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疏講記 根品▪P49

  ..續本文上一頁見修所斷,名非所斷。非擇滅得,唯修所斷,及非聖道所證擇滅得,亦如是。 注曰:此是釋非所斷法,得通修所斷也。非擇滅得,隨所依判,唯修所斷。若非聖道所引得者,隨能證判,亦唯修斷,故言亦如是也。聖道所證擇滅之得,及道谛得,唯非所斷。此文釋非所斷法得,通非斷也。謂聖道所引得,隨能證判,若道谛得,隨所得判,故皆非斷也。

  

  “別分別者”,把它分別來講,那就是打開來講呢,“諸無漏法,名非所斷。”諸無漏法,一切無漏法都是不要斷的。“無漏者,道谛二滅也。”就是兩個:擇滅、非擇滅了。“無漏非見修所斷,名非所斷。”無漏法既不是見道所斷,也不是修道所斷。見道所斷的特征你們記不記得?一定是染汙法。所以說,它絕對不是見道所斷;但又不是修道所斷,修道所斷是有漏法。那麼這個無漏法非所斷:既不是見所斷,也不是修所斷。

  

  “非擇滅得,唯修所斷。”非擇滅的得,祗是修所斷。“及非聖道所證擇滅得,亦如是。”那麼擇滅、非擇滅了,先說非擇滅。非擇滅的得,決定是修所斷,這沒有問題。那麼不是聖道,以有漏道證到的擇滅的得,也是修所斷。

  

  “注曰:此是釋非所斷法,得通修所斷也。”因爲非所斷有二種了。一種是修所斷,哪些是修所斷呢?就是非擇滅的得。不管你是無漏法也好,反正非擇滅這個得都是修所斷的。另一種,擇滅得,不是聖道的,就是有漏道證到的擇滅,這個得,也是修所斷。這是兩種得,屬于修所斷。

  

  那麼非所斷的得,屬于修所斷的。先說原因。“非擇滅得,隨所依判,唯修所斷。”非擇滅的得,前面講過的,根據你的命根衆同分(那個人)來判的。那麼你這個人是修所斷的,所依的這些法就是修所斷的,那麼這個非擇滅得也是修所斷。假使不是“聖道所引”的擇滅得,它“隨能證”的道“判”——這個前面的原則性都有了,所以這個原則性要記住。凡是擇滅得,就看什麼道證的,它的得就根據是什麼道,有漏道證的擇滅得,它的得也是有漏道——“亦唯修斷”,那麼這個也是修所斷。“故言亦如是也。”都是修所斷。

  

  反過來,“聖道所證擇滅之得”,無漏道所證的擇滅的得,“及道谛得”,道谛上面得到的得,是有爲的(擇滅是無爲的,這個是有爲的),這是無漏的得,當然“唯非所斷”。這個是非所斷的,它的得也是非所斷的。

  

  “此文釋非所斷法得,通非斷也。”前面是說修所斷,這裏說非所斷法裏邊有非所斷。就是兩種,“謂聖道所引得,隨能證判”,能證的道是無漏道,不是要斷的,非所斷,它的得也是非所斷;“若道谛得,隨所得判,故皆非斷也”。

  

  這裏把這個頌講完了。講的人很吃力,聽的人更吃力。那麼我們說,要把它搞通,那就要下功夫,這是磨刀了。磨刀,如果你把這把刀放在磨得很光的石頭上磨,刀也不痛,石頭也沒有損失,但是磨的結果呢,刀還是那麼一把刀。你要磨刀,至少一個石頭,要有點粗糙的。當然不能太粗糙了,把刀口弄壞了。能夠使刀口在磨的時候,慢慢、慢慢地,少一點,這樣子呢,這個刀鋒才尖得起來。我們一開始就說,《俱舍》是聰明論、慧毒門,那麼這個慧毒門進去,毒進去不是很好受的了,總是有一點反應的。這個反應你要過去了,那智慧門就開了。如果你想舒舒服服地睡在那裏,睡大覺,想明天聰明起來了,這是妄想!聰明要下功夫的。聰明論也不是說,這本書拿來、我供養起來了,喔,請到一本書了,我聰明了!沒有那麼容易。聰明論拿到之後,要把它搞通,搞通之後,聰明自然會來了。你不去搞,不去思惟,不去學它呢,那聰明從天上掉下來啊?不會的。他這裏來好幾個“宜善思之”,跟《廣論》是不是一樣的?大家想想看,《廣論》開頭就是叫你思惟、思惟,不斷地思惟,這裏也叫你思惟。

  

  佛教就是一個味道。那麼這個道理,你不思惟的話,聞慧有了,聽到了——聞慧可能有的人還生不起來——你聲音進去就是一個聲波,他不知道是啥東西;就是跟念咒一樣,滴滴答答,哦,進去了,這個聞慧也引不出來。要是你意思知道了,有點聞慧,但是膚淺的;要深入的話,非要思惟不可。思慧才把它貫穿——它的意思裏邊,爲什麼這樣?爲什麼那樣?前前後後,脈絡分明;而聞慧,這一點,那一點,這一堆,那一堆,還是連貫不起來的。那麼要把它連貫起來,一定要靠自己。所以說思惟是很重要。那麼修不是更好嗎?修要入定啊,你現在定還沒有,沒有辦法修,先從思惟下手。所以他來幾個“宜善思之”,宜善思之、宜善思之 ,不曉得幾個,那麼你們就要好好地善思之。好,今天講到這裏。

  

  

  

  

  第叁十四講

  

