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東西呢?“頌曰:受想思觸欲,慧念與作意,勝解叁摩地,遍于一切心”,這個頌非背不可。這個大地法,這個頌一背,全部在裏邊了。這個頌背起嘛,也像順口溜一樣,好背了;你如果記這十個名字,你難得記。所以把這個頌背了呢,十個都知道了。
前面幾個頌都要背,就是第四卷的:“欲微聚無聲,無根有八事,有身根九事,十事有余根”,這個雖然不是很重要呢,但是不多,就背下來;“心心所必俱,諸行相或得”,這個頌要的;“心所且有五,大地法等異”,重要的。“受想思觸欲,慧念與作意,勝解叁摩地,遍于一切心”,非常重要。
我們說《百法明門論》,講了很多心所法,五位百法了,心所法裏邊,五十一個心所法,它是一個一個跟你講,跟查字典一樣的,關系沒有給你講。這裏講關系,哪些法跟哪些法一起生,哪些法跟哪些法決定一起來的,這個關系在《百法明門論》裏沒有。爲什麼沒有?都是世親菩薩著的,這裏講過了,那裏就不要講了。所以說沒有學《俱舍》,你學百法嘛,一下子進去了,我學了法相了,比你高一等——高了沒用的,你裏邊的意思不完整的,沒有經過《俱舍》的學習,你拿了不完全的了;學過《俱舍》就不一樣了。所以爲什麼歐陽竟無說,不要《俱舍》學法相,等于沒有地基的房子、沒有根的樹,那是基礎沒有了。
釋曰:前叁句標列,第四句,釋得大地法名。
“前叁句標列”,就是列出這十個法,到底哪十個法。“第四句,釋得大地法名”,爲什麼叫大地法?“遍于一切心”,就是前面的“恒于一切心有”,一切法,一切心總是有它的。恒就是總有它的,經常有的。但是恒跟常不一樣,常就是無爲法了,不動了;恒,有,但是有生滅。“遍于一切心”,一切心裏邊遍的,都有它。哪十個?就是“受想思觸欲,慧念與作意,勝解叁摩地”這十個法。
受謂領納,此有叁種:苦、樂、俱非,有差別故。俱非是舍受也。
“受”,前面講受蘊的時候講過了。“受謂領納,此有叁種”,領納的意思前面講得很多,不要忘掉了。“受領納爲性”,這個領納,自性受啊,境界受啊,這些不要忘掉了。我們叫你背就有好處了,背的時候,意思都抓在裏邊。那麼領納這裏就不仔細講了。領納,領納什麼東西?叁種:“苦、樂、俱非”,苦、樂、舍,就是這叁種。“俱非”就是舍受。“有差別故”,叁種不同的受(領納)。
想者取像,謂于前境取差別相。
“想”什麼?“取像”,前面也講過了:“取相爲體”。“謂于前境取差別相”,前面這個境,它各式各樣不同的相,你心裏把它取過來,那就叫想。
思者造作,謂能令心有所造作。
“思者造作”,思是造作的。我們做什麼事情,哪個下命令?思。(31A)它說要做,你就去做;它說說話,你就說了;它說你罵人,你就罵起來了,這個都是思心所在指揮。“造作”,造善的、造惡的,都是它。所以說經部裏邊,業的體就是思心所。“謂能令心有所造作”,這是思心所的功能。
觸謂觸對,根境識叁,和合而生,能有觸對。
“觸謂觸對”,這個觸心所:觸對。什麼叫觸對?“根境識叁和合而生,能有觸對”,根、境、識,根跟境相對之後生一個識,這個識生了就生個觸;這個觸對環境,就有一個,産生變化。前面講的同分、非同分了,就是觸的意思。這個觸跟身上所感到的觸不要混淆。這是心所的觸,叁和合生的觸,就是根境産生關系的,“同分”,就是産生作用的那個觸;而身的對境觸,什麼地水火風,輕重澀滑冷饑渴,這個是身的對象,不要混在這裏邊。這是觸對的觸,就是“根境識叁和合而生”的觸。
欲謂希求所作事業。
“欲謂希求所作事業”,心裏要想一個事情。“欲”我們見過面的,冷饑渴是欲,心裏冷了,就想暖和,想暖和的心叫冷,想吃飯的心叫饑,想喝水的心叫渴。這個是心所法,爲什麼叫觸呢?因爲觸爲因,生起那個果:欲。這個“欲”以前見過面的,就是“希求所作事業”,心裏邊想要做一些什麼事的,想吃啊、想穿啊、想什麼啊,這個就是欲,心裏有所欲。這個很簡單,欲就是心裏的一個要求了,要求什麼東西了。
慧謂于法能有簡擇。
“慧”也見過面的,“謂于法能有簡擇”,這個法裏邊簡擇:好的要,壞的不要,這個要,那個不要。把它區別開,就是取舍了。
念謂于緣明記不忘。
“念謂于緣明記不忘”,你過去所經過的事情,能夠明明白白記住不忘的,叫念。很多人記憶力不好,就是念力不強,妄念多。那麼這個要修念,修念是怎麼修?修念還是妄想息下去。如果你自己力量不夠,想得加持——白文殊,“嗡瓦幾擋那嘛”,這個咒多念,這個是增長念力的。
