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很多人現在是,迫切的要求,生起次第、圓滿次第、大手印什麼東西,什麼還有一個大圓滿,紅教大圓滿,總是想往上,最高的求,他也沒有看看,自己是什麼人。
我們菩提道次第學過,要成就密器,共同道熟密器成就已,然後金剛乘,共同道熟了沒有?共同道裏邊就包含了信心、出離心、菩提心、空性見。你這個密器成熟沒有?沒有成熟的話,再高的密法交給你,恐怕也沒有啥用處。所以說我們真正要修行呢,把自己成就那個器,這是重點。你器沒有成就,拼命去外面去追,向外求。我們說要向內求,佛教向內求的,你把自己的的器成就了,決定佛菩薩有感應,他會救你。你器沒有成就,急忙到處去求善知識,就是佛來了,你一個不是器,他怎麼給你法,給你,你有什麼用處呢?不是那個器的話,再高的法給你,你用不來啊。就是我們說農村出了一個人,最精密的現代的儀器,非常好,那個交給他,他弄壞了,甚至于可能爆炸了,把他炸死了,你怎麼辦呢,沒有用的。密法就是這個樣子的,它有爆炸性的。你如果不是那個根機,你就是亂修,爆炸了,下地獄去了,金剛地獄。你還是,沒有修還保險一些,你不是那個器,就不能給。密法爲什麼密呢?不是那個器,不好給的,那麼你拼命去求,你是器,我們說要求那個器,自己成就那個器了,那個法,佛的慈悲,肯定會給你的。如果你不是那個器,求,求了也沒有用。所以說呢,我們修行,要向內求,好好把自己根器,把它鑄成功,那麼你法呢,自然得到了,就得手應心,修起來就會成就。器沒有成就,你經書拿了那麼多。
我們還有很多人,他什麼經書都要,大藏經更要,什麼都要申請,那個要,這個寫信,到處去要。要得來之後呢,堆在房間裏,一本也看不懂,那麼怎麼辦呢?給人家好看的人,人家需要的人,你給他看,倒起作用了。你一看也看不懂,文字又差,佛法的根機又沒有,那你拿了那麼多的藏經啊,什麼一個,什麼中觀了,什麼東西,尤其是密法的東西,那不能亂看的,你拿了那麼多,請了很多,做個圖書館。圖書館,你要是公開的,那大家看也好了,這個圖書館,又是不公開的,自己是保密的。甚至于是大家來了,還不給人家知道,我有這麼圖書館有好多好書,不給你知道,知道了之後,怕你要借,什麼東西,這個樣子太小氣了,悋法,悋法是果不好。
還有幾分鍾,下邊講一個小路尊者的公案。小路尊者當時出家的時候,他出了家之後,什麼都學不會,一句偈,四句話,念了前頭,忘了後頭,記了後頭,忘了前頭,一句偈,四句話,都背不下來,哎呀,沒有辦法,佛祗好叫他,你掃地,掃地,就是把心裏的煩惱掃掉。他倒很聽話,佛的教誡,非常聽的,他就掃地。他的笨是出名了,他們那個時候,僧團裏邊規矩就是輪班要說法的,說法的時候鋪個高座,那中間就坐在那裏說法。這一次輪到小路尊者說法了,大家看熱鬧去了,說法他坐高座呢,就是把自己穿的衣堆在一起,這個小路尊者說法呢,大家把衣服全都拿出來,堆個高高的座,讓他坐之後,好看,出洋相。那小路尊者,佛叫他你上去好了,小路尊者就上去,上去之後,他很聰明地上去,上去之後,竟然說一套非常微妙的法。唉,奇怪了,大家很奇怪,去問佛了,他說小路尊者那麼笨,怎麼一會兒,說得那麼好了。佛說:他從前是大法師,他本來是精通叁藏的,就是悋法,悋了法之後呢,自己笨掉了,有好的法不肯傳給人家,不肯教給人家,自己笨下去了。笨下去了經過忏悔,又回複了。所以說登了座之後,一講就是講得非常好。可是前面那一段時間沒有忏悔幹淨的話,那個愚蠢得不得了。他就是悋法,他什麼壞事沒有做,就是悋法,那就感了這麼大的果。
所以說我們這個(佛的)好的書,希望大家看,當然了,你說不相幹的人,你借給他,他又不懂的,要對機了。是那個機的話,還是要公諸于世,佛教本來是大衆的,是一切有情都可以有的。但是你要對機,不對機的,也不能亂給,對機的人不給也不好。好,今天我們講這裏。
第六十七講
(191頁上第5行——第193頁下第1行)
《俱舍頌疏》。昨天我們講到聲聞,獨覺,菩薩成佛的時間長短,總的說聲聞最快的是叁生,最遲六十劫;獨覺最快的是四生,最遲的是一百劫;那麼成佛,最快的是叁大阿僧祗劫,加九十一個劫,最慢的,叁大阿僧祗劫,一百個大劫,一百大劫就是修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修相好圓滿的。
那麼《俱舍論》裏邊,它講了一些獨覺到底是不是度衆生?這個問題我們感到很重要,這裏附帶把它念一下33。獨覺是二種,一種部行獨覺,一種是麟角喻獨覺。部行獨覺,他有徒衆的,麟角喻獨覺,他單是一個人,單獨的。
