏律儀跟斷律儀的四料簡該怎麼說?這個雖然是容易,但是要除哪些,除哪些,卻不能漏掉,有一個沒有除掉就錯掉的了,這個要很精密的,跟儀器一樣的,你若搞錯一點點,全部錯完。你自己回去,下邊去做。

  下邊我們再講一科。

  

   己叁 會經二律儀

  從此第叁,會經二律儀。論雲:若爾世尊所說略戒,頌曰:身律儀善哉,善哉語律儀,意律儀善哉,善哉遍律儀偏律儀者總歎叁業。又契經說:應善守護、應善安住眼根律儀。問:此上兩經意及眼根,此二律儀,以何爲自性?答:此二自性,非無表色。若爾是何?頌曰:

  正知正念合  名意根律儀

  “從此第叁,會經二律儀”,就是說經上還講到律儀。我們講律儀,把經上所講的律儀都要解釋一下,經上有兩種律儀,這個是什麼意思,會通一下經上還有的兩種律儀。

  “論雲”,《俱舍論》這麼說。“若爾”,照你這麼說,“世尊所說,略戒頌曰:身律儀善哉,善哉語律儀,意律儀善哉,善哉遍律儀”,這是佛在世的時候,衆生根機利,只要說一個略戒,就能夠得具足戒乃至證道的,這是戒的略戒了。開始的時候,根最利的時候,善來苾刍,一句話,袈裟著身,須發自落,就得具足戒了。後來是要說一個略戒,能得具足戒。再慢慢慢慢地,就是要說四羯磨得戒,那就是根機的不同。那麼這是對利根人,說一個略戒就可以得具足戒。

  這個略戒頌就是怎麼說呢?“身律儀善哉”,身律儀,身上的,就是對身的那些不做壞事的律儀,這是非常好的。“善哉語律儀”,是贊歎這個語律儀,也是同樣的好。意律儀也是好。所以身口意叁個,不做壞事,如法的持戒,都是善善善。第四句,“善哉遍律儀”,這叁個(遍身口意叁個)都好,這是贊歎身語意叁個律儀的,那個是利根的人聽了這就能得具足戒。這是引經上有這句話。

  什麼叫身律儀、語律儀、意律儀?他重點在意律儀。我們說前面講什麼律儀啊?別解脫律儀,靜慮的律儀,跟道生律儀,沒有意律儀,沒有這些。身律儀、語律儀有,那就是別解脫戒,身語七支。那麼這裏就是經上有個意律儀,前面沒有說,該要會通一下。

  再引一個,“又契經說:應善守護,應善安住眼根律儀”,經上有這句話,你要好好地守護眼根律儀,要好好地安住在眼根律儀。

  那麼這兩個經的意思就是提出兩個問題,我們沒有講的律儀,一個是意律儀,一個是根律儀,我們沒有講到。“問:此上兩經,意及眼根,此二律儀,以何爲自性”,前面你別解脫律儀,它的體講了,靜慮的律儀跟道生的律儀體也講過了,那麼這個佛經上還有兩個律儀,它倒底以什麼爲自性呢?就是根律儀,眼根律儀跟意根律儀,以何爲自性?這是提一個問題。

  “此二自性,非無表色”,這兩個律儀,它的體不是無表色。

  “若爾是何”,既然不是無表色,該什麼呢?又是一問。

  “頌曰”,回答。“正知正念合,名意根律儀”,這個就是正知正念,這兩個心所合起來,合攏來之後,就叫做根律儀,也叫做意律儀。

  

  釋曰:正知正念合,名意根律儀者,合前二種正知正念,名意根律儀。正知是慧,正念是念。以此念慧,能防過非,故二律儀,慧念爲體。

  “釋曰:正知正念合,名意根律儀者”,這個意、根律儀是兩個律儀,一個是意律儀,一個是根律儀。“合前二種正知正念,名意根律儀”,把前面的正知跟正念兩個合起來,這就叫作意律儀,也叫做根律儀。

  我們說身律儀、語律儀,我們前面七支都知道,什麼叫意律儀?就是正知正念。我們修定就是修正知正念。正念先提起來,假使念佛來說,正念是念一句阿彌陀佛,那麼正知就是看了這個念頭不要跑掉。如果你念念念,想到其他地方去了——拉回來,這個正知,就是糾察師一樣的,哪裏不對馬上把它糾正啊;正念,它是正式修的那個念頭。正知正念就是意律儀,把其他一切心裏的妄想、不如法的東西全部排掉,提起正知正念,這個就是意律儀。

  那麼眼根律儀一樣的。當你眼睛看東西的時候,就提起正知正念,不起那些煩惱。我們說煩惱就是要漏了,叫有漏,透過六根,要漏出來的,很多煩惱、過失,要泄漏出很多過失的叫有漏。那麼現在我們把這個根守住,不給它流出過失來,眼睛看到東西的時候不起煩惱。

  我們不是說過的嗎?煩惱生起的因緣,最重要的就是第一個是生煩惱的境,這個境,外境能生起煩惱的。假使我們說貪瞋的境,看到一些可愛的色,就會生起貪的煩惱。所以黃色電影,黃色的錄相不能看,就是這樣,要引起你煩惱的。修行的煩惱就是大火,把你的法身慧命要燒死的,所以絕對不能看。

  一個是生煩惱的境現前。一個是煩惱的種子沒有斷。只有聖者,他可以斷煩惱的種子,凡夫煩惱種子具足,一個也沒有少。再一個不正作意,沒有正知正念提起來。所以說正知正念沒有提起來,生煩惱的境一現前,你種子又具足的,那麼你馬上就生起煩惱。所以說初學的人,一定要遠離煩惱。現在有的人大家看到的,這個人就是不能遠離煩惱,他就是歡喜跟煩惱接近,看看也好,結果滾下去了,這是很現實的例。如果對煩惱的境不提起正知正念的話,那你決定下去。

  我們說有叁個原因:一個是煩惱的境避免、遠離它,這是最安全的。因爲我們凡夫的煩惱的種子都沒有斷嘛,只能采取這個方式。

  第二個就是提起正知正念,你煩惱雖然現前,你馬上正知正念提起來。我們是最近發一個白骨觀的照片,一個男的女的,一個小孩子,你說看起來好象是可愛,但是你用白骨觀的觀點一看的話,叁個骷髅在那裏走路,那有什麼可愛的?!膽小的看了,晚上看到還害怕的,害怕得要死,有什麼可愛呢?所以說把正知正念一提起來的話,那煩惱就不會起,所以這是一個斷煩惱的方法——提起正知正念。所以眼根看到煩惱的時候,即使煩惱的境現前,你正知正念一提起的話,煩惱也可以不生。

  這個我們前面因緣講過了:一個是不正作意,那就是沒有正知正念;一個是境現前;種子是沒有辦法的,凡夫沒有斷。那麼你這兩個東西可以下功夫的,一個是遠離境,一個是提起正知正念。那麼意根律儀跟眼根律儀,都是提起正知正念的事情,防止那些煩惱的過失跑出來。所以說眼根看到色,它如此,耳根聽到聲音也如此。我們說八關齋戒,歌舞伎樂不但是自己不要唱、不要做,乃至不去聽、不去看。眼睛一看到歌舞,我們說有些什麼芭蕾舞什麼東西裸體舞之類的,你看了不動心,我不相信。除非你是聖者,還要叁果的聖者,那麼此下的人看了這些不動心的不會有。你煩惱種…

《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