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颂疏讲记 根品▪P49

  ..续本文上一页见修所断,名非所断。非择灭得,唯修所断,及非圣道所证择灭得,亦如是。 注曰:此是释非所断法,得通修所断也。非择灭得,随所依判,唯修所断。若非圣道所引得者,随能证判,亦唯修断,故言亦如是也。圣道所证择灭之得,及道谛得,唯非所断。此文释非所断法得,通非断也。谓圣道所引得,随能证判,若道谛得,随所得判,故皆非断也。

  

  “别分别者”,把它分别来讲,那就是打开来讲呢,“诸无漏法,名非所断。”诸无漏法,一切无漏法都是不要断的。“无漏者,道谛二灭也。”就是两个:择灭、非择灭了。“无漏非见修所断,名非所断。”无漏法既不是见道所断,也不是修道所断。见道所断的特征你们记不记得?一定是染污法。所以说,它绝对不是见道所断;但又不是修道所断,修道所断是有漏法。那么这个无漏法非所断:既不是见所断,也不是修所断。

  

  “非择灭得,唯修所断。”非择灭的得,祗是修所断。“及非圣道所证择灭得,亦如是。”那么择灭、非择灭了,先说非择灭。非择灭的得,决定是修所断,这没有问题。那么不是圣道,以有漏道证到的择灭的得,也是修所断。

  

  “注曰:此是释非所断法,得通修所断也。”因为非所断有二种了。一种是修所断,哪些是修所断呢?就是非择灭的得。不管你是无漏法也好,反正非择灭这个得都是修所断的。另一种,择灭得,不是圣道的,就是有漏道证到的择灭,这个得,也是修所断。这是两种得,属于修所断。

  

  那么非所断的得,属于修所断的。先说原因。“非择灭得,随所依判,唯修所断。”非择灭的得,前面讲过的,根据你的命根众同分(那个人)来判的。那么你这个人是修所断的,所依的这些法就是修所断的,那么这个非择灭得也是修所断。假使不是“圣道所引”的择灭得,它“随能证”的道“判”——这个前面的原则性都有了,所以这个原则性要记住。凡是择灭得,就看什么道证的,它的得就根据是什么道,有漏道证的择灭得,它的得也是有漏道——“亦唯修断”,那么这个也是修所断。“故言亦如是也。”都是修所断。

  

  反过来,“圣道所证择灭之得”,无漏道所证的择灭的得,“及道谛得”,道谛上面得到的得,是有为的(择灭是无为的,这个是有为的),这是无漏的得,当然“唯非所断”。这个是非所断的,它的得也是非所断的。

  

  “此文释非所断法得,通非断也。”前面是说修所断,这里说非所断法里边有非所断。就是两种,“谓圣道所引得,随能证判”,能证的道是无漏道,不是要断的,非所断,它的得也是非所断;“若道谛得,随所得判,故皆非断也”。

  

  这里把这个颂讲完了。讲的人很吃力,听的人更吃力。那么我们说,要把它搞通,那就要下功夫,这是磨刀了。磨刀,如果你把这把刀放在磨得很光的石头上磨,刀也不痛,石头也没有损失,但是磨的结果呢,刀还是那么一把刀。你要磨刀,至少一个石头,要有点粗糙的。当然不能太粗糙了,把刀口弄坏了。能够使刀口在磨的时候,慢慢、慢慢地,少一点,这样子呢,这个刀锋才尖得起来。我们一开始就说,《俱舍》是聪明论、慧毒门,那么这个慧毒门进去,毒进去不是很好受的了,总是有一点反应的。这个反应你要过去了,那智慧门就开了。如果你想舒舒服服地睡在那里,睡大觉,想明天聪明起来了,这是妄想!聪明要下功夫的。聪明论也不是说,这本书拿来、我供养起来了,喔,请到一本书了,我聪明了!没有那么容易。聪明论拿到之后,要把它搞通,搞通之后,聪明自然会来了。你不去搞,不去思惟,不去学它呢,那聪明从天上掉下来啊?不会的。他这里来好几个“宜善思之”,跟《广论》是不是一样的?大家想想看,《广论》开头就是叫你思惟、思惟,不断地思惟,这里也叫你思惟。

  

  佛教就是一个味道。那么这个道理,你不思惟的话,闻慧有了,听到了——闻慧可能有的人还生不起来——你声音进去就是一个声波,他不知道是啥东西;就是跟念咒一样,滴滴答答,哦,进去了,这个闻慧也引不出来。要是你意思知道了,有点闻慧,但是肤浅的;要深入的话,非要思惟不可。思慧才把它贯穿——它的意思里边,为什么这样?为什么那样?前前后后,脉络分明;而闻慧,这一点,那一点,这一堆,那一堆,还是连贯不起来的。那么要把它连贯起来,一定要靠自己。所以说思惟是很重要。那么修不是更好吗?修要入定啊,你现在定还没有,没有办法修,先从思惟下手。所以他来几个“宜善思之”,宜善思之、宜善思之 ,不晓得几个,那么你们就要好好地善思之。好,今天讲到这里。

  

  

  

  

  第三十四讲

  

  (《俱舍论颂疏》 89页上8行——93页下5行)(36A07:22——37A13:42)

