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力量最强的,三个得都有。那么这个别解脱戒是属于中等的,只有法俱得跟法后得。
不律仪亦然者,此明不律仪无表,约世成就,如别解脱戒,故言亦然。谓至未舍恶戒已来,恒成现在。初剎那后,亦成过去。
“不律仪亦然者”,这个时候,讲不律仪了。律仪就是别解脱戒,不律仪就是反过来,恶戒,下面要说,障这个律仪的戒,障律仪戒的叫做恶戒。
“此明不律仪,无表约世成就,如别解脱戒,故言亦然”,不律仪戒的无表色,它从三世的成就来说,跟别解脱戒一样的,所以说“亦然”这两个字代替了。要是全部说出来的话,就是“未舍恒成现,剎那后成过”,一样,就用亦然两个字代了。
“谓未至舍恶戒已来”,恶戒没有舍掉之前,现在世的总是成就的,第一剎那以后,也成就过去世,也有法后得。这个跟别解脱戒两个是一样。
得静虑律仪,恒成就过未者,此明静虑戒,未舍己来,恒成过去及与未来。恒成就过者,谓余过去生,所失静虑戒,今初剎那,必还得彼过去定戒;恒成未者,随心转色,势力强故,若未舍己来,恒成未来。
下边是定共戒、道共戒的问题。“得静虑律仪,恒成就过未”,定共戒、道共戒是心的事情,它力量强了。得了定共戒的总是成就过去、未来,这个力量强,法前得、法后得都有。那么为什么说法俱得没有呢?因为静虑律仪得到的人,不一定不一定永远在入定,他出了定之后,法前得、法后得有,法俱得没有。当下的,不在定中了,它没有法俱得,但是法前、法后得这个得还有。所以说它过去、未来总是成就的;现在成不成就,有条件的,入定的时候有。
“此明静虑戒,未舍以来,恒成过去,及与未来”,只要你没有舍,定共戒没有舍掉的话(定共戒怎么舍呢?下边要讲的,你就碰到烦恼起来了,失了定之后,定共戒也没有了),那么它总是过去的跟未来的都成就的,就是有法前得,有法后得。
什么叫恒成过去?“谓余过去生所失静虑戒,今初剎那必还得彼过去定戒”,什么叫过去得呢?你过去世(不是现世),过去世你修过定的,后来失掉了,当你现在得定的时候,过去生所失掉的定共戒,全部是恢复了,都生起来,这是法后得,是过去的戒都可以成就。“今初剎那,必还得彼过去定戒”,现在你一剎那得了定之后,过去失去的定共戒都成就了。
“恒成未者”,为什么经常成就未来的?“随心转色,势力强故”,这不是不随心转的色,这是随心转的色。这个定共戒、道共戒无表色,定生则生,定灭则灭,跟了定心转的,与定心共的,叫随心转色。这个前面讲过的。它的力量就强了,不像不随心转的这个“乱心无心等”,它不受影响的,这个力量弱一点。随心转的色,力量强,所以说只要没有舍之前,成就未来,有法前得,法还没有生、在未来,得已经有了。
圣初除过去者,谓圣所住,无漏律仪,于初剎那苦法忍位,必成未来,不成过去。此类圣道,先未起故,过去既无,故不说成就。若第二念,恒成过、未,与定戒同也。
“圣初除过去”,那是道共戒,圣,圣者,见道以上的叫圣。
“谓圣所住,无漏律仪,于初剎那苦法忍位,必成未来,不成过去。此类圣道,先未起故,过去既无,故不说成就”,圣者第一剎那见道的时候,他的无漏律仪,这个指的道共戒,只成就未来,不成就过去。为什么?这一剎那苦法忍的时候,过去世从来没有的。无始以来,没有无漏法,这个见道的第一剎那,无漏法生起来了,既然无始以来,过去都没有这个无漏法的,无漏的道共戒没有生起过,那么也不能成就过去,因为它只有这第一剎那,过去没有的了。那么第二剎那以后就可以成就过去了。于初剎那,苦法忍这个时候,只能成就未来,不成就过去。未来是决定成就,因为它力量很强,道共戒是无漏法了。
这一类的圣道,“先未起故”,从来没有见过道了,如果你以前见过道的,你不会退了。如果见了道还退的话,就不要修了,这一辈子修了,下一辈子退掉了,那修啥东西?见道是不退。因为无始以来没有见过道,所以说过去的法前得不会生起来,过去没有这个东西。“故不说成就”,过去既然没有无漏道的,无漏的戒没有的,那么成就过去这个话就不好说了,不成就过去。
但是第二念以后,第二念,第一念就是过去了,成就过去了,未来总是成就的。“与定戒同也”,这个跟定共戒一样的,第二念以后成就过去、未来,同的。但是定共戒,第一念也成就过去,因为过去有过定共戒了。道共戒这个法,过去没有过,所以说第一念只成就未来,不成就过去,第二念以后,成就过去、未来,跟定共戒相同,一样了。
住定道成中者,住谓现住,中谓现在,过、未中故,正在定中,说名为住。若在观位,成现在戒,名为成中;若出观时,不成现在,以定、道戒随心转故。
