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颂疏讲记 业品一▪P35

  ..续本文上一页顺前句答;如果前面的范围小,顺后句答;如果这两个范围互有大小,谁也包不了谁,那么要四料间回答;如果它恰好范围一样大小,回答“如是”。这个我们在阿毗达磨答问法的时候讲过这个方式。那么现在这个,是属于第三类的。因为静虑律仪对断律仪有超过的地方,而断律仪也有超过静虑律仪的地方,两个的范围互相的都有宽窄,谁也包不了谁,那只有用四料简的方法来简别。

  

  第一句者,除未至定九无间道有漏律仪,取所余未至地有漏解脱道律仪,及上地有漏静虑律仪。以有漏故,名静虑律仪;不断惑故,非断律仪。

  那么这个四句,第一句就是是静虑律仪,而不是断律仪。那么“除未至定九无间道,有漏律仪,取所余未至地有漏解脱道律仪,及上地有漏静虑律仪。以有漏故名静虑律仪,不断惑故,非断律仪”,那么这是第一种,是静虑律仪,而不是断律仪。那么哪一些呢?把未到地定九无间道除掉,因为这是断律仪,非除不可。那么这个有漏律仪除开,其它的未至定的有漏的解脱道,这个不断烦恼的,不是断律仪,可以摆进去;上地的有漏的静虑律仪,也可以摆进去,因为上地不是断欲界的烦恼的,那么这些因为是有漏的缘故,它叫定共戒,它不断欲界的烦恼,不断惑,不叫断律仪。这是第一种,是静虑律仪,而不是断律仪。

  

  第二句者,依未至定九无间道无漏律仪。以无漏故,非静虑律仪;以无间道,故名断律仪。

  第二句是断律仪,而不是静虑律仪,这个我们自己先想一想,是断律仪,而不是静虑律仪的,那就是道共戒的九无间道。“依未至定九无间道无漏律仪”,它不是静虑律仪,但是它是断律仪。“以无漏故,非静虑律仪”,定共戒是有漏的,它是道共戒——无漏的,不是定共戒。但是它是欲界,是未到地定九个无间道,是断律仪。所以第二句,是断律仪,而不是静虑律仪,就是这个。

  

  第三句者,谓未至定九无间道有漏律仪。以有漏故,名静虑律仪;无间道故,名断律仪。

  第三句,既是断律仪,又是静虑律仪,那就是未到地定的九无间道的有漏的律仪,既是定共戒,又是未到地定的九个无间道,所以说也是断律仪,两个都是。“以有漏数故名静虑律仪,无间道故名断律仪”,这是两个都是的。

  

  第四句者,除未至定九无间道无漏律仪。取所余未至地无漏解脱道,及上地一切无漏律仪。以无漏故,非静虑律仪;非无间道故,非断律仪也。

  第四句,既不是静虑律仪,又不是断律仪,除开未到地定的九无间道的无漏律仪,其余未到地定的无漏的解脱道,上地的一切无漏律仪。“以无漏故”,那些无漏的当然不是定共戒,既不是无间道也不断烦恼,不是断律仪。那么不是静虑律仪,也不是断律仪,这是第四句。

  

  无漏律仪,非断律仪,亦有四句,准前四句,思而可知。

  “无漏律仪,非断律仪,亦有四句”,道共戒,它跟断律仪两个来作四料简,也可以有四句。

  “准前四句,思而可知”,根据前面的四句,自己去配,你一想就想得出来的,那么他就不重复了。这个你们下边讨论的时候,自己去做一下,就指定一个人,说一说这个四料简,无漏律仪跟断律仪的四料简该怎么说?这个虽然是容易,但是要除哪些,除哪些,却不能漏掉,有一个没有除掉就错掉的了,这个要很精密的,跟仪器一样的,你若搞错一点点,全部错完。你自己回去,下边去做。

  下边我们再讲一科。

  

   己三 会经二律仪

  从此第三,会经二律仪。论云:若尔世尊所说略戒,颂曰:身律仪善哉,善哉语律仪,意律仪善哉,善哉遍律仪偏律仪者总叹三业。又契经说:应善守护、应善安住眼根律仪。问:此上两经意及眼根,此二律仪,以何为自性?答:此二自性,非无表色。若尔是何?颂曰:

  正知正念合  名意根律仪

  “从此第三,会经二律仪”,就是说经上还讲到律仪。我们讲律仪,把经上所讲的律仪都要解释一下,经上有两种律仪,这个是什么意思,会通一下经上还有的两种律仪。

  “论云”,《俱舍论》这么说。“若尔”,照你这么说,“世尊所说,略戒颂曰:身律仪善哉,善哉语律仪,意律仪善哉,善哉遍律仪”,这是佛在世的时候,众生根机利,只要说一个略戒,就能够得具足戒乃至证道的,这是戒的略戒了。开始的时候,根最利的时候,善来苾刍,一句话,袈裟着身,须发自落,就得具足戒了。后来是要说一个略戒,能得具足戒。再慢慢慢慢地,就是要说四羯磨得戒,那就是根机的不同。那么这是对利根人,说一个略戒就可以得具足戒。

  这个略戒颂就是怎么说呢?“身律仪善哉”,身律仪,身上的,就是对身的那些不做坏事的律仪,这是非常好的。“善哉语律仪”,是赞叹这个语律仪,也是同样的好。意律仪也是好。所以身口意三个,不做坏事,如法的持戒,都是善善善。第四句,“善哉遍律仪”,这三个(遍身口意三个)都好,这是赞叹身语意三个律仪的,那个是利根的人听了这就能得具足戒。这是引经上有这句话。

