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就是他证到的道谛了。那么这些呢,因为是有学法,“是有为故,随所得判故”,前面这个原则性有了:假使有为的法,它能得到的得,这个得,根据所得的法来判。所得的法是有学法(有学的无漏法),那么能得的得也是有学的。所以说,有学身上的无漏法呢,能得的得也是有学。
假使无学法,得也是无学。“无学法者,无学身中,有为无漏也。以无学法,是有为故”,无漏的有为法,它的“得”,“随所得”的法“判”,“故得亦无学也。”
非学非无学,得有差别,谓此法得,总说有三。注曰:此文正释颂也。非学非无学,法虽是一,其法上得,即通三学,故言得有差别也。非学非无学法者,谓一切有漏,及三无为也。已上论文。注曰:以有漏法不可修故,故非有学无学身中法,名非学非无学也。若无为法,不可修习令其增长故,亦是非学无学法。
“非学非无学”,它的“得有差别”,有三种。“谓此法得,总说有三。注曰:此文正释颂也。”颂里边把有学、无学隐了。因为这个很简单,有学法的得也是有学,无学法的得也是无学,包在这一句里边。而这一句“非学非无学”,它的得却是通三种,比较复杂一点。颂文里边就是讲了这一句,把另外两句隐在里边。“注曰:此文正释颂也”,这一段是真正解释颂里的“非学无学三”。
“非学非无学,法虽是一”,非学非无学,它的法,虽然是一个,它是一种法了,就是非学非无学了;但是它的得呢,却是要“通三学”的。“故言得有差别也”,它的得有差别了。不是根据这个非学非无学的,就是非学非无学,不是那样了。
“非学非无学法者,谓一切有漏,及三无为也。”什么叫非学非无学法?一切有漏法及三个无为法,都是。所以说它的得也多了,它的种类很多了。我们说有学法,就是有学身上的无漏的有为法;无学法,就是无学身上的有为的无漏法,而无为法没有包进去的。所以说,无为法也属于非学非无学的法。那么其他的有漏法,当然是非学非无学了。
“注曰:以有漏法不可修故,故非有学无学身中法,名非学非无学也。”有漏法,不要去修它的。无漏法修了,使它增长。有漏法你去修它干啥?这个是有漏的东西,不要的,要断掉的。所以说非有学无学身中的法呢,叫非学非无学法,就是凡夫了。凡夫身上的法,叫非学非无学法。
假使“无为法”,也“不可修习令其增长”。虽然无为法是无漏的,但是无为法是无为的,不是有为法,它不能增长的。它没有生、住、异、灭的作用的,它也不可以修习令其增长,“亦是非学无学法”,也属于非学非无学法。所以说这个非学非无学法,就是不可以令其修习增长的法,都在里边。固然有漏的法不需要修它,无为法也不能修它增长。那么这都属于非学非无学,所以它的得就复杂了。
且有漏法,唯有非学非无学得,以有漏法,随所得判故,能得得亦是非学非无学也。非择灭得,及非圣道所引择灭得,亦如是。注曰:非择灭得,随命根众同分判,非圣道得,随能证道判,故此二得,亦是非学非无学也。亦如是者,意明得同前,是非学非无学也。
先说有漏法。“且有漏法, 唯有非学非无学得”,这是凡夫的法了,它的得也是非学非无学。“以有漏法,随所得判故”,这前面说过的原则性,有漏的法,你所得的法是哪一个,得也是属于哪一个。所得的法是非学非无学,那么能得的得也是非学非无学,所以说,“能得得亦是非学非无学也。”既然所得的法是非学非无学,那么能得的得也是非学非无学。这个简单。
下边“非择灭”的“得”,“及非圣道所引”的“择灭得”,“亦如是”。非择灭上面的得——有漏道所证到的择灭,它上面的得,也是根据所得的法来判,所得的法是什么,它也是什么。它既然不是圣道,是有漏的道所得的,这个择灭得也是非学非无学。那么非择灭得,这个法,它本身是非学非无学的,得也是非学非无学。
“注曰:非择灭得,随命根众同分判,非圣道得,随能证道判,故此二得,亦是非学非无学也。”这是说明,为什么非择灭的得跟有漏道证的择灭得都是非学非无学呢?因为非择灭的得,前面讲过的,根据“命根众同分”,根据你什么人,色界的人得非择灭,它的非择灭的得是色界的;现在这个非择灭是非学非无学身上的非择灭,那它的得当然是非学非无学的。那么这个非择灭,假使有漏道的,它是根据能证的道判的,你能证的道是有漏的,那得也是非学非无学了。无漏道才是——学跟无学都是无漏道了,那么有漏道它是非学非无学。所以说非择灭的得跟这个有漏道证的择灭的得都是非学非无学。
“亦如是者,意明得同前”,“亦如是”就是前面那句话了,意思说跟前面非学非无学相同,都是“非学非无学也”。这是讲文字了。
