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颂疏讲记 根品▪P110

  ..续本文上一页虑)及无色之修习悟入易得。六、接近诸天邻次之下。七、自能镇伏诸魔势力。八、与导师及相同之士夫共在一处(有与佛血统关系)。」

  

  「复次:一、一切种种善巧方便学处完全清净(别解脱戒能全受,受已清净护持)。二、具足成就如来种性(利他)。三、能得佛果之因相具足(悲心、菩萨行)。四、于波罗蜜反背方面心意不生。五、于色等及俱有,具足之观念心非炽然生(于五尘境不深染着)。六、普摄广大波罗蜜能正知(《大般若》全部教理能知)。七、一切圆满成就能得(依教修行能得大般若)。八、正等圆满菩提相近随顺转成(易成正等菩提)。」

  

  《清凉记》:「此十六中,前八为生南洲人之共法,后八为即生能成大般若之特法,生圆次第中说,即身成佛,必须具此十六殊胜性。」

  

  《掌中解脱》(三八五页):「初业行人以密宗道于一生中即身成佛之身,也必须是『业地』赡部洲具有六界(肉、皮、血、骨、髓、精,前三者来自母亲,后三者来自父亲)的胎生人身。……我们发愿的对象通常是极乐净土,而极乐的菩萨们却发愿要受生到此洲来。所以,我们只是男儿不自强罢了。」)

  

  34《俱舍论》卷五:「如有人处稠林,有三怨敌,欲为损害。一从稠林牵之令出,一衰其力,一坏命根。三相于行,应知亦尔。」

  

  35今常略辨:据大正藏,作“今当略辨”。

  

  36《顺正理论》卷十六:同一果义。是俱有因。又展转力同生住等。是俱有因。有余师说。由互为果义立俱有因。如商侣相依共游险道。其中阙一。皆不相应。是故极成互为因义。  《大毗婆沙论》卷十六:同一果义是俱有因。同一生一老一住一灭一果一等流一异熟义是俱有因。心与心所法为俱有因。心所法与心为俱有因。……评曰。心与随心转身语业展转为俱有因。所以者何。同一果故。办一事故。

  

  37《俱舍释论》卷4(陈 真谛译):俱有因相云何。偈曰。俱有互为果。释曰。若法此彼互为果。此法递为俱有因。其譬类云何。偈曰。如大心心法。随心相所相。释曰。譬如地等四大。此彼更互为因。心于随心法。随心法于心。有为相于有为法。有为法于有为相。若立如此义。一切有为如理皆成俱有因。若离更互为果。谓法于随相为俱有因。随相于法则非应。摄如此义。

  

  38《法义》卷六:(左二)法与随相(至)此中应辨。四辨因果宽狭通妨。初二句举妨难。然法下通。下一句明摄在难云。法与随相非互为果应非俱有因所摄。何云遍摄。通云。然法望随相为俱有因。故依此义。此俱有因中应辨摄。初与相违义。次下为与义各别。旧论曰。俱有为因若离更互为果。谓法于随相为俱有因。随相于法则非。应摄如此义(已上)辩与辨通。具义也。光宝并未得论旨。如光出有部互为果为俱有因过,此中应辨句劝通释于彼,圆晖依之,是迷之甚。婆沙中有部于何立互为果义,复若破互为果为论主据何义,若言破置,显依经部。此义不然,以不举经部故。宝疏辨差别者似得。而此中应辨句入下甚非也。辨所摄句故。有人引正理论十五(六左)彼应更辨文。加势光记属上。今云。彼正理全非例。破此论主结辨释文故。彼曰(【傍】光师迷此文,云出有部,失欤!)又不可说唯互为果为俱有因。法与随相非互为果。然为因故。彼应更辨。今辨具义。天地殊别。)

  

  39是一因也:疑为“是十因也”。

  

  40《俱舍论》卷六:「此与染法为通因故。同类因外更别建立。亦为余部染法因故。由此势力余部烦恼及彼眷属亦生长故。」

  

  41《俱舍论》卷六:「所言异熟。其义云何。毗婆沙师作如是释:异类而熟,是异熟义。谓异熟因,唯异类熟。俱有等因,唯同类熟。能作一因,兼同异熟。故唯此一,名异熟因。熟果不应余因所得,果具二义方得熟名:一由相续转变差别,其体得生;二由随因势力胜劣,时有分限。非彼俱有相应二因所生果体要由相续转变差别方乃得生,由取果时,即与果故;又非能作同类遍行三因之果亦由随因势力胜劣,时有分限,由善恶等,穷生死边,果数数生,时无限故。由此但应作如是释:变异而熟,是异熟义。不应但异,简别余因。」

  

  42无为无因—无六因故,非是六因所引生果;是所证离系果。无为无果—无五果故,非能证故,无离系果;无取与用,无有为果。但于生不障,立能作因。

  

