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颂疏讲记 根品▪P23

  ..续本文上一页所有法,二明不相应行”,这个主要讲的就是心所法跟心不相应行,这个前面都没讲过,就在这里讲。

  

  

  

  

  丙一 明心所有法

  

  就明心所有,文分四段:一、明五地,二、明定俱生,三、明相似殊,四、明众名别。

  

  “就明心所有,文分四段”,讲心所法,分四段文来讲。“一、明五地”,心所法分五个地。“二、明定俱生”,哪些法跟哪些法决定是同时生起的,这是主题。哪些法决定跟哪些法同时生起,就在这个题目下,说心所法,哪些决定同时生起。“三、明相似殊”,有些法相似,但是不一样,就是辨别它的……,看起来差不多,但是不一样。好比说“惭”、“愧”,在平时用起来两个字差不多意思,在法相里不一样。差不多的法,它的差别处都把它讲出来。“四、明众名别”,那些名的差别。

  

  

  

  

  丁一 明五地

  

  就初明五地中,一、总标名数,二、别释名体。

  

  那么一个个看。心所法有五个地,先讲第一个。五地里边又分,“一、总标名数,二、别释名体”,先把名字总的说一下,再一个一个解释它的体。

  

  

  

  

  戊一 总标名数

  

  且初总标名数者,论云:向言心所,何者是耶?颂曰

  

  心所且有五  大地法等异

  

  所以说这个《俱舍论》呢,它的解释,都是每说一个法跟着就解释。在讲四品同起的时候,“心心所必俱”,“心”讲过了,心王,前面的识蕴,七心界,那个意处,就是心王了,这个前面界品讲了;“心所”没有见过面,马上追着就问了,“向言心所”,你刚才讲的心所,到底什么东西?

  

  “颂曰:心所且有五,大地法等异。”马上回答:“心所”有五种,也叫五地了;哪五地呢?“大地法等”,“等”还有四种;“异”,它的差别,有五种不同的差别。

  

  

  

  

  释曰:心所且有五者,标心所位也。大地法等异者,列其数也。一、大地法,二、大善地法,三、大烦恼地法,四、大不善地法,五、小烦恼地法。

  

  “释曰:心所且有五者”,为什么说“且有五”呢?“心所总有五”好了——就是说五地之外,还有个不定地没有摆进去,所以姑且就五种来说;这个“且”就是说还没有包完了。“标心所位也”,这个心所分五位。“大地法等异”,哪五位?“大地法”,“等”,还有其他的,“列其数也”。那么“等”等什么东西呢?那就是一个是“大地法”,一个“大善地法”,一个“大烦恼地法”,一个“大不善地法”,“小烦恼地法”,五个,就用“等”来代替。大地法是第一个,说了,下边四个就用“等”代替了。

  

  

  

  

  略释大地法名者,论云:地谓行处,若此是彼所行处,即说此为彼法地。释地一字义也。地是心王,是心所所行处,故言地,谓行处也。言若此者,此心王也。言是彼者,彼心所也。所行处者,心是心所行处也。即说此为彼法地者,由心是行处故,即说此心为彼心所法家地也。

  

  什么叫大地法?下边解名。这个解名呢,翻来覆去,转了几道。后边大地法如此,大善地法、大烦恼地法都用这个三个曲折的方法来解名。当然它讲什么我们要懂;但是实际上我们要学的时候,真正要理解这个事情呢,不一定要转那么多弯。这个我们看了就知道。它转的弯弯很多,先讲大地法,什么叫大地法?这个名字怎么安的?

  

  “论云:地谓行处”,什么叫地?先说大地法,这个地是什么东西?地嘛我们走路的地方,这个很简单了。“行处”,走的地方,活动的地方。“若此是彼所行处,即说此为彼法地”,假使一个法,是它所行动的地方 ,或者它活动的地方,那么这个法呢就叫那个法的地。这个意思,大家明白没有?“此”就是指这个地(这个“此”还没有安名),“是彼”,另外一个法,“所行处”,活动的处所,那么这个“此”呢,就说是那个法(彼法)的“地”。假使我们人在活动的地方、行动的地方,就叫人走的地。这个法在哪里活动、哪里行动,那么就叫这个法的地。这是“释地一字义也”,把“地”的意思先讲了。

  

  “地是心王 ”,这个地是什么呢?实际上就是心王。“是心所所行处”,心所在哪里行呢?心所就在心王上边行动。我们讲的,都是讲五个心所——五类心所法了,大地、大地法。这个心所法,它在什么地方行动呢?就在心王上行动。所以说心所法行动的地,就是心王,“是心所所行处 ”,心王就是心所法所行动的地方。“故言地,谓行处也 ”,这个地叫行处了。“言若此者”,他一个字一个字地解释,就是前面的“若此是彼所行处”,“若此”两个字是什么意思?是心王,这个此就是心王。“言是彼者,彼心所也 ”,这是“彼”是什么?是心所。“所行处者,心是心所行处也 ”,心王就是心所所活动、行动的地方,“即说此为彼法地者”,就是接下边一句话,那么就是说,心是心所法行动的地方;“由心是行处故,即说此心为彼心所法家地也 ”,“心所法家”,这个“家”字,没有啥大意思的,就是说心所法这一类法所行的地方。

