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谓雨众三德之谈,米斋六句之说?
何谓增上三学?
试述三藏各有四意。
试述造论七意。
自相、共相的差别何在?
有部三世法恒有,如何分别三世各异?
于四说中,世亲菩萨如何评价?
试述世亲菩萨俱舍论宗旨?
《俱舍论》系何藏所摄?
《俱舍论》新旧二译何以有处不同?
何谓阿毗达磨?
六离合释,一一释其义及举例说明之。
无漏净慧名对,为什么又名对法?
“俱舍”是什么意义?
试述《俱舍》名为对法藏的几层意义?
解释“分别界品”这品题。
阐述《俱舍》八品之结构。
何谓序分、正宗分、流通分?
造论之端为什么一般都有皈敬序?
《俱舍》论主之皈敬序,但称三德,为什么?
何谓三德,指什么?且举出其体。
染污无知、不染污无知具体差别详述之。
试述二灭。
真能利他出生死泥的靠什么
试述生死泥。
什么叫如理师?
对法有几种?一一述之。
试述四慧,一一明确其内涵。
试述下列法相名词之正确涵义。一胜义、二世俗、三对法、四胜义对法、五胜义法、六法相法、七自性对法、八资粮对法、九方便对法、十世俗对法。
净慧之随行有几
一一说之。
净慧随行,通摄五蕴,如何摄之
“俱舍”主要包含那些内涵
对法藏名是如何安立的
为什么要说对法
谁最先说对法
所谓择法,简择什么法
云何有漏、无漏
有漏法有哪些
无漏法有哪些
试比较有漏、无漏与有为、无为的同异。
虚空无为与虚空界有无差别
什么叫择灭
其体是何
什么叫非择灭
其体是何
试述于法得灭四句。
试就法明二灭之宽狭。
什么叫有为法
其体是何
有为法有多少异名
一一详述之。
什么叫有漏法
其体是何
为什么叫“取蕴”?
“苦”指何义?
何谓“世间”
试述有漏法异名。
色蕴者何
何谓五根
色声香味触境,各有几种
一一举名述之。
什么叫“能造触”,“所造触”
无表色是什么
什么叫“乱心无心等”?
什么叫“随流”
置“大种所造性”一句何义
何谓真四大?
何谓假四大?
色法以何为性?
变碍名色,无表色无变碍,如何安立为色的?
试述色蕴与处、界的配合。
何谓受蕴,其体云何?
何谓想蕴,其体云何?
何为行蕴,其体云何?
五蕴皆有为法,皆有造作迁流义,云何独行蕴得“行”名?
试述受、想、行三蕴与处、界的关系。
何谓识蕴,其体云何?
试述识蕴与处、界的关系。
何谓意界,与六识身有什么关系?
十八界中有谓该十二界、十七界或二十一界,试一一说明,并成立十八界不增不减。
由一蕴、处、界,总摄一切法,如何摄?
眼等各生二,究属何缘?
蕴、处、界三,其义云何?
试述五蕴各各之五门分别。
外道执“我”,有几种意义?
佛陀为什么对一切法作蕴、处、界三种法?
受想心所,各立一蕴,何以故?
蕴为什么不摄无为法?
五蕴次第,是依据什么理由安立的?
为什么说“故此五蕴,无增减失”?
“蕴息是无为,无为非蕴摄。处界息处是无为,亦可无为非处界”,此例证在逻辑上是否恰当?
处、界次第依何而定?
云何十处皆色蕴摄, 唯于一处立色处名?十二处体皆是法, 云何唯于一种立法处名?
八万法蕴,以何为体?
试述法蕴之量三种。
经中十徧处、八胜处、六十二界,就此论中十二处、十八界如何相摄?
何谓六界?
识界为什么不包括一切识?
俱舍论颂疏卷第二(分别界品第一之二)思考题:
十八界中,几有见几无见?
十八界中,几有对几无对?
何谓有见、有对?
