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疏講記 根品▪P25

  ..續本文上一頁法恒于諸善心有”,這是重點。這個法,所有的善心裏邊都有它;凡是起善心了,都有這十個法,叫大善地法。這個“大”,就是一切善心都有它,大善地,大善地法。這裏講大善地法又是叁個彎曲。什麼叫大善地法?“大善法地,名大善地”,大善法(心所法),它的地,就是它所行的地方,叫大善地。這是心王。那心王這個地呢,是大善這個心所法所行動的地方。“此中若法,大善地所有”,這個心王(大善地)所有的法,叫大善地法,也是依主釋。這個就是大善地法的解釋,跟前面一樣的,這個我們就不多念了,小字也不念了。自己懂了,不看也沒關系;假使搞不清楚,再看一看。它的重點是“謂法恒于諸善心有”。

  

  “此釋大善地法四字。此中者,此心所中,謂信等十”,此心所法裏邊,就是信及不放逸等等,這十個法“是大善地家所有法”,大善地家是心王了,它所有的法,叫“(故名)大善地法 ”。“大善地之法,依主釋也”,這個不去管它了。這一句要記住:“謂法恒于諸善心有”,這個法(心所法),一切善心裏邊都有它的,叫大善地法。

  

  “彼法是何?”那麼什麼叫大善地法?是哪些呢?

  

  “頌曰:信及不放逸,輕安舍慚愧,二根及不害,勤唯遍善心。”這個你們自己假使搞不清楚的點一下:“信”一個,“不放逸”一個,“輕安”一個,“舍”一個,“慚”一個,“愧”一個,“二根”——無貪、無瞋二個,“不害”一個,“勤”一個,一共十個法。這個法呢,“唯遍善心”,祗要在善心裏邊都有它,那麼不是善心就沒有它,所以叫大善地法。

  

  

  

  

  釋曰:信者,澄淨也,如水清珠,能清濁水,心有信珠,令以澄淨10。有說于四谛、叁寶、善惡業果忍許名信。

  

  “釋曰:信者,澄淨也。”講信,我們說“信爲道源功德母”,這個信到底怎麼一回事?“澄淨”,幹幹淨淨的。“如水清珠,能清濁水,心有信珠,令心澄淨”,平時我們說水,河裏邊、哪裏打來的水,裏邊渾的東西很多,如果有“水清珠”,一種專門清水的珠,它擺在濁水裏邊,可以把髒的東西全部澱下去,最上面的是清清的。那麼我們平時水裏邊擺明礬也能起這個作用,當然不如水清珠那麼好了,但是也能把上面的髒東西澱下去。這個就是信的作用。我們心裏有了這個信——“信珠”,我們說是六離合釋的什麼釋啊?信珠,信一個,珠一個,兩個東西,現在把它拼起來:持業釋,本身就是它嘛。“令心澄淨”,心裏邊有這個信的話,心就淨下去,幹幹淨淨的。

  

  我們心裏邊假使對叁寶沒有相信的話呢,裏邊翻騰得很,各式各樣的名堂都會有,妄想雜念,東想西求的,什麼都有。你信心有了之後,把這些雜質都沈下去了,幹幹淨淨。就是這個皈依叁寶,把那個一切懷疑、什麼東西都澱下去了;那個二不定,就是說叁心二意的,“這個要求,那個拜”的這個心也不會有了,那麼心澄淨。心澄淨了,我們修功德才修得起來;如果信心沒有的,“功德母”都沒有的,你“功德”哪裏來呢?要有母才有子啊,一切功德就是從心裏産生的。所以我們勸大家,一般的居士,尤其是修氣功的,或者外道轉過來的,都叫他先修十萬、二十萬乃至五十萬、一百萬的四歸依,這個就是修信心了。信心修好了之後,才能長養功德。你信心都沒有,你還是外道見很多,氣功師的見很多,那你功德起不來啊。

  

  “有說于四谛、叁寶、善惡業果忍許名信”,那麼“有說”,這個意思一樣的,它不過說具體的信到底信什麼。對四谛(苦、集、滅、道)、叁寶(佛、法、僧)、善惡業果(造什麼業,感什麼果,造善的業感樂果,造惡的業感苦果)都能生信。這都是《菩提道次第》中、下士道的內涵,所以說,該論的重要性也可想而知。我們信,信什麼?就是信這些東西,你對苦、集、滅、道四谛能夠相信,對叁寶的功德能相信,叁寶的體(實德能),善惡業果,能相信,這個就叫信。

  

  這個信了之後,我們對一切法的空性,也就在裏頭了——空性不離開這些啊!那麼我們說四谛裏邊就有,無常、苦、空、無我,就是有空。所以對這些能夠起信心,“忍許”,認爲它是對的,許可它,“名信”,這就是信。所以“信”,不是說我相信什麼,就叫信:你相信耶稣教也叫信啊?——不信!這個是信了不正的,不叫信。我們佛教的信,有一定的內涵的,一定要對叁寶、四谛、善惡業果相信的、忍許的,這個叫信;反過來,離開了這個,你相信其他的,不是叫信,那就是不信。後邊的那個大煩惱地法裏邊的“不信”,就是那些信其他的、信邪的。對這些不信,信其他的,這個不能叫信,叫不信。

  

  

  

  

  及不放逸者,修諸善法。論雲:離諸善法,複何名修?此難意,善法即修,離善之外,何者名修,名不放逸也。謂此于善,專注爲性。答前難也,專注是修,名不放逸也。余部經中,有如是釋,能守護心,名不放逸。

  

