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子具足,你騙哪個?騙不了人,只有騙自己。那麼你既然是有煩惱,那你不看,或者提正知正念。
我們記得以前一個報導,就是說那個時候斯裏蘭卡派了一個代表團到中國來,到我們國家來了,我們招待他。有一個招待會上,就是叫他們欣賞看戲,大概是歌舞之類的。就是他們一邊在招待他們看,一邊記者那些人就觀察那些苾刍,到底你們的表現怎麼樣。他們這個報導上說,就是有年輕苾刍,就看得很高興的樣子,那些老苾刍一動也不動,你跳你的,你唱你的,他心守住正知正念,沒有動念頭,這個臉色都看得出來的。他們就在觀察,結果他們觀察下來,寫篇報導,幾個年輕苾刍,他們還是看得很有勁,他們很高興的樣子,那個老苾刍臉色簡直不動,好象沒有看到一樣,這就是功夫了,道就在這個地方。
那麼這是眼根律儀、耳根律儀,鼻根、舌根、身根一樣,你碰到什麼,碰到舒服的東西,不動念頭。我們說我們又提到那個公案了,你抱了女人過河,你能不能夠提起正念,抱了女人跟抱了個死的、臭的、爛的、膿血、蛆蟲滿的那個狗一樣的抱過去?如果你這樣子正知正念提起來,當然煩惱不會動。如果你是凡夫,不是聖者,那麼你沒有這樣子的正知正念,那就會動念,那就是犯戒了。再一個你即使不動念,你這樣抱去,對人家的效果什麼樣?人家看樣,他假使不是能夠生正知正念的,那又怎麼說?再一個別解脫戒,一方面是對治煩惱,一方面防止譏嫌,你如果這樣子做,在家人、白衣看到你,怎麼的想法?這個譏嫌,又産生什麼社會效果?你得考慮一下。整個的佛教要受影響的,所以說我的看法不能做。
“正知是慧”,那麼正知正念的體是什麼東西呢?正知就是慧心所,正念就是念心所。
“以此念慧,能防過非,故二律儀,慧念爲體”,因爲這個念(正念)跟正知的慧,能夠防止過失(非就是錯誤),不做那些不好的事情,不起煩惱,反正不做那個犯戒的事情了。“故二律儀慧念爲體”,所以說你經上的根律儀也好,意律儀也好,從法相的解釋,就是慧、念兩個爲體。根律儀、意律儀,同時都是依正知正念,一個慧、一個念爲體的,這個跟前面的律儀無表色不一樣。
那麼把經上的所有律儀都講過了。現在要講成就。
戊二 約世明成就
己一 成就無表
庚一 約世明成就
從此第二,約世明成就。一、成就無表,二、成就表,叁、明惡戒名,四、成表無表。就成無表中:一、約世明成就,二、約世成處中,叁、住善惡成中。且初約世明成就者。論雲:今應思擇,表及無表,誰成就何?齊何時分?問也。且辨成無表律儀、不律儀。頌曰答也,表在後文明也。此唯明無表,故言且也。
住別解無表 未舍恒成現 剎那後成過 不律儀亦然
得靜慮律儀 恒成就過未 聖初除過去 住定道成中
“約世明成就”,以叁世來看成就,如何成就這些律儀?成就就是得,“得謂獲成就”。什麼叫獲?沒有得到的,開始得到叫獲,第二念以後就是成就。這個前面都講過。那麼假使沒有聽過的話,回去看一看,假使已經聽過,忘掉的,回去複習一下。
第一說,成就無表色;二,成就表業;第叁,什麼叫惡戒;第四,成表無表。反正四個科,下邊一個一個都要講。
“成就無表中”又分幾科。“一、約世明成就,二、約世成處中,叁、住善惡成中”,這個看起很麻煩,下面講了就知道,現在不必多講。
第一個,“約世明成就者”,《俱舍論》裏邊提問,“論雲:今應思擇”,前面的問題講完,現在要考慮這個問題。“表及無表,誰成就何”,表色、無表色,表業、無表業,哪些人成就哪一些?“齊何時分”,叁世來說是哪一個時間,成就哪一個時間,這是提問。
“且辨成無表律儀、不律儀”,表的後面說,先說無表的律儀跟不律儀兩個。
“頌曰”,“答也,表在後文明也”,表業的事情,成就表在後邊要說,先說無表。
“住別解無表,未拾恒成現,剎那後成過”,第一個是別解脫戒的無表色,它沒有舍掉,是先決條件,沒有舍(舍了當然不成就了);沒有舍的話,第一念,它是成就現在;第二念以後,它成就過去,也成就現在,“剎那後成過”。
“不律儀亦然”,還有一個不律儀,就是惡戒。什麼叫不律儀?我們前面也講過,就是殺豬殺羊的,他發了誓,將來靠這一個事情做一輩子,或者捕魚的,都是不律儀,乃至打獵的,劊子手之類的,這在印度都是下賤民幹的事情,因爲這是造罪的事情,不律儀。他發願一輩子幹這個事情,他身上就起無表色,這個惡的無表,不律儀的無表。那麼假使他,雖然沒有發願,但是他經常做這個事情,也會起無表。不律儀也一樣子,他只要不律儀沒有舍掉的話,他第一剎那是成就的現在,第二剎那以後,成就過去也成就現在,這是跟律儀一樣的,不律儀跟律儀都是同樣的成就。