  43陈 真谛译《俱舍释论》卷四:「偈曰。无为非因果。释曰。无为法不可立为因果。何以故。非六因故。非五果故。云何不许圣道为择灭随造因。由不能遮应起法生故。立此为随造因。无为无生。是故于无为不成因。若尔是何法果。云何为果。是道果。由道力至得故。若尔但至得是道果。于至得道有功能故。择灭则非有别义。圣道于至得有功能。有别义道于择灭有功能。于至得功能云何能令生。于择灭功能云何能令至得。是故圣道于择灭非一向因。择灭于圣道非一向果。可是增上果。云何无为成随造因。不遮他生故。成随造因。此法无果。解脱法无取果与果时。由无功能故…… 」

  

  44彼无因故:据《俱舍论》,“ 彼无用故”。

  

  45演培法师《俱舍论颂讲记》:「对于六因而立五果,固已如上所说,但于此成为问题的,就是在那因果之间的时间关系怎样?经部,是主张异时因果的;有部,是承认有同时因果的。因果关系,以赛姆斯的话说,就是一切条件的总计。所以在这之间,有明前后、俱时等区别的必要。关于这个,有部立取果与与果的二种区别。取果,正指果体实成的当体,相当于那质料因;与果,是指实现其果的作用,相当于那动力因。凡是因,都可说含有这二种作用。论文把他的定义解说为:能为彼种故名取果(种是因义,现在为因,能取后果);正与彼力故名与果(与是给与,谓果将生,因与力用,令入现在)。依此说明六因五果的关系(五取果唯现,二与果亦然,过现与二因,一与唯过去)。」(上册第四〇四页)

  

  46《俱舍论颂疏》卷一七:「唯邪见断善者。唯有上品圆满邪见。能断善根。然本论中。说贪瞋痴三不善根。能断善者。由不善根能引邪见故。邪见断推在彼根。如火烧村火由贼起。故世间说被贼烧村。所断欲生得者。所断善根。唯是欲界。生得善也。谓断善时。色无色善。先不成故。不可说断。问:何缘唯断生得善根。答:加行善根。先已退故。谓断善根。先加行位。舍加行善。至断善时。唯断生得。……渐断者。明断善根渐断而非顿断。谓九品邪见。断九品善根。逆顺相对断。初下下品邪见。能断上上品善根。乃至上上品邪见。能断下下品善根。善根从上品。至下品名逆也。邪见从下至上名顺也。」

  

  47据大藏经,“但为三因”。

  

  48一:疑作“二”。

  

  49果:疑作“界”。

  

  50《解深密经》卷一:「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

  

  51故无生界理:此处疑误。

  

  52《俱舍论记》卷七:「八心能作入有漏定心。谓欲界加行善心.通果心。色界加行善.生得善.及有覆心并通果心。无色界生得善.及有覆心。所以得知色界生得善能入定者。如无色界生得善既能入定。色界生得亦能入定 又解色界生得善不能入定。无色界生得善无别散加行善可能入定。色界更有散加行闻慧能入定故。生得善不能入定。若作此解唯七心能作入有漏定心。十二心能作出有漏定心。谓欲界加行善.生得善.通果心。色界六心。无色界三心。除加行加行即定故。所以色定不生下染.及余无记者。从无色定尚不生色界生得善。非明利故。况复色定能生下界染及无记。又所以得知从色界有漏定心生自界异熟.威仪心者。如无色界定心能生自界异熟心。准知色界定心亦能生异熟.威仪心。二心能作入无漏定心。谓欲界加行善心。色界加行散善心。三心能作出无漏定心。谓欲界加行善.生得善。色界加行散善不生无色散善。以于散位无加行善。虽有生得劣故不生 二防定方便心者。四心能作防定加行心。谓色.无色界二染污心。随其所应能生下地善心。即欲界加行善.生得善。色界加行善。无色界加行善。应知唯防定心。上染心后生下善心。余心不生 三命终.受生者。十二心能作命终心。谓欲界生得善.不善.有覆.威仪.异熟。色界生得善.有覆.威仪.异熟。无色界生得善.有覆.无覆心。四心。能作受生心。谓三界四染污心。若以命终受生心相生者。此中死有一念名命终心。欲界.色界中有初心。及生有初心。并无色界生有初心。皆名受生心。以此论说中生初念名受生故。受生心不生命终。以隔远故。 」

  

  53《光记》卷七:色定不生下染.及余无记者。从无色定尚不生色界生得善。非明利故。况复色定能生下界染及无记。又所以得知从色界有漏定心生自界异熟.威仪心者。如无色界定心能生自界异熟心。准知色界定心亦能生异熟.威仪心。

  

  54《杂阿毗昙心论》卷九:「问。十二法欲界善不善隐没无记不隐没无记。色界三除不善。无色界三亦如是及学无学。此十二法几秽污心中得几善心中得几无记心中得。答。若得九种法 当知秽污心 善心得六种 无记即无记。若得九种法当知秽污心者。界及地来还时。欲色界得七心(上界没还生色界时得欲界化无记心及色界三心)。及欲界善。善根续时得退时。得三界秽污及学心。余不得者。谓无色界善不隐没无记及无学。虽无色界善少有退得。谓退分。但此中说悉不成就而得。此则通说。非一人一心中得九法。善心得六种者。善心中得六心。欲界不隐没无记。色界善不隐没无记。无色界善及学无学亦通说。非一时得。无记即无记者。不隐没无记即得无记非余。羸劣故。」

  

《俱舍论颂疏讲记 根品》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