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征。道類忍是見道的最後一剎那心,它過了之後,第二剎那就是道類智。道類智是修道了,道類忍祗有一剎那。這個道類忍是無漏法,很強——凡是這個作用強的法,它就有法前得、法後得、法俱得都會有;第二等的,是法俱得、法後得,沒有法前得;那麼最差的,法俱得,而法前得、法後得都沒有。這是叁種勢力強弱的、它們感的這個得,所得的得有幾種分別——那麼道類忍是一個無漏法,它的力量很強的,它法前得有,法俱得也有,法後得應當也要有。但是它這裏爲什麼沒有法後得呢? 因爲它是最後見道的一剎那,再第二剎那,本來可以有法後得的,它法生起了,得還在,但是它是向道,是見道向著初果的一個初果向,到了道類智的時候,成了果道了。果道要把向道舍掉了,那麼這個道類忍它的得也舍掉了。所以說法後得沒有了,法後得不可能有了。它按規矩是應當有的,力量很強的,但是它最後一剎那進入果道了,那麼法後得就不能起來了,因爲它本身就舍掉了,除了向道,得果道,所以沒有法後得。這是一個道類忍的問題。
下邊還有一個道類忍,他就提一個問。他說“現在”的“道類忍”,“如何得有法前得耶”,你前面說道類忍不能有法後得,法前、法俱都可以有,那麼他現在就提一個問題:道類忍已經到了住相了——就是生、住、異、滅,生相的時候,還在未來,那麼有法前得,因爲法還沒來,得已經有了;那麼到了現在,有住相了,法現前了,祗有法俱得了。法後得是沒有了,第二剎那道類忍就沒有了,進入果道了。那麼法前得怎麼有呢?它已經現了,法俱得有,法前得怎麼說呢?他問現在的道類忍怎麼有法前得呢?未來的道類忍有法前得,那麼現在的,怎麼有法前得?提這個問題。他們有叁個回答,叁種方式解釋這個問題。
“答:現在道類忍,雖複唯有法俱得”,因爲它已經現起了,祗有法俱得。那麼還沒生起來,在生相的時候,有法前得了 ,“未來道類忍,即有法前得”,但是還有一些道類忍沒有生起來的,還留在未來世,它們是有法前得的,這個法前得“在現在世”。“今言現在忍有法前得者”,那麼現在道類忍本來是沒有法前得了,“約忍種類說”,因爲它是道類忍的種類,未來的道類忍是有法前得的,它也是這麼一類,所以現在根據種類的相同來說,說它也有法前得。這是從種類的相同的,說它有法前得,“以所得法,據種類說故”。
……(35B)好,我們按下去再說。他提這個問題,現在的道類忍,怎麼有法前得?前面說的,道類忍祗有法前得、法俱得,沒有法後得;那麼現在已經現行的道類忍,怎麼會有法前得呢?
第一個答案,現在的道類忍雖然祗有法俱得(因爲它已經生起來了,法前得是法還沒有生,得先生起,這個叫得修。那麼現在道類忍已經生起來了,當然祗有法俱得了),但是“未來道類忍”,道類忍很多,有的還沒有出來,還在未來世,那麼它這個道類忍呢,是有法前得的。那麼現在這個道類忍,跟那個未來的道類忍,是同一個種類的,所以說呢,從種類同的相來說,這個現在的道類忍,也是有法前得。這是一個解釋。
“又解”,第二個解釋。“此現在忍,雖唯法俱”,現在的忍,它已經生起來了,法跟那個得是同時的。“若不現前,即有法前,約容有說,言現在忍有法前得”,就是說,假使它不現前的話,那麼它決定是有法前得。以它這個可能性,就是說,萬一它不生在現前的話,它法前得是決定有的。這是第二個解釋。就是說,萬一它不生,不現起,它決定有那個法前得。那麼這是第二個說法。
第叁個,“此現在忍,雖唯法俱”,這是同樣的,現在忍是祗有法俱,這是事實,它祗有法俱得。“而無法前”,法前得是沒有的。因爲它法已經現了嘛,怎麼還有法前得呢?“由此現在忍有法前得在未來世,此未來得,約世橫望,實在現(在)忍後,而名法前,不名法後者,謂由此得,不起即已,起必在彼現在忍前,約容起用,說有前得。”他說這個現在的忍,它的法前得有很多,有些法前得沒有生出來,還在未來世,這個未來世的法前得,還沒生呢,但是法已經生出來了,照叁世來看呢,橫的來看,就是它是在後頭了。法已經生出來了,而得還在未來,還沒有生出來,當然得在後頭了。應當是在現在忍的後頭了,那不叫法前得了。但是就它的作用來說,它要麼不生這個得,一生的話呢,必定是在忍的前面生。因爲法已經生起來了,還沒有生的這些它不會生了;假設它要生的話呢,決定是在法之前生的,所以也說它有法前得。根據它起作用的可能性來說,它決定是法前得的。
就是說現在的道類忍有法前得,用叁種理由來說它。這一個比較難一點,所以我們重複地再講一遍。