  (《俱舍論頌疏》 89頁上8行——93頁下5行)(36A07:22——37A13:42)

  

  上一次,我們講了得非得的問題。昨天有人討論之後,拿了一些問題來問,我們大概先說一下。

  

  非擇滅得,爲何唯修所斷?這個很簡單,非擇滅是隨命根衆同分判的,是有漏的,那麼是叁界系的,當然是修所斷了;無漏的法才是不斷的;它又不是染汙的,所以也不是見所斷。

  

  第二個,六離合釋中屬于哪一種釋?這個很簡單的。非擇滅得,“非擇滅”是一個名相,“得”是一個名相,非擇滅跟得不能是一回事。非擇滅是無爲法,得是不相應行,當然是依主釋了。這是非擇滅的得,不是其它的得。

  

  又,如何理解非擇滅得?“緣阙不生”,就是非擇滅得。一個法,它因爲因緣不夠,生不起來,就得到一個非擇滅,那麼就是有個非擇滅的得了。

  

  非擇滅法是無爲無漏,爲何要斷?非擇滅法不斷的,是斷它的得。得是有漏的,修所斷,法又不要斷的。無漏法,不能斷的。

  

  爲何非擇滅得隨命根衆同分判,而不隨意根?意怎麼好作一個依據呢?意,你一會兒想有漏,一會想無漏,一會想善,一會兒想非善,那這個非擇滅得成了一個孫悟空了,一會兒變來變去地變了。這個不可能。意是不定的。那麼這個命根衆同分是穩的——有情在哪一界生,他的命根衆同分就在哪一界,這是穩的,所以說要隨命根衆同分判。意,它欲界的心,可以想色界的事,也可以想無色界的事,也可以想無漏的事,一會兒可以想地獄的事。你這個千變萬化的,這個就不能以意來作判的。

  

  法前得、法前非得,如何理解?這個你根據它的字面意思講好了。法在後、得在前,法前得,法前面的得;法前非得,非得在前、法在後,法前非得。這個沒有什麼不好理解。實在困難的,還在得、非得,把得、非得的兩個涵義搞清楚了,那個法前、法後是沒有問題。

  

  法前面的非得如何理解?法前非得,一個法沒有生起來,就是法前非得,而它非得在前。它一向是非得的,你看它要生了,那麼這個法前非得就要沒有了;現在沒有生,法還沒得到,法沒有生起來之前,所有的非得,都是法前非得。

  

  舉個例?例子多得很。你假使眼根沒有成就,那就是眼根,在眼根生的那個時候,還沒有出生剎那就是法前,沒有獲;以後就是得來了,非得就沒有了。

  

  法後非得也很簡單。這個法沒有了,失去了,那麼就是非得了。這個法前非得、法後非得,比法前得、法後得這個情況要簡單得多。一個是法前的非得,一個是法後的非得。法還沒生之前,它是法前非得;法生出來之後,就是得;法滅掉了,法後非得。那個沒什麼困難的。

  

  問題就是在這些名相太不熟悉了。這些概念我們平時不用的,得、非得,一下子看起來,好象是摸不到頭緒。有一位同學比較摸到一點頭緒,他說他的方法就是多看幾遍。你對這個人不熟悉,你多看他兩眼,以後就熟悉了。跟這些名相一樣的。初次見面,又是那麼多,一大堆來了,那麼多人,你一下子認得,不可能;經常打交道,慢慢就認得了。所以說要耐得煩,多去看看,多看了之後,自然會熟悉。這個很深的意思沒有,就是煩瑣,有點頭緒多,問題就這樣子。那麼今天我們接下去。叁斷門講完了,下邊另外一個頌。

  

  

  

  

  辛二 隨難別解

  

  從此第二,隨難別解者,論雲:前雖總說叁世法各叁,今應簡別其中差別相,頌曰

  

  無記得俱起  除二通變化  有覆色亦俱  欲色無前起

  

  “從此第二,隨難別解”,正面的講完了,提一些問題。“叁世法各叁”,前面講過了,裏邊的差別相,現在要再把它打開來講一下。這下邊很多的一些問題,一句一句地講下去好了。

  

  

  

  

  釋曰:無記得俱起者,無記者,無覆無記也。謂異熟生全,威儀工巧少分,取非數習者,此無記法,勢力劣故,唯法俱得。法若過去,得亦過去。法若未來,得亦未來。法若現在,得亦現在。 

  

  “釋曰:無記得俱起者”,無記法,這個“無記”指的是“無覆無記”。它的得,因爲無記法的力量小,祗有法俱得。“俱起”就是法俱得,同時起的得,“得俱起”就是法俱得。

  

  “無記者,無覆無記也。”無覆無記具體是什麼東西呢?“謂異熟生全”,異熟生全部都是;“威儀、工巧”,也是無覆無記的兩種,但這不是全部,“少分”,因爲要“取”這個裏邊“非數習者”,不是很熟練的。熟練的,力量強了,也有這個法前後得。因爲它是不太熟練的,不是經常數習的,那麼這些力量薄弱的,祗有法俱得,“此無記法,勢力劣故,唯法俱得”。

  

  “法若過去,得亦過去。法若未來,得亦未來。法若現在,得亦現在。”這個“法”跟“得”兩個是同時的,法過去了,得也過去了;法還沒有生出來,得也沒有生出來;法在現在,得也在現在,“法俱”,法跟得是同時的,因爲它的勢力弱,沒有法前法後。

  

  

  

  

  除二通變化者,此二通變化,是通果無記,有叁種得,前…

《俱舍論頌疏講記 根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