作意者,動作于意,謂能令心警覺爲性。
提高警惕,心警覺起來,這是“作意”。對什麼事情起個作意,就是對這個事情注意它。假使你不去作意的話,就馬而虎之。
勝解者,謂能于境印可,此事如此,非不如是,起殊勝解。
“勝解”,決定的定解。對所緣的境,“印可”,認可了,“此事如此,非不如是”,一定如此,是這樣子,就不是那樣子;就是心裏有所決定的,不是懷疑、疑疑惑惑的。“起殊勝解”,起很殊勝的解。“殊勝解”就是決定的;如果不殊勝,就不決定。
叁摩地者,此雲等持,平等持心,于一境轉,亦持心所,從強說心。
“叁摩地”就是“等持”。“平等持心”,心把它持到不高不下,就是不掉舉、不昏沈。“于一境轉”,在一個境上轉,不是東緣西緣的;如果東想西想地持心,那不叫叁摩地。它一個境“平等持心”,你去緣那個境的時候,心平平的、穩穩的,不打妄想,也不昏沈 。妄想就高舉,昏沈就是低沈,那麼既不低沈,又不高舉。一個天平稱,如果東西擺多了,它要沈下去了;如果擺少了,它又翹起來了;那麼不多不少,平的。平等持心,不掉舉不昏沈,一個境上轉,專門注意在一個境上,不亂攀緣,這就是叁摩地。——這個叁摩地我們一切心都有,是入定的心嗎?這個不是入定。入定是長時間能夠維持不動,那是入定;短時間對某個事情注意,這個就是一個叁摩地心所。那麼持心也持心所,因爲心是王了,所以說“從強說心”,從它強盛的那一分來說,持心;實際上“亦持心所”。
那麼這十個法介紹完了。“受想思觸欲,慧念與作意,勝解叁摩地”,十個大地法。這個法爲什麼叫大地法?
遍于一切心者,釋得地名也。此十心所,遍叁性等一切心品;諸余心所,即不能遍,故于此獨名大地法。
“遍于一切心者”,這個就是說大地的意思了,“釋得地名也”,爲什麼叫大地法呢?“此十心所,遍叁性等一切心品”,所有心,不管善的、惡的、無記的,所有心都有它。要麼不起心王,心王一起來就有這十個。我們以前在學法相的時候,有一個老師,就是範老居士,他就說,好象太陽光有七個顔色一樣,赤橙黃綠青藍紫;太陽光要麼不出來,一出來之後,這七個顔色決定跟著來的。心王跟心所這十個大地法就是這樣的關系:你沒有這十個嘛,心王也沒有了;心王有嘛,這十個決定有。
“諸余心所,即不能遍”,其他的心所不是遍一切心了,有所簡別。假使善法,它善心有;煩惱法,染汙心有,所以這個不是遍一切心的。它是遍一切心,“故于此獨名大地法”,所以這十個法呢,叫大地法,這個大就是遍一切心。這是第一個“大地法”講完了。
這個要記,回去要好好地記。不但是要把名字記住,它的內涵,受是領納、想者取像、思者造作等等,都要把它抓住,然後你把頌子一背,這個大地法曆曆分明,就在面前。如果你頌子背了,意思不知道,名字倒背出來了,等于說我們把十個人的名字背出來了,背得熟;這十個人,怎麼樣子,張叁李四,到底哪個叫張叁,哪個李四,搞不清楚,那個沒有用。名字又知道了,它的體、用也都知道,那麼才起作用了。
受——領納,苦、樂、俱非,有差別故。
想——取像,謂于前境取差別相。
思——造作,謂能令心有所造作。
觸——觸對,根境識叁,和合而生,能有觸對。
欲——謂希求所作事業。
慧——謂于法,能有簡擇。
念——謂于所緣,明記不忘。
作意—謂能令心警覺爲性。
勝解—謂能于境印可,此事如此,非不如是,起殊勝解。
叁摩地—等持,平等持心(亦持心所),于一境轉。
大地法者,謂法恒于一切心有。此十心所遍叁性等一切心品。
己二 明大善地法
從此第二,明大善地法者,論雲:大善法地,名大善地。此釋大善地叁字。信等十心所法,遍一切善心,得大善名。心王名大善地者,是大善法所行處故,大善之地,依主釋也,故大善地言,唯目心王。此中若法,大善地所有,名大善地法,謂法恒于諸善心有。此釋大善地法四字。此中者,此心所中,謂信等十,是大善地家所有法,故名大善地法,大善地之法,依主釋也。彼法是何?頌曰
信及不放逸 輕安舍慚愧 二根及不害 勤唯遍善心
第二個,大善地法。“從此第二,明大善地法”,這就一套來了,這個我們前面學過呢,略略說一下就是了。“論雲:大善法地,名大善地。此中若法,大善地所有,名大善地法,謂…
《俱舍論頌疏講記 根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