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疏講記 界品▪P103

  ..續本文上一頁謂雨衆叁德之談,米齋六句之說?

  

  何謂增上叁學?

  

  試述叁藏各有四意。

  

  試述造論七意。

  

  自相、共相的差別何在?

  

  有部叁世法恒有,如何分別叁世各異?

  

  于四說中,世親菩薩如何評價?

  

  試述世親菩薩俱舍論宗旨?

  

  《俱舍論》系何藏所攝?

  

  《俱舍論》新舊二譯何以有處不同?

  

  何謂阿毗達磨?

  

  六離合釋,一一釋其義及舉例說明之。

  

  無漏淨慧名對,爲什麼又名對法?

  

  “俱舍”是什麼意義?

  

  試述《俱舍》名爲對法藏的幾層意義?

  

  解釋“分別界品”這品題。

  

  闡述《俱舍》八品之結構。

  

  何謂序分、正宗分、流通分?

  

  造論之端爲什麼一般都有皈敬序?

  

  《俱舍》論主之皈敬序,但稱叁德,爲什麼?

  

  何謂叁德,指什麼?且舉出其體。

  

  染汙無知、不染汙無知具體差別詳述之。

  

  試述二滅。

  

  真能利他出生死泥的靠什麼

  

  

  試述生死泥。

  

  什麼叫如理師?

  

  對法有幾種?一一述之。

  

  試述四慧,一一明確其內涵。

  

  試述下列法相名詞之正確涵義。一勝義、二世俗、叁對法、四勝義對法、五勝義法、六法相法、七自性對法、八資糧對法、九方便對法、十世俗對法。

  

  淨慧之隨行有幾

  一一說之。

  

  淨慧隨行,通攝五蘊,如何攝之

  

  

  “俱舍”主要包含那些內涵

  

  

  對法藏名是如何安立的

  

  

  爲什麼要說對法

  

  

  誰最先說對法

  

  

  所謂擇法,簡擇什麼法

  

  

  雲何有漏、無漏

  

  

  有漏法有哪些

  無漏法有哪些

  

  

  試比較有漏、無漏與有爲、無爲的同異。

  

  虛空無爲與虛空界有無差別

  

  

  什麼叫擇滅

  其體是何

  

  

  什麼叫非擇滅

  其體是何

  

  

  試述于法得滅四句。

  

  試就法明二滅之寬狹。

  

  什麼叫有爲法

  其體是何

  

  

  有爲法有多少異名

  一一詳述之。

  

  什麼叫有漏法

  其體是何

  

  

  爲什麼叫“取蘊”?

  

  “苦”指何義?

  

  何謂“世間”

  

  

  試述有漏法異名。

  

  色蘊者何

  

  

  何謂五根

  

  

  色聲香味觸境,各有幾種

  一一舉名述之。

  

  什麼叫“能造觸”,“所造觸”

  

  

  無表色是什麼

  

  

  什麼叫“亂心無心等”?

  

  什麼叫“隨流”

  

  

  置“大種所造性”一句何義

  

  

  何謂真四大?

  

  何謂假四大?

  

  色法以何爲性?

  

  變礙名色,無表色無變礙,如何安立爲色的?

  

  試述色蘊與處、界的配合。

  

  何謂受蘊,其體雲何?

  

  何謂想蘊,其體雲何?

  

  何爲行蘊,其體雲何?

  

  五蘊皆有爲法,皆有造作遷流義,雲何獨行蘊得“行”名?

  

  試述受、想、行叁蘊與處、界的關系。

  

  何謂識蘊,其體雲何?

  

  試述識蘊與處、界的關系。

  

  何謂意界,與六識身有什麼關系?

  

  十八界中有謂該十二界、十七界或二十一界,試一一說明,並成立十八界不增不減。

  

  由一蘊、處、界,總攝一切法,如何攝?

  

  眼等各生二,究屬何緣?

  

  蘊、處、界叁,其義雲何?

  

  試述五蘊各各之五門分別。

  

  外道執“我”,有幾種意義?

  

  佛陀爲什麼對一切法作蘊、處、界叁種法?

  

  受想心所,各立一蘊,何以故?

  

  蘊爲什麼不攝無爲法?

  

  五蘊次第,是依據什麼理由安立的?

  

  爲什麼說“故此五蘊,無增減失”?

  

  “蘊息是無爲,無爲非蘊攝。處界息處是無爲,亦可無爲非處界”,此例證在邏輯上是否恰當?

  

  處、界次第依何而定?

  

  雲何十處皆色蘊攝, 唯于一處立色處名?十二處體皆是法, 雲何唯于一種立法處名?

  

  八萬法蘊,以何爲體?

