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就是他證到的道谛了。那麼這些呢,因爲是有學法,“是有爲故,隨所得判故”,前面這個原則性有了:假使有爲的法,它能得到的得,這個得,根據所得的法來判。所得的法是有學法(有學的無漏法),那麼能得的得也是有學的。所以說,有學身上的無漏法呢,能得的得也是有學。
假使無學法,得也是無學。“無學法者,無學身中,有爲無漏也。以無學法,是有爲故”,無漏的有爲法,它的“得”,“隨所得”的法“判”,“故得亦無學也。”
非學非無學,得有差別,謂此法得,總說有叁。注曰:此文正釋頌也。非學非無學,法雖是一,其法上得,即通叁學,故言得有差別也。非學非無學法者,謂一切有漏,及叁無爲也。已上論文。注曰:以有漏法不可修故,故非有學無學身中法,名非學非無學也。若無爲法,不可修習令其增長故,亦是非學無學法。
“非學非無學”,它的“得有差別”,有叁種。“謂此法得,總說有叁。注曰:此文正釋頌也。”頌裏邊把有學、無學隱了。因爲這個很簡單,有學法的得也是有學,無學法的得也是無學,包在這一句裏邊。而這一句“非學非無學”,它的得卻是通叁種,比較複雜一點。頌文裏邊就是講了這一句,把另外兩句隱在裏邊。“注曰:此文正釋頌也”,這一段是真正解釋頌裏的“非學無學叁”。
“非學非無學,法雖是一”,非學非無學,它的法,雖然是一個,它是一種法了,就是非學非無學了;但是它的得呢,卻是要“通叁學”的。“故言得有差別也”,它的得有差別了。不是根據這個非學非無學的,就是非學非無學,不是那樣了。
“非學非無學法者,謂一切有漏,及叁無爲也。”什麼叫非學非無學法?一切有漏法及叁個無爲法,都是。所以說它的得也多了,它的種類很多了。我們說有學法,就是有學身上的無漏的有爲法;無學法,就是無學身上的有爲的無漏法,而無爲法沒有包進去的。所以說,無爲法也屬于非學非無學的法。那麼其他的有漏法,當然是非學非無學了。
“注曰:以有漏法不可修故,故非有學無學身中法,名非學非無學也。”有漏法,不要去修它的。無漏法修了,使它增長。有漏法你去修它幹啥?這個是有漏的東西,不要的,要斷掉的。所以說非有學無學身中的法呢,叫非學非無學法,就是凡夫了。凡夫身上的法,叫非學非無學法。
假使“無爲法”,也“不可修習令其增長”。雖然無爲法是無漏的,但是無爲法是無爲的,不是有爲法,它不能增長的。它沒有生、住、異、滅的作用的,它也不可以修習令其增長,“亦是非學無學法”,也屬于非學非無學法。所以說這個非學非無學法,就是不可以令其修習增長的法,都在裏邊。固然有漏的法不需要修它,無爲法也不能修它增長。那麼這都屬于非學非無學,所以它的得就複雜了。
且有漏法,唯有非學非無學得,以有漏法,隨所得判故,能得得亦是非學非無學也。非擇滅得,及非聖道所引擇滅得,亦如是。注曰:非擇滅得,隨命根衆同分判,非聖道得,隨能證道判,故此二得,亦是非學非無學也。亦如是者,意明得同前,是非學非無學也。
先說有漏法。“且有漏法, 唯有非學非無學得”,這是凡夫的法了,它的得也是非學非無學。“以有漏法,隨所得判故”,這前面說過的原則性,有漏的法,你所得的法是哪一個,得也是屬于哪一個。所得的法是非學非無學,那麼能得的得也是非學非無學,所以說,“能得得亦是非學非無學也。”既然所得的法是非學非無學,那麼能得的得也是非學非無學。這個簡單。
下邊“非擇滅”的“得”,“及非聖道所引”的“擇滅得”,“亦如是”。非擇滅上面的得——有漏道所證到的擇滅,它上面的得,也是根據所得的法來判,所得的法是什麼,它也是什麼。它既然不是聖道,是有漏的道所得的,這個擇滅得也是非學非無學。那麼非擇滅得,這個法,它本身是非學非無學的,得也是非學非無學。
“注曰:非擇滅得,隨命根衆同分判,非聖道得,隨能證道判,故此二得,亦是非學非無學也。”這是說明,爲什麼非擇滅的得跟有漏道證的擇滅得都是非學非無學呢?因爲非擇滅的得,前面講過的,根據“命根衆同分”,根據你什麼人,色界的人得非擇滅,它的非擇滅的得是色界的;現在這個非擇滅是非學非無學身上的非擇滅,那它的得當然是非學非無學的。那麼這個非擇滅,假使有漏道的,它是根據能證的道判的,你能證的道是有漏的,那得也是非學非無學了。無漏道才是——學跟無學都是無漏道了,那麼有漏道它是非學非無學。所以說非擇滅的得跟這個有漏道證的擇滅的得都是非學非無學。
“亦如是者,意明得同前”,“亦如是”就是前面那句話了,意思說跟前面非學非無學相同,都是“非學非無學也”。這是講文字了。
