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从它的作用:能缘不能缘来分,把意根放下来,放到乐根上边。把前面的眼、耳、鼻、舌、身、女、男根跟命根,都不能缘的,放在一起;把能缘境的意根放在后头,这是阿毗达磨重新安排的次第。
“解云,经依六处次第,于眼等五根后,即说意根也”,经的次第是六根挨着来的:眼、耳、鼻、舌、身之后就是意根,所以眼、耳、鼻、舌、身、意挨了一起的。
论是“依无所缘门,有所缘门”的次第来安的。前面这些是没有所缘的、不能缘境的,后边那些都能缘境的:以这个方法来安排次第。那么就得把意根放到后边来,“于命根后,方说意根”。“谓命根等前八”都没有所缘的,而“意等十四”是有所缘的;所以要把意根摆到有所缘的一起。这是分的方法不同,东西还是一样,二十二个。
法一分是根者,于法界中,一分是根。谓命根,乐等五受根,信等五根,此十一根,是法界摄。后三无漏根一分,亦法界摄。由三无漏以九根为体,所谓意喜乐舍信等五根,此九根中,唯意根一,非法界摄。所余八根,是法界摄。故三无漏根中,取一分名法界摄也。
这个二十二根,在十八界里边哪些是根,哪些不是根呢?“法一分是根”,法界里边有一部份是根。法界里边,哪一部份是根呢? “谓命根”,这是不相应行,法界里边的。“乐等五受根”,苦、乐、忧、喜、舍这五个都是受,受也是法界里边的。“信等五根”,信、勤、念、定、慧这五个善根,它是属于哪里的?也是心所法,这个心所法也在法界里边。所以说这十一个根都是法界所摄。那就是说,命根是法界里的不相应行,苦、乐、忧、喜、舍是法界的受心所,信、勤、念、定、慧也是法界里的五个心所。这十一个都是根,都是法界所摄,所以“法一分是根”。
后边三个无漏根一分也是法界所摄,三个无漏根里边有一部份也是法界摄。三个无漏根要解释一下。“由三无漏以九根为体”。无漏根有九个根为体,哪九个?意、喜、乐、舍、信、勤、念、定、慧。这个九个根,“唯意根一,非法界摄”,这九根里边,只有意根不是法界,是意界。喜、乐、舍是心所法,受心所;信、勤、念、定、慧也是心所法;都是法界所摄。“所余八根,是法界摄。故三无漏根中,取一分名法界摄也”,这是讲法界里边一部份是根。
并内界十二者,眼等五界及七心界,名为十二。非直法界一分为根,并内界十二为根体也。且眼等五界,摄眼等五根也。七心界摄意根也。意界意识界此二,摄后三无漏根中一分也。言一分者,三无漏根,九根为体,于九根中,唯摄意根,故言一分。女根、男根,即是身根一分所摄,如后当辨。义准所余,色等五界,法界一分,皆体非根。
另外还有,“并内界十二”,十二个内界:眼、耳、鼻、舌、身、意、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十二个内界也是根。“眼等五界,及七心界,名为十二”,七心界就包括意根了,这六根六识都叫“内界十二”。不但法界一分是根,内界有十二个也是根的体。
“眼等五界,摄眼等五根”。前面说的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那就是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七心界就在意根里边,意界、意识界这二个摄后三无漏根中的一分,就是意根。“言一分者,三无漏根,九根为体,于九根中,唯摄意根”。就是说,意界、意识界就是三无漏根里边的意根,“故言一分”。“女根、男根,即是身根一分所摄”。男根女根是身根一部分,属于身界。“如后当辨”。
“义准所余”,根据这个道理比下来知道:除了法界一部分,跟十二内界;还有色、声、香、味、触五个外界,跟法界的另外一部分,都不是根。
二十二根表
这个讲了半天,好象还是比较散漫的。我们看看笔记里边一个表:二十二根。
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这个就是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女根、男根,属于身界。命根属于法界的一部份,不相应法。意根:七心界。这个眼、耳、鼻、舌、身加上七心界,就是内界十二:眼、耳、鼻、舌、身、意,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十二个内界。下边乐根、苦根、忧根、喜根、舍根,这五个受,属于法界一部份,就是受心所。信根、勤根、念根、定根、慧根,五善根,这也是法界的心所法,法界一部分。下边三个东西--三无漏根,我们可以参考:“见修无学道,依九立三根”,后边根品里边有这个三无漏根的文。我们简单说一下。
