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災。我們前面算過了,風災是在六十四劫的時候,那麼正好那個叁禅天的壽命,六十四劫到了,他們有情沒了,那麼器世間壞了,第六十四個災是風災。“謂風災起,壞第叁禅,既遍淨天,壽六十四劫”,這六十四劫裏邊,它不會有災,六十四劫以後,有情沒有了,那災就起,所以六十四劫的災才是風災,壞第叁禅。
“故論雲:由彼有情所修定因,于上漸勝,故感身壽,其量漸長,由是所居亦漸久住”,所以說《俱舍論》說的,因爲他們的有情所修的定的原因,越是上面的越殊勝,所以說上面定的那些天人,壽命也特別長,它的高度也特別高,它所居的器世間也特別久。這都是從他定上的因素來決定的,這個定就是越是上面的越殊勝,所以他的報也越殊勝。這個報,有情身上的報就是壽命長,身量高,那麼他的這個器世間的報,那就是能夠久住,破壞時間也比較長。
“由此善釋施設足文遍淨天壽六十四劫”,這個也很配合到《施設足論》的話,他說遍淨天的壽命六十四劫。從最後的這個風災,在六十四劫後才發現的話,《施設足論》遍淨天的壽命六十四劫,恰恰是配合的。因爲六十四劫以後,風才吹了,第叁禅也破壞了,六十四劫之前,風災不會起,他的壽命是那麼長。
我們講到這裏,就是世間品講完了。在整個《俱舍論》裏邊,最容易懂的是世間品。在世間品,有情世間跟器世間來說,又是器世間的那一品最好懂,最是簡單。一般說,祗要有一點腦筋的,基本都會聽懂。
那麼器世間是果報,這個果報由何而來?我們說那麼多器世間,有情的千變萬化,器世間有各式各樣的規律,那麼這些原因在哪裏?要追究上去,就是業的不同,所以跟著講業品。
1界品:第1~23講,根品:第24~46講,第47~49講部分爲菩提道次第攝修求加持頌,此略。
2《俱舍論疏》卷八:「論:複說若處至故非識住,述異釋也。准此論文,豈可第四靜慮處叁天異生,皆悉愛慕無想異熟處耶?應非正義。正理論雲:有余師說,衆生有叁,所謂樂著諸境、樂、想。樂著境者,人及欲天。樂著樂者,下叁靜慮。樂著想者,下叁無色。唯依此處,立識住名。余無此叁,故非識住。」
3《婆娑論》: 即《大毗婆沙論》。
4《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二叁:「生謂當來所應至處。依所至義,建立生名。此中有身,體雖起殁,而未至彼,故不名生。體謂此中異熟五蘊,此但名起,不說爲生,死生有中,暫時起故。或複生者,是所起義。中有能起,所以非生。所起者何?謂業所引,異熟五蘊,究竟分明。」
5陿:狹,異體字。
6施設論:《俱舍論疏》卷二:「施設論者,是六足論中一論也。大迦多衍尼子造也。」
7《菩提道次第廣論 》卷二十四(第五五二頁)。
8《菩提道次第廣論 》卷十七:「若謂此中,豈非宣說悟入大乘真實之法,故唯滅盡我、我所執,非是所得真實性義。又唯決擇我及我所悉無自性,亦未決擇諸法無我,故名悟入真實之道,不應正理。答曰:無過。于一切種永滅我、我所執,略有二種。一、若以煩惱更不生理而永斷者,雖于小乘亦容共有,然由永斷內外諸法戲論之相皆無可得,即是法身。又若通達我無自性,于彼支分諸蘊亦能滅除有自性執。譬如燒車,則亦燒毀輪等支分。」(第四〇七頁)
9《菩提道次第廣論 》卷十七:「我性且非有,豈能有我所。由我不可得故,則其我所我施設處亦極不可得。猶如燒車,其車支分亦爲燒毀,全無所得。如是諸觀行師,若時通達無我,爾時亦能通達蘊事我所皆無有我。此說于我達無性時,亦能通達我所諸蘊無我無性。入中論釋雲:「由緣色等自性成顛倒故,亦不能達補特伽羅無我,以于諸蘊施設我事而緣執故。如雲:乃至有蘊執,爾時有我執。」此說未達蘊無自性,不能通達補特伽羅無我性故。」(第四〇八頁)
10《解深密經》卷一。
11《基本叁學》:「恃相卅八法:恃我慢憍勝,無明顛倒始,煩惱諸行生,內慧行自照。初叚有十法,恃生恃種性,恃色恃財富,恃貴恃尊勝,恃豪族無病,恃年壯命壯,皆屬生身執,不可依作依。次叚十二法,恃工巧多聞,辯才得利養,得恭敬尊重,恃備足師範,恃徒衆黨侶,恃長宿恃力,皆從我所生。後叚十六法,恃神足禅定,恃無求知足,獨處阿練若,恃乞食糞掃,離荒食一受,恃冢間露處,樹下常端坐,隨坐但叁衣(增),如是十六法,皆叁學杜多,佛贊勝功德,不恃則爲妙,內慧行之基。」(第叁〇九頁)
12曰何隨名勢力轉變:《俱舍論》卷十:「雲何隨名勢力轉變。」
13善喜:據大正藏,他本爲“染喜”。
14支,據大正藏,他本爲“故”。
