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疏講記 根品▪P47

  ..續本文上一頁邊慢慢地說。

  

  “有系自界得,無系得通四者,系不系門也”,就是叁界,屬不屬于叁界所系的,這個門。

  

  “有系者,叁界有漏法也。”有漏法,是系縛于叁界的,不自由的了。你什麼法,是欲界的法就拘在欲界裏邊,是色界的法就限製在色界裏邊,有所系縛的,不能自由的。

  

  “其有系法,得唯自界。”它本身這個法是有叁界所系的,那麼它的得,決定是法在哪一界,得也在那個界。

  

  “謂欲界法,得唯欲界。”假使這個法是欲界的,那麼它的得決定也屬于欲界。“若色界法,得亦色界。”假使法是色界的法,它的得也屬于色界。“若無色界法,得亦無色界。”這一樣的。

  

  “以有漏得,隨所得判,故有系法,隨在何界,其能得得,與所得同。”這個規律好掌握。法在哪一界,得也在哪一界。這句話是有規律的,是總結,它的原則性,你們劃一條線好了。“以有漏得”這裏開始。有漏的得,它“隨所得判”,隨你所得的法來判別它屬于哪一界。“故有系法,隨在何界”,所以說有系法(就是有漏法),隨它在哪一界,“其能得得”,那麼它能夠得到的得,也屬于哪一界,“與所得同”,跟所得的法是同的。這是原則性。

  

  有系的得是很簡單了,有系的,欲界系的法,它的得欲界系;色界的法,得也色界系;無色界系的法,它的得也是無色界系。這個很好懂,也很容易掌握。“無系得通四”,無漏的,不屬于叁界所系的,它的得有四種,比較複雜了。

  

  “無系者”,沒有系縛的,那就是“無漏法”,無漏法不屬于叁界所系的。那就是叁界自在的。“無漏法有二種”,一種是“有爲無漏”,另一種是“無爲無漏”。這個是一開頭就講了,道谛是有爲法裏邊的無漏法,擇滅、非擇滅這些無爲法,是無爲的無漏法。那麼這裏的“道谛”嘛,是有爲的無漏;無爲的無漏呢,指“擇滅”跟“非擇滅”兩個,它們的得有四種。“得通四者,無系法上,能得(的)得,通四種也”,無系法,就是道谛的,或者是無爲無漏法呢,它們的得有四種的不同。

  

  “謂叁界得,及無漏得,名爲四種。”有的屬于叁界的得,欲界、色界、無色界叁種;另一種是無漏,得本身也是無漏。它變化比較多一點,下邊一個一個看。

  

  

  

  

  且非擇滅得,通叁界系。謂非擇滅得,隨命根衆同分別判,以命根衆同分通叁界系故,故得通叁界系也。如欲界緣阙,得非擇滅得,即欲界系。若色界緣阙,得非擇滅得,即色界系。若無色界緣阙得非擇滅得,即無色界系。故論雲:非擇滅得,通叁界系。若擇滅得,色無色界,及與無漏。

  

  “且非擇滅得,通叁界系。”非擇滅的得,欲界系、色界系、無色界系都有。因爲它的原則是在下邊。這個下邊也可以做個記號,重要的原則性。

  

  “謂非擇滅得,隨命根衆同分別判,以命根衆同分通叁界系故,故得通叁界系也。”非擇滅的得,它屬于哪一個界系,就看它的命根衆同分,它是在哪一界——欲界、色界、無色界,那麼它的得也是屬于欲界、色界、無色界。這個命根衆同分,叁界都有,它在欲界、色界、無色界都可以有,那麼它的非擇滅的得呢,也就是通叁界。打個比喻,“如欲界緣阙,得非擇滅”,欲界裏邊,假使緣阙不生,得了個非擇滅,那麼這個非擇滅,就是欲界系。因爲你人,命根衆同分在欲界了。假使色界裏邊,你因緣阙了,得了個非擇滅,那麼你的命根衆同分在色界的,那這個得(非擇滅的得)也是色界。無色界一樣。假使無色界裏邊,緣阙不生的話,它那個非擇滅的得,屬于無色界系。這個也比較容易。

  

  “故論雲:非擇滅得,通叁界系。”總結一下,《俱舍論》裏邊有這麼一句話,非擇滅的得,叁界所系,就是這個欲界的非擇滅,欲界系;色界的非擇滅,色界系;無色界的非擇滅,無色界系。那麼擇滅就多了。“若擇滅得,色無色界,及與無漏。”擇滅的得可以色界系,無色界系,也可以是無漏的得,有叁種。

  

  

  

  

  解雲:謂擇滅得,隨能證道判。若有漏道證擇滅者,其所引得,色、無色界系。以色、無色有有漏道,爲能證故。故擇滅得,通彼二界。然于欲界,無能斷道,故擇滅得,不通欲界。若無漏道,所證擇滅,其擇滅得,亦唯無漏,隨能證道,是無漏故。若道谛得,唯是無漏,以道谛得,隨所得判,道谛是無漏,得亦無漏也。故無系法,總而言之,得通叁界及與無漏四種也。

  

  這是《俱舍論》的原文,那麼圓晖法師他來個注解。這是原則性的東西,《俱舍論》沒有講,它因爲講得高一點了,以爲大家都懂了。

  

  “解雲”,圓晖法師慈悲,怕大家不懂它的原則,再講一道。“擇滅”的“得”,“隨能證道判”,不是跟人判了,不是哪個人證的、你在哪一界算哪一界,它是依什麼道證的,根據這個道來判的。無漏道證的,得也是無漏的;以色界的道來證的,擇滅得也是色界的。

