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颂疏讲记 根品▪P47

  ..续本文上一页边慢慢地说。

  

  “有系自界得,无系得通四者,系不系门也”,就是三界,属不属于三界所系的,这个门。

  

  “有系者,三界有漏法也。”有漏法,是系缚于三界的,不自由的了。你什么法,是欲界的法就拘在欲界里边,是色界的法就限制在色界里边,有所系缚的,不能自由的。

  

  “其有系法,得唯自界。”它本身这个法是有三界所系的,那么它的得,决定是法在哪一界,得也在那个界。

  

  “谓欲界法,得唯欲界。”假使这个法是欲界的,那么它的得决定也属于欲界。“若色界法,得亦色界。”假使法是色界的法,它的得也属于色界。“若无色界法,得亦无色界。”这一样的。

  

  “以有漏得,随所得判,故有系法,随在何界,其能得得,与所得同。”这个规律好掌握。法在哪一界,得也在哪一界。这句话是有规律的,是总结,它的原则性,你们划一条线好了。“以有漏得”这里开始。有漏的得,它“随所得判”,随你所得的法来判别它属于哪一界。“故有系法,随在何界”,所以说有系法(就是有漏法),随它在哪一界,“其能得得”,那么它能够得到的得,也属于哪一界,“与所得同”,跟所得的法是同的。这是原则性。

  

  有系的得是很简单了,有系的,欲界系的法,它的得欲界系;色界的法,得也色界系;无色界系的法,它的得也是无色界系。这个很好懂,也很容易掌握。“无系得通四”,无漏的,不属于三界所系的,它的得有四种,比较复杂了。

  

  “无系者”,没有系缚的,那就是“无漏法”,无漏法不属于三界所系的。那就是三界自在的。“无漏法有二种”,一种是“有为无漏”,另一种是“无为无漏”。这个是一开头就讲了,道谛是有为法里边的无漏法,择灭、非择灭这些无为法,是无为的无漏法。那么这里的“道谛”嘛,是有为的无漏;无为的无漏呢,指“择灭”跟“非择灭”两个,它们的得有四种。“得通四者,无系法上,能得(的)得,通四种也”,无系法,就是道谛的,或者是无为无漏法呢,它们的得有四种的不同。

  

  “谓三界得,及无漏得,名为四种。”有的属于三界的得,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种;另一种是无漏,得本身也是无漏。它变化比较多一点,下边一个一个看。

  

  

  

  

  且非择灭得,通三界系。谓非择灭得,随命根众同分别判,以命根众同分通三界系故,故得通三界系也。如欲界缘阙,得非择灭得,即欲界系。若色界缘阙,得非择灭得,即色界系。若无色界缘阙得非择灭得,即无色界系。故论云:非择灭得,通三界系。若择灭得,色无色界,及与无漏。

  

  “且非择灭得,通三界系。”非择灭的得,欲界系、色界系、无色界系都有。因为它的原则是在下边。这个下边也可以做个记号,重要的原则性。

  

  “谓非择灭得,随命根众同分别判,以命根众同分通三界系故,故得通三界系也。”非择灭的得,它属于哪一个界系,就看它的命根众同分,它是在哪一界——欲界、色界、无色界,那么它的得也是属于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个命根众同分,三界都有,它在欲界、色界、无色界都可以有,那么它的非择灭的得呢,也就是通三界。打个比喻,“如欲界缘阙,得非择灭”,欲界里边,假使缘阙不生,得了个非择灭,那么这个非择灭,就是欲界系。因为你人,命根众同分在欲界了。假使色界里边,你因缘阙了,得了个非择灭,那么你的命根众同分在色界的,那这个得(非择灭的得)也是色界。无色界一样。假使无色界里边,缘阙不生的话,它那个非择灭的得,属于无色界系。这个也比较容易。

  

  “故论云:非择灭得,通三界系。”总结一下,《俱舍论》里边有这么一句话,非择灭的得,三界所系,就是这个欲界的非择灭,欲界系;色界的非择灭,色界系;无色界的非择灭,无色界系。那么择灭就多了。“若择灭得,色无色界,及与无漏。”择灭的得可以色界系,无色界系,也可以是无漏的得,有三种。

  

  

  

  

  解云:谓择灭得,随能证道判。若有漏道证择灭者,其所引得,色、无色界系。以色、无色有有漏道,为能证故。故择灭得,通彼二界。然于欲界,无能断道,故择灭得,不通欲界。若无漏道,所证择灭,其择灭得,亦唯无漏,随能证道,是无漏故。若道谛得,唯是无漏,以道谛得,随所得判,道谛是无漏,得亦无漏也。故无系法,总而言之,得通三界及与无漏四种也。

  

  这是《俱舍论》的原文,那么圆晖法师他来个注解。这是原则性的东西,《俱舍论》没有讲,它因为讲得高一点了,以为大家都懂了。

  

  “解云”,圆晖法师慈悲,怕大家不懂它的原则,再讲一道。“择灭”的“得”,“随能证道判”,不是跟人判了,不是哪个人证的、你在哪一界算哪一界,它是依什么道证的,根据这个道来判的。无漏道证的,得也是无漏的;以色界的道来证的,择灭得也是色界的。