有对有几种?对是何义?共有几种解释?
试述境界,所缘之同异。
试比较有部与经部各所说有对、无对之义?
何谓善、恶、无记?
十八界中,几善几不善几无记?
十有色中,除色声二,余八是无记,为什么要除色声二界?
 , ;
善有几种?
十八界中,几欲界系?几色界系?几无色界系?为什么?
十八界中,几有漏?几无漏?
十八界中,几有寻有伺?几无寻唯伺?几无寻无伺?
寻、伺二法应入何品?述有寻有伺地四品法。
为何经中说“五识无分别”?
十八界中,几有执受?几无执受?几有所缘?几无所缘?
何谓有所缘?有执受?
十八界中,几大种性?几所造性?几可积集性?几非可积集性?
十八界中,几能斫几所斫?几能烧几所烧?几能称几所称?
试以五类分别十八界。
何谓异熟生、所长养、等流性、有实事、一剎那?
何谓得、成就?
试以得分别“眼与眼识”四句。
试以成就分别“眼与眼识”四句。
十八界中,几内几外?
何谓同分、彼同分?
十八界中,几同分几彼同分?
什么叫见所断、修所断、非所断?
十八界中于三断门如何摄?
试述八十八使及一百零八烦恼。
“不染非六生,色定非见断”,试述其义。
十八界中,几见?几非见?
根见识见,结合自己思想,哪个合理,为什么?
如何证明二眼俱时见色?
六根取境为至不至?
试述根境量大小。
六识所依根何世摄?
试述阿毗达磨答问法两种,各举例说明之。
识起以根境二为缘,云何根名所依,境非所依?
识所了别是色等六境,云何不名色等识,而名眼识等?
试述身、根、识、境、依地同异。
十八界中,哪些属于六识内几识所识?
十八界中,几常几无常?
十八界中,几根几非根?
1《婆娑》:《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之略称,亦即以下《大毗婆沙》、《婆沙》等名。
2《俱舍论颂疏》卷二十七(第391页):“无碍解有四,谓法义词辩,名义言说道,无退智为性。”
3收:应为“攸”,依大正藏。
4昆勒:又作蜫勒,论藏名。小乘四门之一,译曰箧藏。尊者迦旃延作,明亦有亦空之理者。 《智度论》二曰:“摩诃迦旃延,佛在时解佛语作昆勒。昆勒,秦言箧藏也。乃至今行于南天竺。”同十八曰:“智者入三种法门,观一切佛语,皆是实法,不相违背。何等是三门?一者蜫勒门,二者阿毗昙门,三者空门。问曰:云何名蜫勒?(中略)答曰:蜫勒有三百二十万言,佛在世时大迦旃延之所造。佛灭度后人寿转减,忆识力少,不能广诵。诸得道人撰为三十八万四千言,若人入蜫勒门论议则无穷。”【又】昆者毗之误,当言毗勒。
5《瑜伽师地论》卷二十八:“所趣义故,最胜义故,名为增上。云何所趣义?谓为趣增上心而修净戒,名增上戒学;为趣增上慧而修定心,名增上心学;为趣烦恼断而修智见,名增上慧学。…… 云何最胜义?谓若增上戒学,若增上心学,若增上慧学,唯于圣教,独有此三,不共外道,如是名为最胜义故,名为增上。”
6《俱舍论颂疏注释》第158页。
7《俱舍论颂疏注释》第9页:“论道:指能诠教也,以言论道理成于教故,而令众生得此之教,得论道言。”
8《俱舍论颂疏注释》第159页。
9《金刚经》:“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10《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第一 :“俄而有敕,于洛阳度二七僧。时业优者数百,法师以幼少不预取限,立于公门之侧。时使人大理卿郑善果有知士之鉴,见而奇之。问曰:子为谁家?答以氏族。又问曰:求度耶?答曰:然,但以习近业微不蒙比预。又问:出家意何所为?答曰: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果深嘉其志,又贤其器貌,故特而取之。因谓官僚曰:诵业易成,风骨难得。若度此子,必为释门伟器。但恐果与诸公不见其翔翥云霄,洒演甘露耳。”