  

  “若有漏道證擇滅者,其所引得,色、無色界系”,有漏的道,假使證到擇滅,那麼它的得,根據這個有漏道是色界定得到的,那麼色界系;以無色界的定得到的擇滅,無色界系。“以色、無色有有漏道,爲能證故”,根據能證的道,色界的也好,無色界的也好,“有有漏道”,能證的有漏道,屬于哪一界,擇滅得就是哪一界系。

  

  這個有漏道斷煩惱,就是我們經常說的,下界的粗、苦、障,看到上界的妙、淨、離,厭惡下邊的,追求上面的,以這樣子修禅定,得到上邊的那個定,得到上面那個界,可以把下邊的煩惱斷了,得擇滅。假使我們說欲界,大家要修初禅定的,看到欲界的粗,欲界跟色界比較起來,粗得不得了;欲界的苦,色界是定中安逸;障,有很多的障。那麼色界跟它相應比較起來,初禅呢,下邊是粗,它是淨,它不是粗了,很清淨;下邊是苦,它是妙;下邊是有障,它是脫離——解脫、出離。這樣子一比較,感到上邊好,下邊不好,就拼命地舍了下邊的,求上面的。那麼欲界的九品煩惱,一品一品的,以有漏道把它斷掉,這個證到的擇滅得,那麼當然了,以色界定得到的,那就是屬于色界的;若以無色界得到的,屬于無色界的。欲界爲什麼沒有?欲界沒有定,欲界不能斷煩惱,所以說擇滅的得祗有色界、無色界有,“故擇滅得,通彼二界”,欲界沒有。那麼另外一種,就是無漏道證的。

  

  “然于欲界,無能斷道,故擇滅得,不通欲界。”這裏也有這句話,欲界裏邊,沒有能夠斷煩惱的道,證不到擇滅,所以說呢,擇滅的得,欲界裏沒有。

  

  下邊是無漏道。假使“無漏道所證”的“擇滅”,“其擇滅”的“得”,根據它能證的道是無漏,擇滅得也是無漏 ,“隨能證道,是無漏故。“若道谛得,唯是無漏,以道谛得,隨所得判……”

  

  這是兩個,一個是證的擇滅,無爲法。假使以無漏道證到的擇滅,那麼能證的道是無漏的,所得的擇滅也是無漏的——根據能證道來說的。前面是有漏道證的擇滅,那麼那個所得的擇滅得也是有漏的。這個有漏道假使是色界的,屬于色界系;無色界的,無色界系。那麼這個無漏道證的擇滅呢,它當然不是叁界系的了,它是無漏的道,那麼這個擇滅的得呢,就是無漏的得。

  

  另外一個,有爲法,道谛是無漏有爲法。證到一個道谛,得到一個得,那麼這個得呢,也是無漏的。因爲道谛本身是無漏的,那麼道谛所得到的得,也是無漏的,“道谛是無漏,得亦無漏也”。

  

  “故無系法,總而言之,得通叁界及與無漏四種也。”總結一下,無系法,就是包括擇滅、非擇滅,總的來說,叁界都有,它的得,叁界系的得都有;還有一種無漏得,一共有四種。

  

  這是把“有系自界得,無系得通四”這兩句學完了,下邊最後兩句。

  

  

  

  

  非學無學叁者,叁學門也。頌言非字,流至無學,謂非學非無學也。叁者,能得得也。謂非學非無學法,得通叁種:一者是學,二者無學,叁者非學非無學。又頌文窄故,唯標非學非無學。若依論文,叁學具明。故論雲:若有學法,得唯有學。注曰:有學法者,有學身中,有爲無漏是也。以有學法,是有爲故。得隨所得判,故得亦是有學也。若無學法,得唯無學。注曰:無學法者,無學身中,有爲無漏也。以無學法,是有爲故。得隨所得判,故得亦無學也。

  

  “非學無學叁”,要講這一句。 這是簡略的話,還有一些,頌詞裏沒有全部寫下來,而意思包得有。那麼這裏長行呢,就要解這一個問題。這是這個頌詞到數第二句。這是“叁學門”,學、無學、非學非無學,叁個學。它這裏祗說了一個非學非無學,學跟無學這兩個意思就含在裏邊。

  

  “頌言非字,流至無學”,就是非學、非無學了,“謂非學非無學也”。因爲頌祗有五個字了,省掉一個字,“非學無學”就是“非學非無學”。

  

  那麼假使非學非無學的呢,得有叁種。“叁者,能得得也。”它的法是非學非無學,那麼它的得有叁種,“謂非學非無學法,得通叁種”,一種是有學的得,一種是無學的得,一種是非學非無學的得。

  

  “又頌文窄故,唯標非學非無學。”《俱舍論》裏邊呢,叁個,叁學門了,叁個它都講的,因爲頌不能說得太繁了,標一個,把兩個兼在裏邊,隱在裏邊。論文就廣了,它就把叁個都說出來。這裏呢,根據論文的意思,把有學、無學、 非學非無學的叁個得,全部講清楚。

  

  “若依論文,叁學俱明,故論雲”,論怎麼說呢?“若有學法,得唯有學。注曰:有學法者,有學身中,有爲無漏是也。以有學法,是有爲故,得隨所得判,故得亦是有學也。”因爲它是有學法。什麼叫有學法?這個修行的人呢,他證了聖者之後,就是有學了,還沒有證無學之前,都是有學,就是見道以上、無學以前,這是有學。他身上有的,有爲的無漏法,…

《俱舍論頌疏講記 根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