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子具足,你骗哪个?骗不了人,只有骗自己。那么你既然是有烦恼,那你不看,或者提正知正念。
我们记得以前一个报导,就是说那个时候斯里兰卡派了一个代表团到中国来,到我们国家来了,我们招待他。有一个招待会上,就是叫他们欣赏看戏,大概是歌舞之类的。就是他们一边在招待他们看,一边记者那些人就观察那些苾刍,到底你们的表现怎么样。他们这个报导上说,就是有年轻苾刍,就看得很高兴的样子,那些老苾刍一动也不动,你跳你的,你唱你的,他心守住正知正念,没有动念头,这个脸色都看得出来的。他们就在观察,结果他们观察下来,写篇报导,几个年轻苾刍,他们还是看得很有劲,他们很高兴的样子,那个老苾刍脸色简直不动,好象没有看到一样,这就是功夫了,道就在这个地方。
那么这是眼根律仪、耳根律仪,鼻根、舌根、身根一样,你碰到什么,碰到舒服的东西,不动念头。我们说我们又提到那个公案了,你抱了女人过河,你能不能够提起正念,抱了女人跟抱了个死的、臭的、烂的、脓血、蛆虫满的那个狗一样的抱过去?如果你这样子正知正念提起来,当然烦恼不会动。如果你是凡夫,不是圣者,那么你没有这样子的正知正念,那就会动念,那就是犯戒了。再一个你即使不动念,你这样抱去,对人家的效果什么样?人家看样,他假使不是能够生正知正念的,那又怎么说?再一个别解脱戒,一方面是对治烦恼,一方面防止讥嫌,你如果这样子做,在家人、白衣看到你,怎么的想法?这个讥嫌,又产生什么社会效果?你得考虑一下。整个的佛教要受影响的,所以说我的看法不能做。
“正知是慧”,那么正知正念的体是什么东西呢?正知就是慧心所,正念就是念心所。
“以此念慧,能防过非,故二律仪,慧念为体”,因为这个念(正念)跟正知的慧,能够防止过失(非就是错误),不做那些不好的事情,不起烦恼,反正不做那个犯戒的事情了。“故二律仪慧念为体”,所以说你经上的根律仪也好,意律仪也好,从法相的解释,就是慧、念两个为体。根律仪、意律仪,同时都是依正知正念,一个慧、一个念为体的,这个跟前面的律仪无表色不一样。
那么把经上的所有律仪都讲过了。现在要讲成就。
戊二 约世明成就
己一 成就无表
庚一 约世明成就
从此第二,约世明成就。一、成就无表,二、成就表,三、明恶戒名,四、成表无表。就成无表中:一、约世明成就,二、约世成处中,三、住善恶成中。且初约世明成就者。论云:今应思择,表及无表,谁成就何?齐何时分?问也。且辨成无表律仪、不律仪。颂曰答也,表在后文明也。此唯明无表,故言且也。
住别解无表 未舍恒成现 剎那后成过 不律仪亦然
得静虑律仪 恒成就过未 圣初除过去 住定道成中
“约世明成就”,以三世来看成就,如何成就这些律仪?成就就是得,“得谓获成就”。什么叫获?没有得到的,开始得到叫获,第二念以后就是成就。这个前面都讲过。那么假使没有听过的话,回去看一看,假使已经听过,忘掉的,回去复习一下。
第一说,成就无表色;二,成就表业;第三,什么叫恶戒;第四,成表无表。反正四个科,下边一个一个都要讲。
“成就无表中”又分几科。“一、约世明成就,二、约世成处中,三、住善恶成中”,这个看起很麻烦,下面讲了就知道,现在不必多讲。
第一个,“约世明成就者”,《俱舍论》里边提问,“论云:今应思择”,前面的问题讲完,现在要考虑这个问题。“表及无表,谁成就何”,表色、无表色,表业、无表业,哪些人成就哪一些?“齐何时分”,三世来说是哪一个时间,成就哪一个时间,这是提问。
“且辨成无表律仪、不律仪”,表的后面说,先说无表的律仪跟不律仪两个。
“颂曰”,“答也,表在后文明也”,表业的事情,成就表在后边要说,先说无表。
“住别解无表,未拾恒成现,剎那后成过”,第一个是别解脱戒的无表色,它没有舍掉,是先决条件,没有舍(舍了当然不成就了);没有舍的话,第一念,它是成就现在;第二念以后,它成就过去,也成就现在,“剎那后成过”。
“不律仪亦然”,还有一个不律仪,就是恶戒。什么叫不律仪?我们前面也讲过,就是杀猪杀羊的,他发了誓,将来靠这一个事情做一辈子,或者捕鱼的,都是不律仪,乃至打猎的,刽子手之类的,这在印度都是下贱民干的事情,因为这是造罪的事情,不律仪。他发愿一辈子干这个事情,他身上就起无表色,这个恶的无表,不律仪的无表。那么假使他,虽然没有发愿,但是他经常做这个事情,也会起无表。不律仪也一样子,他只要不律仪没有舍掉的话,他第一剎那是成就的现在,第二剎那以后,成就过去也成就现在,这是跟律仪一样的,不律仪跟律仪都是同样的成就。