11原文取自梅光羲《相宗纲要》 。
12智敏上师讲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他(梅光羲)的说法,“若据此言,则依主依士各有不同,则六离合释应成为七合释,恐非正义也”,这个话错了。……因为我们在学《百法明门论》,窥基大师解里边就明确地指出,依主依士,以劣显胜,叫依士;以胜显劣,叫依主。有这个话,跟《宗镜录》的一模一样。……所以说《宗镜录》没有错,蕅益大师也没有错,反而他自己错了。”
13《俱舍论颂疏》(第10页下末第3 行):“彼发智等,是此所依,所以然者,谓引彼义言,造此论故。”
14《光记》:“初说“诸”言,显无朋党,以德召人,诸有三德,我即归敬。以诸外道,各谓其师,是一切智,若偏归敬释迦牟尼,恐彼生谤,故置“诸”言,息其异论。”
15《俱舍光记》:“何故论初,赞德归敬?解云:恐有魔事,造论不终, 赞德归敬,请加被故。故《显宗》云:以赞礼言,灭诸恶障,标嘉瑞故。又解:为知世尊,有胜功德,于佛说法,生信尊重。又解:犹如孝子,凡有所作,皆启父母,论主亦尔,今欲造论,先启世尊。”
16“犹”依大正藏,原文为“由”。
17演培法师《俱舍论颂讲记》(上) 第55页。
18《现证庄严论显明义疏》:“圣慈氏说,坚稳之自行,及随顺炽然利他之教者,谓由各各自明之慧,依止般若波罗密多经,所有至极之教,是将来能得一切妙善主要之因也。”(《能海上师全集》第五辑 第25页)
19云何但敬三德者,《光记》云:“此论亦敬佛宝,于智德中,兼显佛故。……此论亦敬法宝,涅槃果法,即断德故。……此论亦敬僧宝,于恩德中,兼显僧故。……拔众生令出三界,即显僧宝。”
20《俱舍光记》卷一(第5页上):“不染无知,以未成佛来,所有一切有漏无染劣慧为体。故《正理》二十八云:是故即于味、势、熟等不勤求解慧,与异相法俱为因,引生彼同类慧。此慧,于解又不勤求,复为因引生不勤求解慧。如是展转无始时来,因果相仍习以成性。故即于彼味等境中,数习于解无堪能智。此所引劣智名不染无知。即此俱生心、心所法总名习气。理定应然。”
21《俱舍光记》卷一(第5页中):“或诸有情有烦恼位,所有无染心及相续,由诸烦恼间杂所熏,有能顺生烦恼气分。故诸无染心及眷属,似彼行相差别而生。由数习力相继而起故,离过身中,仍名有习气。”
22《俱舍光记》卷一(第6页中):“问:此邪智是何?答:此是欲界修所断中,无覆无记邪行相智。如于杌起人想,及于人起杌想,于非道起道想,于道起非道想,如是等。”
23《俱舍论颂疏注释》第20页。
24《俱舍论颂疏》(第81页):“心、心所五义平等,故说相应:一所依、二所缘、三行相、四时、五事。”
25“生华果故”依大正藏,原文为“树生华果故”。
26《俱舍论颂疏》卷七:“四大种望所造色,能为五因:一生,二依,三立,四持,五养。此之五因,于前六因,能作因摄。此四大种,生所造色,名为生因;造色生已,随逐大种,如依师等,说为依因;大种任持所造色故,如壁持画,说为立因;令所造色相续不断,说为持因;增长因故,说为养因。”(第122页)
27“舌识缘味”依大正藏,原文为“舌识缘味故”。
28“余名无漏”应为“余名有漏”。
29“非相应法”依大正藏,原文为“非相应法中”。
《俱舍论颂疏讲记 界品》全文阅读结束。