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颂疏讲记 世间品▪P106

  ..续本文上一页灾。我们前面算过了,风灾是在六十四劫的时候,那么正好那个三禅天的寿命,六十四劫到了,他们有情没了,那么器世间坏了,第六十四个灾是风灾。“谓风灾起,坏第三禅,既遍净天,寿六十四劫”,这六十四劫里边,它不会有灾,六十四劫以后,有情没有了,那灾就起,所以六十四劫的灾才是风灾,坏第三禅。

  “故论云:由彼有情所修定因,于上渐胜,故感身寿,其量渐长,由是所居亦渐久住”,所以说《俱舍论》说的,因为他们的有情所修的定的原因,越是上面的越殊胜,所以说上面定的那些天人,寿命也特别长,它的高度也特别高,它所居的器世间也特别久。这都是从他定上的因素来决定的,这个定就是越是上面的越殊胜,所以他的报也越殊胜。这个报,有情身上的报就是寿命长,身量高,那么他的这个器世间的报,那就是能够久住,破坏时间也比较长。

  “由此善释施设足文遍净天寿六十四劫”,这个也很配合到《施设足论》的话,他说遍净天的寿命六十四劫。从最后的这个风灾,在六十四劫后才发现的话,《施设足论》遍净天的寿命六十四劫,恰恰是配合的。因为六十四劫以后,风才吹了,第三禅也破坏了,六十四劫之前,风灾不会起,他的寿命是那么长。

  我们讲到这里,就是世间品讲完了。在整个《俱舍论》里边,最容易懂的是世间品。在世间品,有情世间跟器世间来说,又是器世间的那一品最好懂,最是简单。一般说,祗要有一点脑筋的,基本都会听懂。

  那么器世间是果报,这个果报由何而来?我们说那么多器世间,有情的千变万化,器世间有各式各样的规律,那么这些原因在哪里?要追究上去,就是业的不同,所以跟着讲业品。

  1界品:第1~23讲,根品:第24~46讲,第47~49讲部分为菩提道次第摄修求加持颂,此略。

  2《俱舍论疏》卷八:「论:复说若处至故非识住,述异释也。准此论文,岂可第四静虑处三天异生,皆悉爱慕无想异熟处耶?应非正义。正理论云:有余师说,众生有三,所谓乐着诸境、乐、想。乐着境者,人及欲天。乐着乐者,下三静虑。乐着想者,下三无色。唯依此处,立识住名。余无此三,故非识住。」

  3《婆娑论》: 即《大毗婆沙论》。

  4《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二三:「生谓当来所应至处。依所至义,建立生名。此中有身,体虽起殁,而未至彼,故不名生。体谓此中异熟五蕴,此但名起,不说为生,死生有中,暂时起故。或复生者,是所起义。中有能起,所以非生。所起者何?谓业所引,异熟五蕴,究竟分明。」

  5陿:狭,异体字。

  6施设论:《俱舍论疏》卷二:「施设论者,是六足论中一论也。大迦多衍尼子造也。」

  7《菩提道次第广论 》卷二十四(第五五二页)。

  8《菩提道次第广论 》卷十七:「若谓此中,岂非宣说悟入大乘真实之法,故唯灭尽我、我所执,非是所得真实性义。又唯决择我及我所悉无自性,亦未决择诸法无我,故名悟入真实之道,不应正理。答曰:无过。于一切种永灭我、我所执,略有二种。一、若以烦恼更不生理而永断者,虽于小乘亦容共有,然由永断内外诸法戏论之相皆无可得,即是法身。又若通达我无自性,于彼支分诸蕴亦能灭除有自性执。譬如烧车,则亦烧毁轮等支分。」(第四〇七页)

  9《菩提道次第广论 》卷十七:「我性且非有,岂能有我所。由我不可得故,则其我所我施设处亦极不可得。犹如烧车,其车支分亦为烧毁,全无所得。如是诸观行师,若时通达无我,尔时亦能通达蕴事我所皆无有我。此说于我达无性时,亦能通达我所诸蕴无我无性。入中论释云:「由缘色等自性成颠倒故,亦不能达补特伽罗无我,以于诸蕴施设我事而缘执故。如云:乃至有蕴执,尔时有我执。」此说未达蕴无自性,不能通达补特伽罗无我性故。」(第四〇八页)

  10《解深密经》卷一。

  11《基本三学》:「恃相卅八法:恃我慢憍胜,无明颠倒始,烦恼诸行生,内慧行自照。初叚有十法,恃生恃种性,恃色恃财富,恃贵恃尊胜,恃豪族无病,恃年壮命壮,皆属生身执,不可依作依。次叚十二法,恃工巧多闻,辩才得利养,得恭敬尊重,恃备足师范,恃徒众党侣,恃长宿恃力,皆从我所生。后叚十六法,恃神足禅定,恃无求知足,独处阿练若,恃乞食粪扫,离荒食一受,恃冢间露处,树下常端坐,随坐但三衣(增),如是十六法,皆三学杜多,佛赞胜功德,不恃则为妙,内慧行之基。」(第三〇九页)