下邊我們接下去,跟昨天的了。“叁世法各叁”,叁世的法,各有叁種得,每一世的得裏邊,又有法俱、法前、法後的關系不同。那麼這個搞得很複雜。昨天把過去的法叁種的得講完了,現在是現在法,“宜善思之”。它來一個就“宜善思之”,因爲這個比較麻煩,叫你好好地去思惟。
現在法家過去得者,唯法前得。現在法中現在得者,唯法俱得。現在法家未來得者,名法後得。據世橫望,雖皆法後,若論起用前後,未來亦有現在法家法前得也。准過去說,宜善思之。
“現在法家過去得者”,法在現在,得是屬于過去的,那麼決定是法前得。因爲法還在現在,得已經過去了。那得在前了,肯定祗有法前得,不可能是法俱得——得已經去了,你怎麼現在法俱呢?兩個不在一起了。法後得也不可能——法還在現在,得已經過去了,已經在法之前了,不是法後得。“唯法前得”,祗有一個法前得。
“現在法中現在得者”,那當然是法俱得了,“唯法俱得”。法也在現前,得也在現前,這是法俱得。
“現在法家未來得者”,法在現在,得還沒出來,那絕對是法後得,因爲得生出來之後,就是法之後了,那就是法後得。
“據世橫望,雖皆法後”,這個一般說呢,從叁世來看,雖然它的時間在法之後了,應當是法後得;但是從作用來說,也有法前得,“若論起用前後,未來亦有現在法家法前得也。准過去說”,就跟過去的一樣。某些得,它要麼不起,起的時候,決定是法前得。雖然它沒有起來,也屬于法前得,這一類還是有的。那麼過去得裏邊講過這個情況。昨天講了,今天就不重複了,因爲前面講過了。“宜善思之”,再來一個,這個是叫你們好好思惟,因爲不太好懂了。這是現在世的,比較簡單,講完了。
未來法家過去現在得者,唯法前得。未來法家未來得者,或法前,或法俱,或法後,未來雖無前後次第,約得種類別,約容起用,說前後也。
“未來法家”,未來的法,它的“過去現在得”。未來法,它的“過去得”也好,“現在得”也好,那個同類的,並在一起講了。“唯法前得”,祗有法前得,因爲法在後,法還沒生出來,而得已經過去了,當然很早就過去了,法之前。“現在得”,現在已經生出來了,而法還沒有生,當然是法前得,得在前。不論是過去的得也好,現在得也好,都在法之前,法還沒有生嘛,所以法前得。
“未來法家未來得,或法前,或法俱,或法後”,都可以。因爲未來世裏邊,雖然沒有“前後次第”,根據它的種類及它的作用來說,它本來是法前有得的,那還是有法前得;本來有法俱得,還是有法俱得;本來有法後得,也有法後得。因爲未來的時間很長了,雖然總的來說沒有前後,但作用它是決定的,有些是決定在法之前生的,有的是法之後還有的,有的是法俱,同時的。所以未來世未來的得呢,法俱、法前、法後都可以有。
這就是“叁世法各叁”。這一句話就是來了那麼多的分別。那個頌就是。我們說背了頌很上算了,五個字,包含那麼多意義。這你要會包啊,五個字你背下來了,包不起來,那還是白白的。那麼把這個頌背下來之後,意思要攝得住,意思能夠抓得住,那麼最好。
善等唯善等者,叁性門也。善等者,所得善法也。等,等取不善無記法也。唯善等者,能得得也,等取不善無記得也,謂善不善,及無記法,如其次第,有善不善無記叁得。
下邊第二句,“善等唯善等”。這個容易了。“叁性門也”,是善、惡、無記這個叁性門來說。
“善等者,所得善法也。”“等”什麼?“等取不善、無記法也”。因爲叁性門嘛,說一個“善”,擺一個“等”,叁個東西都包在裏邊了。這個“善等”,就是所得的法是善的,或者是不善的,或者是無記的,那麼它的得也是一樣。
“唯善等者,能得得也”,所得的法,分善、惡、無記叁種,能得的得也是善、惡、無記叁種。所以說“善等唯善等”。怎麼說呢?“謂善不善,及無記法,如其次第,有善不善無記叁得。”簡單地說,善法的得是善的;不善的法,它的得也是不善的;無記的法,它的得也是無記的。這個很好懂。“善等唯善等”這句話並不難。
有系自界得,無系得通四者,系不系門也。有系者,叁界有漏法也。其有系法,得唯自界。謂欲界法,得唯欲界。若色界法,得亦色界。若無色界法,得亦無色界。以有漏得,隨所得判,故有系法,隨在何界,其能得得,與所得同。無系者,無漏法也。無漏法有二種:一、有爲無漏,謂道谛也,二、無爲無漏,擇滅、非擇滅也。得通四者,無系法上能得得通四種也。謂叁界得及無漏得,名爲四種。
“有系自界得,無系得通四。”“有系”就是有漏法,叁界所系的。“自界得”,法在欲界,得也在欲界,法在色界,得也在色界。若“無系”,就是無漏法,不屬于叁界所系的,那麼它得有四種。這個下…
《俱舍論頌疏講記 根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