若有學道,所證擇滅,得亦有學,隨能證道,是有學故。若無學道,所證擇滅,得亦無學,隨能證道,是無學故。故知有漏,及無爲法,雖是非學非無學法,其能得得,通叁學也。宜善思之。
“若有學道,所證擇滅”,假使是無漏道證的擇滅,它的得也是無漏的。無漏有兩種:有學、無學。以有學的道(還沒有證到無學道的那個無漏道),它得到的擇滅,就是初果、二果所得到的東西,它們當然是有學的,“得亦有學”,得也是有學的。“隨能證(的)道,是有學(道)故”,它所得的得也是有學的。假使是“無學道所證(的)擇滅”,阿羅漢或者是佛,他最後斷了煩惱,證到的擇滅,根據能證的道是無學道,得也是無學,“隨能證道,是無學故”。
“故知有漏,及無爲法,雖是非學非無學法”,雖然有漏法跟無爲法都是非學非無學,“其能得得,通叁學也”,而它們的得呢,通叁種:一種是非學非無學,也有有學,也有無學。“宜善思之”,這些都是比較細致的,所以說都要來一個,叫你好好地思惟,不要粗裏粗氣的,粗心大意。
學法的人,最好修一點禅定,因爲我們凡夫的心很粗,碰到一些細致的道理呢,就感到頭痛,好象是通不過去了,簡直不想看了,這是心粗的表現。
心粗我們怎麼對治?不要說,唉,我學不進啊,退堂鼓一打,走了,不學了。那就是沒有志氣的人。心粗的表現自己看到了,就是說如何使心細下去?細下去就通得過去了嘛。那麼要心細嘛,就修禅定了。心靜下來,靜的最好的那個狀態就是禅定。所以說鼓勵大家學禅定。
學法的人,戒、定、慧要同時進行的,當然有重點。初出家的,五年學戒,十年不離依止,那是以戒爲重點;到了一定的水平之後,要入定了,定是重點了;在最高的時候,定已經修到一定成就了,就是重點要開發無漏智慧了,慧是重點了——但是進行的時候,同時進行,有重點、有次第。
這個目的,要達到那個最高的無漏慧,就是般若現前,這才能了生死、度衆生。但是你下手,非從戒下手不可。那麼修戒的時候,也兼顧地要帶一點禅定。因爲禅定對我們持戒有幫助。你得了禅定的定共戒之後,你不要防護,有些戒它自然不會犯了。所以說呢,戒、定、慧都互相促進的。持戒能夠幫助我們入定,而入定之後能夠幫助我們持戒,力量更鞏固;到了無漏慧出來的時候,得了慧,無漏慧出來了,那麼無漏的戒也來了,那個時候,戒更鞏固了。所以說戒、定、慧,雖然行的時候有次第,但是它的效果呢,是相互促進、互相幫助。最後戒定慧全部圓滿的時候,就是佛,那時候,戒定慧都達到最高的、圓滿的高度,就是成佛的境界。
(36A)下邊還有一句,我們把它講了。“叁學門”講好了。“叁斷門”,叁斷門不要忘掉,見所斷、修所斷、非所斷,叁種斷。那麼在得,從叁斷門來考慮這個“非所斷二種”,這是講叁斷門。
非所斷二種者,叁斷門也。非所斷者,謂無漏法也。二種者,非所斷法上能得得,通二種也,一、修所斷,二、非所斷。頌文窄故,唯標非所斷得。若依論文,叁斷具明。故論雲:又見修所斷法,如其次第,有見修所斷得。非所斷法,得有差別,謂此法得,總說有二。此正釋頌文也。有二者,修非二斷也。
“非所斷者,謂無漏法也”,無漏法不是說能夠斷的呵。有漏法,要麼是見道所斷,要麼是修道所斷。無漏法既不是見所斷,也不是修所斷——不要斷,要它增長的!
“二種者,非所斷法上能得得,通二種也。”一種是“修所斷”,一種是“非所斷”。那麼這個就是說,雖然法是非所斷了,但是能得的得呢,卻不一定是非所斷,也有修所斷。
“頌文窄故,唯標非所斷得。”假使依長行的論文說呢,“叁斷具明”,見所斷、修所斷、非所斷都要講的。因爲頌不能講得太多啊,要簡略,以非所斷的兩種,來包括見所斷、修所斷。
“故論雲”,既然是論裏邊叁個都講呢,就把論文引出來。“故論雲:又見修所斷法,如其次第,有見修所斷得。”這個容易,所以它隱在句子裏邊,就不分別說了。見道所斷的法,得也是見所斷的得;修道所斷的法,它的得也是修道所斷的得。這很容易,所以頌裏就不說了。
但是非所斷的法,得卻是兩種。不是“非所斷的法,得也是非所斷”,不是那麼回事了。“非所斷”的“法”,“得有差別”,不一樣了。“謂此法得,總說有二。”這個法上的得,非所斷法上的得,總的來說有兩種。“此正釋頌文也。”這是真正解釋頌文了。前面那個,是頌文裏隱在那裏。“有二者,修非二斷也 ”,就是“非所斷二種”這個“二種”是哪二種呢?一種是修所斷,一種非所斷,兩種斷。
別分別者,諸無漏法,名非所斷。無漏者,道谛二滅也。無漏非…
《俱舍論頌疏講記 根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