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所有法,二明不相應行”,這個主要講的就是心所法跟心不相應行,這個前面都沒講過,就在這裏講。
丙一 明心所有法
就明心所有,文分四段:一、明五地,二、明定俱生,叁、明相似殊,四、明衆名別。
“就明心所有,文分四段”,講心所法,分四段文來講。“一、明五地”,心所法分五個地。“二、明定俱生”,哪些法跟哪些法決定是同時生起的,這是主題。哪些法決定跟哪些法同時生起,就在這個題目下,說心所法,哪些決定同時生起。“叁、明相似殊”,有些法相似,但是不一樣,就是辨別它的……,看起來差不多,但是不一樣。好比說“慚”、“愧”,在平時用起來兩個字差不多意思,在法相裏不一樣。差不多的法,它的差別處都把它講出來。“四、明衆名別”,那些名的差別。
丁一 明五地
就初明五地中,一、總標名數,二、別釋名體。
那麼一個個看。心所法有五個地,先講第一個。五地裏邊又分,“一、總標名數,二、別釋名體”,先把名字總的說一下,再一個一個解釋它的體。
戊一 總標名數
且初總標名數者,論雲:向言心所,何者是耶?頌曰
心所且有五 大地法等異
所以說這個《俱舍論》呢,它的解釋,都是每說一個法跟著就解釋。在講四品同起的時候,“心心所必俱”,“心”講過了,心王,前面的識蘊,七心界,那個意處,就是心王了,這個前面界品講了;“心所”沒有見過面,馬上追著就問了,“向言心所”,你剛才講的心所,到底什麼東西?
“頌曰:心所且有五,大地法等異。”馬上回答:“心所”有五種,也叫五地了;哪五地呢?“大地法等”,“等”還有四種;“異”,它的差別,有五種不同的差別。
釋曰:心所且有五者,標心所位也。大地法等異者,列其數也。一、大地法,二、大善地法,叁、大煩惱地法,四、大不善地法,五、小煩惱地法。
“釋曰:心所且有五者”,爲什麼說“且有五”呢?“心所總有五”好了——就是說五地之外,還有個不定地沒有擺進去,所以姑且就五種來說;這個“且”就是說還沒有包完了。“標心所位也”,這個心所分五位。“大地法等異”,哪五位?“大地法”,“等”,還有其他的,“列其數也”。那麼“等”等什麼東西呢?那就是一個是“大地法”,一個“大善地法”,一個“大煩惱地法”,一個“大不善地法”,“小煩惱地法”,五個,就用“等”來代替。大地法是第一個,說了,下邊四個就用“等”代替了。
略釋大地法名者,論雲:地謂行處,若此是彼所行處,即說此爲彼法地。釋地一字義也。地是心王,是心所所行處,故言地,謂行處也。言若此者,此心王也。言是彼者,彼心所也。所行處者,心是心所行處也。即說此爲彼法地者,由心是行處故,即說此心爲彼心所法家地也。
什麼叫大地法?下邊解名。這個解名呢,翻來覆去,轉了幾道。後邊大地法如此,大善地法、大煩惱地法都用這個叁個曲折的方法來解名。當然它講什麼我們要懂;但是實際上我們要學的時候,真正要理解這個事情呢,不一定要轉那麼多彎。這個我們看了就知道。它轉的彎彎很多,先講大地法,什麼叫大地法?這個名字怎麼安的?
“論雲:地謂行處”,什麼叫地?先說大地法,這個地是什麼東西?地嘛我們走路的地方,這個很簡單了。“行處”,走的地方,活動的地方。“若此是彼所行處,即說此爲彼法地”,假使一個法,是它所行動的地方 ,或者它活動的地方,那麼這個法呢就叫那個法的地。這個意思,大家明白沒有?“此”就是指這個地(這個“此”還沒有安名),“是彼”,另外一個法,“所行處”,活動的處所,那麼這個“此”呢,就說是那個法(彼法)的“地”。假使我們人在活動的地方、行動的地方,就叫人走的地。這個法在哪裏活動、哪裏行動,那麼就叫這個法的地。這是“釋地一字義也”,把“地”的意思先講了。
“地是心王 ”,這個地是什麼呢?實際上就是心王。“是心所所行處”,心所在哪裏行呢?心所就在心王上邊行動。我們講的,都是講五個心所——五類心所法了,大地、大地法。這個心所法,它在什麼地方行動呢?就在心王上行動。所以說心所法行動的地,就是心王,“是心所所行處 ”,心王就是心所法所行動的地方。“故言地,謂行處也 ”,這個地叫行處了。“言若此者”,他一個字一個字地解釋,就是前面的“若此是彼所行處”,“若此”兩個字是什麼意思?是心王,這個此就是心王。“言是彼者,彼心所也 ”,這是“彼”是什麼?是心所。“所行處者,心是心所行處也 ”,心王就是心所所活動、行動的地方,“即說此爲彼法地者”,就是接下邊一句話,那麼就是說,心是心所法行動的地方;“由心是行處故,即說此心爲彼心所法家地也 ”,“心所法家”,這個“家”字,沒有啥大意思的,就是說心所法這一類法所行的地方。