那麼他裏邊提一個問題,爲什麼緣覺不調伏他?爲什麼緣覺不廣度衆生呢?“非彼無能演說正法,以彼亦得無礙解故”,他是不是不能度衆生?是不是不能說法?並不是,並不是沒有能力宣說正法,他能說,因爲獨覺也得到四無礙辯,他說法當然自在,沒有問題。“又能憶念過去所聞諸師所宣聖教理故”,他得了神通之後,過去所聽到的佛說的正教,全部能記得起來。所以說,絕對能說法,自己有四無礙辯,過去佛講的法,都能憶記起來。那麼這裏也是證明,獨覺他還是以前學過佛法的,如果沒有學過的話,他也成不了獨覺。
所以說我們再再地強調,眼睛閉起來,腿收起,什麼不要學,想開悟的話,這是靠不住的,除非你以前根機很厚。獨覺他就是說,有一個說法,以前是叁果聖者,一、二、叁果,有的說法是加行道的,四加行的,暖、頂、忍、世第一的,起碼的也是暖、頂、忍、世第一,才可能有後來成獨覺的希望。如果自己沒有成聖者,也沒有暖、頂、忍、世第一的功德,那麼你說眼睛閉起來,腿收起,你說開悟,恐怕沒有這個條件。那麼聖者是決定是對叁寶的信心,對戒的信心是不壞,四不壞信,這個是自己可以考驗的。那麼假使得了見道以上,對佛法僧決定不會産生懷疑,對佛所愛的戒也不會懷疑。什麼戒要改變了,要現代化了,這些話不會說的。所以說假使聖者的話,決定沒有那些話。那麼假使不是聖者的話,退一步是四加行的,四加行,暖、頂、忍、世第一之後也不會說這些話,那麼他就是沒有見道,道的火已經有了,在暖的時候,證道的火的前相,火生起來之前要發暖,這是暖,暖,證道之火前相已經有了,聖道的理解,相似的已經生起了。那這個自己問一下,自己是不是這樣子的水平?如果沒有達到這些境界的話,那是不能自己獨覺開悟,不可能。
我們將來要講賢聖品,在四加行之前要修幾個階段:五停心觀、總相念住、別相念住,再加上暖、頂、忍、世第一,七賢位。他是賢,不是聖,見道之前,有七個賢的位。第一個是五停心觀位,這個位的時候,把不淨觀、數息觀都修成功了,這是第一個進入內凡。本來是凡夫,是外邊凡夫,這是進入內部的,佛教內部的凡夫了,內凡,就是透過五停心位。那麼自己想一想,如果你要說是四加行的行者的話,那你絕對透過五停心觀,這是第一個開端,五停心觀,對不淨觀、數息觀等等,已經修成了。那麼自己看看有沒有這個功德?如果不淨觀功德沒有,數息觀功德沒有,看見外面的五欲要動心,或者自己坐下來,心掉舉很重,瞋心也有,慈悲觀沒有生起來,那你決定不是可以這一輩子開悟的人,那就得好好學。
所以說,我感到這些不學教的人呢,就是有這個盲目性。自己總是把自己擡得很高,認爲是大根機,祗要眼睛閉起來,腿盤起來,就會開悟的。那麼你沒有知道,開悟條件在哪裏?你最起碼把《俱舍》學一學,獨覺他能開悟,他前面具備什麼條件才能開的,你如果沒有這個條件,你怎麼開呢?所以說這一些地方,都是要學教的重要性。不學教,這些自己就糊裏糊塗,那麼總感到自己是大根機。那你大根機、小根機,你鏡子一照就知道了,這個鏡子什麼呢?就是教嘛。
那麼這裏說,獨覺他能夠憶起過去,很多劫以來佛說的聖教,都能憶記起來。他也能說,也可以說法,那麼這是他能說。“又不可說彼無慈悲”,你不能說獨覺沒有慈悲心,他爲了攝受有情,他也是神通教化,他顯神通,就是慈悲。但是他不說法,“又不可說無授法機”,也不可以說獨覺出現了,受他教化的機沒有,因爲“爾時有情亦有能起世間離欲對治道故”,獨覺出現的時候,神通教化的時候,那些有情受他教化之後,也有生起世間離欲道,就是對治世間五欲的道,他這個道也能生起,就是他攝受的機是有,那麼爲什麼獨覺不廣度衆生呢?
“雖有此理,由彼宿習,少欣樂勝解,無說希望故”,雖然獨覺的能力是有,但是他很久以來的習氣,不喜歡給大家多說法,不愛多說,就怕麻煩。
“又知有情難受深法,以順流既久難令逆流故”,又知道一切有情,他很不容易接受佛的甚深教法,因爲順了這五欲之流很久了,要他去逆流而上,這是困難的。我們經常聽到現在的人要勸我們,要迎合潮流,把你的水平降低一點,度人要多一點。我就對他們說了,本來佛教是逆流而上的,在五濁惡世的時候,你如果順潮流的話,那麼我們培養的是什麼僧呢?培養的那些凡夫僧是破壞佛教的,相似佛法的僧,那起什麼作用呢?所以說我們人少不在乎,卻是要真,要真的僧,一個也好,二個更好,十個、八個更好,那麼更多嘛,更好了。但是你說,水平放低了,你培養一萬、一千、一百個,都是沒有用的,都是說相似正法的,破壞佛法,那培養這些幹什麼用?還是不要好一些。所以說,他本來是在末法時候,或者是在獨覺出現時候,沒有佛的時候,那些衆生順了五欲之流,很難逆流而上的,他就是不願意給他們,這個困難,怕煩,怕麻煩,不願意多說。
又一個,他歡喜清淨,不要攝衆,“又避攝衆故,不爲他宣說正法,怖喧雜故”,攝受徒衆的話,各種各樣事情…
《俱舍論頌疏講記 世間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