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东西呢?“颂曰:受想思触欲,慧念与作意,胜解三摩地,遍于一切心”,这个颂非背不可。这个大地法,这个颂一背,全部在里边了。这个颂背起嘛,也像顺口溜一样,好背了;你如果记这十个名字,你难得记。所以把这个颂背了呢,十个都知道了。
前面几个颂都要背,就是第四卷的:“欲微聚无声,无根有八事,有身根九事,十事有余根”,这个虽然不是很重要呢,但是不多,就背下来;“心心所必俱,诸行相或得”,这个颂要的;“心所且有五,大地法等异”,重要的。“受想思触欲,慧念与作意,胜解三摩地,遍于一切心”,非常重要。
我们说《百法明门论》,讲了很多心所法,五位百法了,心所法里边,五十一个心所法,它是一个一个跟你讲,跟查字典一样的,关系没有给你讲。这里讲关系,哪些法跟哪些法一起生,哪些法跟哪些法决定一起来的,这个关系在《百法明门论》里没有。为什么没有?都是世亲菩萨着的,这里讲过了,那里就不要讲了。所以说没有学《俱舍》,你学百法嘛,一下子进去了,我学了法相了,比你高一等——高了没用的,你里边的意思不完整的,没有经过《俱舍》的学习,你拿了不完全的了;学过《俱舍》就不一样了。所以为什么欧阳竟无说,不要《俱舍》学法相,等于没有地基的房子、没有根的树,那是基础没有了。
释曰:前三句标列,第四句,释得大地法名。
“前三句标列”,就是列出这十个法,到底哪十个法。“第四句,释得大地法名”,为什么叫大地法?“遍于一切心”,就是前面的“恒于一切心有”,一切法,一切心总是有它的。恒就是总有它的,经常有的。但是恒跟常不一样,常就是无为法了,不动了;恒,有,但是有生灭。“遍于一切心”,一切心里边遍的,都有它。哪十个?就是“受想思触欲,慧念与作意,胜解三摩地”这十个法。
受谓领纳,此有三种:苦、乐、俱非,有差别故。俱非是舍受也。
“受”,前面讲受蕴的时候讲过了。“受谓领纳,此有三种”,领纳的意思前面讲得很多,不要忘掉了。“受领纳为性”,这个领纳,自性受啊,境界受啊,这些不要忘掉了。我们叫你背就有好处了,背的时候,意思都抓在里边。那么领纳这里就不仔细讲了。领纳,领纳什么东西?三种:“苦、乐、俱非”,苦、乐、舍,就是这三种。“俱非”就是舍受。“有差别故”,三种不同的受(领纳)。
想者取像,谓于前境取差别相。
“想”什么?“取像”,前面也讲过了:“取相为体”。“谓于前境取差别相”,前面这个境,它各式各样不同的相,你心里把它取过来,那就叫想。
思者造作,谓能令心有所造作。
“思者造作”,思是造作的。我们做什么事情,哪个下命令?思。(31A)它说要做,你就去做;它说说话,你就说了;它说你骂人,你就骂起来了,这个都是思心所在指挥。“造作”,造善的、造恶的,都是它。所以说经部里边,业的体就是思心所。“谓能令心有所造作”,这是思心所的功能。
触谓触对,根境识三,和合而生,能有触对。
“触谓触对”,这个触心所:触对。什么叫触对?“根境识三和合而生,能有触对”,根、境、识,根跟境相对之后生一个识,这个识生了就生个触;这个触对环境,就有一个,产生变化。前面讲的同分、非同分了,就是触的意思。这个触跟身上所感到的触不要混淆。这是心所的触,三和合生的触,就是根境产生关系的,“同分”,就是产生作用的那个触;而身的对境触,什么地水火风,轻重涩滑冷饥渴,这个是身的对象,不要混在这里边。这是触对的触,就是“根境识三和合而生”的触。
欲谓希求所作事业。
“欲谓希求所作事业”,心里要想一个事情。“欲”我们见过面的,冷饥渴是欲,心里冷了,就想暖和,想暖和的心叫冷,想吃饭的心叫饥,想喝水的心叫渴。这个是心所法,为什么叫触呢?因为触为因,生起那个果:欲。这个“欲”以前见过面的,就是“希求所作事业”,心里边想要做一些什么事的,想吃啊、想穿啊、想什么啊,这个就是欲,心里有所欲。这个很简单,欲就是心里的一个要求了,要求什么东西了。
慧谓于法能有简择。
“慧”也见过面的,“谓于法能有简择”,这个法里边简择:好的要,坏的不要,这个要,那个不要。把它区别开,就是取舍了。
念谓于缘明记不忘。
“念谓于缘明记不忘”,你过去所经过的事情,能够明明白白记住不忘的,叫念。很多人记忆力不好,就是念力不强,妄念多。那么这个要修念,修念是怎么修?修念还是妄想息下去。如果你自己力量不够,想得加持——白文殊,“嗡瓦几挡那嘛”,这个咒多念,这个是增长念力的。