15業等事:據大正藏,爲 “業事”。
16《俱舍論》卷十:「夫名食者,必先資益自根大種,後乃及余。飲啖色時,于自根大,尚不爲益,況能及余?由彼諸根,境各別故。」
17《成唯識論》卷四:「(謂契經說食有四種。)一者段食,變壞爲相,謂欲界系香味觸叁,于變壞時,能爲食事。由此色處,非段食攝,以變壞時,色無用故。」
18《順正理論》卷叁十:「色處何緣不名爲食?是不至取根所行故。以契經說,段食非在手中器中可成食事,要入鼻口,牙齒咀嚼,津液浸潤,進度喉嚨,墮生藏中,漸漸消化,味勢熟德,流諸脈中,攝益諸蟲,乃名爲食。爾時方得,成食事故。」
19《成唯識論》卷四:「二者觸食,觸境爲相,謂有漏觸,纔取境時,攝受喜等,能爲食事。此觸雖與諸識相應,屬六識者,食義偏勝。觸麁顯境,攝受喜樂,及順益舍,資養勝故。叁意思食,希望爲相,謂有漏思,與欲俱轉,希可愛境,能爲食事。此思雖與諸識相應,屬意識者,食義偏勝,意識于境,希望勝故。」
20《成唯識論》卷四:「識食,執持爲相,謂有漏識,由段觸思,勢力增長,能爲食事。此識雖通諸識自體,而第八識食義偏勝,一類相續,執持勝故。由是集論,說此四食,叁蘊五處十一界攝。此四能持有情身命,令不壞斷,故名爲食。」
21《成唯識論述記》卷四:「即此叁界,此叁一切皆是食耶?于變壞時能爲食事,非未變壞說爲段食。即非此叁一切皆食。 對法五說:有變壞故,有變壞者,資益之時,方名食故。初食未壞,但觸所得,六十六說名爲觸食。望一食者,非望余生。若望一切,有非是食。」
《成唯識論了義燈》卷四:「段食之體,于變壞已有資長攝持,方名爲食。雜集第五雲:有變壞故,有變壞者。變壞故,即香、味、觸體變壞時。變壞者即資持之用。問:爲正變壞時名食,爲長養資持之時方名爲食?答:資持用時,方名爲食。故瑜伽六十六雲:若諸段物,于吞咽時,令心歡喜,諸根悅豫,當于爾時,不名段食,但名觸食。若受用已,安隱消變,增長喜樂,于消變時,乃名段食。未資長時,但是觸食者,望生喜樂及順益舍可爲觸食,不爾亦非。故本疏雲:名爲觸食。望一食者非望余生,若望一切有非是食,此意即于所食香、味、觸,有不生喜樂等,即非觸食。」
22《成唯識論述記》卷四:「問:何故色處非段食耶?論:由此色處至色無用故。述曰:勝定果色,亦色處類,非變壞時,能爲資益,故非段食。以變壞時,色于自根,不能資益。于其自根,既無資用,于余根等亦無作用,不資養等。又色麁著,與根相離,方能爲境。不與根合,故非是食。聲體疏遠,離質用興,不能資益,故非是食。問:此叁爲食,爲對自根,亦對余識?答:此叁入腹,變壞之時,先資自根,爲資養已,然後乃能資諸根等。發識明利,說名爲食,非要別對,自識所取。」
23此:頌文中爲“次”,據大正藏,他本爲“次”。
24淡:據大正藏,爲“痰”,疑爲衍文。
25《俱舍論》卷十:「一者衣服嚴具出非愛聲,二者自身光明忽然昧劣,叁者于沐浴位水滴著身,四者本性囂馳今滯一境,五者眼本凝寂今數瞬動。此五相現非定當死。」
26海公上師《慧行習練刻意成念記講錄》:「惡友者,能令人壞叁寶、壞戒、壞因果,凡與我慢隨順者,皆惡友也。經雲:甯墮地獄,勿遇惡友。地獄之苦,猶有出期;惡友引人,造業受報,其苦無盡。不遇惡友,須常發願。那摩寺老格西常教我等發願,勿遇惡友,設遇、願彼勿發言,設發言、勿說邪知見語,設說、願我不聞,設聞、願我不信,若萬一被其所惑,願我速能覺悟改悔,常如此啓白,則能遠離惡友之害矣。」
27陜:爲“狹”之本字。
28舍搋洲:此據《俱舍論》,《頌疏》中爲“舍扌虎 洲”。
29口帀:通“咂”。
30壍:依大正藏爲“塹”。
31算:依大正藏。
32折:疑爲“析”。
33《俱舍論》卷十二:「何緣獨覺言不調他?非彼無能演說正法,以彼亦得無礙解故。又能憶念過去所聞諸佛所宣聖教理故。又不可說彼無慈悲,爲攝有情現神通故。又不可說無受法機,爾時有情亦有能起世間離欲對治道故。雖有此理,由彼宿習少欣樂勝解,無說希望故。又知有情難受深法,以順流既久難令逆流故。又避攝衆故。不爲他宣說正法,怖喧雜故。」
34《俱舍論》卷十二:「故契經言:若王生在剎帝利種,紹灑頂位。于十五日受齋戒時,沐浴首身,受勝齋戒。升高臺殿,臣僚輔翼,東方忽有金輪寶現,其輪千輻,具足毂辋,衆相圓淨,如巧匠成。舒妙光明,來應王所,此王定是轉金輪王。轉余輪王應知亦爾。」
35弊:疑爲“蔽”。
《俱舍論頌疏講記 世間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