講了半天講一個“地”,那麼地具體指就是心所法活動的地,就是心王。這個地方是心所法活動的,就說是心所法活動的地方——那就是心王。這是一個彎。先把地講了,心王才出來。
大法地故,名爲大地。釋大地二字也。此言大者,目受想等十心所也;以受想等,通叁性等一切心品,故名爲大。若言大地,還目心王,心但是地,而是非大;今言大地者,大法之地,名爲大地,依主釋也。
“大法地故,名爲大地”,這個解釋“大地”了,“釋大地二字也”。我們說“大地法”了,先把“地”講完了,再“大地”兩個字,是什麼意思?“此言大者”,這個“大”是什麼?“目受想等十心所也”,這前面十個心所,就是大地法。這十個心所很大,爲什麼大?一切心都有它,“以受想等,通叁性等一切心品 ”,凡是叁性的,一切心品都有這受想思觸欲等十個法,所以這十個法叫大,那是心所法,這個大就是指的心所法。那麼這個大,當然不是一切心所法了,祗有十個,在一切心裏邊都有它的,不管是善的、惡的、無記的,都有這麼十個法,所以叫大。
“若言大地”,這個心所法叫大,大所行的地方,心王。這個我們說,大地還是叫心王,因爲地是心王了,這個是大的法,心所法所走的地方,大地,還是指心王,“還目心王”,還是指那個心王;“心但是地”,心王是地,“而是非大”,而並不是大。“今言大地者,大法之地,名爲大地,依主釋也”,不要說持業釋:持業釋,大就是地——錯了!大是心所法,地是心王,不能相等。那麼是心所,大的心所所行的地,大地,依主釋。這麼一個彎。先講地,然後是大地,再說大地法。
此中若法,大地所有,名大地法,謂法恒于一切心有。此釋大地法叁字也。此中者,此心所中也。此心所中,受想等十心所法,是大地家所有,名大地法;大地之法,名大地法,依主釋也。故知唯言大者,但目心所;若言大地,便目心王;言大地法,即還目心所法也。此上有兩重依主釋,善應思之。
“此中若法,大地所有”,這個當中,假使這個法,是大地所有的,心王所有的,叫“大地法”,就是心所法了,“謂法恒于一切心有”,這句話要緊了,一切心裏邊都有它的,這個叫大地法,心所法。“此釋大地法叁字也”,這是解釋大地法,一個一個講,先講地,再說大地,再說大地法。“此中者,此心所中也 ”,這個講是講得很仔細了,那麼體會起來,你們把總綱抓住了,這些注解看不看都沒有問題。開始要得到正確理解的時候,看一道;等到領會了,就可以不一定那麼死板板地一個字一個字去摳了。
這個“此中”,就是心所法裏邊,心所法有好幾種了,心所法裏邊有一種,就是“受想等”十個法,這“十(個)心所法 ”呢,“是大地家所有 ”的,“大地家”,這個家,也是書法家了,什麼家了。大地所有的叫“大地法”,那麼也是依主釋。大地的法,這個卻不是心王了;心王所有的法,就是心所法了。“大地之法,名大地法,依主釋也。故知唯言大者,但目心所 ”,說大是心所,十個心所,它遍一切法、遍一切心叫大;“若言大地,便目心王 ”,“言大地法”,又指心所了,“即還目心所法也”。這個彎彎轉了叁個,彎來彎去,結果就解釋一個大地法。“此上有兩重依主釋,善應思之 ”,兩個依主釋。大地,一個依主釋,是大的地,大法所有的地,依主釋;大地法,大地所有的法,又是一個依主釋。因爲它裏邊,彎來彎去,曲折很多,“善應思之”,叫你好好仔細去把它搞清楚。
那麼這裏邊重點在哪裏呢?大地法是個心所法,它的特征:“一切心有”,凡是一切心都有它。這個抓住就對了:心所法在一切心裏邊都有它的,叫大地法。那麼什麼叫大,什麼叫地,什麼叫大地,什麼叫大地法?這個裏邊彎來彎去的,每一個心所法都這麼講一套,你們知道一個,下邊的就也知道了。下邊,到底大地法是啥東西呢?
戊二 別釋名體
此下第二,別釋名體,正明五地,文分五段。
“此下第二,別釋名體”,前面總的先講,大地法、大善地法、大煩惱地法、大不善地法、小煩惱地法,總的名標了,下邊每一個解釋,這個是重點,重要。
己一 大地法
且初大地法者,論雲:彼法是何?頌曰
受想思觸欲 慧念與作意 勝解叁摩地 遍于一切心
第一個,大地法是什麼?“論雲:彼法是何?”你說了半天,大、地、大地法,這個講了那麼多東西,到底大地法是什麼呢?它的體是什麼…
《俱舍論頌疏講記 根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