  

  上一次,我们讲了得非得的问题。昨天有人讨论之后,拿了一些问题来问,我们大概先说一下。

  

  非择灭得,为何唯修所断?这个很简单,非择灭是随命根众同分判的,是有漏的,那么是三界系的,当然是修所断了;无漏的法才是不断的;它又不是染污的,所以也不是见所断。

  

  第二个,六离合释中属于哪一种释?这个很简单的。非择灭得,“非择灭”是一个名相,“得”是一个名相,非择灭跟得不能是一回事。非择灭是无为法,得是不相应行,当然是依主释了。这是非择灭的得,不是其它的得。

  

  又,如何理解非择灭得?“缘阙不生”,就是非择灭得。一个法,它因为因缘不够,生不起来,就得到一个非择灭,那么就是有个非择灭的得了。

  

  非择灭法是无为无漏,为何要断?非择灭法不断的,是断它的得。得是有漏的,修所断,法又不要断的。无漏法,不能断的。

  

  为何非择灭得随命根众同分判,而不随意根?意怎么好作一个依据呢?意,你一会儿想有漏,一会想无漏,一会想善,一会儿想非善,那这个非择灭得成了一个孙悟空了,一会儿变来变去地变了。这个不可能。意是不定的。那么这个命根众同分是稳的——有情在哪一界生,他的命根众同分就在哪一界,这是稳的,所以说要随命根众同分判。意,它欲界的心,可以想色界的事,也可以想无色界的事,也可以想无漏的事,一会儿可以想地狱的事。你这个千变万化的,这个就不能以意来作判的。

  

  法前得、法前非得,如何理解?这个你根据它的字面意思讲好了。法在后、得在前,法前得,法前面的得;法前非得,非得在前、法在后,法前非得。这个没有什么不好理解。实在困难的,还在得、非得,把得、非得的两个涵义搞清楚了,那个法前、法后是没有问题。

  

  法前面的非得如何理解?法前非得,一个法没有生起来,就是法前非得,而它非得在前。它一向是非得的,你看它要生了,那么这个法前非得就要没有了;现在没有生,法还没得到,法没有生起来之前,所有的非得,都是法前非得。

  

  举个例?例子多得很。你假使眼根没有成就,那就是眼根,在眼根生的那个时候,还没有出生剎那就是法前,没有获;以后就是得来了,非得就没有了。

  

  法后非得也很简单。这个法没有了,失去了,那么就是非得了。这个法前非得、法后非得,比法前得、法后得这个情况要简单得多。一个是法前的非得,一个是法后的非得。法还没生之前,它是法前非得;法生出来之后,就是得;法灭掉了,法后非得。那个没什么困难的。

  

  问题就是在这些名相太不熟悉了。这些概念我们平时不用的,得、非得,一下子看起来,好象是摸不到头绪。有一位同学比较摸到一点头绪,他说他的方法就是多看几遍。你对这个人不熟悉,你多看他两眼,以后就熟悉了。跟这些名相一样的。初次见面,又是那么多,一大堆来了,那么多人,你一下子认得,不可能;经常打交道,慢慢就认得了。所以说要耐得烦,多去看看,多看了之后,自然会熟悉。这个很深的意思没有,就是烦琐,有点头绪多,问题就这样子。那么今天我们接下去。三断门讲完了,下边另外一个颂。

  

  

  

  

  辛二 随难别解

  

  从此第二,随难别解者,论云:前虽总说三世法各三,今应简别其中差别相,颂曰

  

  无记得俱起  除二通变化  有覆色亦俱  欲色无前起

  

  “从此第二,随难别解”,正面的讲完了,提一些问题。“三世法各三”,前面讲过了,里边的差别相,现在要再把它打开来讲一下。这下边很多的一些问题,一句一句地讲下去好了。

  

  

  

  

  释曰:无记得俱起者,无记者,无覆无记也。谓异熟生全,威仪工巧少分,取非数习者,此无记法,势力劣故,唯法俱得。法若过去,得亦过去。法若未来,得亦未来。法若现在,得亦现在。 

  

  “释曰:无记得俱起者”,无记法,这个“无记”指的是“无覆无记”。它的得,因为无记法的力量小,祗有法俱得。“俱起”就是法俱得,同时起的得,“得俱起”就是法俱得。

  

  “无记者,无覆无记也。”无覆无记具体是什么东西呢?“谓异熟生全”,异熟生全部都是;“威仪、工巧”,也是无覆无记的两种,但这不是全部,“少分”,因为要“取”这个里边“非数习者”,不是很熟练的。熟练的,力量强了,也有这个法前后得。因为它是不太熟练的,不是经常数习的,那么这些力量薄弱的,祗有法俱得,“此无记法,势力劣故,唯法俱得”。

  

  “法若过去,得亦过去。法若未来,得亦未来。法若现在,得亦现在。”这个“法”跟“得”两个是同时的,法过去了,得也过去了;法还没有生出来,得也没有生出来;法在现在,得也在现在,“法俱”,法跟得是同时的,因为它的势力弱,没有法前法后。

  

  

  

  

  除二通变化者,此二通变化,是通果无记,有三种得,前…

《俱舍论颂疏讲记 根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