  “及不放逸”,第一個“信”很重要,第二個“不放逸”。單是有信,你要放逸,那也不行。那麼“修諸善法 ”,什麼叫不放逸呢?善的法好好修。如果這個人,壞事盡幹,晚上不睡覺,搓麻將,能不能就叫不放逸啊?大放逸!你搞那些把善法都丟一邊去了,這個叫放逸了;要修善法,才叫不放逸。

  

  “論雲:離諸善法,複何名修?”這是一個問難,離了善法,還有什麼叫修呢?你這個話不是多余的嗎?“此難意”,這個問難的意思,“善法即修,離善之外,何者名修,名不放逸也”,善法就是修,那麼離了善之外,還有什麼修啊?叫不放逸,這個東西不是多余嗎?“謂此于善,專注爲性”,它說不是你這個意思,善法專注,專門集中力量在這個地方,叫修,“專注是修,名不放逸也”,專注就是修,並不是這個也搞搞,那個也搞搞,不是那個事,這個不放逸,就是專注的修。

  

  我到溫州去,有幾個居士來了。後來有些人來告訴我:哎,你不要看他們對你很恭敬啊,歸依什麼的,溫州的居士,最少要拜八個師父,這裏拜拜,那個拜拜……。那是什麼?就是不專心了。淨土宗也修,密法也修,“心中心”也修,紅教也修,黃教也修:他以爲師父多了,法多了,將來把握大一點;哪知道你東一下西一下的,什麼都沒有成就。那就是弄了個不是不放逸,卻是放逸了,不是專修了。

  

  “余部經中,有如是釋”,還有其他的部的,就是不是有部了,是這麼解釋。“能守護心,名不放逸”,把心收到,不給它亂跑,叫不放逸,這是另外一個意思。總的來說,這個兩個意思順的:在善法上專注叫不放逸;把它保護好,不要弄到其他地方去,不放逸。意思是順的,不過呢,從兩個側面來說。

  

  

  

  

  輕安者,輕謂輕利,安謂安適,于善法中,有所堪任,名心堪任性。

  

  “輕安”,“輕謂輕利;安謂安適,于善法中,有所堪任”,總的說,能夠有能力修善法,“名心堪任性”。輕安有兩種,身輕安、心輕安。心的輕安,就是說對善法有這個能力,修得起。假使沒有輕安的話,看了害怕,啊呀,這個怎麼修得起啊!打退堂鼓。這是沒有輕安性。我們說沒有輕安的人呢,得了定之後,有輕安生起了,對善法就能夠擔得起來。凡夫心亂糟糟的,沒有輕安,一點輕安都沒有的,看了善法,哎呀,重得不得了,拿不動,修不起來。所以對善法有所堪任性,能夠修得起來,這個能力,就叫輕安。

  

  那麼身輕安呢,身上也有一種感覺,修了定之後,身上感到很有力,能夠維持一個身體修行,這個叫身輕安。心上的堪任性,跟身上的堪任性,都是叫輕安。這裏指的是心所法,當然指的是心輕安。

  

  

  

  

  舍者,舍離沈掉,令心平等,無警覺性。

  

  這個“舍”不是什麼都不知道,糊裏糊塗;是說“舍離沈掉”,把昏沈、掉舉舍掉,“令(使)心平等”,這樣子才能入定了。你要昏沈呢,就是心沈下去了;你要掉舉呢,心高舉了。心沈的也不要,舉的也不要,把它平起來。“無警覺性”,使心比較穩。這個無警覺性不是糊裏糊塗,就是把心不要特別地提高警惕那個樣子;心平平的、不高不低的這樣子,就叫舍。

  

  

  

  

  慚愧二種,如後當釋。

  

  慚、愧兩個,後面要解釋,這裏暫時不說了。爲什麼後頭說呢 ?這兩個字,世間上來說慚、愧好象是一樣的意思,在佛教裏邊不一樣:慚就是對那些有德的人,尊重他,無愧就是“于罪不見怖”,看到罪不怕,人家說:“這個事情不能做的,做了墮惡道的。”“哦,什麼?惡道?不怕!”好象自己很勇敢,這個就是無愧。這個後邊要講的,等一下你們自己要去翻也可以看看。在第叁科“相似殊”裏邊要講這些,慚、愧,憍、慢,這些都是看起來差不多。憍跟慢,我們說這個人傲慢得很,這個人憍傲得很,在世間上說起來一模一樣的,但是佛教裏邊,慢是跟人家比起來有的,憍是自己獨自陶醉;自我陶醉的叫憍,對人比較認爲自己了不得,叫慢,這個不一樣。這些我們後邊都要講。

  

  

  

  

  頌言二根者,謂無貪無瞋,二善根也。不說無癡者,無癡善根,以慧爲體。前大地法中,慧已攝竟,故大善地法中,不重說也。

  

  “頌言二根者”,什麼叫“二根”呢?頌裏邊不是有個“二根”嗎?“謂無貪、無瞋,二善根也”,兩個善根。“無貪”,沒有貪婪的心;“無瞋”,就是慈心了,這是兩個善根。

  

  不是還有一個“無癡”嗎?叁個善根,“無癡”怎麼不說呢?“不說無癡者,無癡善根,以慧爲體”,無癡善根,沒有癡——癡嘛,呆呆的,什麼都不知道;它的對立面,就是“慧”,智慧。這個慧,前面講過了,所以就不重複了。

  

  我們將來把七十五法的四十六心所法學好之後,如果有工夫呢,我們會配一配,《百…

《俱舍論頌疏講記 根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