  

  “若有漏道证择灭者,其所引得,色、无色界系”,有漏的道,假使证到择灭,那么它的得,根据这个有漏道是色界定得到的,那么色界系;以无色界的定得到的择灭,无色界系。“以色、无色有有漏道,为能证故”,根据能证的道,色界的也好,无色界的也好,“有有漏道”,能证的有漏道,属于哪一界,择灭得就是哪一界系。

  

  这个有漏道断烦恼,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下界的粗、苦、障,看到上界的妙、净、离,厌恶下边的,追求上面的,以这样子修禅定,得到上边的那个定,得到上面那个界,可以把下边的烦恼断了,得择灭。假使我们说欲界,大家要修初禅定的,看到欲界的粗,欲界跟色界比较起来,粗得不得了;欲界的苦,色界是定中安逸;障,有很多的障。那么色界跟它相应比较起来,初禅呢,下边是粗,它是净,它不是粗了,很清净;下边是苦,它是妙;下边是有障,它是脱离——解脱、出离。这样子一比较,感到上边好,下边不好,就拼命地舍了下边的,求上面的。那么欲界的九品烦恼,一品一品的,以有漏道把它断掉,这个证到的择灭得,那么当然了,以色界定得到的,那就是属于色界的;若以无色界得到的,属于无色界的。欲界为什么没有?欲界没有定,欲界不能断烦恼,所以说择灭的得祗有色界、无色界有,“故择灭得,通彼二界”,欲界没有。那么另外一种,就是无漏道证的。

  

  “然于欲界,无能断道,故择灭得,不通欲界。”这里也有这句话,欲界里边,没有能够断烦恼的道,证不到择灭,所以说呢,择灭的得,欲界里没有。

  

  下边是无漏道。假使“无漏道所证”的“择灭”,“其择灭”的“得”,根据它能证的道是无漏,择灭得也是无漏 ,“随能证道,是无漏故。“若道谛得,唯是无漏,以道谛得,随所得判……”

  

  这是两个,一个是证的择灭,无为法。假使以无漏道证到的择灭,那么能证的道是无漏的,所得的择灭也是无漏的——根据能证道来说的。前面是有漏道证的择灭,那么那个所得的择灭得也是有漏的。这个有漏道假使是色界的,属于色界系;无色界的,无色界系。那么这个无漏道证的择灭呢,它当然不是三界系的了,它是无漏的道,那么这个择灭的得呢,就是无漏的得。

  

  另外一个,有为法,道谛是无漏有为法。证到一个道谛,得到一个得,那么这个得呢,也是无漏的。因为道谛本身是无漏的,那么道谛所得到的得,也是无漏的,“道谛是无漏,得亦无漏也”。

  

  “故无系法,总而言之,得通三界及与无漏四种也。”总结一下,无系法,就是包括择灭、非择灭,总的来说,三界都有,它的得,三界系的得都有;还有一种无漏得,一共有四种。

  

  这是把“有系自界得,无系得通四”这两句学完了,下边最后两句。

  

  

  

  

  非学无学三者,三学门也。颂言非字,流至无学,谓非学非无学也。三者,能得得也。谓非学非无学法,得通三种:一者是学,二者无学,三者非学非无学。又颂文窄故,唯标非学非无学。若依论文,三学具明。故论云:若有学法,得唯有学。注曰:有学法者,有学身中,有为无漏是也。以有学法,是有为故。得随所得判,故得亦是有学也。若无学法,得唯无学。注曰:无学法者,无学身中,有为无漏也。以无学法,是有为故。得随所得判,故得亦无学也。

  

  “非学无学三”,要讲这一句。 这是简略的话,还有一些,颂词里没有全部写下来,而意思包得有。那么这里长行呢,就要解这一个问题。这是这个颂词到数第二句。这是“三学门”,学、无学、非学非无学,三个学。它这里祗说了一个非学非无学,学跟无学这两个意思就含在里边。

  

  “颂言非字,流至无学”,就是非学、非无学了,“谓非学非无学也”。因为颂祗有五个字了,省掉一个字,“非学无学”就是“非学非无学”。

  

  那么假使非学非无学的呢,得有三种。“三者,能得得也。”它的法是非学非无学,那么它的得有三种,“谓非学非无学法,得通三种”,一种是有学的得,一种是无学的得,一种是非学非无学的得。

  

  “又颂文窄故,唯标非学非无学。”《俱舍论》里边呢,三个,三学门了,三个它都讲的,因为颂不能说得太繁了,标一个,把两个兼在里边,隐在里边。论文就广了,它就把三个都说出来。这里呢,根据论文的意思,把有学、无学、 非学非无学的三个得,全部讲清楚。

  

  “若依论文,三学俱明,故论云”,论怎么说呢?“若有学法,得唯有学。注曰:有学法者,有学身中,有为无漏是也。以有学法,是有为故,得随所得判,故得亦是有学也。”因为它是有学法。什么叫有学法?这个修行的人呢,他证了圣者之后,就是有学了,还没有证无学之前,都是有学,就是见道以上、无学以前,这是有学。他身上有的,有为的无漏法,…

《俱舍论颂疏讲记 根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