“得靜慮律儀,恒成就過未”,靜慮律儀得到的,它總是成就過去、未來。因爲靜慮律儀是力量強,有法前得、法後得。法前得,法還沒來,已經得到了,就是成就未來。法後得,法已經過去了,它還成就,成就過去。
“聖初除過去”,最初的聖,就是第一念的無漏法——苦法忍,它因爲沒有過去,只是第一念,只成就現在,過去沒有。過去沒有無漏法,不能成就。
“住定道成中”,入定的時候,在定中的時候,也成就現在。“中”就是現在,過去、未來的中間,就是現在。就是說你出定之後,有的人說,你得了定之後出了定,無表色沒有了。是不是沒有了呢?它雖然現在的現行沒有,但是成就過去、未來,過去的得還在,法後得、法前得都有,這個力量還在,所以說你出了定之後,還是同樣不做壞事的。道共戒一樣,不一定在定中,出了定之後,它同樣有這個無表色的得,過去的、未來的,法前、法後得都有,有這個力量不做壞事。
這是總科如此,下邊詳細講。
釋曰:前叁句,明別解脫無表;次一句,明不律儀無表;次兩句,明定共無表;次一句,明道共無表;後一句,雙明定、道。
“釋曰:前叁句,明別解脫無表”,前面叁句講的是別解脫戒的無表色;下面一句講不律儀的無表色;再下邊兩句,“明定共無表”,定共戒的無表色;再下一句,道共戒的無表色;最後一句“雙明定、道”,就是總的說定共戒、道共戒的,兩個合起說的。那麼現在挨著一個一個去看了。
住別解無表,未舍恒成現者,別解無表,未舍已來,恒成現在。此未舍言,遍流至後定、道句中,以說成就必未舍故。
“住別解無表,未舍恒成現者”,這是開頭兩句。住別解脫無表,別解脫戒的無表色得到了,沒有舍掉。“未舍以來”,現在總是成就的。你是現在得了戒了,當然成就現在,成就有戒了,戒體成就了。
“此未舍言,遍流至後定道句中”,沒有舍這個話,不但是別解脫戒、不律儀戒,包括定共戒、道共戒,都是說沒有舍之前的話。如果舍了之後,那談不上成就過去、未來、現在。你舍的話,那本身就是不成就了,沒有了。所以說一定先把這個先決的條件,未舍把它牽住。成就過去、未來、現在叁世成就,大前提是它沒有舍掉。如果你舍掉之後,那就不要談了,過去、未來、現在都不要談了,爲什麼?根本就不成就。舍掉了還有什麼成就現在、過去呢?所以這個“未舍”,通所有下邊的——不律儀、定共戒跟道共律儀。
“此未舍言,遍流至後”,“遍”,就是同樣地、等流下去到後邊的,乃至道共戒都有這個意思。“定道句中,以說成就必未舍故”,一直到後邊的定道都在裏邊。因爲你說成就,當然沒有舍了,舍了不要談成就了,舍就是不成就了。
那麼怎麼成就?下邊就開始講了。
剎那後成過者,此明別解脫無表,初剎那後亦成過去,法後得故,成過去也。由此初念,唯成現世;若第二念,通成二世。無法前得,不成未來。問:何故無法前得?答:不隨心色,勢微劣故,無法前得。
“剎那後成過”,現在成就那是肯定的,你現在有戒在身上當然成就現在世,得戒的一剎那成就現在;(83A)第二剎那以後,不但成就現在,還成就過去,法後得。
“此明別解脫無表,初剎那以後”,就是得戒的那一剎那以後,亦成過去,因爲法後得,不但是得到現在的無表,也得到過去的,過去的力量還在,法後得,“成過去也”。
“由此初念,唯成現世”,初念,因爲過去一念沒有戒體,才開始,只有現在,過去不能成就。
“第二念以後,通成二世”,第二念以後,第二念本身就是現在世,第一念是過去世,它都成就,現在是法俱得,過去是法後得,都有成就。但是,“無法前得,不成未來”,因爲別解脫戒不是心法,它沒有法前得(就是法還沒有來,得已經得到了,它的功能已經有了,這個沒有),所以說法前得是沒有,不成就未來,只成就過去跟現在。
“問:何故無法前得”,這個問得很仔細,爲什麼別解脫戒沒有法前得?
“答:不隨心色,勢微劣故,無法前得”,不隨心色。無表色我們前面講過,“亂心無心等”,不隨心轉的,這是色法,不隨心轉的色法,它力量微弱,不像心法,心法力量強,這個我們前面都講過。既然它是不隨心轉的色法,那麼它力量就微弱,微弱的話,不能有法前得。得法前得的是最強的才有法前得,法後得是中等的,法俱得是力量最小的。單是法俱得當下有成就,過去的也不成就,未來的也不成就,這是力量最小的。中等力量的,當下法俱得,現在成就當然有,也可以成就過去,法後得(法已經過去了,但是得還有)。那麼力量最強的,不但有法俱得,成就現在的,也有法後得成就過去的,也有法前得(法還沒有來,已經得到了),這就…
《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