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可以做。所以一定要培養慚愧心,要有慚愧心,就是要善惡分明,哪些是善,哪些是惡。善的,贊歎,一切聖者,有智慧的人贊歎。惡的,有智慧的人呵斥,就不敢做,這慚愧心生起,那就對自己有一定的製約,可以不做壞事。這個慚愧心很要緊。那麼這北俱盧洲除外,他們沒有無慚愧,就是有一定慚愧心的,極壞事不會做,所以惡戒不會有,“故無惡戒”。
“于叁洲中”呢,就是無慚愧的人有了,那麼有惡戒,但是裏邊要除黃門等。就是黃門、二形,這些是沒有。因爲這些人,他們是心不太堅定的人,這是善戒也不能受,惡戒也起不了,就是我們說的,大的好事做不成,大的壞事也幹不來,就是那些。什麼叫二黃門?“扇搋半擇”,扇搋是什麼?沒有根的,或者根是有,根的作用沒有的,叫扇搋,屬于這一種黃門。還有一種半擇,他就是有一些,對于性上有一種特殊的一種,這有五種,這個五種,有一些就是希望異性對自己做一些非法的事情,感到高興的,這一類人,就是凡是性欲裏邊有些不正常的這些人。廣講有五種,我們這裏大概就是說,不正規的那些,或者是沒有根的,或者是根不正常的,作用不正常的那些人,叫二黃門,這是二種。那麼二形前面講過了,這是男女根都有的,這是要除開。這些人,善的律儀沒有,惡的律儀也不會有,因爲他們的心不堅定的,大的壞事不會做,大的好事也做不了。
律儀亦在天者,人天兩趣,容有律儀。于人趣中,除北俱盧,彼無受戒,無別解脫戒,不入定故,無定道戒。
“律儀亦在天”,“人天兩趣,容有律儀”,人趣當中除了北俱盧洲(這是前面惡戒講完了,講那個善的,人趣當中北俱盧洲除外,他惡戒沒有,善的律儀也沒有,別解脫戒沒有的。他也不入定,“不入定故,無定道戒”,定共戒、道共戒決定從定中來,沒有定的話,定共戒、道共戒都沒有。
那麼這個我們說,你要開悟,你沒有定怎麼開得了悟呢?很多人就是看看書,語錄翻翻,“開悟了”。定都沒有,無漏法哪裏起來呢,怎麼會開悟呢?所以這些是異想天開,不學教的那些幼稚的想法了。如果要得道共戒,要開悟的話,開了悟就有道共戒,那麼你如果定沒有的話,你怎麼開悟呢?這個最起碼,你說你開悟,看看你定有沒有?定有沒有,一看就看出來的。最起碼的定是未到地定。未到地定是色界的。至少欲界的欲貪、瞋恚心什麼都沒有了,昏沈、掉舉、睡眠,跟那個飲食,都可以很節約,有沒有都沒有關系,這樣的人才談得上有沒有開悟。
得了定不一定開悟。定共戒得了之後,還有沒有道共戒的,印度的婆羅門,他們修禅定,修得很高,不但是四禅,甚至于無色界的無色定也得到,但是他沒有道共戒,他沒有佛法,不會有無漏法的。
我們說道共戒得到的話,非有定不可。如果定的氣味都沒有,你說你開悟了,那是笑話。很多人現在都會說,這個開悟,那個開悟,你學過教的,一看就看出來了。得定的人是怎麼樣子的?沒有瞋恨心的。他會不會發脾氣?如果他在發脾氣的話,定沒有得到。定沒有得到,你怎麼開悟呢?這是一看就看出來的。
(88B)我記得還有一個,一個人說,某某居士,他最近不出門了,他在修,修什麼?修滅受想定,滅盡定。這也是一個比較是令人詫異的話。滅盡定,我們說是叁果以上的聖者才能修的,你一個凡夫想修滅盡定,這不是一個笑話?如果說你是叁果以上的,也可以說,不過也不會自己說自己叁果以上修滅盡定,修滅盡定就是說自己是叁果以上的人,那就是自己暴露自己的身份,一般說不會,真正聖者也不會暴露自己是聖者,也當然也不會說修滅盡定的話了。