若有学道,所证择灭,得亦有学,随能证道,是有学故。若无学道,所证择灭,得亦无学,随能证道,是无学故。故知有漏,及无为法,虽是非学非无学法,其能得得,通三学也。宜善思之。
“若有学道,所证择灭”,假使是无漏道证的择灭,它的得也是无漏的。无漏有两种:有学、无学。以有学的道(还没有证到无学道的那个无漏道),它得到的择灭,就是初果、二果所得到的东西,它们当然是有学的,“得亦有学”,得也是有学的。“随能证(的)道,是有学(道)故”,它所得的得也是有学的。假使是“无学道所证(的)择灭”,阿罗汉或者是佛,他最后断了烦恼,证到的择灭,根据能证的道是无学道,得也是无学,“随能证道,是无学故”。
“故知有漏,及无为法,虽是非学非无学法”,虽然有漏法跟无为法都是非学非无学,“其能得得,通三学也”,而它们的得呢,通三种:一种是非学非无学,也有有学,也有无学。“宜善思之”,这些都是比较细致的,所以说都要来一个,叫你好好地思惟,不要粗里粗气的,粗心大意。
学法的人,最好修一点禅定,因为我们凡夫的心很粗,碰到一些细致的道理呢,就感到头痛,好象是通不过去了,简直不想看了,这是心粗的表现。
心粗我们怎么对治?不要说,唉,我学不进啊,退堂鼓一打,走了,不学了。那就是没有志气的人。心粗的表现自己看到了,就是说如何使心细下去?细下去就通得过去了嘛。那么要心细嘛,就修禅定了。心静下来,静的最好的那个状态就是禅定。所以说鼓励大家学禅定。
学法的人,戒、定、慧要同时进行的,当然有重点。初出家的,五年学戒,十年不离依止,那是以戒为重点;到了一定的水平之后,要入定了,定是重点了;在最高的时候,定已经修到一定成就了,就是重点要开发无漏智慧了,慧是重点了——但是进行的时候,同时进行,有重点、有次第。
这个目的,要达到那个最高的无漏慧,就是般若现前,这才能了生死、度众生。但是你下手,非从戒下手不可。那么修戒的时候,也兼顾地要带一点禅定。因为禅定对我们持戒有帮助。你得了禅定的定共戒之后,你不要防护,有些戒它自然不会犯了。所以说呢,戒、定、慧都互相促进的。持戒能够帮助我们入定,而入定之后能够帮助我们持戒,力量更巩固;到了无漏慧出来的时候,得了慧,无漏慧出来了,那么无漏的戒也来了,那个时候,戒更巩固了。所以说戒、定、慧,虽然行的时候有次第,但是它的效果呢,是相互促进、互相帮助。最后戒定慧全部圆满的时候,就是佛,那时候,戒定慧都达到最高的、圆满的高度,就是成佛的境界。
(36A)下边还有一句,我们把它讲了。“三学门”讲好了。“三断门”,三断门不要忘掉,见所断、修所断、非所断,三种断。那么在得,从三断门来考虑这个“非所断二种”,这是讲三断门。
非所断二种者,三断门也。非所断者,谓无漏法也。二种者,非所断法上能得得,通二种也,一、修所断,二、非所断。颂文窄故,唯标非所断得。若依论文,三断具明。故论云:又见修所断法,如其次第,有见修所断得。非所断法,得有差别,谓此法得,总说有二。此正释颂文也。有二者,修非二断也。
“非所断者,谓无漏法也”,无漏法不是说能够断的呵。有漏法,要么是见道所断,要么是修道所断。无漏法既不是见所断,也不是修所断——不要断,要它增长的!
“二种者,非所断法上能得得,通二种也。”一种是“修所断”,一种是“非所断”。那么这个就是说,虽然法是非所断了,但是能得的得呢,却不一定是非所断,也有修所断。
“颂文窄故,唯标非所断得。”假使依长行的论文说呢,“三断具明”,见所断、修所断、非所断都要讲的。因为颂不能讲得太多啊,要简略,以非所断的两种,来包括见所断、修所断。
“故论云”,既然是论里边三个都讲呢,就把论文引出来。“故论云:又见修所断法,如其次第,有见修所断得。”这个容易,所以它隐在句子里边,就不分别说了。见道所断的法,得也是见所断的得;修道所断的法,它的得也是修道所断的得。这很容易,所以颂里就不说了。
但是非所断的法,得却是两种。不是“非所断的法,得也是非所断”,不是那么回事了。“非所断”的“法”,“得有差别”,不一样了。“谓此法得,总说有二。”这个法上的得,非所断法上的得,总的来说有两种。“此正释颂文也。”这是真正解释颂文了。前面那个,是颂文里隐在那里。“有二者,修非二断也 ”,就是“非所断二种”这个“二种”是哪二种呢?一种是修所断,一种非所断,两种断。
别分别者,诸无漏法,名非所断。无漏者,道谛二灭也。无漏非…
《俱舍论颂疏讲记 根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