  什么叫身律仪、语律仪、意律仪?他重点在意律仪。我们说前面讲什么律仪啊?别解脱律仪,静虑的律仪,跟道生律仪,没有意律仪,没有这些。身律仪、语律仪有,那就是别解脱戒,身语七支。那么这里就是经上有个意律仪,前面没有说,该要会通一下。

  再引一个,“又契经说:应善守护,应善安住眼根律仪”,经上有这句话,你要好好地守护眼根律仪,要好好地安住在眼根律仪。

  那么这两个经的意思就是提出两个问题,我们没有讲的律仪,一个是意律仪,一个是根律仪,我们没有讲到。“问:此上两经,意及眼根,此二律仪,以何为自性”,前面你别解脱律仪,它的体讲了,静虑的律仪跟道生的律仪体也讲过了,那么这个佛经上还有两个律仪,它倒底以什么为自性呢?就是根律仪,眼根律仪跟意根律仪,以何为自性?这是提一个问题。

  “此二自性,非无表色”,这两个律仪,它的体不是无表色。

  “若尔是何”,既然不是无表色,该什么呢?又是一问。

  “颂曰”,回答。“正知正念合,名意根律仪”,这个就是正知正念,这两个心所合起来,合拢来之后,就叫做根律仪,也叫做意律仪。

  

  释曰:正知正念合,名意根律仪者,合前二种正知正念,名意根律仪。正知是慧,正念是念。以此念慧,能防过非,故二律仪,慧念为体。

  “释曰:正知正念合,名意根律仪者”,这个意、根律仪是两个律仪,一个是意律仪,一个是根律仪。“合前二种正知正念,名意根律仪”,把前面的正知跟正念两个合起来,这就叫作意律仪,也叫做根律仪。

  我们说身律仪、语律仪,我们前面七支都知道,什么叫意律仪?就是正知正念。我们修定就是修正知正念。正念先提起来,假使念佛来说,正念是念一句阿弥陀佛,那么正知就是看了这个念头不要跑掉。如果你念念念,想到其他地方去了——拉回来,这个正知,就是纠察师一样的,哪里不对马上把它纠正啊;正念,它是正式修的那个念头。正知正念就是意律仪,把其他一切心里的妄想、不如法的东西全部排掉,提起正知正念,这个就是意律仪。

  那么眼根律仪一样的。当你眼睛看东西的时候,就提起正知正念,不起那些烦恼。我们说烦恼就是要漏了,叫有漏,透过六根,要漏出来的,很多烦恼、过失,要泄漏出很多过失的叫有漏。那么现在我们把这个根守住,不给它流出过失来,眼睛看到东西的时候不起烦恼。

  我们不是说过的吗?烦恼生起的因缘,最重要的就是第一个是生烦恼的境,这个境,外境能生起烦恼的。假使我们说贪瞋的境,看到一些可爱的色,就会生起贪的烦恼。所以黄色电影,黄色的录相不能看,就是这样,要引起你烦恼的。修行的烦恼就是大火,把你的法身慧命要烧死的,所以绝对不能看。

  一个是生烦恼的境现前。一个是烦恼的种子没有断。只有圣者,他可以断烦恼的种子,凡夫烦恼种子具足,一个也没有少。再一个不正作意,没有正知正念提起来。所以说正知正念没有提起来,生烦恼的境一现前,你种子又具足的,那么你马上就生起烦恼。所以说初学的人,一定要远离烦恼。现在有的人大家看到的,这个人就是不能远离烦恼,他就是欢喜跟烦恼接近,看看也好,结果滚下去了,这是很现实的例。如果对烦恼的境不提起正知正念的话,那你决定下去。

  我们说有三个原因:一个是烦恼的境避免、远离它,这是最安全的。因为我们凡夫的烦恼的种子都没有断嘛,只能采取这个方式。

  第二个就是提起正知正念,你烦恼虽然现前,你马上正知正念提起来。我们是最近发一个白骨观的照片,一个男的女的,一个小孩子,你说看起来好象是可爱,但是你用白骨观的观点一看的话,三个骷髅在那里走路,那有什么可爱的?!胆小的看了,晚上看到还害怕的,害怕得要死,有什么可爱呢?所以说把正知正念一提起来的话,那烦恼就不会起,所以这是一个断烦恼的方法——提起正知正念。所以眼根看到烦恼的时候,即使烦恼的境现前,你正知正念一提起的话,烦恼也可以不生。

  这个我们前面因缘讲过了:一个是不正作意,那就是没有正知正念;一个是境现前;种子是没有办法的,凡夫没有断。那么你这两个东西可以下功夫的,一个是远离境,一个是提起正知正念。那么意根律仪跟眼根律仪,都是提起正知正念的事情,防止那些烦恼的过失跑出来。所以说眼根看到色,它如此,耳根听到声音也如此。我们说八关斋戒,歌舞伎乐不但是自己不要唱、不要做,乃至不去听、不去看。眼睛一看到歌舞,我们说有些什么芭蕾舞什么东西裸体舞之类的,你看了不动心,我不相信。除非你是圣者,还要三果的圣者,那么此下的人看了这些不动心的不会有。你烦恼种…

《俱舍论颂疏讲记 业品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