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慮)及無色之修習悟入易得。六、接近諸天鄰次之下。七、自能鎮伏諸魔勢力。八、與導師及相同之士夫共在一處(有與佛血統關系)。」
「複次:一、一切種種善巧方便學處完全清淨(別解脫戒能全受,受已清淨護持)。二、具足成就如來種性(利他)。叁、能得佛果之因相具足(悲心、菩薩行)。四、于波羅蜜反背方面心意不生。五、于色等及俱有,具足之觀念心非熾然生(于五塵境不深染著)。六、普攝廣大波羅蜜能正知(《大般若》全部教理能知)。七、一切圓滿成就能得(依教修行能得大般若)。八、正等圓滿菩提相近隨順轉成(易成正等菩提)。」
《清涼記》:「此十六中,前八爲生南洲人之共法,後八爲即生能成大般若之特法,生圓次第中說,即身成佛,必須具此十六殊勝性。」
《掌中解脫》(叁八五頁):「初業行人以密宗道于一生中即身成佛之身,也必須是『業地』贍部洲具有六界(肉、皮、血、骨、髓、精,前叁者來自母親,後叁者來自父親)的胎生人身。……我們發願的對象通常是極樂淨土,而極樂的菩薩們卻發願要受生到此洲來。所以,我們只是男兒不自強罷了。」)
34《俱舍論》卷五:「如有人處稠林,有叁怨敵,欲爲損害。一從稠林牽之令出,一衰其力,一壞命根。叁相于行,應知亦爾。」
35今常略辨:據大正藏,作“今當略辨”。
36《順正理論》卷十六:同一果義。是俱有因。又展轉力同生住等。是俱有因。有余師說。由互爲果義立俱有因。如商侶相依共遊險道。其中阙一。皆不相應。是故極成互爲因義。 《大毗婆沙論》卷十六:同一果義是俱有因。同一生一老一住一滅一果一等流一異熟義是俱有因。心與心所法爲俱有因。心所法與心爲俱有因。……評曰。心與隨心轉身語業展轉爲俱有因。所以者何。同一果故。辦一事故。
37《俱舍釋論》卷4(陳 真谛譯):俱有因相雲何。偈曰。俱有互爲果。釋曰。若法此彼互爲果。此法遞爲俱有因。其譬類雲何。偈曰。如大心心法。隨心相所相。釋曰。譬如地等四大。此彼更互爲因。心于隨心法。隨心法于心。有爲相于有爲法。有爲法于有爲相。若立如此義。一切有爲如理皆成俱有因。若離更互爲果。謂法于隨相爲俱有因。隨相于法則非應。攝如此義。
38《法義》卷六:(左二)法與隨相(至)此中應辨。四辨因果寬狹通妨。初二句舉妨難。然法下通。下一句明攝在難雲。法與隨相非互爲果應非俱有因所攝。何雲遍攝。通雲。然法望隨相爲俱有因。故依此義。此俱有因中應辨攝。初與相違義。次下爲與義各別。舊論曰。俱有爲因若離更互爲果。謂法于隨相爲俱有因。隨相于法則非。應攝如此義(已上)辯與辨通。具義也。光寶並未得論旨。如光出有部互爲果爲俱有因過,此中應辨句勸通釋于彼,圓晖依之,是迷之甚。婆沙中有部于何立互爲果義,複若破互爲果爲論主據何義,若言破置,顯依經部。此義不然,以不舉經部故。寶疏辨差別者似得。而此中應辨句入下甚非也。辨所攝句故。有人引正理論十五(六左)彼應更辨文。加勢光記屬上。今雲。彼正理全非例。破此論主結辨釋文故。彼曰(【傍】光師迷此文,雲出有部,失欤!)又不可說唯互爲果爲俱有因。法與隨相非互爲果。然爲因故。彼應更辨。今辨具義。天地殊別。)
39是一因也:疑爲“是十因也”。
40《俱舍論》卷六:「此與染法爲通因故。同類因外更別建立。亦爲余部染法因故。由此勢力余部煩惱及彼眷屬亦生長故。」
41《俱舍論》卷六:「所言異熟。其義雲何。毗婆沙師作如是釋:異類而熟,是異熟義。謂異熟因,唯異類熟。俱有等因,唯同類熟。能作一因,兼同異熟。故唯此一,名異熟因。熟果不應余因所得,果具二義方得熟名:一由相續轉變差別,其體得生;二由隨因勢力勝劣,時有分限。非彼俱有相應二因所生果體要由相續轉變差別方乃得生,由取果時,即與果故;又非能作同類遍行叁因之果亦由隨因勢力勝劣,時有分限,由善惡等,窮生死邊,果數數生,時無限故。由此但應作如是釋:變異而熟,是異熟義。不應但異,簡別余因。」
42無爲無因—無六因故,非是六因所引生果;是所證離系果。無爲無果—無五果故,非能證故,無離系果;無取與用,無有爲果。但于生不障,立能作因。
43陳 真谛譯《俱舍釋論》卷四:「偈曰。無爲非因果。釋曰。無爲法不可立爲因果。何以故。非六因故。非五果故。雲何不許聖道爲擇滅隨造因。由不能遮應起法生故。立此爲隨造因。無爲無生。是故于無爲不成因。若爾是何法果。雲何爲果。是道果。由道力至得故。若爾但至得是道果。于至得道有功能故。擇滅則非有別義。聖道于至得有功能。有別義道于擇滅有功能。于至得功能雲何能令生。于擇滅功能雲何能令至得。是故聖道于擇滅非一向因。擇滅于聖道非一向果。可是增上果。雲何無爲成隨造因。不遮他生故。成隨造因。此法無果。解脫法無取果與果時。由無功能故…… 」