那么这是说成就过去、未来,为什么不说成就现在呢?那是有条件的。“住定道成中”,你入定的时候,成就现在,出定了之后,不能说成就现在。所以说前面说的恒成就,不管入定、出定,过去、未来都是成就的。那么现在的,成就现在,要看情况了,入定则成就,出定现在就不成就,但是过去未来还是成就。
“住定道成中者,住谓现住”,现在正住在定里边。“中谓现在”,过去未来的中间叫中,就是现在。“正在定中”,现在正在入定的时候,叫住。“若在观位,成现在戒,名为成中”,假使你定里在修止观的时候,这个人也成就现在的道共戒,定共戒,这个叫成中,就是成就现在世,中就是现在。“若出观时,不成现在”,假使出观了,那这个无表色就没有了,与定心俱的,出了定之后,这个无表色现在世就没有了,但是过去、未来的得还在。所以说并不是出了定什么都没有了,这个力量就没有了,不是,过去、未来的得还在;就是出定了,现在的那个得,法俱得是没有。
“若出观时,不成现在,以定道戒,随心转故”,定道戒是跟定心俱的,定心起它也起,定心不起它也不起,但是力量是有的,这是法前得、法后得没有失掉,还是恒时成就的。
这就是说无表色,一个是律仪,一个是不律仪,一个是定共律仪,一个是道共律仪,这四种的成就,三世的成就,这两个颂讲完了。
那么下边是讲另外一个问题。
庚二 约世成处中
从此第二,约世成处中。论云:已辨安住善恶律仪,住中云何?颂曰:
住中有无表 初成中后二
“从此第二,约世成处中”,处中,这是另外一个律仪。我们前面一开始讲无表,有律仪、不律仪跟非律仪非不律仪,这个处中就是既不是律仪,又不是非律仪,处在两个中间,那么这个是叫处中。
“论云:已辨安住善恶律仪”,善的律仪跟恶的律仪(不律仪),这样子成就,这样子安住,讲过了。非律仪非不律仪,处中,这个中就是中间,律仪跟非不律仪中间,既不是律仪,又不是不律仪,中间那个东西,它也有无表色。那么这个无表色怎么样的呢?怎么说呢?
“颂曰:住中有无表,初成中后二”,住在中间,非律仪非不律仪的话,也有无表色,但是不一定全部有,有的时候有,有的时候没有。什么时候有?力量强的就有,马马虎虎的心、糊里糊涂的心做的善事恶事,就没有无表色;以强有力的心做的,虽然不是律仪,也不是非律仪,但是它只要力量强,做的善恶就成就处中无表,就是非律仪非不律仪的无表色,这个是有。第一念成就现在,“初成中”;“后二”,第二念以后成就过去,成就现在,跟前面那个差不多。
释曰:言住中者,谓非律、非不律也。有无表者,谓此住中未必一切皆有无表。或有无表,故标有言。若有无表,即是善戒,或是恶戒,种类所摄。
“释曰:言住中者”,这个中代表的非律仪非不律仪。这是三种,我们前面讲无表色三种,第三支,第三类。这个第三类的非律仪非不律仪,有没有无表呢?有无表。
“谓此住中,未必一切皆有无表”,处中的,就是既不是律仪,又不是不律仪的,并不是说什么都有无表色的;就是凡是不是律仪的跟不是不律仪的一切业,都有无表,不一定。但是“有无表”,其中有一些是有无表的。“未必一切皆有无表”,并不是说所有一切都有无表,但是呢,有无表,里边某一些是有无表的,可以有无表,就是有一些或者是有无表的。“故标有言”,所以说颂里边标一个有的话,这个有并不是一切有,就是说某些有,某些没有。
“若有无表,即是善戒,或是恶戒”,假使有的话,总是善恶的。无记的,它不会生无表的。那么要么恶的,要么善的,这个恶,这个善,没有那么厉害。善的,不如律仪的无表;恶的又不如不律仪的无表那么强,处在中间,力量是中等的,那么叫处中的无表。但是既然是无表,决定有善恶,不能无记。“即是善戒,或是恶戒,种类所摄”,这样子的无表色,或者善的,善戒所摄,或者恶的,是恶戒所摄,它这一类的所摄,但是力量没有它们强,既不属于律仪,也不属于不律仪,但是种类是它们同类的、所摄的。
初成中后二者,住中无表,初成现在,初剎那后,成过、现二世也。
“初成中后二”,第一念成就现在。“住中无表,初成现在”,这两个中,一个是代表现在,一个代表非律仪非不律仪,都是中间那个东西,所以都用中来代。那么不要混淆,不要把现在讲成非律仪非不律仪了,把非律仪非不律仪讲成现在世了,那你这个怎么讲,乌七八糟了。第一念成就现在世,“初成中”,这个中是讲的现在世了,时间的中;前面那个住中,是律仪非律仪的中。
“初剎那后”,第二剎那以后,既成过去,也成现在,跟律仪不律仪一样。
下边再讲一科。
庚三 明…
《俱舍论颂疏讲记 业品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