  

  讲了半天讲一个“地”,那么地具体指就是心所法活动的地,就是心王。这个地方是心所法活动的,就说是心所法活动的地方——那就是心王。这是一个弯。先把地讲了,心王才出来。

  

  

  

  

  大法地故,名为大地。释大地二字也。此言大者,目受想等十心所也;以受想等,通三性等一切心品,故名为大。若言大地,还目心王,心但是地,而是非大;今言大地者,大法之地,名为大地,依主释也。

  

  “大法地故,名为大地”,这个解释“大地”了,“释大地二字也”。我们说“大地法”了,先把“地”讲完了,再“大地”两个字,是什么意思?“此言大者”,这个“大”是什么?“目受想等十心所也”,这前面十个心所,就是大地法。这十个心所很大,为什么大?一切心都有它,“以受想等,通三性等一切心品 ”,凡是三性的,一切心品都有这受想思触欲等十个法,所以这十个法叫大,那是心所法,这个大就是指的心所法。那么这个大,当然不是一切心所法了,祗有十个,在一切心里边都有它的,不管是善的、恶的、无记的,都有这么十个法,所以叫大。

  

  “若言大地”,这个心所法叫大,大所行的地方,心王。这个我们说,大地还是叫心王,因为地是心王了,这个是大的法,心所法所走的地方,大地,还是指心王,“还目心王”,还是指那个心王;“心但是地”,心王是地,“而是非大”,而并不是大。“今言大地者,大法之地,名为大地,依主释也”,不要说持业释:持业释,大就是地——错了!大是心所法,地是心王,不能相等。那么是心所,大的心所所行的地,大地,依主释。这么一个弯。先讲地,然后是大地,再说大地法。

  

  

  

  

  此中若法,大地所有,名大地法,谓法恒于一切心有。此释大地法三字也。此中者,此心所中也。此心所中,受想等十心所法,是大地家所有,名大地法;大地之法,名大地法,依主释也。故知唯言大者,但目心所;若言大地,便目心王;言大地法,即还目心所法也。此上有两重依主释,善应思之。

  

  “此中若法,大地所有”,这个当中,假使这个法,是大地所有的,心王所有的,叫“大地法”,就是心所法了,“谓法恒于一切心有”,这句话要紧了,一切心里边都有它的,这个叫大地法,心所法。“此释大地法三字也”,这是解释大地法,一个一个讲,先讲地,再说大地,再说大地法。“此中者,此心所中也 ”,这个讲是讲得很仔细了,那么体会起来,你们把总纲抓住了,这些注解看不看都没有问题。开始要得到正确理解的时候,看一道;等到领会了,就可以不一定那么死板板地一个字一个字去抠了。

  

  这个“此中”,就是心所法里边,心所法有好几种了,心所法里边有一种,就是“受想等”十个法,这“十(个)心所法 ”呢,“是大地家所有 ”的,“大地家”,这个家,也是书法家了,什么家了。大地所有的叫“大地法”,那么也是依主释。大地的法,这个却不是心王了;心王所有的法,就是心所法了。“大地之法,名大地法,依主释也。故知唯言大者,但目心所 ”,说大是心所,十个心所,它遍一切法、遍一切心叫大;“若言大地,便目心王 ”,“言大地法”,又指心所了,“即还目心所法也”。这个弯弯转了三个,弯来弯去,结果就解释一个大地法。“此上有两重依主释,善应思之 ”,两个依主释。大地,一个依主释,是大的地,大法所有的地,依主释;大地法,大地所有的法,又是一个依主释。因为它里边,弯来弯去,曲折很多,“善应思之”,叫你好好仔细去把它搞清楚。

  

  那么这里边重点在哪里呢?大地法是个心所法,它的特征:“一切心有”,凡是一切心都有它。这个抓住就对了:心所法在一切心里边都有它的,叫大地法。那么什么叫大,什么叫地,什么叫大地,什么叫大地法?这个里边弯来弯去的,每一个心所法都这么讲一套,你们知道一个,下边的就也知道了。下边,到底大地法是啥东西呢?

  

  

  

  

  戊二 别释名体

  

  此下第二,别释名体,正明五地,文分五段。

  

  “此下第二,别释名体”,前面总的先讲,大地法、大善地法、大烦恼地法、大不善地法、小烦恼地法,总的名标了,下边每一个解释,这个是重点,重要。

  

  

  

  

  己一 大地法

  

  且初大地法者,论云:彼法是何?颂曰

  

  受想思触欲  慧念与作意  胜解三摩地  遍于一切心

  

  第一个,大地法是什么?“论云:彼法是何?”你说了半天,大、地、大地法,这个讲了那么多东西,到底大地法是什么呢?它的体是什么…

《俱舍论颂疏讲记 根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