律儀是天上也有,人當然有,天上也有。“人天二趣,容有律儀”,律儀在人天二個趣都有。人趣裏邊叁洲有,北俱盧洲沒有。第一,它沒有別解脫戒,“彼無受戒,無別解脫戒”他沒有受戒的。佛法都沒有,怎麼受戒呢?二,他又不入定,沒有定道戒。當劫末的時候,大火要起的時候,北俱盧洲的人先生到欲界天,生到欲界天之後,再起初禅定,生到初禅。在北俱盧洲不入定的,因爲他太舒服了,不想修定,所以也不入定,定共戒、道共戒都沒有。
欲二形等人,亦無善戒:于一身中,起男女欲,俱增上故;又無志操,于正思擇,無堪能故;無有極重慚愧心故。扇搋等身,如鹵鹹田,不生嘉苗惡草故,無善戒惡戒也。
“二形等人,亦無善戒”,二形黃門,惡戒固然沒有,善戒也得不到。
“于一身中,起男女欲俱增上故”,二形,這是說二形,一個身上又有男的欲,又有女的欲,兩種欲都增上,這是怪人。這樣子的人,當然是不正常的,你說要修行,當然修不了,沒有條件。
“又無志操”,一方面,它是男女欲增上。你們看小說的大概看到一些。有些講清朝末年宮廷裏邊的一些太監的那些事情,就是那個黃門,他們淫欲心重得不得了,各式各樣的怪事都會做,爲什麼?不要說他根沒有了,就沒有欲心了,根沒有了,欲心更盛。這個欲根不在根上,就是在你煩惱,在心裏邊,當然跟生理上有一定的關系,但是主要的在心。
《四十二章經》也有這個一篇,有個人他患淫不止,他就把自己根斷掉了,結果受了佛呵斥:你欲在心裏邊,斷了根有什麼用處呢?而且斷了根之後,苾刍戒也沒有了。你這個成了一個黃門了,戒體就不能存在了,所以說這是愚癡的事情。有沒有?現實的有。我們以前在五薹山就聽到有一個,他們講四川(不曉得哪裏)一個裁縫,他出了家之後,因爲也總是感到自己淫欲心重了。世間的人,他出家當然是半途出家的,又不是少小出家(少小出家還是有淫欲心),他淫欲心重,他又做裁縫,就拿起剪刀,把它剪掉了。他認爲這個是很好,這是修道,實際上是錯了,把苾刍的資格都沒有了,解決不了問題。
這個問題在哪裏?問題在不學。所以說佛教要多聞、多聞,你多聞之後,知道這些是沒有用的,甚至是犯錯誤的,要喪失苾刍戒的,你絕對不會做。你沒有多聞,還認爲這是好事情,以爲這樣子幹了,會入道。哪知道你不但入不了道,你連苾刍的資格都取消了,這是愚癡得透頂了。所以說不學的話,往往要産生很多的錯誤。我們是要希望大家提倡,每一個人都要學教,凡是出家人,既然是人天師,你自己不學教,害自己,你還要去作師,你害人家,這個不得了,責任太大了。把人家害了,人家在地獄裏沒有出來,你一天就解決不了你的業障,要那些人出完了才說,你業障才消得了,那麼你這個是背了那麼大的包袱,是不得了的事情。
二形人沒有善戒,又無志操,意志不堅定的。“于正思擇,無堪能故”,正思擇,就是如法思擇。在教裏邊,好好地深入思惟的這個能力沒有,所以說這個二形黃門,他不能入道就是這些關系。
還有一個,“無有極重慚愧心”,這些人淫欲心重得不得了,慚愧心很微劣,沒有極重的慚愧心,即使有的話,也一點點,這個就不能入道。