作意者,动作于意,谓能令心警觉为性。
提高警惕,心警觉起来,这是“作意”。对什么事情起个作意,就是对这个事情注意它。假使你不去作意的话,就马而虎之。
胜解者,谓能于境印可,此事如此,非不如是,起殊胜解。
“胜解”,决定的定解。对所缘的境,“印可”,认可了,“此事如此,非不如是”,一定如此,是这样子,就不是那样子;就是心里有所决定的,不是怀疑、疑疑惑惑的。“起殊胜解”,起很殊胜的解。“殊胜解”就是决定的;如果不殊胜,就不决定。
三摩地者,此云等持,平等持心,于一境转,亦持心所,从强说心。
“三摩地”就是“等持”。“平等持心”,心把它持到不高不下,就是不掉举、不昏沉。“于一境转”,在一个境上转,不是东缘西缘的;如果东想西想地持心,那不叫三摩地。它一个境“平等持心”,你去缘那个境的时候,心平平的、稳稳的,不打妄想,也不昏沉 。妄想就高举,昏沉就是低沉,那么既不低沉,又不高举。一个天平称,如果东西摆多了,它要沉下去了;如果摆少了,它又翘起来了;那么不多不少,平的。平等持心,不掉举不昏沉,一个境上转,专门注意在一个境上,不乱攀缘,这就是三摩地。——这个三摩地我们一切心都有,是入定的心吗?这个不是入定。入定是长时间能够维持不动,那是入定;短时间对某个事情注意,这个就是一个三摩地心所。那么持心也持心所,因为心是王了,所以说“从强说心”,从它强盛的那一分来说,持心;实际上“亦持心所”。
那么这十个法介绍完了。“受想思触欲,慧念与作意,胜解三摩地”,十个大地法。这个法为什么叫大地法?
遍于一切心者,释得地名也。此十心所,遍三性等一切心品;诸余心所,即不能遍,故于此独名大地法。
“遍于一切心者”,这个就是说大地的意思了,“释得地名也”,为什么叫大地法呢?“此十心所,遍三性等一切心品”,所有心,不管善的、恶的、无记的,所有心都有它。要么不起心王,心王一起来就有这十个。我们以前在学法相的时候,有一个老师,就是范老居士,他就说,好象太阳光有七个颜色一样,赤橙黄绿青蓝紫;太阳光要么不出来,一出来之后,这七个颜色决定跟着来的。心王跟心所这十个大地法就是这样的关系:你没有这十个嘛,心王也没有了;心王有嘛,这十个决定有。
“诸余心所,即不能遍”,其他的心所不是遍一切心了,有所简别。假使善法,它善心有;烦恼法,染污心有,所以这个不是遍一切心的。它是遍一切心,“故于此独名大地法”,所以这十个法呢,叫大地法,这个大就是遍一切心。这是第一个“大地法”讲完了。
这个要记,回去要好好地记。不但是要把名字记住,它的内涵,受是领纳、想者取像、思者造作等等,都要把它抓住,然后你把颂子一背,这个大地法历历分明,就在面前。如果你颂子背了,意思不知道,名字倒背出来了,等于说我们把十个人的名字背出来了,背得熟;这十个人,怎么样子,张三李四,到底哪个叫张三,哪个李四,搞不清楚,那个没有用。名字又知道了,它的体、用也都知道,那么才起作用了。
受——领纳,苦、乐、俱非,有差别故。
想——取像,谓于前境取差别相。
思——造作,谓能令心有所造作。
触——触对,根境识三,和合而生,能有触对。
欲——谓希求所作事业。
慧——谓于法,能有简择。
念——谓于所缘,明记不忘。
作意—谓能令心警觉为性。
胜解—谓能于境印可,此事如此,非不如是,起殊胜解。
三摩地—等持,平等持心(亦持心所),于一境转。
大地法者,谓法恒于一切心有。此十心所遍三性等一切心品。
己二 明大善地法
从此第二,明大善地法者,论云:大善法地,名大善地。此释大善地三字。信等十心所法,遍一切善心,得大善名。心王名大善地者,是大善法所行处故,大善之地,依主释也,故大善地言,唯目心王。此中若法,大善地所有,名大善地法,谓法恒于诸善心有。此释大善地法四字。此中者,此心所中,谓信等十,是大善地家所有法,故名大善地法,大善地之法,依主释也。彼法是何?颂曰
信及不放逸 轻安舍惭愧 二根及不害 勤唯遍善心
第二个,大善地法。“从此第二,明大善地法”,这就一套来了,这个我们前面学过呢,略略说一下就是了。“论云:大善法地,名大善地。此中若法,大善地所有,名大善地法,谓…
《俱舍论颂疏讲记 根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