  12曰何随名势力转变:《俱舍论》卷十:「云何随名势力转变。」

  13善喜:据大正藏,他本为“染喜”。

  14支,据大正藏,他本为“故”。

  15业等事:据大正藏,为 “业事”。

  16《俱舍论》卷十:「夫名食者,必先资益自根大种,后乃及余。饮啖色时,于自根大,尚不为益,况能及余?由彼诸根,境各别故。」

  17《成唯识论》卷四:「(谓契经说食有四种。)一者段食,变坏为相,谓欲界系香味触三,于变坏时,能为食事。由此色处,非段食摄,以变坏时,色无用故。」

  18《顺正理论》卷三十:「色处何缘不名为食?是不至取根所行故。以契经说,段食非在手中器中可成食事,要入鼻口,牙齿咀嚼,津液浸润,进度喉咙,堕生藏中,渐渐消化,味势熟德,流诸脉中,摄益诸虫,乃名为食。尔时方得,成食事故。」

  19《成唯识论》卷四:「二者触食,触境为相,谓有漏触,纔取境时,摄受喜等,能为食事。此触虽与诸识相应,属六识者,食义偏胜。触麁显境,摄受喜乐,及顺益舍,资养胜故。三意思食,希望为相,谓有漏思,与欲俱转,希可爱境,能为食事。此思虽与诸识相应,属意识者,食义偏胜,意识于境,希望胜故。」

  20《成唯识论》卷四:「识食,执持为相,谓有漏识,由段触思,势力增长,能为食事。此识虽通诸识自体,而第八识食义偏胜,一类相续,执持胜故。由是集论,说此四食,三蕴五处十一界摄。此四能持有情身命,令不坏断,故名为食。」

  21《成唯识论述记》卷四:「即此三界,此三一切皆是食耶?于变坏时能为食事,非未变坏说为段食。即非此三一切皆食。 对法五说:有变坏故,有变坏者,资益之时,方名食故。初食未坏,但触所得,六十六说名为触食。望一食者,非望余生。若望一切,有非是食。」

  《成唯识论了义灯》卷四:「段食之体,于变坏已有资长摄持,方名为食。杂集第五云:有变坏故,有变坏者。变坏故,即香、味、触体变坏时。变坏者即资持之用。问:为正变坏时名食,为长养资持之时方名为食?答:资持用时,方名为食。故瑜伽六十六云:若诸段物,于吞咽时,令心欢喜,诸根悦豫,当于尔时,不名段食,但名触食。若受用已,安隐消变,增长喜乐,于消变时,乃名段食。未资长时,但是触食者,望生喜乐及顺益舍可为触食,不尔亦非。故本疏云:名为触食。望一食者非望余生,若望一切有非是食,此意即于所食香、味、触,有不生喜乐等,即非触食。」

  22《成唯识论述记》卷四:「问:何故色处非段食耶?论:由此色处至色无用故。述曰:胜定果色,亦色处类,非变坏时,能为资益,故非段食。以变坏时,色于自根,不能资益。于其自根,既无资用,于余根等亦无作用,不资养等。又色麁着,与根相离,方能为境。不与根合,故非是食。声体疏远,离质用兴,不能资益,故非是食。问:此三为食,为对自根,亦对余识?答:此三入腹,变坏之时,先资自根,为资养已,然后乃能资诸根等。发识明利,说名为食,非要别对,自识所取。」

  23此:颂文中为“次”,据大正藏,他本为“次”。

  24淡:据大正藏,为“痰”,疑为衍文。

  25《俱舍论》卷十:「一者衣服严具出非爱声,二者自身光明忽然昧劣,三者于沐浴位水滴着身,四者本性嚣驰今滞一境,五者眼本凝寂今数瞬动。此五相现非定当死。」

  26海公上师《慧行习练刻意成念记讲录》:「恶友者,能令人坏三宝、坏戒、坏因果,凡与我慢随顺者,皆恶友也。经云:宁堕地狱,勿遇恶友。地狱之苦,犹有出期;恶友引人,造业受报,其苦无尽。不遇恶友,须常发愿。那摩寺老格西常教我等发愿,勿遇恶友,设遇、愿彼勿发言,设发言、勿说邪知见语,设说、愿我不闻,设闻、愿我不信,若万一被其所惑,愿我速能觉悟改悔,常如此启白,则能远离恶友之害矣。」

  27陜:为“狭”之本字。

  28舍搋洲:此据《俱舍论》,《颂疏》中为“舍扌虎 洲”。

  29口帀:通“咂”。

  30壍:依大正藏为“堑”。

  31算:依大正藏。

  32折:疑为“析”。

  33《俱舍论》卷十二:「何缘独觉言不调他?非彼无能演说正法,以彼亦得无碍解故。又能忆念过去所闻诸佛所宣圣教理故。又不可说彼无慈悲,为摄有情现神通故。又不可说无受法机,尔时有情亦有能起世间离欲对治道故。虽有此理,由彼宿习少欣乐胜解,无说希望故。又知有情难受深法,以顺流既久难令逆流故。又避摄众故。不为他宣说正法,怖喧杂故。」

  34《俱舍论》卷十二:「故契经言:若王生在剎帝利种,绍洒顶位。于十五日受斋戒时,沐浴首身,受胜斋戒。升高台殿,臣僚辅翼,东方忽有金轮宝现,其轮千辐,具足毂辋,众相圆净,如巧匠成。舒妙光明,来应王所,此王定是转金轮王。转余轮王应知亦尔。」

  35弊:疑为“蔽”。

  

《俱舍论颂疏讲记 世间品》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