  

  試述法蘊之量叁種。

  

  經中十徧處、八勝處、六十二界,就此論中十二處、十八界如何相攝?

  

  何謂六界?

  

  識界爲什麼不包括一切識?

  

  

  

  

  俱舍論頌疏卷第二(分別界品第一之二)思考題:

  

  

  

  

  十八界中,幾有見幾無見?

  

  十八界中,幾有對幾無對?

  

  何謂有見、有對?

  

  有對有幾種?對是何義?共有幾種解釋?

  

  試述境界,所緣之同異。

  

  試比較有部與經部各所說有對、無對之義?

  

  何謂善、惡、無記?

  

  十八界中,幾善幾不善幾無記?

  

  十有色中,除色聲二,余八是無記,爲什麼要除色聲二界?

   , ;

  善有幾種?

  

  十八界中,幾欲界系?幾色界系?幾無色界系?爲什麼?

  

  十八界中,幾有漏?幾無漏?

  

  十八界中,幾有尋有伺?幾無尋唯伺?幾無尋無伺?

  

  尋、伺二法應入何品?述有尋有伺地四品法。

  

  爲何經中說“五識無分別”?

  

  十八界中,幾有執受?幾無執受?幾有所緣?幾無所緣?

  

  何謂有所緣?有執受?

  

  十八界中,幾大種性?幾所造性?幾可積集性?幾非可積集性?

  

  十八界中,幾能斫幾所斫?幾能燒幾所燒?幾能稱幾所稱?

  

  試以五類分別十八界。

  

  何謂異熟生、所長養、等流性、有實事、一剎那?

  

  何謂得、成就?

  

  試以得分別“眼與眼識”四句。

  

  試以成就分別“眼與眼識”四句。

  

  十八界中,幾內幾外?

  

  何謂同分、彼同分?

  

  十八界中,幾同分幾彼同分?

  

  什麼叫見所斷、修所斷、非所斷?

  

  十八界中于叁斷門如何攝?

  

  試述八十八使及一百零八煩惱。

  

  “不染非六生,色定非見斷”,試述其義。

  

  十八界中,幾見?幾非見?

  

  根見識見,結合自己思想,哪個合理,爲什麼?

  

  如何證明二眼俱時見色?

  

  六根取境爲至不至?

  

  試述根境量大小。

  

  六識所依根何世攝?

  

  試述阿毗達磨答問法兩種,各舉例說明之。

  

  識起以根境二爲緣,雲何根名所依,境非所依?

  

  識所了別是色等六境,雲何不名色等識,而名眼識等?

  

  試述身、根、識、境、依地同異。

  

  十八界中,哪些屬于六識內幾識所識?

  

  十八界中,幾常幾無常?

  

  十八界中,幾根幾非根?

  

  1《婆娑》:《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之略稱,亦即以下《大毗婆沙》、《婆沙》等名。

  

  2《俱舍論頌疏》卷二十七(第391頁):“無礙解有四,謂法義詞辯,名義言說道,無退智爲性。”

  

  3收:應爲“攸”,依大正藏。

  

  4昆勒:又作蜫勒,論藏名。小乘四門之一,譯曰箧藏。尊者迦旃延作,明亦有亦空之理者。 《智度論》二曰:“摩诃迦旃延,佛在時解佛語作昆勒。昆勒,秦言箧藏也。乃至今行于南天竺。”同十八曰:“智者入叁種法門,觀一切佛語,皆是實法,不相違背。何等是叁門?一者蜫勒門,二者阿毗昙門,叁者空門。問曰:雲何名蜫勒?(中略)答曰:蜫勒有叁百二十萬言,佛在世時大迦旃延之所造。佛滅度後人壽轉減,憶識力少,不能廣誦。諸得道人撰爲叁十八萬四千言,若人入蜫勒門論議則無窮。”【又】昆者毗之誤,當言毗勒。

  

  5《瑜伽師地論》卷二十八:“所趣義故,最勝義故,名爲增上。雲何所趣義?謂爲趣增上心而修淨戒,名增上戒學;爲趣增上慧而修定心,名增上心學;爲趣煩惱斷而修智見,名增上慧學。…… 雲何最勝義?謂若增上戒學,若增上心學,若增上慧學,唯于聖教,獨有此叁,不共外道,如是名爲最勝義故,名爲增上。”

  

  6《俱舍論頌疏注釋》第158頁。

  

  7《俱舍論頌疏注釋》第9頁:“論道:指能诠教也,以言論道理成于教故,而令衆生得此之教,得論道言。”

  

  8《俱舍論頌疏注釋》第159頁。

  