“扇搋等身,如鹹鹵田,不生嘉苗、惡草故,無善戒、惡戒也”,“扇搋等”,就是黃門、二形這一類的人,等于說鹽堿田、鹽鹵田,這個地裏邊,稻子固然長不出,惡草也長不出,一片草也長出不出來的,就是這個地是沒有用的地了,你好的也長不出,壞的也種不了,這麼一個東西。這個可惜了。做個人,本來人是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人是修道的一個根器,尤其是南洲的,但是二形的話,那就完了,雖然是人,卻是不行了,沒有堪能性。鹽鹵田,種什麼都種不起,種谷子種不了,種草也種不起,什麼都不長的。
那麼我們這裏,就是要避免這個造二形、黃門的因,這個要注意了。你說黃門、二形固然不好,但是他這個因地哪裏來的?這個因不造的話,果也不會有;如果造了它的因,那就果就會有。所以說菩薩畏因,你看黃門、二形是不能入道,是一個可怕的一個報,那麼你要避免的話,從因上不要去做去,重要的,不要去損壞一切有情的根。所以說世間上的有些職業,專門是骟牛、骟馬,這些事情最好不要做,這個做了,對自己的報,將來有問題。
唯人具叁種者,謂具別解脫、靜慮、無漏叁種律儀。別解脫戒,天趣無也。
“唯人具叁種”,人是最能夠修行的一個趣,叁種律儀都有,別解脫律儀、靜慮律儀、無漏律儀叁種都有。別解脫戒天趣沒有的,天上太舒服了,別解脫戒受不了,只有靜慮、道共可以有。那麼這就是說,人間有叁種律儀都有,別解脫戒、定共戒、道共戒都可以有,所以說人是修行最好的一個趣。
我們說人身難得,比天還好,天上別解脫戒受不了的,他不能受別解脫戒的,只有人間有。那麼得了人身之後,千萬不要錯過了。很多人,我看見尤其是那些信佛的,還是出了家的,還在哪裏混,不曉得在混啥東西?年輕輕的東跑西跑的,明明知道出家是爲修行,但是這裏看看,那裏跑跑,搞了半天,你到底修了多少行呢?再下去,幾下子,頭發白了,老了,無常到了,你就搞不成了。再說一句不好聽的話,哪一個人保證你是一定到老才死啊?中夭的人南洲是很多的,小孩子在胎裏死的都有,何況長出以後,年輕的死不少的。
我記得好象是圓瑛法師,他做了一個詩,他說:“莫待老來方學道,孤墳多是少年人。”孤墳,沒有人,沒有後裔,沒有子孫給他上祭、祭墳的人,多是少年人,那些年輕的死掉之後,他後輩也沒有,孤零零的一個墳在那裏。這個不少的啊。 《菩提道次第》講的很多,想無常,不要想一定是會活到八十歲、一百歲,沒有那麼如意的,十歲、二十歲、叁十歲都會死的。那麼你如果在這裏東晃西晃的,哪一天你跑掉了,你不是可惜了嗎?人生。我們在南普陀有一個學生,長得又好又聰明,年紀又輕,應該是將來能成大器的,當我離開南普陀的時候,我還問起這個人,他們說他有一次回到他姐姐家裏吃飯,就在吃飯的時候,忽然就大口吐血,當下就死掉了,這麼一回事情,才二十左右,好象還不到二十歲,就跑掉了,有什麼辦法呢?各人各人的命了。所以說不要年紀大了再學道,年輕的時候悠悠晃晃的,如果錯過了,這個機會沒有了,以後再要得人身,再要碰到佛教,再要出家,這個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了。
生欲天色界,有靜慮律儀者,此二界中,俱能入定,有靜慮戒。于無想天,唯得成就。無色界無,謂無色故。
天固然有律儀,但是只有定共戒、道共戒,別解脫戒是沒有的。“生欲天色界,有靜慮律儀者”,這句話,“此二界中”,就是欲界天跟色界的天都能入定,有靜慮戒。無想天只能成就,沒有定共戒。