44彼無因故:據《俱舍論》,“ 彼無用故”。
45演培法師《俱舍論頌講記》:「對于六因而立五果,固已如上所說,但于此成爲問題的,就是在那因果之間的時間關系怎樣?經部,是主張異時因果的;有部,是承認有同時因果的。因果關系,以賽姆斯的話說,就是一切條件的總計。所以在這之間,有明前後、俱時等區別的必要。關于這個,有部立取果與與果的二種區別。取果,正指果體實成的當體,相當于那質料因;與果,是指實現其果的作用,相當于那動力因。凡是因,都可說含有這二種作用。論文把他的定義解說爲:能爲彼種故名取果(種是因義,現在爲因,能取後果);正與彼力故名與果(與是給與,謂果將生,因與力用,令入現在)。依此說明六因五果的關系(五取果唯現,二與果亦然,過現與二因,一與唯過去)。」(上冊第四〇四頁)
46《俱舍論頌疏》卷一七:「唯邪見斷善者。唯有上品圓滿邪見。能斷善根。然本論中。說貪瞋癡叁不善根。能斷善者。由不善根能引邪見故。邪見斷推在彼根。如火燒村火由賊起。故世間說被賊燒村。所斷欲生得者。所斷善根。唯是欲界。生得善也。謂斷善時。色無色善。先不成故。不可說斷。問:何緣唯斷生得善根。答:加行善根。先已退故。謂斷善根。先加行位。舍加行善。至斷善時。唯斷生得。……漸斷者。明斷善根漸斷而非頓斷。謂九品邪見。斷九品善根。逆順相對斷。初下下品邪見。能斷上上品善根。乃至上上品邪見。能斷下下品善根。善根從上品。至下品名逆也。邪見從下至上名順也。」
47據大藏經,“但爲叁因”。
48一:疑作“二”。
49果:疑作“界”。
50《解深密經》卷一:「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爲我。」
51故無生界理:此處疑誤。
52《俱舍論記》卷七:「八心能作入有漏定心。謂欲界加行善心.通果心。色界加行善.生得善.及有覆心並通果心。無色界生得善.及有覆心。所以得知色界生得善能入定者。如無色界生得善既能入定。色界生得亦能入定 又解色界生得善不能入定。無色界生得善無別散加行善可能入定。色界更有散加行聞慧能入定故。生得善不能入定。若作此解唯七心能作入有漏定心。十二心能作出有漏定心。謂欲界加行善.生得善.通果心。色界六心。無色界叁心。除加行加行即定故。所以色定不生下染.及余無記者。從無色定尚不生色界生得善。非明利故。況複色定能生下界染及無記。又所以得知從色界有漏定心生自界異熟.威儀心者。如無色界定心能生自界異熟心。准知色界定心亦能生異熟.威儀心。二心能作入無漏定心。謂欲界加行善心。色界加行散善心。叁心能作出無漏定心。謂欲界加行善.生得善。色界加行散善不生無色散善。以于散位無加行善。雖有生得劣故不生 二防定方便心者。四心能作防定加行心。謂色.無色界二染汙心。隨其所應能生下地善心。即欲界加行善.生得善。色界加行善。無色界加行善。應知唯防定心。上染心後生下善心。余心不生 叁命終.受生者。十二心能作命終心。謂欲界生得善.不善.有覆.威儀.異熟。色界生得善.有覆.威儀.異熟。無色界生得善.有覆.無覆心。四心。能作受生心。謂叁界四染汙心。若以命終受生心相生者。此中死有一念名命終心。欲界.色界中有初心。及生有初心。並無色界生有初心。皆名受生心。以此論說中生初念名受生故。受生心不生命終。以隔遠故。 」
53《光記》卷七:色定不生下染.及余無記者。從無色定尚不生色界生得善。非明利故。況複色定能生下界染及無記。又所以得知從色界有漏定心生自界異熟.威儀心者。如無色界定心能生自界異熟心。准知色界定心亦能生異熟.威儀心。
54《雜阿毗昙心論》卷九:「問。十二法欲界善不善隱沒無記不隱沒無記。色界叁除不善。無色界叁亦如是及學無學。此十二法幾穢汙心中得幾善心中得幾無記心中得。答。若得九種法 當知穢汙心 善心得六種 無記即無記。若得九種法當知穢汙心者。界及地來還時。欲色界得七心(上界沒還生色界時得欲界化無記心及色界叁心)。及欲界善。善根續時得退時。得叁界穢汙及學心。余不得者。謂無色界善不隱沒無記及無學。雖無色界善少有退得。謂退分。但此中說悉不成就而得。此則通說。非一人一心中得九法。善心得六種者。善心中得六心。欲界不隱沒無記。色界善不隱沒無記。無色界善及學無學亦通說。非一時得。無記即無記者。不隱沒無記即得無記非余。羸劣故。」
《俱舍論頌疏講記 根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