  9《金剛經》:“須菩提!若菩薩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10《大唐大慈恩寺叁藏法師傳》卷第一 :“俄而有敕,于洛陽度二七僧。時業優者數百,法師以幼少不預取限,立于公門之側。時使人大理卿鄭善果有知士之鑒,見而奇之。問曰:子爲誰家?答以氏族。又問曰:求度耶?答曰:然,但以習近業微不蒙比預。又問:出家意何所爲?答曰:意欲遠紹如來,近光遺法。果深嘉其志,又賢其器貌,故特而取之。因謂官僚曰:誦業易成,風骨難得。若度此子,必爲釋門偉器。但恐果與諸公不見其翔翥雲霄,灑演甘露耳。”

  

  11原文取自梅光羲《相宗綱要》 。

  

  12智敏上師講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他(梅光羲)的說法,“若據此言,則依主依士各有不同,則六離合釋應成爲七合釋,恐非正義也”,這個話錯了。……因爲我們在學《百法明門論》,窺基大師解裏邊就明確地指出,依主依士,以劣顯勝,叫依士;以勝顯劣,叫依主。有這個話,跟《宗鏡錄》的一模一樣。……所以說《宗鏡錄》沒有錯,蕅益大師也沒有錯,反而他自己錯了。”

  

  13《俱舍論頌疏》(第10頁下末第3 行):“彼發智等,是此所依,所以然者,謂引彼義言,造此論故。”

  

  14《光記》:“初說“諸”言,顯無朋黨,以德召人,諸有叁德,我即歸敬。以諸外道,各謂其師,是一切智,若偏歸敬釋迦牟尼,恐彼生謗,故置“諸”言,息其異論。”

  

  15《俱舍光記》:“何故論初,贊德歸敬?解雲:恐有魔事,造論不終, 贊德歸敬,請加被故。故《顯宗》雲:以贊禮言,滅諸惡障,標嘉瑞故。又解:爲知世尊,有勝功德,于佛說法,生信尊重。又解:猶如孝子,凡有所作,皆啓父母,論主亦爾,今欲造論,先啓世尊。”

  

  16“猶”依大正藏,原文爲“由”。

  

  17演培法師《俱舍論頌講記》(上) 第55頁。

  

  18《現證莊嚴論顯明義疏》:“聖慈氏說,堅穩之自行,及隨順熾然利他之教者,謂由各各自明之慧,依止般若波羅密多經,所有至極之教,是將來能得一切妙善主要之因也。”(《能海上師全集》第五輯 第25頁)

  

  19雲何但敬叁德者,《光記》雲:“此論亦敬佛寶,于智德中,兼顯佛故。……此論亦敬法寶,涅槃果法,即斷德故。……此論亦敬僧寶,于恩德中,兼顯僧故。……拔衆生令出叁界,即顯僧寶。”

  

  20《俱舍光記》卷一(第5頁上):“不染無知,以未成佛來,所有一切有漏無染劣慧爲體。故《正理》二十八雲:是故即于味、勢、熟等不勤求解慧,與異相法俱爲因,引生彼同類慧。此慧,于解又不勤求,複爲因引生不勤求解慧。如是展轉無始時來,因果相仍習以成性。故即于彼味等境中,數習于解無堪能智。此所引劣智名不染無知。即此俱生心、心所法總名習氣。理定應然。”

  

  21《俱舍光記》卷一(第5頁中):“或諸有情有煩惱位,所有無染心及相續,由諸煩惱間雜所熏,有能順生煩惱氣分。故諸無染心及眷屬,似彼行相差別而生。由數習力相繼而起故,離過身中,仍名有習氣。”

  

  22《俱舍光記》卷一(第6頁中):“問:此邪智是何?答:此是欲界修所斷中,無覆無記邪行相智。如于杌起人想,及于人起杌想,于非道起道想,于道起非道想,如是等。”

  

  23《俱舍論頌疏注釋》第20頁。

  

  24《俱舍論頌疏》(第81頁):“心、心所五義平等,故說相應:一所依、二所緣、叁行相、四時、五事。”

  

  25“生華果故”依大正藏,原文爲“樹生華果故”。

  

  26《俱舍論頌疏》卷七:“四大種望所造色,能爲五因:一生,二依,叁立,四持,五養。此之五因,于前六因,能作因攝。此四大種,生所造色,名爲生因;造色生已,隨逐大種,如依師等,說爲依因;大種任持所造色故,如壁持畫,說爲立因;令所造色相續不斷,說爲持因;增長因故,說爲養因。”(第122頁)

  

  27“舌識緣味”依大正藏,原文爲“舌識緣味故”。

  

  28“余名無漏”應爲“余名有漏”。

  

  29“非相應法”依大正藏,原文爲“非相應法中”。

  

《俱舍論頌疏講記 界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