未知根,又叫未知当知根,是见道时的无漏根,见道时的那个心理状态,就叫未知当知的无漏根。这个时候,他的一个无漏的心,就是未知当知的状态;他一些从来没见过的、不知道的苦、集、灭、道的真谛的道理,这时马上就要知道了。“当知”就是马上要知道了。正在见道,还没有见完,马上就要知道了。
已知根,已经知道了,已经见完了。那就是修道的时候。具知根,什么都知完了,具足了。修道的时候,虽然是见道的事情知道了;但是修道的事,还没有搞完。具知根是无学了,什么都知完了。
三无漏根,未知当知、已知、具知,就是见道、修道、无修道的那些无漏的法。
那么这些法,包含哪些内容呢?九个法为体。“意根”,就是意界、意识界。那么它的受是喜、乐、舍(这个喜跟乐翻一翻)。我们说不是前面二十二根,有苦根、有忧根,这里为什么只有喜、乐、舍呢?见道了,无漏根了,这个苦、忧没有了,只有喜根、乐根、舍根。信、勤、念、定、慧是有的,但这一个是无漏的一部份;前面的是通有漏无漏的——凡夫也有十九根。三无漏根,只有圣者才有,是无漏的。所以说受里边,只有喜、乐、舍,是无漏的。信、进、念、定、慧,取无漏的那一部份。喜根、乐根、舍根跟信、勤、念、定、慧,这八个根都是心所法,属于法界的一部份,所以也是法界一分。
这里一个问题:这里意根是意界、意识界,而前面二十二根的意根是七心界。这个你们哪个想得出来什么原因?二十二根里边有个意根,它是七心界: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意界;而这个三无漏根的意根却只有意界、意识界。这个原因在哪里?你们回去思考去。
现在时间也差不多了。今天把第二卷讲完了。接下来当然是复习了。复习之后要测验一下。有什么好处啊?你学了一点,总结一下、记一下,就不会忘记了。如果学了十几品再考一次,够你干的了。这十几品考起来,你看哪一品呢?那么多东西要全部准备,不好搞了。现在实际上是照顾你们,学一块考一块,学一块考一块。考过的,就不再考了。如果一下子考的话,我想考得好的人恐怕不多了。
那么这样子是方便,真正要学的东西呢,却不是要靠考试的。考试成绩八十分、九十分、一百分,这个没有啥大的关系,要真正学到手。学到手就是自己不要丢,就是不考试你自己也要抓住重要的东西。
为什么要背颂?真正理解之后,把颂一背,基本的内容,自己心里都有了。所以说复习的时候,念颂的时候慢慢背。背的时候,心里就想,它什么意思?基本上想得起来了,背过就算了。如果想不起来、还有点不明白的,再去翻一翻:这个不是一个字一个字看下去了,这么眼睛一扫过去好了,大概意思都抓住了。
这样子你几次复习下来呢,以后作文章、或者说话的时候,就会像以前的读书人念四书五经一样:“子曰……”都来了,肚子里自己跳出来了,你不要去想半天,不要查书了。如果你不熟悉的话呢,这句话该怎么说,孔夫子怎么说的了,在《论语》里边哪一篇?那够干的了,去找去吧。一本书厚厚的,你到处去找,怎么找得出来呢?那你背熟之后,它自己就跳出来了。所以说背有好处,对自己学法、修行、辩论,都有极大的帮助。
我们的方式是考好了,再不考了。但是自己考完之后还得去抓。如果你考好了,不搞了,毕业了,什么都没有了。考完了,全部都没有了,那等于没有学。那前面的还是自己要去抓。这靠自己,不要靠人家。今天就讲到这里。
俱舍论颂疏卷第一(分别界品第一之一)思考题:
贾曾是怎样推崇《俱舍》的?
为什么说《俱舍》不是小乘和单属有部的?
试述三藏十二部经。
玄奘法师之《俱舍》传承如何?
贾曾对圆晖上人及其著述《俱舍论颂疏》之评价如何?
圆晖上人如何赞叹《俱舍》的?
《俱舍论》与经律有什么关系?
圆晖上人如何赞叹贾曾的?
圆晖上人如何赞叹怀远律师?
圆晖上人接受劝请造论后,自己如何想法?如何着疏?目的如何?
“末田乞地于龙宫”为什么要提此公案?
云何尊者鞠多,道不继于三圣?
“诸部万途,津梁一揆”,试联系《广论》而发挥其义。
试述佛典第四次结集详况(有条件参考《大唐西域记》)。
述第四次结集之成果及影响。
世亲造论之前后经过如何?
造论大意有三,试一一述之?
为什么要断烦恼?
为什么俱舍论称聪明论?
什么叫慧毒门?
《俱舍论》为什么能发智者明慧?
何…
《俱舍论颂疏讲记 界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