“得静虑律仪,恒成就过未”,静虑律仪得到的,它总是成就过去、未来。因为静虑律仪是力量强,有法前得、法后得。法前得,法还没来,已经得到了,就是成就未来。法后得,法已经过去了,它还成就,成就过去。
“圣初除过去”,最初的圣,就是第一念的无漏法——苦法忍,它因为没有过去,只是第一念,只成就现在,过去没有。过去没有无漏法,不能成就。
“住定道成中”,入定的时候,在定中的时候,也成就现在。“中”就是现在,过去、未来的中间,就是现在。就是说你出定之后,有的人说,你得了定之后出了定,无表色没有了。是不是没有了呢?它虽然现在的现行没有,但是成就过去、未来,过去的得还在,法后得、法前得都有,这个力量还在,所以说你出了定之后,还是同样不做坏事的。道共戒一样,不一定在定中,出了定之后,它同样有这个无表色的得,过去的、未来的,法前、法后得都有,有这个力量不做坏事。
这是总科如此,下边详细讲。
释曰:前三句,明别解脱无表;次一句,明不律仪无表;次两句,明定共无表;次一句,明道共无表;后一句,双明定、道。
“释曰:前三句,明别解脱无表”,前面三句讲的是别解脱戒的无表色;下面一句讲不律仪的无表色;再下边两句,“明定共无表”,定共戒的无表色;再下一句,道共戒的无表色;最后一句“双明定、道”,就是总的说定共戒、道共戒的,两个合起说的。那么现在挨着一个一个去看了。
住别解无表,未舍恒成现者,别解无表,未舍已来,恒成现在。此未舍言,遍流至后定、道句中,以说成就必未舍故。
“住别解无表,未舍恒成现者”,这是开头两句。住别解脱无表,别解脱戒的无表色得到了,没有舍掉。“未舍以来”,现在总是成就的。你是现在得了戒了,当然成就现在,成就有戒了,戒体成就了。
“此未舍言,遍流至后定道句中”,没有舍这个话,不但是别解脱戒、不律仪戒,包括定共戒、道共戒,都是说没有舍之前的话。如果舍了之后,那谈不上成就过去、未来、现在。你舍的话,那本身就是不成就了,没有了。所以说一定先把这个先决的条件,未舍把它牵住。成就过去、未来、现在三世成就,大前提是它没有舍掉。如果你舍掉之后,那就不要谈了,过去、未来、现在都不要谈了,为什么?根本就不成就。舍掉了还有什么成就现在、过去呢?所以这个“未舍”,通所有下边的——不律仪、定共戒跟道共律仪。
“此未舍言,遍流至后”,“遍”,就是同样地、等流下去到后边的,乃至道共戒都有这个意思。“定道句中,以说成就必未舍故”,一直到后边的定道都在里边。因为你说成就,当然没有舍了,舍了不要谈成就了,舍就是不成就了。
那么怎么成就?下边就开始讲了。
剎那后成过者,此明别解脱无表,初剎那后亦成过去,法后得故,成过去也。由此初念,唯成现世;若第二念,通成二世。无法前得,不成未来。问:何故无法前得?答:不随心色,势微劣故,无法前得。
“剎那后成过”,现在成就那是肯定的,你现在有戒在身上当然成就现在世,得戒的一剎那成就现在;(83A)第二剎那以后,不但成就现在,还成就过去,法后得。
“此明别解脱无表,初剎那以后”,就是得戒的那一剎那以后,亦成过去,因为法后得,不但是得到现在的无表,也得到过去的,过去的力量还在,法后得,“成过去也”。
“由此初念,唯成现世”,初念,因为过去一念没有戒体,才开始,只有现在,过去不能成就。
“第二念以后,通成二世”,第二念以后,第二念本身就是现在世,第一念是过去世,它都成就,现在是法俱得,过去是法后得,都有成就。但是,“无法前得,不成未来”,因为别解脱戒不是心法,它没有法前得(就是法还没有来,得已经得到了,它的功能已经有了,这个没有),所以说法前得是没有,不成就未来,只成就过去跟现在。
“问:何故无法前得”,这个问得很仔细,为什么别解脱戒没有法前得?
“答:不随心色,势微劣故,无法前得”,不随心色。无表色我们前面讲过,“乱心无心等”,不随心转的,这是色法,不随心转的色法,它力量微弱,不像心法,心法力量强,这个我们前面都讲过。既然它是不随心转的色法,那么它力量就微弱,微弱的话,不能有法前得。得法前得的是最强的才有法前得,法后得是中等的,法俱得是力量最小的。单是法俱得当下有成就,过去的也不成就,未来的也不成就,这是力量最小的。中等力量的,当下法俱得,现在成就当然有,也可以成就过去,法后得(法已经过去了,但是得还有)。那么力量最强的,不但有法俱得,成就现在的,也有法后得成就过去的,也有法前得(法还没有来,已经得到了),这就…
《俱舍论颂疏讲记 业品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