“無色界無,謂無色故”,無色界沒有靜慮律儀,因爲它沒有色,沒有定共戒的戒體,無表色沒有。
無漏並無色者,謂無漏戒,欲色界有,並在無色。于無色界,雖不現行,而得成就。聖人生在無色界中,成就色界過去未來無漏律儀。法前後得,得不失故。
“無漏並無色”,無漏戒,欲界天、色界天有,無色界也可以有,“並在無色”,所以說無漏並無色。無漏道共戒,欲界、色界天都有,欲界的人當然有了,人是具足叁種律儀的。天上,欲界、色界,定共戒、道共戒都有。那麼無色界的天人,定共戒是成就,現行沒有,法俱得沒有;那麼無漏道是可以,法前得、法後得有的,所以說也可以有道共戒。欲界、色界的天,當然也有道共戒。“謂無漏戒,欲色界有,並在無色”,無色界也有。
“于無色界,雖不現行,而得成就”,無色界雖然不現行,它無表色沒有的,現行是沒有,成就可以。“聖人生在無色界中,成就色界過去未來無漏律儀”,聖者,他生了無色界裏邊,他的色界裏邊過去的、未來的道共戒,就是法前得、法後得,他都有,所以說他可以成就。不是法俱得,雖然得是沒有了,成就是有的。我們說“得謂獲成就”,這個成就就是過去的、未來的,他還是有的。“法前後得,得不失故”,這個得還沒有失掉,所以法前得、法後得都有。
除中定無想者,謂于色界中定梵王,及無想天,唯是異生,無無漏戒,故須除也。余十六天,有聖人故,皆容得有無漏律儀。
“除中定無想”,色界裏邊中定,梵王那個地方,還有色界裏邊一個無想天,這裏邊異生沒有無漏戒。中間定,我們不要忘記,就是大梵天王住的地方。大梵天王是外道,他說他能生一切,這個不是佛教。大梵天王沒有無漏戒的。無想天,第四禅的無想天也是外道修的,他們是異生,都是凡夫,沒有無漏戒的,所以要除開。無漏戒在欲界、色界、無色界都有,但是要除掉中間定跟無想定。
“余十六天,有聖人故,皆容得有無漏律儀”,色界裏邊除了無想天,跟中間定(中間的那個梵天王,大梵天),其余的十六個天,都有聖者可以住,都有無漏律儀。
這就是講善的律儀、惡的律儀在叁界裏邊哪些地方有,兩個頌講完了,字很緊湊的。如果你一個個講的話,話就很多,他這個頌詞這樣子湊起來,意思完整了,但是用的文字很少,這也是《俱舍論》的聰明論的表現之一。這是做文章的這一方面的聰明,講道理的聰明,不要很繁的字,把意思講完。
那麼這個,我們說學法就是把重點抓住:這一科是什麼,主要講什麼?然後你把這個重點抓住之後,大概心裏有個數,這是基本上已經懂了。有些細節,裏邊一些比較深的一些問題,你暫時不懂,問題不大,但是總的原則要掌握住。那麼裏邊一些解釋問題的,或者辯論的,那你暫時放一放也可以。學多的,開始就學的,當然要全部掌握了。我們這裏是培養法師的,本來苾刍是人天師,是要做法師的。那麼你要做法師的話,你自己都沒有搞懂,你怎麼教人家呢?你自己糊裏糊塗,教出來的人更糊裏糊塗,他教的人更糊裏糊塗,一直糊塗下去的話,最後就是什麼都搞得亂七八糟了,那不行的。學法一是一,二是二,師父如此,弟子也這樣子,那叫傳承,師父的東西跟弟子的基本上一個印印下來的。禅宗傳心印就是這麼的,他基本上的原則都是一個規模的。密法裏邊的傳承也是一樣的。本來每一個法流都有傳承。漢地的傳承,唐朝以後到宋朝,有些都斷掉了,傳法、傳心印根本談不上了。
《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